愛着障害:子供時代を引きずる人々
難得做了滿滿六頁筆記,長了不少知識也更能理解人格原來可以這樣被影響。書本內容帶出許多案例分享,例如深受依戀障礙所苦的盧梭、夏目漱石、太宰治、柯林頓、海明威、賈伯斯等等,是一本值得推薦每個人都閱讀的好書!另外像是親子議題「為什麼從小遭到父母否定的孩子,卻總是乖巧順從?」、感情議題「為什麼無法與他人保持適當距離,容易陷入情網?」「為什麼會對伴侶要求嚴格,控制欲驚人?」、人際關係議題「為什麼習慣在人群中扮演小丑?」等等,也都可以在書中找到這些問題的根源,進一步更理解對方及自己。
◎關於作者◎
精神科醫師兼作家,岡田尊司。於京都大學醫學研究所高次腦科學講座神經生物學教室及腦病態生理學講座精神醫學教室從事研究工作。作者研究許多關於人格議題,也出版多本心理學類型等書籍。2016出版本書【依戀障礙】,網路目前最新一本是2019出版的【活著覺得麻煩的人:逃避不可恥但沒用!日本精神科名醫教你走出迴避型人格困境,活得更輕鬆自在!】
◎書本重點摘要◎
書本共分五個章節:依戀障礙與依戀形式、產生依戀障礙的原因與背景、依戀障礙的特性與病理、分辨依戀形式、依戀形式與人際關係/工作/情感。各章節內容說明的非常詳細,建議按照順序閱讀,可以更了解依戀障礙是如何產生,又為什麼以這樣的形式影響人生。
每個人的依戀形式,皆以「與母親的關係」為出發點,並在經年累月的人際互動中培養成型
- 1/3左右的人屬於不安全型依戀,時常在人際關係上感到困難,也容易出現不安或憂鬱等心理問題,情侶中任一方抱持不安全型依戀問題的機率更高達50%,依戀形式從根源影響著每個人,不只是人際關係,更包含情感、認知與行動等,成為塑造人格的重要基礎
- 擁抱與身體接觸,是孩子獲得安全感的基礎,也是培養依戀的原點
- 出生後六個月到一歲半左右的時期,對依戀的形成是最重要的時期,一旦這關鍵期一過,幼兒就無法與母親順利建立起依戀關係
無法獲得認同的孩子,成人之後內心深處將永遠殘留「想獲得雙親認同」及「需要被愛」的念頭,這樣的結果,不是表現得過度討好父母,就是反過來造成父母的困擾以及反抗父母
- 影響依戀形式的主因為養育環境與父母的干涉態度,成年人的依戀障礙會以邊緣人格障礙、成癮症和暴食症等症狀顯現
- 經美國愛荷華大學的卡斯柏研究中,關於依戀模式,養育環境的影響遠比遺傳因素更大,而且會造成的影響會持續一輩子
- 狹義的依戀障礙,是指「無法完整形成」對特定依戀對象的依戀,換句話說,也就是對誰都能親密接觸,人際關係經常游移不定,無法維持長久,也無法對特定對象建立彼此信任的關係,例如案件中婚姻不斷失敗的海明威
- 即使原本有變動劇烈的人際關係,在遇到一位擁有穩定依戀形式的伴侶後,自己也會跟著穩定下來,反之有穩定依戀形式的人,也可能會被不安全型依戀形式的伴侶所影響
- 有依戀障礙的特徵共七點:
- 不容易維持信任與情感
- 容易受傷、容易呈現負面反應
- 抗壓性差、容易得憂鬱症
- 容易受不見功能性的憤怒所困:焦慮型依戀障礙最容易
- 好惡過度分明,無法客觀看待他人
- 容易暴食或扒竊傾向
- 在人群中扮演小丑:太宰治的案例
習於扮演小丑的人,通常有強烈自卑傾向,心底對自己抱持著否定的態度,另一種不安全型依戀經常表現出嘲諷或毒蛇型的幽默,常會和社會意識強烈的人起衝突,其兩者共通點皆為,站在第三者的角度旁觀人生與世界,有超然的豁達
依戀形式分為安全型(自律型)及不安全型依戀形式,不安全型又細分成焦慮型(束縛型)、逃避型。尤其曾經受到虐待或忽略等經驗,可能會形成最嚴重的「反應性依戀障礙」
- 依戀障礙主因是養育環境,例如:父母的缺席、不固定的養育者。父母的依戀形式很容易傳遞給孩子。若是父母本身擁有不安全型依戀形式,孩子也容易出現不安全型的依戀模式。但即使與父母的依戀並不穩定,只要用其他長輩或是夥伴之間的依戀彌補,依然有可能培育出穩定的依戀形式
- 在父母的否定中成長,也是產生不安全型依戀形式的重要因素之一,在這樣環境成長的孩子經常會做出令父母更為困擾的事
- 在不穩定依戀狀態下成長的孩子,從3~4歲開始會用其特有方法控制周遭,藉以彌補自身關愛及保護不足或不穩定的狀況,此行為稱為「控制型依戀模式」,並以下方三種形式呈現:
- 支配型控制:以暴力或心理上優越感來要求對方
- 從屬型控制:做出討好對方,成為對方支柱,藉此隨心所欲控制對方
- 操縱型控制:引起對方的同情心與同理心,藉此操縱對方按照自己的心意行動
每個人的依戀形式,不只在本質上影響人際關係,更反映出自己內在的狀態,自我控制的方式及對壓力的敏感度
- 對正在克服依戀障礙的人來說,療癒他人正是療癒自己的依戀創傷時必須的一環,治療者與被治療者都能面對並克服自己的依戀障礙
- 克服依戀障礙的九種方法 :
- 成為安全堡壘:改善與雙親的關係(依戀的原點)
- 治癒未解決的心理創傷:彌補幼年時期曾經失去或未曾擁有的部分
- 傾訴受過傷害的體驗:藉由言語表達、認知層面的方法修復。因此有依戀障礙問題的作家非常多,也許因為創作這件事,是為了療癒自己依戀創傷所做出的行為
- 當憤怒轉變為原諒:與父母和解也是與自己和解
- 進入社會角色與職業角色:可保護依戀障礙者不受依戀焦慮與依戀逃避所苦
- 擺脫負面認知:只要能做到這點,與支持者的關係將會更加親密,也能產生更多改善依戀障礙的機會
- 成為自己的父母:當無法期待父母的保護或指導,身邊又沒有能代替父母的人時,另一個克服依戀障礙的方法,就是自己成為自己的父母,可避免讓自己繼續自暴自棄、自我否定,能保持積極的態度面對生活
- 培育他人:依戀障礙者在克服的過程中,需要一個代替父母重新培育他們的人,那就是成為自己理想中的父母,並照顧、培育比自己年輕的後生晚輩
- 獲得認同與自立:在需要依賴別人時,能夠放心依賴,但並不因此屬於任何人,彼此擁有的是對等的關係,自立的過程就是獲得周遭認同的過程,也是自我認同的過程
書中提到,根據以下九種面向進行統計調查,發現不同類型的依戀形式,在面對各種人生議題時,做出的行動及反應也會非常不同
- 壓力大時會求助於人嗎?
- 經常想起痛苦的經驗嗎?
- 能為心愛的人犧牲嗎?
- 工作表現
- 人際關係與工作的取捨
- 是否有攻擊性傾向
- 你是注意健康管理的人嗎?
- 哀悼的方式
- 對死的恐懼
另外在書本後方也收錄了依戀形式診斷測驗,題目共45題,依照配分計算出來結果,分數最高的依戀形式如超過25分以上,就是基本型,也就是目前影響你最深的一種依戀形式,其次是第二高分及第三高分,但如果第二高的分數高於5分時,就必須特別注意,因為可能含有這類型的傾向較高。海苔醬也好奇測驗一下,安全型依戀拿到27最高分,其次是4分的焦慮型及2分的逃避型。焦慮型在5分以下影響不大,但可能面對某種情況時會有不同的反應或行動。書中提到安全型依戀的特徵是,人際關係上的穩定度,直率與積極向前的態度,懂得以正面角度解讀別人的反應,不會輕易否定自己,也不容易誤以為自己受到輕視。
查了網路,有許多文章或書本在探討依戀障礙所帶來議題,還有可以免費測試自己是屬於哪一種依戀形式的網站,有興趣的人可以上網查一下喔!最後附上書本後方的內容,海苔醬覺得寫的很好:
依戀障礙是現代人精神問題、親密關係失敗的根源,了解自己、家人、伴侶、同事的依戀形式與行為特質,進而學習理解和陪伴,邁向修復與和解之路!
對心理學感興趣或是想了解更多內容的朋友,可以閱讀看看這本書!希望這次閱讀筆記的介紹可以帶給你一點點的啟發!
在這裡也提供連結給大家,如果不想購買實體書本,也可以買電子書來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