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行銷的專業,真的有人在乎嗎?

2021/09/21閱讀時間約 34 分鐘
我終於要開始打這篇文章了,我自己覺得這篇文章會很長很長,我也不知道最終會有多少字,但只是想把自己這些年來在工作上的各種體會都寫出來,所以可能也會很鬆散,如果有錯字或文字不順暢的地方請見諒,因為我打完不打算校稿。
我從2009年開始進入活動產業,在這之前都在做電視節目,初期的轉換似乎也沒有遇到太大的困難,對我來說只是把過去攝影棚裡的東西搬到舞台上去做操作而已。當然啦,其實還是有許多不同的地方,像是以往在電視製作單位可能是年紀還小,大概不太會碰到什麼硬體相關的事情,可是在活動公司從舞台到燈光音響視訊大概就多多少少都要有點概念。差別更大的是,過去電視台或製作公司就是老闆說要開一個新節目我們就有節目可以做了,但活動公司大多都需要去參加招標提案,尤其公司做的大多是百萬甚至千萬以上預算的大型活動,所以絕大多數都是要寫企劃案去比案的。
其實剛進公司的時候偶而會感到有點虛榮,相對於以前在電視台或製作公司,我們大部分遇見的都是不修邊幅或有著各種個性的電視人(當然啦,可能還有外人看來光鮮亮麗的藝人明星,但我非追星族,所以無感),相對起來電視圈很小,那時候又可能是台灣電視圈最低谷的時候,感覺製作視野各方面都有些侷限。但到了活動公司後,常常在進出各個百大企業、辦公大樓的,那時候覺得自己好像進入到「商業市場」中的一環;又可能不時會發信去海外邀請表演團體,感覺好像一切都很國際化,更不用說出國辦活動這些,偶而你會以為自己就像是是喬治克隆尼一樣的型男商務人士,拉個登機箱神氣的走在機場裡,嗯,然後坐進經濟艙。好啦,這些是年輕時候自以為是的想像,現在看來有點愚蠢,也寫出來給大家笑一笑。

招標比案,其實是企業的剝削

但既然是「商業市場」,自然就會有他的商業模式。在企業活動這個領域裡面,商業模式就是前面提到的招標提案:一間企業發出需求,然後邀請各家活動公司來提案,大家以一筆固定的預算去分別規劃、企劃對這個活動的創意想法,最終由企業端選擇出一家來執行這種活動。
這種模式,大家應該習以為常了吧?但早在我剛入這個產業沒多久,其實我就對這樣的機制有許多的疑問,也曾經看到奧美的丁菱娟撰文點出比稿的不合理,但那時候或許也有一點覺得:「那是因為你是奧美啊!」這樣的想法。所以即便心中有些不滿,但自己也是在這樣的商業機制下努力地生存著,拿下過覺得做完很有成就感的活動、也曾經為了比案落敗而失落過。對提案的活動公司來說,參加提案就像是打總冠軍賽的第七戰一樣,Win or Go home、Hero or Zero。
對,就是「Zero」,對於沒有拿到案子的公司,不管你投入再多人力、創意、腦力,沒有拿到就是一毛錢沒有。唯一遇過稍微好一點的,在邀請海外廠商時會提供機票住宿,這個大概唯一是有機會被補償的了。其他的,沒有就是沒有。各家活動公司為了生存、講白了為了賺錢,也是願意把時間精力花在可能的白工上。或許換個角度想,對小公司那說那是一種投資,又或許如果在遊戲規則公平的情況下,這個仍然是一個唯一可行的商業模式。
對,「遊戲規則公平的情況下。」
接下來要寫的這些,沒有要批評任何一位曾經與我接觸過的客戶的意思,因為你我都只是這個商業機制下的一個小螺絲釘,彼此都是為了生存,甚至我也可以說換成我在那個位置我可能也會做出一樣的事情;我也無意詆毀任何一個我曾經服務過的企業客戶,我會把這些歸咎於商業市場中的大吃小、或許我會寫下這些是因為其實我根本已經不適合在這樣的商業機制中生存,但我只是想把我經歷過、感受的寫下來,或許也有我的個人偏見在裡面,但絕非杜撰。
如果幫招標比案這件事情,擘畫一個烏托邦,那會是怎樣的國度?首先,客戶會提供你一筆提案費,告訴你每家參加招標的乙方,無論結果如何,你都可以得到一筆企劃、設計等相關的費用,讓你企劃過程中所耗費的人力與時間有所補償、或是可以支付那些為了提案而付出的外包設計、樣品Sample等等你必須在有收入前就先付出去的錢。接著,就是說清楚講明白的,讓全世界知道這是一個「創意標」,大家都是在一樣的預算基礎下提案,而且確切地堅持只看創意來「比」案這件事,同樣給你一千塊新台幣,看誰能買到最棒的食材、做出最有創意的一道菜,抓住評審的口味。
以上,純屬幻想,我們都知道烏托邦是不存在於現實的。
現實是,就像之前說的,不會有提案費,所以企業端可以想,我要符合公司規定的找個三家來比案、又或者我可以盡情地邀約五家、六家、七家來比案,可以多看看各家能夠提出什麼厲害的創意,反正,一毛錢不花,我找幾家都不是花我自己的時間與精力、公司沒有損失。只要我專案開出來,即便沒有提案費,仍然有許多願意以創意為名的公司趨之若鶩的前來參加,企業端便可從中挑選最棒的企劃創意。
我也曾經對這件事提出過反思:如果今天企業提供了提案費,但來的是一個很爛的案子怎麼辦?的確,承辦窗口在長官或組織的壓力下,如果你花了幾萬塊買了一個爛東西,那應該是會被幹爆的。但,當你要花幾萬塊買一支手機前,不是也至少會上網查查資料、做做比較嗎?對於邀請來提案的公司,也應該會做一些事前的調查與功課吧?了解你的邀請對象過去有什麼樣的實績、在業界的口碑等等,如果這些事情都做齊了,相信你至少不會拿到一個太垃圾的東西;如果你真的做齊了還拿到一個爛東西,相信你下次也不會再找這家公司來提案。
撇開提案費這件事情,如果在大家都沒有提案費、秉持著創意原則,誰靠很厲害的創意拿下這個案子、企業端依此案修正、執行,倒也還算公平。但悲哀的是,創意不只不值錢,在某些企業的眼中,創意叫做「不用錢」。
我曾經在標書裡面,看到白紙黑字寫著,即便提案公司沒有得標,企業一樣有權使用未得標的企劃內容。WTF?憑什麼?說真的,十幾年下來被偷拿去用的創意我們也不是沒有經歷過,之後你就知道這家企業是會「騙案子」的,頂多就是不去提了。但我還真的沒有看過有這種明目張膽地寫在標書上面的。我怎麼看都是一種大公司的傲慢以及對其合作對象的羞辱。也就是說,不管幾家公司來提案,我都可以把你們的創意內容隨意拼湊,然後交給一家我最喜歡的去執行就好。
這件事情為何最近感受又特別深刻,應該就是因為這兩年Covid-19的疫情。
疫情下活動產業應該是受害甚深的,但跟其他行業相比,我們其實從業人數相對少很多,而且介於一個商業活動跟藝文表演之間的尷尬位置,所以相對地沒什麼人知道我們幾乎處於空燒的情況。不過空燒這件事分成兩種:一種是真的沒事可做的空燒,另一種則是你一樣很忙,但是一樣在空燒。
疫情之中,企業活動規劃一樣要做,所以招標、提案這些仍然照著企業表定的行程在走,但,沒有人知道訂下的活動日,屆時疫情會是如何發展,實體活動還能辦嗎?啊!那就多提一個線上的方案吧!於是,疫情下空燒的、求財若渴的活動公司們,你們都來,每家提出幾套不同的方案以供選擇、把你們的想法、經驗,都無償的攤在我們面前讓我們過目,我們再來評估到時候要不要辦。然後,各種因應疫情的方案、工作進度表、Paper Work繼續進行,直到宣布取消為止。反正,到這裡一張發票都不用開、一毛錢都不用付,疫情之下大家都很辛苦,彼此體諒、共體時艱。
不,辛苦的只有活動公司,企業口中的夥伴,熬夜燒腦地想著各種天馬行空的創意,然後扛著每月固定的房租、薪資、水電開銷,去無償地獻上創意的精華,任人挑選。若是因為疫情取消了,天災人禍,好像也不適合多說什麼,好客戶願意支付你已經付出的人力財力與創意,無良的就兩手一攤說:不是什麼都還沒做嗎?
看到這邊也有人要說:如果你很厲害,企劃真的很屌,還怕沒案子?
嗯,這就是前面講到提案烏托邦的後半部,關於比創意公平性這件事情。

招標比案,是比創意還是比價錢?還是...比關係?

我聽過太多奇奇怪怪的未得標理由,但其中蠻多最後都有價錢的因素在裡頭。記得前面舉了一個一千塊買食材做料理的例子吧?我也有遇過那種提案之後,客戶說:兩盤菜都很好吃,但另外那盤比較便宜,所以我們選他。蛤?我以為這個案子比的是如何把一千塊的價值極大化,原來最後提的是九百塊的贏喔?況且兩邊完全提的是不同的食材跟料理,這樣比是對的嗎?
好的,我一樣反思,如果花九百就可以吃到跟一千塊一樣好吃的東西,那是不是的確會想要花九百就好?
唉,這裡頭真的又衍伸出更多的問題:看完食材、講完料理方式,就真的吃得到嗎?
幾年前的另一個案例,一場三千人的表揚大會,場地在TICC,要是沒記錯整場預算大概在新台幣三百萬上下(年事已高可能有出入,但差不多這數字),有一個主秀歌手的需求。提完案之後,客戶端告知,另一家得標的理由是因為主秀歌手是「蘇打綠」。嗯,同業的人看到這裡應該都笑了,把整場總預算都貼去發都未必夠,你跟我說這場主秀是蘇打綠?後來當然主秀沒有蘇打綠,而那場也因為承辦公司出了一個大包,導致客戶高層震怒之後再也不用台灣的活動公司。
嗯,所以我們也必須說,讓整個產業走到這個模樣的,不僅是企業的問題,許多不良的活動公司也是個問題。不只會有企業端要廣發英雄帖,向活動公司「騙案子」,也會有活動公司用根本不可行的方案去騙客戶,反正案子接到了再說;又或者提案時候是一個肉感豐腴的楊貴妃,實際做出來是個腦滿腸肥的豬八戒。
不過這也讓我想到另外一件事:客戶分得清楊貴妃跟豬八戒嗎?
好啦,這個比喻或許有點傷人,畢竟唐明皇理論上是不會撲向豬八戒的(但如果他會我一樣會支持他)。還是我們的比喻改成楊貴妃跟素顏的楊貴妃呢?好吧,越來越歪,還是好好講話就好。
我要表達的是,這一兩年來對這個行業很多的失落也在於,我們口口聲聲講的專業,其實在企業眼中或許根本不重要,甚至到了讓我懷疑一直堅持的專業到底有沒有價值這件事情?
實體活動的現場大概是個什麼樣子,看過演唱會、記者會或三金典禮大概都能夠略有想像,一個大大的舞台、五顏六色的燈光、震耳欲聾的音響,各種華麗的視訊螢幕,有了這些,像不像三分樣,看起來就像是一場活動了吧!
於是,某一天我突然意識到了,為什麼我自己對「給幕後一道18Light」裡面「吉祥物操偶師」這集有這麼強烈的感受。吉祥物的偶,不管裡面穿的是操偶師或者是工讀生,看起來都是一樣的外表,不懂表演的工讀生一樣可以穿著與民眾拍照,隨意地擺擺手、擺擺腳,看來也是可愛的。但專業的操偶師卻可以賦予角色個性與靈魂,這是專業操偶師的價值所在。如果把活動公司及其團隊比擬為操偶師、舞台燈光音響視訊比擬為偶裝,那企業端真的分得出眼前的這隻吉祥物是工讀生還是操偶師穿的嗎?又或者說,分得出來的人有多少?當我很努力的在疾呼專業的同時,可能大多數的還是看哪家比較便宜、哪家比較好凹、哪家比較會做人。
我大概就是不會做人的那一個。
活動公司表面上是企劃創意,但有另一層的工作叫做業務能力。我必須很誠實的說我一直不覺得自己是一個好的業務人才,所以對於一些職場上客戶端的噓寒問暖佳節愉快我自認一直做得不好,有些時候是逼著自己不得不那樣做的。但對於比較熟識的客戶真的都當作在交朋友,對於有心尊重的客戶跟窗口會盡可能的協助一切事情。也所幸在公司賺錢這件事上老闆沒有給我太多壓力,加上他應該也是追求爽度比追求利潤來的多的人,所以其實我們常常都沒有賺到一個專案該賺到的%數,相信在其他公司我可能是個不合格的專案負責人吧?但也要藉此跟過去有覺得我們價錢踩很硬的客戶說,不是我們要踩很硬,是我相信跟其他人相比,我們真的花了比較高的成本在做你們的案子。
說到錢這件事,最近還遇到提案前就先表明:要可以先幫我們墊所有的費用,我們不會支付頭期款,所有的費用等到活動後才會付錢。真的,這種事情過去不是沒有發生過,應該是說我們也很常在幫客戶墊款,因為也都能理解大企業高層會對提案遲不決定、或者是請款流程繁瑣,所以也不為難窗口逼著一定要付頭期款才肯做事,說穿了大家都是為了活動順利。但這樣的默契跟協助卻變成參加提案前的先行條件,你同意了,就表示你未來非這麼做不可,我同樣覺得這是一種非常不尊重人的做法,怎麼我們給予的通融協助,現在變成了對我的一種規定?
活動公司為了生存,有太多客戶端來的不平等條約必須遵守,大企業的法務部門總是很懂得如何把如版權、信譽等各種可能對企業有害的損失利用條款轉嫁到活動公司身上。又或者整份合約只有對乙方的懲罰條款,你幹嘛幹嘛了就要賠錢,印象中還有看過賠償合約金額兩倍的吧!但這種合約你能不簽嗎?有幾次我把這些合約交給公司法務看完之後,連公司法務都也只能嘆氣的跟我說,不合理,但你能怎麼辦?
好像有點扯太遠了,再講回沒得標的原因這件事吧。我也曾經在提完後案後,未得標的答案是:提案的內容都很好,但我們想換一家試試看。C’mon!可以早點說嗎?想換一家這種事情應該早該知道了吧?為什麼要浪費我們一兩個月的腦和肝,去陪你們玩一場提案的遊戲?
關於換一家這件事,我個人有另外一個更經典的案例,這應該是我個人提案生涯當中最屌的一次簡報。

我真的在他們面前播了”那首歌”。

那一年的提案前,不說公司,光我自己大概就連續幫這家知名直銷企業做了八年的年度大會。過去每每喊著創新挑戰的企業,所有提案到了高層那都會被翻回以前的樣子,對於那樣的模式大概也都習慣了。但,那年的招標說明會就已經嗅出了一些不同的氛圍:換了一位思維年輕的主管,感覺整個公司好像真的要年輕化了、要翻轉了,所以我又提了一個把整場活動翻掉的企劃。隔幾天,收到「第二輪」提案的通知,加了兩個有點不痛不癢的新需求。有趣了,提這家提了這麼多年,從來沒有玩過第二輪這件事,跟窗口小聊了一下,說是因為評審投不下去,無法抉擇之類云云。
但,重點是,我得到了一個很重要的訊息。
講標前,新主管就問承辦窗口:泛亞(筆者公司)做幾年了?做了十多年了。在場的評審也都知道這樣的訊息。窗口說了,你們一開始就有劣勢,因為大家都覺得你們做太久了,可是這次提完你們又拿出完全不同的東西,所以評審投不下去。綜合以上,我用白話文來理解就是:「你們做了十幾年,提案前評審本來就想換新廠商了,但你們提案又夠屌,我們想換又換不掉,所以只好繼續第二輪看看。」
這個訊息讓我想了很久,我決定第二輪來點大膽的:幫這家公司洗洗臉。我壓根沒有想要拿到這一個標案了,因為有對我來說更重要的事情:立場論述跟品牌價值。
第二次的講標,一樣有完整的40分鐘可以簡報,在提案內容上,我完全沒有理會那兩樣新的需求,因為那些已經不重要了。一開始,我開門見山的說,今天不是來簡報,是來說真話的。我帶大家回顧五年前,那時候開始喊出了「年輕」,花了好幾百萬找了五月天來演唱,但五年過去了,沒有人覺得這間公司是年輕的。因為,我們用所謂的刻板印象在詮釋「年輕」,對於許多流行文化卻嗤之以鼻,所以一直吸引不到年輕人。
然後我他媽很帶種的放了聖結石的「那首歌」。一千多萬的點閱率,全台灣有幾百萬人點過這首歌,藉由這首歌「認識」這家公司。我表達的是:你們關起門來講年輕,卻不屑於年輕族群流行傳播的次文化,但人家一首歌就把你的形象打掛了。
然後,我開始為自己平反。
在這些評審的心目中,他們活動的一成不變是因為我們的關係,這件事情我氣了很久,但就是那天我突然意識到,與其氣,何不把話講開?
於是,我直接分享了幾個這兩年其他活動執行的案例,這幾個案例裡面,我們成功的幫幾個企業在活動型態上轉型,每場活動都得到很正面的評價。
我直接在簡報時說,喊「年輕」的不是只有你,全台灣的企業都在喊年輕,但人家喊真的、我提了他敢做。而這些年輕的內容,有沒有給你過?有,兩年前我們就勇敢顛覆了,不敢的是你們。
我很直白的說,你們總是在活動中告訴年輕人要大膽改變,但,最不敢改變的,卻是你們。
我只是沒說,這兩年出去比案,我只有輸給價錢,從來沒有輸給創意。不是沒給過你好東西,是你們最後都改掉了,只想看少林寺哼哼哈兮。
最後QA,我被問了一個問題:那依你設計的內容,活動結束後真的可以讓我們變年輕嗎?
我也很誠實地回答:我沒有期待這場活動之後你們就變年輕了,這只是個開始,你們可以好好經營社群、玩直播,而不是做那個老氣又過時的頻道。
最後我說了,今天不是提案,是我來邀請你們真的玩創新,你們跟不跟?
最後他們還是沒有跟,但也算是意料中事,這種拔獅子鬃毛的自殺式行為,怎麼可能真的有效?戲劇裡面那些洗完對手臉然後對方洗心革面的劇情大多都不會出現在現實生活中。但至少,我這個案子輸得很爽快,畢竟我把想講的都講了,反正都是要被換掉的,不如把這個臉洗得乾乾淨淨,順水推舟,也不要讓人家想換還換不掉,現在回想起來我也算是仁至義盡了。
只是,又有另外一個問題了:為什麼想換一家做做看?

換一家做,反正看起來也差不多

老實說,有時候我也是好奇且不解的。因為如果聽到這種「想換一家試試看」的,前一次的活動其實都獲得蠻不錯的評價。也就是說,即便你在一場活動上獲得了好評,也不代表這個Credit可以讓你延續到下一次的提案,在提案內容可能都不錯的情況下,你就是得被換掉。為什麼呢?這件事情我沒有正確的答案,但在這幾年中我的感受是,活動公司在某些客戶的眼裡,就是發通告跟打雜的。
現在很多活動公司掛的名字叫做「整合行銷」,整合了哪些東西呢?一場活動裡面大概粗略可以想到的就是硬體的舞台燈光音響視訊特效等等,然後會有主持人歌手藝人或各種表演者及團體。一般而言,除了少數有硬體或經紀的公司,以上這些都不會是領活動公司的月薪,所以都是外發來的。回到前面說過的吉祥物的概念,反正偶就是長那樣,誰來穿好像都可以?所以也聽過那種換給別人做,但指定新的承辦公司要用我的下游廠商的故事;甚至是別的公司在提案時保證用我的下游的故事。嗯,想想吉祥物的舉例,就會知道我在說什麼。所以我也會開始懷疑,活動公司的門檻超低啊!你只要會發通告就好了,其他的專業能力又如何?即便我要求公司同事們都要對硬體系統、表演設計有基礎的概念跟想法,但那又如何?你只要能外發設計外發舞台外發硬體外發表演,不就可以做活動了?甚至,再外發一家活動公司?
這件事,也不完全是企業客戶端的問題,而是一樣有人把這個產業玩爛了。反正入門門檻低,發得到人、發得到器材、拿得到低的價錢就好了,活動質感,那是什麼?我親眼看過一間知名活動公司,運動會的輸出背板上滿滿的釘槍痕、又或者在諾大展覽館裡面迴音四射的音場,又或者在後台讓女藝人沒辦法穿高跟鞋走路的斜坡…而且是年年上演。
有人在乎嗎?當然不能說沒有,而是很少。少到我過去會生氣,現在會難過的那種。我不敢說我做過的活動都很棒、很完美,而且我一定有過做不好的地方,但有些事情我不會允許自己做出那樣的東西,我會用低劣那形容的那種東西。
但的確不會有人在乎啊!我剛入行的時候,我們自己在林口萬人體育館做個整場的硬體費用至少都要近百萬之譜,然後有一次我在跟一個硬體朋友聊天,他說他們在林口體育館做尾牙的燈光音響是十來萬…我問說怎麼做的?客戶能接受?他說了我至今難忘的一句話:「燈光會亮、音響會響」就好了。
對,這就是因應客戶預算、需求,而做出來的模樣,其實現場聲音轟隆隆的也沒有觀眾在乎。尾牙嘛!觀眾只在乎三件事:酒夠不夠喝、歌手是誰、有沒有中獎,連菜色可能都不期不待了,更沒人管你燈光美不美、聲音怎麼樣?那活動公司是誰,重要嗎?有人幫我把這些通告發來就好了。前幾年我還會很驕傲地覺得我的合作對象都是控台界的大師們,都是哪位天王天后的御用或三金控台的常客,但是幾年下來,我們用了很厲害的人、很厲害的團隊這件事其實業主不會知道也看不出差別,其實這也是我做給幕後一道18Light的初心之一:把我身邊厲害的人介紹給大家知道。
其實我也曾經聽過客戶講過這樣的話:同樣一家硬體廠商,你們發的時候跟其他人發來,態度跟成果還是不一樣。這是種肯定,但遺憾地是感受到這件事情的還是不多。或許也是因為這樣我才會從驕傲、到堅持然後到失落,最後懷疑自己是不是真的有專業需要堅持?還是其實我們就是一個沒有人權的行業呢?

乙方丙方丁方,連吹冷氣的資格都沒有

想像一下,炙熱的高雄盛夏,外頭的氣溫大約是37、8度,一個自然採光的大型展覽館裡面,抬頭就可以隔著玻璃看見艷陽;場館裡面沒有開冷氣,只有送風,一般人大概連多待一秒就不願意吧?但卻有一群人像瘋子一樣在裡面揮汗搭建舞台、調校硬體、彩排節目…
這是這個行業的日常之一。因為大部分的大型場館租場地進場是一筆錢、開冷氣又是另外一筆費用,所以通常為了省預算,在前期硬體搭建甚至到彩排,都是只借場地不租冷氣的。但,開始開冷氣是什麼時候呢?嗯,客戶來的時候。我記得有一次我們在高雄,台上已經開始進行表演的彩排了,整個舞台上的表演者跟控台都已經快熱瘋了,已經試著外租水冷扇、綠豆冰根本無法抵抗酷暑。這個場館冷氣開下去是要好幾萬的,小小的活動公司怎麼出得起?於是我打給我的客戶,問他們能不能付錢開冷氣?但是,我知道如果我只是說大家快熱死了,是沒有人會理我們的,於是我用了一個讓他們無法拒絕的理由:
「投影機、LED牆等設備會過熱當機,恐怕演出會有問題。」於是對方乖乖買單,因為機器,而不是因為人。當然我也有跟其他客戶說過是現場人多太熱而決定開冷氣的,但那是因為我覺得有些客戶是可以諒解的,可以直說。
而至於為什麼「熱當」可以當成一個理由來迫使對方開冷氣?因為寫到這邊我又想起另一個故事。
某一年在台中的演出,下午彩排什麼也都順順利利的。準備開演前,客戶說一落放在側台的燈光相關設備(詳細我真忘了)會被旁邊經過的貴賓看到,所以要求我們用黑布把那些器材遮起來。當時我們也沒想太多就照做了。於是,節目開演,開場表演的燈光音樂剛下,啪!整個舞台上的燈全黑了,印象中好像只剩下觀眾區的八頭燈吧。整個開場表演舞者們只能靠著LED螢幕的亮光演出,但完全沒有任何其他的燈光效果。事後了解,因為那塊黑布影響了機器的散熱,所以對舞台燈光全部用上的時候,就熱當機了。但你能說是客戶的關係嗎?他一樣列入我們的被檢討事項。
對於貴賓不能看到什麼這件事我也總是覺得莞爾。我曾經寫過一篇垃圾桶,就是在寫貴賓通道上不能看到垃圾桶的事件,老實說每每想到這些我都會把他歸納為社會階級制度的一部分:最高階是長官、貴賓、第二階是業務員或直銷商(有時候會有媒體)、第三階是客戶其他部門員工、第四階是客戶承辦單位、第五階才是我們以及下游的廠商。
有沒有人對第三階跟第四階很疑惑的?對,其實客戶端也有一群很辛苦的人,我覺得我也有必要為他們說些什麼,他們就是我所說的第四階級,客戶端的承辦單位。說得簡單一點,在一場活動之中,他們就是企業裡面的我們,全公司各部門在整場活動的需求跟想法會全部灌到這些人身上,正常的會把你當同事跟你溝通需求,但不正常的嘴臉印象中也看過不少。有時候我在旁邊都想說,你們明明領同一個老闆的薪水,你憑什麼可以對你同事這樣子啊?第四階的承辦單位常常有來自其他部門的壓力、高層的壓力,所以其實有些時候我的換位思考,會試著把自己跟承辦窗口角色對調,去體會對方的難處,即便不合理的事情我們也是會盡可能去協助解決、甚至背起黑鍋。但前提就是對方是不是真的把我當夥伴,這種事是很容易察覺的出來的。這種夥伴關係也是長久以來建立起來的,跟我合作過、熟識的客戶應該也都知道,真的有需要分憂解勞時我會盡可能協助完成,但如果真的做不到我也會很直白的告訴你沒辦法,不會說大話地說一切都沒問題。所以在某些企業的合作上,我會覺得自己「上升」到第四階,我們跟承辦窗口站在一起,共同完成一場活動,只是負責的角色跟工作不一樣。
當然,有溫暖夥伴關係的第四階,當然還是有上下從屬關係的第四階與第五階。這個階級制度從蠻多地方看得出來的,第一個直覺想到的是休息室。通常在一場商業活動的後台,基本大概會有貴賓、主持人、企業員工、我們執行單位以及表演人員的辦公或休息空間,我曾經在一個後台空間不足的場地試圖搶下一間空房當作我們的辦公室,但最後仍然失敗了,原因是客戶端「需要有一個地方吃便當」。嗯,容我直說,那些吃便當的人雖然來是有工作的,但比例來說真的沒有那麼忙,我們要去一個離舞台比較遠甚至沒有門和牆的地方工作,只因為這些人需要有地方吃便當。所以當我後來遇到另外一間公司,他們早在提案前就把活動公司的辦公室規劃進後台空間之一,甚至是留了最接近會場的一間辦公室時,我內心其實真的蠻激動的,那種感覺就像是吃了一年的噴突然間給你吃雞排一樣吧。
其實這種事情老實說層出不窮,我相信同業大概也都心有戚戚焉。可是其實明明這個行業的從業人員每個都有許多的專業技能在身上。這幾年不管金鐘、金馬或金曲,在典禮的設計上都對幕後工作多了幾分的尊敬,而不是只把重點放在幕前演藝人員的星光熠熠,這件事讓我也感受很深。忘記哪一場演唱會,看到最後的工作人員名單Roll Card,也讓我覺得,為什麼一場商業活動不能這麼做?2020,終於有個機會,又是線上的播出,來個幕後名單好像挺適合的吧?向客戶提了,哎呦,要做喔,來了一份感謝直銷商的名單要我們做成片尾,嗯,商業考量,我懂,值得收買的人心不是我們。於是我決定自己做,放在粉專,讓每一個參與這場播出的幕前幕後都能夠讓大家知道他們為此投入過心力。後來,同樣的提案其實有在另一家企業過關,但可惜活動因為疫情的關係而取消,但我仍然心存感激的感謝願意把這段片尾留給幕後工作團隊的優質客戶,相信這件事不只我,許多和我們一起工作的同仁或下游夥伴都有很深的感觸。
啊,既然講到線上播出了,就來說說這兩年最夯的線上直播吧。

線上直播其實是不同的專業

這兩年因為疫情的關係,在群聚的實體活動無法舉辦的情況下,很多企業都將活動預算轉向線上。我都會告訴我的客戶:實體跟線上其實是兩件事,當然他們有相似之處,但其實在內容設計跟現場執行上其實都有其差異。簡單來說,實體活動就是把這群人關在這裡,台上演什麼你就得看,你可以分心可以滑手機可以去尿尿,所以節目設計就是老闆要看什麼;但線上不一樣,不要說在家裡手機上各種其他的誘惑,光一個LINE訊息進來就帶走你的觀眾了,所以節目設計還是取決於觀眾要看什麼,這件事情從很多的直播只是要進長官致詞觀看數就狂瀉千里應該不難發現。這件事情我很認真的溝通了一年多、也算有實現過一些直播,但還是看到各種「線上活動」,我也只能笑笑。事實上我對「線上活動」這四個字是反感的,當然指的不是那些網路上的促銷活動方案,而是把過去實體活動放到線上直播的「線上活動」,在我眼裡那不是活動,那就是個線上節目。我記得我去年做完某家的線上播出後,有個前輩來跟我說:很羨慕你會做節目,即便轉線上也沒問題。我很直白的告訴她,其實你真的不用擔心,絕大多數的客戶還是覺得把原本的活動拿到網路上播就叫做做線上,他們分不清楚差別的,你用你原本會的,丟到FB、丟到YT,你就會做線上了。
這就是現在線上直播的模樣,很多本來連活動都做得不是太好的公司,現在連線上都在做了。恕我直言,某些為企業做線上的單位可能連攝影棚都沒有進過,我看到有的線上直播連VCR播完要有FD倒數秒數給主持人這件事情都不知道,我還超好心發了個訊息提醒我熟悉的客戶朋友。我並不是說沒有進過攝影棚的人不能做直播,現在做直播太容易了,有人來問我要怎麼做直播,我會跟他說一支手機都能做直播啊!但,當你要對你的客戶負責的時候,是不是自己也該有點專業度呢?沒關係,反正客戶看不懂,又是一個像不像三分樣,時間到有東西上線就好了,重點是咖是誰、折扣多低、送什麼禮物,觸及觀看數?廣告預算多下點就好了,誰管你節目做得怎麼樣?以前我們笑電視台買收視率,說那個叫做「黑幕」,現在不就是堂而皇之的買觸及嗎?也因此,又是那句話,我繼續自我懷疑,堅持的這些專業到底算什麼?
像是這件事情的專業,我也認為是絕大部分的活動公司缺乏的。

主持人腳本不該是奉天承運皇帝詔曰

主持人腳本我始終認為是一種需要訓練跟思考的「作品」。我過去的訓練跟累積告訴我,主持人腳本不能照本宣科的唸公司精神、獎項,那些沒有觀眾要聽,要聽的只有坐在第一排的老闆們,這件事情不管是在線上直播或者是在現場活動都是。所以我會要求開場、必要的串場橋段的主持人腳本一定要有「梗」,而那個梗不是放諸各場皆然的梗,而是我們消化了客戶企業精神、需求之後,重新包裝的一個包袱,然後再靠主持人把他演繹出來。我可以很直白地告訴大家,檯面上大概九成的活動公司都沒有這種能力,他們只能大剌剌的寫著四大精神五大理念等等企業網站上的話塞給主持人唸,主持人上了台的笑點呢?可能是自己私底下想好的梗、又或者是長久累積的經驗,然後活動公司的人也是跟觀眾一樣覺得:這個主持人好認真好用心。
OMG!台上主持人盡到自己的責任了,那你呢?有多少活動公司的人覺得設計腳本是一件重要的事情,更別說還有直接要主持人自己寫本的了。為什麼活動公司會寫腳本是重要的?因為我們應該是最了解客戶的人、也是在整場活動中最會包裝的人,所以把企業要傳達的資訊包裝成觀眾會想看的內容是重要的。就像佼哥曾經舉例,Youtuber唸口播稿其實效果不大,如何把他融入觀眾想看的內容才是高手,這就是一樣的道理。同樣都是在台上講笑話,有準備的活動公司可以讓主持人講跟企業有關係的笑話、跟台下觀眾有共鳴的笑話,因為專業的團隊是中間的橋樑,可以把你發來的主持人的價值極大化。
但又來了,說破嘴了好像也沒用,而且當你絞盡腦汁的想完了梗、送上腳本,然後再報價上面打上一筆:主持人腳本撰寫。對方就會問你:腳本為什麼要收錢?而且他會跟你說:腳本我也會寫,聽了這話我也是笑笑,然後心裡想說那你也可以自己寫,反正寫一個照本宣科的致詞稿給老闆聽了開心就好。
我可能是活動圈裡面最介意觀眾的人吧?這件事我也是約莫五年前親眼看到後才有的體會。那年在TICC的表揚大會,設計了一個主持人與觀眾互動的橋段。我在前面大會進行中就先到了觀眾席的最後方,去物色可能要互動的觀眾,好在後面帶主持人上來的時候大概知道誰是可能有效果的、然後單機上來又好拍的(但我相信大部分的活動公司也是放給主持人自己去找、機位就隨機應變)。我一到那區,不管舞台上頒獎、影片、表演的乒乒乓乓,映入我眼的是睡著的觀眾、滑手機的觀眾,台上在幹什麼似乎與他們無關,放射的音響聲反而叨擾了這份寧靜。心中默默挑定了幾個人後,過一陣子,我帶著女主持人來到這區候場,這時候原本死寂的觀眾席就像公園池塘裡丟進飼料的魚群一樣騒動了起來。大家都醒了,看到的告訴沒注意到的、然後拿起手機拍照、交頭接耳,這時候對他們來說,藝人就在這裡、舞台就在這裡,「終於有我們的事了」。
想當然,這段的效果很好,因為這是後區的觀眾終於有參與感的一次,說句很俗氣的,看著觀眾們投入的反應其實很欣慰,那就是一種設計的橋段得到效果的感覺,現場活動本來就不僅僅限於舞台上。於是之後我們玩時下流行的APP梗、玩猜歌詞、玩全場一起唱KTV、玩跟蔡依林同框,玩各種與觀眾的互動。當然啦,其實這些也是跟佼哥偷學來的重要養分、算是點醒我很多事情。
有時候我也想,搞這麼累幹嘛?別人那樣也是在做啊,很多活動公司也不知道自己身上應盡的責任是什麼。我看過有活動公司在抱怨客戶,說因為攝錄影轉播拍不好而被客戶罵,覺得為何什麼都要怪活動公司。雖然我也會抱怨客戶,但抱怨這件事到底WTF?攝錄影是你發來的,品質就是你要顧的,拍不好不罵你罵誰,就像前面說的,連他也認定自己只是個發通告的角色吧。我曾經在簡報裡的公司簡介寫一句「用專業領導專業」,你對這些都不懂,你要怎麼說自己夠專業?

活動其實是個充滿細節的專業

我不是說我很厲害,也在這一年間從失落中慢慢理解到自己仍然有許多的不足,尤其這個行業不管軟硬體都在日新月異,還有各種新app黑科技什麼的,其實怎麼學也學不完,然後在新舊媒體的交界下試圖去找到一個自己可以接受的平衡點,卻還是有自己對這個產業的想像有該有的堅持。畢竟,活動從發想、設計到現場的執行演出,始終都是有一股迷人的魅力:舞台上伴隨著PA音樂舞動的表演者、融入氣氛的燈光設計、背景視覺、華麗特效;或者是演出前孤零零控台那些在自己的控盤前修燈、調音、改畫面、改流程的夥伴們,每一盞小燈底下都是一場活動中不可或缺的環節;甚或是頒獎時那些得獎者照著我們事先的規劃安排,整齊的領獎、合照,讓沉悶的頒獎流暢地進行等等,活動現場有太多太多值得去玩味的地方。當然,還有控台、後台甚至舞台底下,因為疲累而補眠的人們。
活動當然是一份高壓的工作,但很多人享受的是高壓之後的成就感。我也曾經因為高壓而失眠、恐慌,或者是自以為是的在現場大呼小叫、頤指氣使。但逐漸地,我理解到我的團隊幾乎都是兢兢業業地在自己的崗位上努力著,每個人都會出錯,但沒有人願意出錯;每個人都想要完美,但其實不會每一場都完美。只是在自己的專業之下,去盡可能的讓每個環境做到最好,是這個工作的可貴之處。
這一兩年,經歷了太多感觸,好的、壞的都有。前幾週訪問了創立拍手演員平台的臺台,她說創立平台的原因是:這個問題能不能被解決?幹!我要來解決。這整篇的內容雖然很多事情我早些年就想過了,但我始終做不到,因為我還是想不到解法。串連各家活動公司拒絕招標嗎、要求提案費嗎?呵,綜合整篇你應該也很能理解,要我是企業我就改找願意免費來提案的公司就好了。但其實我們不是因為很了不起所以覺得要收錢,而是只是回到一個最基本的使用者付費的道理,我們付出了,所以應該得到一些什麼等值的回饋。可是還是會有人願意免費去提案、低價去搶標的,反正出錢的最大,也認為有預算開出來就會有人去,不然我們也不會遇過15萬含稅的千人台中表揚大會還要招標的、或者是說要廣發邀請比案但其實預算只有兩萬五的尾牙。
我必須說,當然每個行業一定都會有每個行業的難處,我也曾想過這些事情很大部分不是產業問題而是人性問題,所以相信也有很多人可能看完這些不以為意或嗤之以鼻,但我其實不會太在意,因為對我來說就是寫出很多自己的真實經歷跟感受而已。然後會想寫下這些其實是前陣子看了厲害的大學長李律的書「顯示更多」,他用文字記錄下了自己的低潮跟不安,因此讓我也想留下一些什麼,也跟大家分享,在這個書寫的過程中,其實對自己來說也是一種紓壓與療癒,也正好這幾天看了佼哥的線上課程,把自己多年來的各種「Input」變成「Output」的大塊文章,的確也回想起更多可能忘記了的細節。最近這幾天的「連載」就先到這邊了,但是可能未來想到什麼也都還會寫下來,總之,我也想為自己這十幾年來的工作留下些什麼罷了。
戴爾大叔
戴爾大叔
Podcast節目 給幕後一道18Light主持人 透過文字介紹每位幕後職人 也歡迎收聽他們的故事!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