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鮮半島分為北朝鮮南韓,是自古有之的現象。
西漢時,漢武帝消滅朝鮮,造就了北方高句麗的崛起。
高句麗整合了朝鮮族,與漢朝發生了更加「密切」的關係。
東漢初年,高句麗擔任漢朝的東塞護衛。
同時,南方的韓族也派遣使者去到洛陽。
韓族當時有三個大聯合。
馬韓、辰韓,與弁辰。
馬韓是最大的聯合體系,合共五十四國,位於朝鮮半島南部西側……基本上就是平原為主的地形。
東側偏北的,是辰韓,共十二國。
弁辰也是十二國,位於辰韓之南,鄰接「倭」。
廣義來說「倭」就是以今天日本為主體的大型聯合,這是當時漢人的認知。
這三大聯合七十八國,在先秦以前,被中國人稱為「辰」。
辰的共主一直統治著這些小國……那為什麼到了漢代,這裡的民族被稱為「韓」呢?
按《後漢書》的說法,就是戰國七雄中的韓國人,在亡國之後逃往了朝鮮半島。
某些研究也相信,秦末張良就是去到朝鮮半島,得到故友臨海君贊助壯士一枚,才回來刺秦的。
而基本上我認為,韓國人是渡海到朝鮮的,而非行走陸路。
要過長白山脈,靠機率是不行的……渡海反而有比較大的移民成功率。
更何況韓國人沒有跟北方的朝鮮族融合,卻是進入了南方的辰國。
來自中土的韓國人,仍就操持著類似秦語的語言,並且善於農耕。
有趣的是,若照字源來看,中土韓人應該建立的是馬韓,原住民才是辰韓。
而《後漢書》的記載卻是倒過來的。
馬韓是辰國的主體,原本在建築工藝技術上有獨到之術--這點相當符合韓國的神話。
包含朝鮮族在內的北方跟東北民族,都以打獵為勇士的評斷標準。
但辰國的勇士,是指很會蓋房子,力氣很大可以搬起大木頭的建築師傅。
如果你曾經看過南韓電影《與神同行》就會知道,武力最強的神明,就是馬東石所扮演的建築神明成造神。
這是在韓國神話中原本就有的設定。
辰國跟朝鮮族一樣,都喜歡華麗的衣服。
不一樣的是,他們得到了來自中土的農耕技術。
辰國人歡喜,就決定給中土韓國人自己的家園:東邊的山地。
移居過去的韓國人,就此稱呼自己為「辰韓」。
而留在原地跟辰人合居的韓國人,則形成了馬韓部族。
辰韓的居住型態,政治體系,都帶有中原的影子。
他們懂得役使牛馬勞作,嫁娶也有一定的禮節。
農耕技術也是三韓第一。
而來到這裡之後,辰韓人更發現了山中的鐵礦脈。
本來只是小小的借居之地,就這麼因著貿易而蓬勃茁壯起來。
第三支弁辰,其實應該是東方山地的原住民。
跟移居到此的辰韓人進行各種文化上肉體上的交流,穿一樣的衣服,住一樣的房子,卻說著不同的話,有著不同的風俗習慣。
從兩支東側辰族的情況來看,中土韓國人來到朝鮮半島南端,肯定是沒有發生什麼重大的侵略行為。
如果是侵略者跟原住民有重大衝突,那就不是這麼回事了。
隨便讀讀台灣史美國史日本史都演過的。
韓國的文化技術,為辰國帶來了新生活,新視野。
但大家開開心心的日子,隨著劉邦一統中原而產生了變化。
當時,燕國人衛滿逃往朝鮮,趕走了原本的朝鮮王「準」。
準哥帶著人馬往南方逃,碰上了富庶只懂蓋房子,不懂打架的馬韓人,立刻老實不客氣的據地為王。
自稱韓國。
跟北方朝鮮打打鬧鬧的情況相比,南韓國十分穩定……其實也是資訊不流通啦。
被漢朝整碗端去的準哥,自然也沒心繞過衛滿去捧大漢朝LP。
就這樣,整個西漢期間,南韓在中國史料上是沒有畫面的。
只知道大約在新莽末年,準系韓國突然就滅絕了。
在拼湊史料的情況來說,滅掉準系韓國的,很可能是高句麗王的兄弟。
前面高句麗故事沒提到,這邊來補一下。
因為這並不是中國史料的故事,而是朝鮮族的故事。
還記得東漢後來,高句麗出了一個明君「宮」,給東漢帶來了很大麻煩。
最後是由北方的夫餘國出手,才平服了高句麗。
朝鮮族的史料中,認為高句麗的始祖,原本是夫餘國的王子,名叫朱蒙。
朱蒙有許許多多的神奇故事,按慣例跳過,有興趣可以自己去看《三國史記》。
總之,朱蒙從小異於常人,他的哥哥害怕繼承權受到威脅,就進讒言,又派人暗殺朱蒙。
朱蒙於是就帶著三個朋友往南逃走,建立了高句麗。
說建就建啊?當句麗族人塑膠逆?
我們轉看百濟始祖本紀便解:「朱蒙。自北扶餘逃難,至卒本扶餘。扶餘王無子,只有三女子,見朱蒙,知非常人,以第二女妻之。未幾,扶餘王薨,朱蒙嗣位。」
意思是,漢稱夫餘,韓稱北扶餘。
漢稱句麗,韓稱卒本扶餘。
用中國角度說,朱蒙就是到了句麗族,剛好老王無子,把女兒嫁給他,並且傳位給了朱蒙。
當時,朱蒙二十二歲,是西漢元帝建昭二年。
也就是西元前37年。
距離準韓滅亡只剩二十年。
然而,十八年後,朱蒙過世。
朱蒙在高句麗生了兩個兒子,但他在北扶餘原本就有妻子。
逃離扶餘時,妻子已經有孕。
朱蒙無法帶著孕妻一起走,就跟妻子說,自己埋了一個信物,如果將來生的是兒子,就讓他去挖出信物來找我。
剛好就在朱蒙過世的前五個月,他的妻兒逃出扶餘前來投奔。
朱蒙一個開心,也沒多想就把這個兒子任命為太子。
太子也就才剛走馬上任,朱蒙兩腿一伸就掛了。
兩個高句麗兒子當下嚇得屁滾尿流,只怕這個新兄弟會對自己不利,跟自己的親信們談過後,就帶著臣民南去了。
後來兩人分離,二兒子在西元前17年建立了「十濟」這個國家。
其實就是下面有十個臣子。
也等同於十個領地。
等到越來越多,就變成百濟啦。
又是一個說建國就建國的故事?
《三國史記》有云,馬韓人後來派使者到十濟,責罵十濟王的侵略行為,表示當初是馬韓給他們土地讓他們建國的。
這是西元七年的事。
西元九年,十濟就展開了跟馬韓的全面戰爭。
這正是王莽篡漢的那一年。
隔年,十濟消滅馬韓。
讓我們回到《後漢書》。
《後漢書》表示,準系韓國滅絕,馬韓人自己立了新的辰王。
十濟是不是就等於新辰王?
一直到建武二十年,也就是十濟建國61年後,西南韓人來到了洛陽,與劉秀締結盟約。
但《三國史記》百濟本紀則無此敘述。
基本上應該只是名稱認知不同。
就像中國人一直認為韓國出海之後便是倭,但日本也是有著各式各樣的變化。
而以《三國史記》的說法,辰韓跟弁辰所組成的新羅政權,誕生得比高句麗更早。
新羅的始祖,以「朴」為姓。
前面說到了,辰韓居民主要是先秦韓人,說秦語。
秦語跟河洛話,也是有相當程度的重疊。
這個「朴」姓,其實指的就是葫蘆(台語說:瓠,與朴音近)。
意思是新羅始祖從葫蘆生出來的……如果在日本大概就叫做瓠太郎了。
不過他的名號,則又是當地土語了,叫做「居西干」。
方便起見,我們稱他為朴王吧。
朴王本是辰韓人,因生有異相,為各部共推為領袖。
在朴王的帶領下,辰韓人幾次擊退了來犯的倭人,弁辰人覺得很可靠,就決定與辰韓合併。
(韓國稱弁辰為弁韓)
合併之後又過兩年,朱蒙建立了高句麗。
這裡有個小趣事是,當時由於高句麗新起,漢人一度入侵到辰韓領地。
結果發現這裡的人不是蠻子,而是跟中國人有一樣的文化,且治安更好,於是就撤退了。
原本,兩韓是馬韓的屬國,年年進貢繳保護費。
但朴王一統東南二韓後,在倭人謀臣的建議下,停止了對馬韓的上貢,並派倭臣前去舌戰。
馬韓王嘴輸人家,隔年過世。
朴王因為有著高尚的中國思想,沒有趁機去撿尾刀。
不久,十濟建國。
簡單說起來,新羅是朝鮮三國中最早建立的。
但他們沒有趁混亂去統一朝鮮,很大原因是新羅必須長期抵抗倭寇。
高句麗也沒這個想法,他們的眼中,看見的是中國。
而我也真的沒想到,韓國做為中日橋梁,早在西漢年間就已經開始了。
「韓」國的意思,也真的是戰國七雄中的韓……
朝鮮三國,就這樣各據山頭。
即使我們還沒讀到數百年後的歷史,也猜得到……
當朝鮮半島三國展開鬥爭,中國會支持的對象,必定是「新羅」。
北朝鮮南韓的故事,差不多就說到這裡。
該是回到中原,繼續欣賞活死人東漢的時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