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漢演義-三韓本事】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朝鮮半島分為北朝鮮南韓,是自古有之的現象。
西漢時,漢武帝消滅朝鮮,造就了北方高句麗的崛起。

高句麗整合了朝鮮族,與漢朝發生了更加「密切」的關係。

東漢初年,高句麗擔任漢朝的東塞護衛。
同時,南方的韓族也派遣使者去到洛陽。

韓族當時有三個大聯合。
馬韓、辰韓,與弁辰。

馬韓是最大的聯合體系,合共五十四國,位於朝鮮半島南部西側……基本上就是平原為主的地形。
東側偏北的,是辰韓,共十二國。
弁辰也是十二國,位於辰韓之南,鄰接「倭」。

廣義來說「倭」就是以今天日本為主體的大型聯合,這是當時漢人的認知。

這三大聯合七十八國,在先秦以前,被中國人稱為「辰」。
辰的共主一直統治著這些小國……那為什麼到了漢代,這裡的民族被稱為「韓」呢?

按《後漢書》的說法,就是戰國七雄中的韓國人,在亡國之後逃往了朝鮮半島。
某些研究也相信,秦末張良就是去到朝鮮半島,得到故友臨海君贊助壯士一枚,才回來刺秦的。

而基本上我認為,韓國人是渡海到朝鮮的,而非行走陸路。
要過長白山脈,靠機率是不行的……渡海反而有比較大的移民成功率。
更何況韓國人沒有跟北方的朝鮮族融合,卻是進入了南方的辰國。

來自中土的韓國人,仍就操持著類似秦語的語言,並且善於農耕。
有趣的是,若照字源來看,中土韓人應該建立的是馬韓,原住民才是辰韓。

而《後漢書》的記載卻是倒過來的。
馬韓是辰國的主體,原本在建築工藝技術上有獨到之術--這點相當符合韓國的神話。
包含朝鮮族在內的北方跟東北民族,都以打獵為勇士的評斷標準。

但辰國的勇士,是指很會蓋房子,力氣很大可以搬起大木頭的建築師傅。

如果你曾經看過南韓電影《與神同行》就會知道,武力最強的神明,就是馬東石所扮演的建築神明成造神。
這是在韓國神話中原本就有的設定。

辰國跟朝鮮族一樣,都喜歡華麗的衣服。
不一樣的是,他們得到了來自中土的農耕技術。
辰國人歡喜,就決定給中土韓國人自己的家園:東邊的山地。

移居過去的韓國人,就此稱呼自己為「辰韓」。
而留在原地跟辰人合居的韓國人,則形成了馬韓部族。

辰韓的居住型態,政治體系,都帶有中原的影子。
他們懂得役使牛馬勞作,嫁娶也有一定的禮節。
農耕技術也是三韓第一。

而來到這裡之後,辰韓人更發現了山中的鐵礦脈。
本來只是小小的借居之地,就這麼因著貿易而蓬勃茁壯起來。

第三支弁辰,其實應該是東方山地的原住民。

跟移居到此的辰韓人進行各種文化上肉體上的交流,穿一樣的衣服,住一樣的房子,卻說著不同的話,有著不同的風俗習慣。
從兩支東側辰族的情況來看,中土韓國人來到朝鮮半島南端,肯定是沒有發生什麼重大的侵略行為。

如果是侵略者跟原住民有重大衝突,那就不是這麼回事了。
隨便讀讀台灣史美國史日本史都演過的。

韓國的文化技術,為辰國帶來了新生活,新視野。
但大家開開心心的日子,隨著劉邦一統中原而產生了變化。

當時,燕國人衛滿逃往朝鮮,趕走了原本的朝鮮王「準」。
準哥帶著人馬往南方逃,碰上了富庶只懂蓋房子,不懂打架的馬韓人,立刻老實不客氣的據地為王。
自稱韓國。

跟北方朝鮮打打鬧鬧的情況相比,南韓國十分穩定……其實也是資訊不流通啦。
被漢朝整碗端去的準哥,自然也沒心繞過衛滿去捧大漢朝LP。

就這樣,整個西漢期間,南韓在中國史料上是沒有畫面的。
只知道大約在新莽末年,準系韓國突然就滅絕了。

在拼湊史料的情況來說,滅掉準系韓國的,很可能是高句麗王的兄弟。
前面高句麗故事沒提到,這邊來補一下。

因為這並不是中國史料的故事,而是朝鮮族的故事。

還記得東漢後來,高句麗出了一個明君「宮」,給東漢帶來了很大麻煩。
最後是由北方的夫餘國出手,才平服了高句麗。

朝鮮族的史料中,認為高句麗的始祖,原本是夫餘國的王子,名叫朱蒙。
朱蒙有許許多多的神奇故事,按慣例跳過,有興趣可以自己去看《三國史記》。

總之,朱蒙從小異於常人,他的哥哥害怕繼承權受到威脅,就進讒言,又派人暗殺朱蒙。
朱蒙於是就帶著三個朋友往南逃走,建立了高句麗。

說建就建啊?當句麗族人塑膠逆?
我們轉看百濟始祖本紀便解:「朱蒙。自北扶餘逃難,至卒本扶餘。扶餘王無子,只有三女子,見朱蒙,知非常人,以第二女妻之。未幾,扶餘王薨,朱蒙嗣位。」

意思是,漢稱夫餘,韓稱北扶餘。
漢稱句麗,韓稱卒本扶餘。

用中國角度說,朱蒙就是到了句麗族,剛好老王無子,把女兒嫁給他,並且傳位給了朱蒙。

當時,朱蒙二十二歲,是西漢元帝建昭二年。
也就是西元前37年。
距離準韓滅亡只剩二十年。

然而,十八年後,朱蒙過世。
朱蒙在高句麗生了兩個兒子,但他在北扶餘原本就有妻子。

逃離扶餘時,妻子已經有孕。
朱蒙無法帶著孕妻一起走,就跟妻子說,自己埋了一個信物,如果將來生的是兒子,就讓他去挖出信物來找我。

剛好就在朱蒙過世的前五個月,他的妻兒逃出扶餘前來投奔。
朱蒙一個開心,也沒多想就把這個兒子任命為太子。

太子也就才剛走馬上任,朱蒙兩腿一伸就掛了。
兩個高句麗兒子當下嚇得屁滾尿流,只怕這個新兄弟會對自己不利,跟自己的親信們談過後,就帶著臣民南去了。

後來兩人分離,二兒子在西元前17年建立了「十濟」這個國家。
其實就是下面有十個臣子。
也等同於十個領地。
等到越來越多,就變成百濟啦。

又是一個說建國就建國的故事?
《三國史記》有云,馬韓人後來派使者到十濟,責罵十濟王的侵略行為,表示當初是馬韓給他們土地讓他們建國的。
這是西元七年的事。

西元九年,十濟就展開了跟馬韓的全面戰爭。
這正是王莽篡漢的那一年。

隔年,十濟消滅馬韓。
讓我們回到《後漢書》。

《後漢書》表示,準系韓國滅絕,馬韓人自己立了新的辰王。
十濟是不是就等於新辰王?

一直到建武二十年,也就是十濟建國61年後,西南韓人來到了洛陽,與劉秀締結盟約。
但《三國史記》百濟本紀則無此敘述。

基本上應該只是名稱認知不同。
就像中國人一直認為韓國出海之後便是倭,但日本也是有著各式各樣的變化。

而以《三國史記》的說法,辰韓跟弁辰所組成的新羅政權,誕生得比高句麗更早。
新羅的始祖,以「朴」為姓。

前面說到了,辰韓居民主要是先秦韓人,說秦語。
秦語跟河洛話,也是有相當程度的重疊。

這個「朴」姓,其實指的就是葫蘆(台語說:瓠,與朴音近)。
意思是新羅始祖從葫蘆生出來的……如果在日本大概就叫做瓠太郎了。

不過他的名號,則又是當地土語了,叫做「居西干」。
方便起見,我們稱他為朴王吧。

朴王本是辰韓人,因生有異相,為各部共推為領袖。
在朴王的帶領下,辰韓人幾次擊退了來犯的倭人,弁辰人覺得很可靠,就決定與辰韓合併。
(韓國稱弁辰為弁韓)

合併之後又過兩年,朱蒙建立了高句麗。
這裡有個小趣事是,當時由於高句麗新起,漢人一度入侵到辰韓領地。
結果發現這裡的人不是蠻子,而是跟中國人有一樣的文化,且治安更好,於是就撤退了。

原本,兩韓是馬韓的屬國,年年進貢繳保護費。
但朴王一統東南二韓後,在倭人謀臣的建議下,停止了對馬韓的上貢,並派倭臣前去舌戰。

馬韓王嘴輸人家,隔年過世。
朴王因為有著高尚的中國思想,沒有趁機去撿尾刀。

不久,十濟建國。

簡單說起來,新羅是朝鮮三國中最早建立的。
但他們沒有趁混亂去統一朝鮮,很大原因是新羅必須長期抵抗倭寇。
高句麗也沒這個想法,他們的眼中,看見的是中國。

而我也真的沒想到,韓國做為中日橋梁,早在西漢年間就已經開始了。
「韓」國的意思,也真的是戰國七雄中的韓……

朝鮮三國,就這樣各據山頭。

即使我們還沒讀到數百年後的歷史,也猜得到……
當朝鮮半島三國展開鬥爭,中國會支持的對象,必定是「新羅」。

北朝鮮南韓的故事,差不多就說到這裡。

該是回到中原,繼續欣賞活死人東漢的時候了。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263會員
916內容數
一個業餘歷史讀者。讀各種史書並且寫下心得。 大目標是遍讀二十四史,不過最近正在被其他古書內容吸引。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阿前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東亞國際第三彈。 看過了西域匈奴,鮮卑烏桓,怎麼能錯過傳說中的東北與朝鮮呢? 朝鮮,現代台灣人稱之為「北韓」。 南邊的其實才是「大韓民國」。 中國怎麼看這段歷史?朝鮮怎麼看這段歷史? 大韓民國又是如何解讀的? 同樣的角度,不同的歷史。 不一定發生在不同的史書中喔。
東漢國不泰,民不安,但卻奇妙的維持了政權不倒。 亂世,激發著人類進(生)化(存)的能量。 而這種半亂世的現象,同樣也爆炸出了巨大的火花。 學術、發明,把中華文化推上了另一個境界。 看過了竇氏執政,造紙術大師蔡倫的故事。 又怎麼能錯過鄧氏當道後的兩儀大師,張衡的故事呢?
東漢開始,中國史不再只是中國史。 我們都知道西漢武帝武功鼎盛,四夷來朝。 以世界史的角度來說,其實就象徵了中國地區的國家,正式進入了下一個階段。 東亞爭霸。 來到東漢,班超一統西域,竇憲與北方民族合作消滅匈奴,再度將中國地區的東漢朝,推上了風口浪尖。 而東漢的政體,也隨著時局波動,進入了新世代……
東漢的歷史,一個皇帝接一個皇帝的意義不大。 一個太后接一個太后,才是更容易理解的讀法。 皇后,相當於兩漢的「備位元首」,當皇帝不能履行其職責,皇后將會變身成「皇太后」,作為「暫代元首」。 所以東漢皇室,首重選后。 而鄧太后,更是站在東漢歷史轉折處的堅強女性。
東亞國際史第二彈,烏桓與鮮卑。 沒有像匈奴那樣「深植人心」,所以多增加了一些他們傳統文化習俗上的描述。 其中,鮮卑更是即將取代匈奴,成為草原霸主,未來入主中原北部地區的新秀。 怎麼能錯過呢?
只要稍微對三國時代有點認識,應該都會知道袁紹袁術這對兄弟的主要看板吧? 「四世三公」。 東漢時期,袁家不算袁紹他們那一輩,傳了四代。 代代有人當上「三公」。 三公曾經是帝王以下最高級官員的代稱。 在光武傳奇中,未建尺功的袁家,憑什麼橫跨整個東漢,成為歷久不衰的霸主? 一字記之曰:「儒」。
東亞國際第三彈。 看過了西域匈奴,鮮卑烏桓,怎麼能錯過傳說中的東北與朝鮮呢? 朝鮮,現代台灣人稱之為「北韓」。 南邊的其實才是「大韓民國」。 中國怎麼看這段歷史?朝鮮怎麼看這段歷史? 大韓民國又是如何解讀的? 同樣的角度,不同的歷史。 不一定發生在不同的史書中喔。
東漢國不泰,民不安,但卻奇妙的維持了政權不倒。 亂世,激發著人類進(生)化(存)的能量。 而這種半亂世的現象,同樣也爆炸出了巨大的火花。 學術、發明,把中華文化推上了另一個境界。 看過了竇氏執政,造紙術大師蔡倫的故事。 又怎麼能錯過鄧氏當道後的兩儀大師,張衡的故事呢?
東漢開始,中國史不再只是中國史。 我們都知道西漢武帝武功鼎盛,四夷來朝。 以世界史的角度來說,其實就象徵了中國地區的國家,正式進入了下一個階段。 東亞爭霸。 來到東漢,班超一統西域,竇憲與北方民族合作消滅匈奴,再度將中國地區的東漢朝,推上了風口浪尖。 而東漢的政體,也隨著時局波動,進入了新世代……
東漢的歷史,一個皇帝接一個皇帝的意義不大。 一個太后接一個太后,才是更容易理解的讀法。 皇后,相當於兩漢的「備位元首」,當皇帝不能履行其職責,皇后將會變身成「皇太后」,作為「暫代元首」。 所以東漢皇室,首重選后。 而鄧太后,更是站在東漢歷史轉折處的堅強女性。
東亞國際史第二彈,烏桓與鮮卑。 沒有像匈奴那樣「深植人心」,所以多增加了一些他們傳統文化習俗上的描述。 其中,鮮卑更是即將取代匈奴,成為草原霸主,未來入主中原北部地區的新秀。 怎麼能錯過呢?
只要稍微對三國時代有點認識,應該都會知道袁紹袁術這對兄弟的主要看板吧? 「四世三公」。 東漢時期,袁家不算袁紹他們那一輩,傳了四代。 代代有人當上「三公」。 三公曾經是帝王以下最高級官員的代稱。 在光武傳奇中,未建尺功的袁家,憑什麼橫跨整個東漢,成為歷久不衰的霸主? 一字記之曰:「儒」。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那個最坦的神獸,難道也存在於這個國度之中嗎?
Thumbnail
回台灣前的最後一天,和老羊跟韓國朋友在木覓山房吃完中餐後,因為我們對韓屋很有興趣,朋友提議來去南山谷韓屋村內有韓式咖啡廳喝咖啡逛韓屋,位於首爾南山下的南山谷韓屋村,可以搭地鐵到忠武路站(충무로 역)4號出口出來步行約三分鐘就可以看到韓式大門,就是南山谷韓屋村。
Thumbnail
在「北村韓屋村」可以見到傳統韓屋建築的「青瓦房」與「石牆路」,傳統建築的範圍非常大,行程規劃建議保留二到三小時進行遊歷,另外因為位處山坡地會很多上上下下的路段與階梯,一定要穿舒適好走的鞋子前來才不會因為腳痛敗興而歸。
單一民族的國家,要用什麼方式迎接既屬於自己又不是自己的一部份?
馬辰被軍醫拚命救回來後,總是習慣望著北方草原發楞。他時常做著關於草原的夢,而且一年比一年深。馬辰回到趙國並未再娶,而是收養了一個邊境孤兒。 周赧王五十八年,趙魏楚三國破秦,解邯鄲之圍。 周赧王五十九年,周赧王駕崩,秦王稷遷九鼎,周亡。 秦王政十八年,趙王遷殺李牧,同年王翦破邯鄲,趙
Thumbnail
明天要孩子讀少年讀史記,結束了戰國時代,要進入「漢朝」。要討論「韓信」,大家知道和韓信有關的成語有哪些呢? 韓信--卓越的軍事才能,將王、侯、將、相全部擔任了一遍。他的崛起與死亡都是傳奇。 1.胯下之辱 從胯下爬過的恥辱。 2.一飯千金
Thumbnail
    北韓(官方名稱為朝鮮)因疫情閉關自守以來,資訊更為封閉,我考慮參加的2024平壤馬拉松取消後,常年關注北韓局勢的我,也顯得疲乏起來,但最近朝鮮半島再度戰雲密布,北韓領導人金正恩除持續試射飛彈,竟開始鬧「獨立」!
Thumbnail
不分古今中外,談到遊牧民族,「野蠻」應該可以說是第一個從腦中冒出的形容詞,而這個刻版印象的來源,應該是來自於十三世紀征服歐亞的蒙古帝國,這個同時打敗中國與歐亞諸國的大帝國,不但讓西方人聞之色變(甚至以「黃禍」來形容它),連中國人也是以「異族」「韃子」視之
Thumbnail
金日成呼籲南北韓聯邦制、金正日則堅持國家統一,三個原則。北韓從第一代領導人金日成、金正日時期開始,確立了「透過民族主義統一朝鮮半島」的目標,提出了高麗聯邦制在內等等的統一方案,並實施了軟硬兼施的對韓戰略。而金正恩則對統一重新發出挑戰。
Thumbnail
提到韓國旅遊,多半會聯想到明洞、弘大、江南等逛街天地,再不然就是樂天世界、愛寶樂園等親子遊樂的景點,但居韓至今,讓我印象最深刻、最想推薦的旅遊地便是——「韓國民俗村」(한국민속촌)! 今天,就讓我們一同來參觀韓國民俗村,探索朝鮮生活的樣貌吧!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那個最坦的神獸,難道也存在於這個國度之中嗎?
Thumbnail
回台灣前的最後一天,和老羊跟韓國朋友在木覓山房吃完中餐後,因為我們對韓屋很有興趣,朋友提議來去南山谷韓屋村內有韓式咖啡廳喝咖啡逛韓屋,位於首爾南山下的南山谷韓屋村,可以搭地鐵到忠武路站(충무로 역)4號出口出來步行約三分鐘就可以看到韓式大門,就是南山谷韓屋村。
Thumbnail
在「北村韓屋村」可以見到傳統韓屋建築的「青瓦房」與「石牆路」,傳統建築的範圍非常大,行程規劃建議保留二到三小時進行遊歷,另外因為位處山坡地會很多上上下下的路段與階梯,一定要穿舒適好走的鞋子前來才不會因為腳痛敗興而歸。
單一民族的國家,要用什麼方式迎接既屬於自己又不是自己的一部份?
馬辰被軍醫拚命救回來後,總是習慣望著北方草原發楞。他時常做著關於草原的夢,而且一年比一年深。馬辰回到趙國並未再娶,而是收養了一個邊境孤兒。 周赧王五十八年,趙魏楚三國破秦,解邯鄲之圍。 周赧王五十九年,周赧王駕崩,秦王稷遷九鼎,周亡。 秦王政十八年,趙王遷殺李牧,同年王翦破邯鄲,趙
Thumbnail
明天要孩子讀少年讀史記,結束了戰國時代,要進入「漢朝」。要討論「韓信」,大家知道和韓信有關的成語有哪些呢? 韓信--卓越的軍事才能,將王、侯、將、相全部擔任了一遍。他的崛起與死亡都是傳奇。 1.胯下之辱 從胯下爬過的恥辱。 2.一飯千金
Thumbnail
    北韓(官方名稱為朝鮮)因疫情閉關自守以來,資訊更為封閉,我考慮參加的2024平壤馬拉松取消後,常年關注北韓局勢的我,也顯得疲乏起來,但最近朝鮮半島再度戰雲密布,北韓領導人金正恩除持續試射飛彈,竟開始鬧「獨立」!
Thumbnail
不分古今中外,談到遊牧民族,「野蠻」應該可以說是第一個從腦中冒出的形容詞,而這個刻版印象的來源,應該是來自於十三世紀征服歐亞的蒙古帝國,這個同時打敗中國與歐亞諸國的大帝國,不但讓西方人聞之色變(甚至以「黃禍」來形容它),連中國人也是以「異族」「韃子」視之
Thumbnail
金日成呼籲南北韓聯邦制、金正日則堅持國家統一,三個原則。北韓從第一代領導人金日成、金正日時期開始,確立了「透過民族主義統一朝鮮半島」的目標,提出了高麗聯邦制在內等等的統一方案,並實施了軟硬兼施的對韓戰略。而金正恩則對統一重新發出挑戰。
Thumbnail
提到韓國旅遊,多半會聯想到明洞、弘大、江南等逛街天地,再不然就是樂天世界、愛寶樂園等親子遊樂的景點,但居韓至今,讓我印象最深刻、最想推薦的旅遊地便是——「韓國民俗村」(한국민속촌)! 今天,就讓我們一同來參觀韓國民俗村,探索朝鮮生活的樣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