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在<故事原來是有"公式"的>一文中,我用<魔女宅急便>做為分析的對象,看看此一票房奇佳的動漫是否符合1.目標→2.阻礙→3.努力→4.結果→5.意外→6.轉彎→7.結局 這樣子的公式,結果呢?還真的是極為吻合。故事-尤其是好聽的故事-原來是有"公式"可以依循的。
在蒐集資料的過程中,發現有各式的人受到<魔女宅急便>劇情的影響,例如初次離家的留學生;職場被霸凌的職員;獨自離鄉勇敢追逐夢想的人等等,他們都從劇情中獲得了當時所需要的啟示(註一)。戲劇、動漫之所以令人留連忘返,因為我們知道那不是真的;即使是真的也和我們有段距離;或許那是可能發生的,但因有段距離,所以可以客觀的看待,甚至可據以設身處地的站在各個角度來看待。
該片後來改製成真人的電影片,可是真人版(我沒看過)在我的感覺中就有點馬尾續貂了,因為現實中不會有魔女,在動漫中你儘可以有自己的想像,即使與現實不符,但我們可以理解也可以接受,甚至因而更加喜歡例如魔女這樣的角色和故事。可是,把它化為真人,我們的想像和喜歡就都打了折扣了。魔女的笨拙和誇張,我們能夠了解和接受,可以化為真人,這樣子的笨拙和誇張就無法令人理解,遑論接受了。就像金庸作品拍成連續劇,令狐沖,在小說中你迷迷糊糊的大概有一個形象,可化為真人,怎麼看都不對,也許演得不錯,但對他的形象就是覺得不對。
網路上對劇情的感觸大多來自與自己做比對,或者是從她身上學到什麼?影劇、動漫等之所以可貴,乃在我們不必親身經歷就可以用別人的經歷來昇華自己。劇中有幾個情節值得探討:離家;挫折;互動。
離家
離開舒適圈,勇敢邁向獨立的旅程,會有憧憬和期待,也會有不安和惶恐。會遭遇什麼其實很難預期,但卻可據以事先做些準備(做好準備是不太可能的,因為無法預期,但做些準備則是可能的。)而父母在兒女離家前也應該訓練子女最少有些生活的基本能力。現代父母幾乎很少讓孩子做家事,卻希望他離家後能順利的獨立生活。記得看過幾篇文章,其一是子女看過母親用電鍋,因此洗米,加水等都做了,要吃飯時卻發現米還是米,打電話回家才知道電鍋要按下去,當場萠潰;還有一則是當場請教母親,然後一個口令一個動作,洗米後,母親叫她加一碗水,她就拿了一碗水,連碗帶水放在電鍋裡…網路上許多對琪琪離家後感同深受,因為自己的第一次離家也讓我們記憶猶深,幾乎是永誌難忘,如果有人對我們伸出援手…,換個角度來說,碰到初次離家者,請不吝伸出援手,請不吝給予關懷,
別人會不會對我們好,我們沒辦法掌握,但別人有困難我願不願出手協助或關懷,則是操之在我的。我管不了別人,但卻是自己的主人。
挫折
第一次挫折來自新居城市的冷漠和不解,相關論述很多,似不需重複。
第二次挫折是好不容易把奶奶對孫女的愛心送到孫女面前,而且還是冒雨讓自己淋得全身濕透也要保護遞送的物品,然而那個不必工作,也可盡情享受派對的少女,對奶奶的愛心卻是一臉不屑,對琪琪的辛苦竟是一臉不滿;讓琪琪傷透了心,寒透了心,因此冒雨回去後,也不知擦乾,因而感冒。我不知道這樣講對不對?有時長輩自認為是對兒孫的關心,在兒孫眼中卻是干擾和勒索,因此,有時管好自己放下關愛對彼此都好;可是你要長者放下關愛,又好像太過份了,因為兒孫可能就是年長者生命的重心,你要她放下這份心,對她來說真的是情何以堪?孫女的表現應該是父母教育成果的映照,如何教導子女感恩惜福?用講的可以講一堆,但問題是如何落實?不在人情表露真情,有時是一個人涵養之所在(例如對琪琪的辛勞不只沒感激,反而當面給予難堪)…做好自己的事,然後呢?儘量不受別人反應的影響,否則只是跟自己過不去而已,我們管不了別人的反應,但可以掌控自己的回應方式。用淋雨不擦乾來表達自己的沮喪和不滿,傷的只是自己,造成你如此受傷的那個人,可能連自己造成了這樣的影響都不知道,那你的傷,除了害了自己之外,又於事何補?當然,對一個十三歲的小女孩這樣講有點殘忍,但最少觀賞者可以由此去思考:遇事-遇到不順心的事-如何自處較好?
另一挫折是喪失飛行能力,從而懷疑自己的價值和意義,這個懷疑別人無法置喙,只能化解或舒緩。結果是那個自己在荒郊野外獨居的愛畫少女18歲的烏蘇拉開釋了她,烏蘇拉提到自己也是13歲的時候開始想成為畫家的,
我很喜歡她們兩人之間,關於挫折因應的對話。
「我以前什麼都不想,就可以很自然的飛。可是現在卻不知道怎樣飛了。」
「這種時候能做的也就只有原地踏步,除了畫畫還是畫畫。」
「可是要是還飛不起來的話……」
「那我就什麼都不畫啦!散散步看看風景打打瞌睡或是什麼都不做。時候到了你就會突然想動筆畫畫了。」(不必想著馬上或者用力的脫離困境,有時什麼都不做,時間到了,自然就復原了。嗯,值得參考。)
另一個開釋來自鬼靈精怪的蜻蜓,帶她騎著那輛想飛上天的自行車,遇彎路還需後座的小魔女視彎度大小而側著身體使重心不致偏移,最後是騎上了天但螺旋脫落,兩人重摔在草地上…,琪琪爬起來之後,應該是想到整件事的荒誔不稽竟然大笑不止,連蜻蜓都跟著大笑起來。如果琪琪未曾答應蜻蜓這一冒險又怪誔的旅程,大概也不會有這一全劇中唯一狂笑不已的情節了,這是不是說:有時試著踏出舒適圈來點異乎尋常的活動,也許就是所糾結事件的解方之一呢?
琪琪最後在朋友有難時,義無反顧的耗盡全力只求救人的一幕,以致倍受佩服和讚揚的情節,我就不在這兒贅述了。
互動
在整幕劇中,主角當然是琪珙,她的成長過程及在新環境的遭遇是網上文章所關注的焦點,他們也從這當中獲得了啟示和教訓。可是,除了琪琪之外,其實還有其他的人值得一提,例如烏蘇拉,18歲,在荒郊野的地方獨居,整天畫畫,追求自己的興趣,那是怎樣的一個人啊?例如蜻蜓,勇於詢問搭訕,勇於嘗試追夢,是多麼的陽光且爽朗啊!可是在劇中針對她們的描述大概都是以他們自己的獨立自主和奇思怪想為主,與他人的交往互動較少。
我也會想像琪琪的父母,雖然在琪琪離家之後的劇情中他們未再出現,但想想看13歲的愛女獨自在外履行傳統責任,他們會是怎樣的掛懷和擔憂啊,可是,又不能在她面前表露出來…我相信就琪琪來說,適應新環境已經自顧不暇了,想起父母的時候大概不多吧?但她的父母呢…
但我最喜歡的還是索娜和老婦人。
索娜
索娜是麵包店老闆娘,初遇琪琪時,後者正在人生地不熟的環境裡徬徨、摸索,索娜得知,即刻出手相助,讓她住宿在自己家;在琪琪想以快遞為生時,替他高興之餘,幫琪琪樹立快遞招牌,幫她宣傳招客;平日注意琪琪的生活;琪琪生病時,煮粥補氣並安慰關懷;代為傳遞朋友的訊息;琪琪勇救友人時替她高興喝采等等。對待琪琪這個外人,索娜表現得自自然然,大大方方,不求回報,沒有需求。現代社會快速且繁忙,因此人與人相處時往往帶有私心和機心,虛偽多,真誠少,講求的是自己絕對不能吃虧,最好還能占點便宜,幾乎是處於:時時在防範,刻刻在計較的狀態中…因此,看到索娜對待陌生人的真心和自然,真的是深有感觸,深有啟發,…
老婦人
另一令人難忘的人物是老婦人,只因為聽到孫女要開派對,就不顧一切的困難也要烘培一個孫女最喜歡的南瓜派(她也不管孫女是不是喜歡,只是想用此來表示對孫女的關愛,至於孫女會怎麼想,大概不在她的思慮之列吧?);只因為琪琪幫她完成南瓜派的烘培,並幫她換了燈泡,就認為是受到人家的恩惠了,因此暗地裡烘培了一塊蛋糕請琪琪過來享用,以做為謝禮。琪琪轉身低頭拭淚的鏡頭(應該是第一次被人的無私和關懷所感動吧?),令人真的感受到人世間真心相待的溫暖和喜悅。
結語
人,離不開別人,離不開與人的交往和互動,影響你我最大的,就是他人,這個影響當然是好壞兼俱,有好人就一定有壞人,有好事就一定有壞事。但影響是好是壞,我們管不了別人,卻可以掌控自己。別人對我們如何我們管不了,但我卻可以主動向人釋出善意和真誠,當我先釋出善意和真誠,或許別人也因此而敢於釋出真誠和善意…我們的釋出也許沒有得到回應或回報,但最少我們無愧了,最少我們盡力了。
想起一個格言:
人生要義:
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讓快樂多一點,讓希望多一些;
讓苦痛少一點,讓挫折少一些。
人世間,最美的風景是"人",是人和人之間的真誠和善意。
註一:我目前相信:時間到了,該發生的自然就會發生;時間未到,該發生即使發生也沒什麼功效。他們之所以獲得啟示,因為時間剛剛好到了,而他們的心態也已經準備好了。
註二:<魔女宅急便>大賣後,原作又陸續創作了五本續集,最後一集琪琪和蜻蜓結婚,並育有二子。<魔女宅急便>也拍攝了真人版的電影。但我對那些都沒有興趣,讓故事結束在留有想像空間之際不是更加引人入勝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