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寫給反抗者,那本書的作者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你寫給我的那本書,我反覆讀了十四個月卻不真的明白,你說的那個語言,我能理解但那並不是我們的母語。

四百多天來,我試著拆解、分析再轉換,才發現自己把你投射在一個我曾經喜歡的人身上,那人也有著跟你一樣的文化背景。你們自認是異鄉人不只是居住在他鄉或使用別人的語言創作,而是找不到靈魂的歸屬。在你們的文化中「靈魂」似乎很重要。

輕描淡寫的說活著只為等待死亡、俾倪他人對愛情的渴望、憎恨母親對自己的忽視。

我知道,你們都嘗試著用一個當代人能理解的通俗故事來影射大時代之下的悲劇或是訴求你們的政治觀點。可是你忘了,這本書將會發行於世界各國,並非所有的讀者都看得出來那些暗喻。

我又不忍心看別人的註釋,害怕破壞你的美感及我的想像⋯⋯因此我艱難的反覆閱讀這本書,足有十四個月,直到昨天才翻完最後一頁。

我和某些人的情感或關係都沒有維持過十四個月,但我不想拋下你。我必須讀懂,因為你代表另一個我欣賞的人——你還用了他的故事來表達你的觀點——我確實以此為由才在書店買了那本書!

raw-image


「這難道不是再次鞭屍嗎?」也以你書中的文字反問你。

你在書中反駁他的故事才會有這麼多國家的出版商對那本書有興趣吧?以此切入,難道不是行銷人員最輕鬆的方式?這些你心裡必定是有數的。所以我這外國人用自己的理解「轉譯」那本書也是被允許的吧?

書中沒有激情和熱血,僅圍繞在一場悲劇,阿拉伯佬的死亡。當世人把無名氏阿拉伯佬遺忘了,卻有一本書寫著他被殺死的情節,所有人都讀過了,唯獨阿拉伯佬的母親和弟弟。他們活了大半輩子只為了尋找真相,而真相早已寫在書中。

他們有些可笑,好像活著只為了一個在書中不足以提起的兇殺,調查的方向也錯了,還隨意找了一個人報仇。

你用個人情感來代表殖民地人民的悲恨。我多少是能體會被外來政權統治的無奈,從報章雜誌讀來的「意識形態」,我多想真的理解身為一個「本地人」卻外來統治者看成「土著」,而以稱呼自己為你母國國民的那群人才真的是異鄉人。

我知道你不是在玩文字遊戲,即使你使用的法語字和原來那本書是相同多的,或許就是有這麼巧合的事。我總覺得生於和平時代的人反抗只是一種矯情做作,最多能做的反抗只是一種態度吧?甚至有些人以為就是在《中國有嘻哈》中說說無關痛癢的自由。

你提到,另外那本「英雄寫的書」是我放在書架上反覆閱讀,我們當作論文般謹慎對待的。我也確實讀了好幾次,我到現在都還沒搜尋任何與你那本書相關的訪問和背景介紹,我能理解的只是我對七十年前的北非(非常薄弱的),但讀到昨天,終於相信自己理解了八成。

我刻意不去調查你的個人背景是因為我相信這是一本文學著作,不需要靠其他文字說明就能獨立成立。

你們的故事都是從死亡開始,圍繞著一個悲劇反覆地說,唯一的人物關係是一對關係不平等的母親與兒子。母親皆未受過教育,有些強勢,但又必須依靠著兒子,兒子並不敬畏母親卻也不敢反抗,隱藏的原因大概是母親太過悲哀。母親活在悲劇的陰影下,而兒子活在母親的黑暗中。

「他們難道不知道嗎?這樣是剝奪我的行為的意義」

你那故事的主角犯了法卻沒得到因有的審判,那是時空背景的轉移,殺死了異鄉人無法被判刑,但他不是在戰場中殺死了對方而遭到眾人的嘲弄。他希望要被判刑,想要得到一個他配得的身份,或許是殺人犯或兇手。他的無所適從在於沒人拍板定案,行為失去了意義。

我十八歲的時候花了一晚的時間把你口中「那個英雄」的書讀完了,而你和他相同字數的書我花了四百倍之久。

有時我會幻想著自己與你在現實中是認識的,你假想中的讀者「你」實在與我太符合了。昨天讀完那本書便有了很強烈的慾望想寫些文字給你。

這篇散文寫給我剛讀完那本書的作者,當然他看不到也讀不懂。這是我讀完那本書的感受卻又不足以寫成一篇心得。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Chin的沙龍
202會員
232內容數
反意識形態的寫作者
Chin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4/07/15
1917年,俄羅斯十月革命時(其實是新曆的11月)無產階級成功,猶太人離開了,有部分逃往中國,本來也只是借居,移民對他們而言都是迫於無奈。 同一年,卓别林拍了一部短片叫做《移民》(The Immigrant)——那是六月的片,早了十月革命半年——歐洲的移民和難民搭船到了紐約,看到自由女神像,卻
Thumbnail
2024/07/15
1917年,俄羅斯十月革命時(其實是新曆的11月)無產階級成功,猶太人離開了,有部分逃往中國,本來也只是借居,移民對他們而言都是迫於無奈。 同一年,卓别林拍了一部短片叫做《移民》(The Immigrant)——那是六月的片,早了十月革命半年——歐洲的移民和難民搭船到了紐約,看到自由女神像,卻
Thumbnail
2024/07/11
前陣子忘了方格子帳密,今天重新登入。距離上篇文章也已經過了將近一年,對於站上的修改還需要一些時間習慣,也還在揣摩該寫哪些文章,或者就直接寫下去?
Thumbnail
2024/07/11
前陣子忘了方格子帳密,今天重新登入。距離上篇文章也已經過了將近一年,對於站上的修改還需要一些時間習慣,也還在揣摩該寫哪些文章,或者就直接寫下去?
Thumbnail
2023/07/18
這是一篇很臨時起意的隨想,一陣子沒有時間發文章,看到出版文化界的動態又有些忍不住想參與討論,可是又不能像以前一樣純粹以一個局外人的角度看事情。
Thumbnail
2023/07/18
這是一篇很臨時起意的隨想,一陣子沒有時間發文章,看到出版文化界的動態又有些忍不住想參與討論,可是又不能像以前一樣純粹以一個局外人的角度看事情。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想像有一天,你掛了,死了,葛屁了,壽終正寢。 死神來接你時,你發現祂其實是一個文藝青年(或者文藝少女)。你興奮跟祂說,你有一個值得一讀的一生代表作。 「喔?是怎麼樣的作品呢?」死神也有點好奇。
Thumbnail
想像有一天,你掛了,死了,葛屁了,壽終正寢。 死神來接你時,你發現祂其實是一個文藝青年(或者文藝少女)。你興奮跟祂說,你有一個值得一讀的一生代表作。 「喔?是怎麼樣的作品呢?」死神也有點好奇。
Thumbnail
You have been in Afghanistan. I perceive.福爾摩斯對華生說:你從阿富汗來。 唐諾推理小說導讀選II 作者:唐諾 INK印刻出版 繼上次的導讀選之後來看看第二集,這一集介紹了更多的作品與作者,透過作者的文字描述,讓我這個沒讀過太多推理小說的人一瞥推理小說的多元世
Thumbnail
You have been in Afghanistan. I perceive.福爾摩斯對華生說:你從阿富汗來。 唐諾推理小說導讀選II 作者:唐諾 INK印刻出版 繼上次的導讀選之後來看看第二集,這一集介紹了更多的作品與作者,透過作者的文字描述,讓我這個沒讀過太多推理小說的人一瞥推理小說的多元世
Thumbnail
覺得閱讀事一件蠻孤單的事情,看劇、聽音樂甚至出遊都可以與他人共享,而閱讀先不說難以與他人同步進行,每個人有感觸的部分都需要經過內化,比較難像戲劇那般被普遍的討論。所以讀墨這種以創作活絡的閱讀社群來鼓勵大家閱,同時利用類似等級打怪與收集限量徽章的遊戲方式增加使用者的參與意願都讓我感受出他們經營的用心。
Thumbnail
覺得閱讀事一件蠻孤單的事情,看劇、聽音樂甚至出遊都可以與他人共享,而閱讀先不說難以與他人同步進行,每個人有感觸的部分都需要經過內化,比較難像戲劇那般被普遍的討論。所以讀墨這種以創作活絡的閱讀社群來鼓勵大家閱,同時利用類似等級打怪與收集限量徽章的遊戲方式增加使用者的參與意願都讓我感受出他們經營的用心。
Thumbnail
最近在忙一個諷刺各種不合理閱讀的企劃,我在其中寫到一句「如果有《十分鐘讀懂尼采》就好了!」看似一個很誇張的書名但若換成三十分鐘或是一小時卻是有可能存在的「商品」,即使三十分鐘或一小時也是無稽之談,不只是尼采,要讀懂一個文學家的作品都不可能只花一點時間,何況是哲學?
Thumbnail
最近在忙一個諷刺各種不合理閱讀的企劃,我在其中寫到一句「如果有《十分鐘讀懂尼采》就好了!」看似一個很誇張的書名但若換成三十分鐘或是一小時卻是有可能存在的「商品」,即使三十分鐘或一小時也是無稽之談,不只是尼采,要讀懂一個文學家的作品都不可能只花一點時間,何況是哲學?
Thumbnail
最近發現對文字有不一樣的感覺。 以前唸文學作品會因為讀不懂而感到焦慮,擔心自己是否理解力比不上別人,為何別人說的「經典」我卻讀不下去。昨天逛誠品,翻閱《湖濱散記》新譯本、海明威的散文、洛夫的詩集,突然發現這樣的焦慮消失了。
Thumbnail
最近發現對文字有不一樣的感覺。 以前唸文學作品會因為讀不懂而感到焦慮,擔心自己是否理解力比不上別人,為何別人說的「經典」我卻讀不下去。昨天逛誠品,翻閱《湖濱散記》新譯本、海明威的散文、洛夫的詩集,突然發現這樣的焦慮消失了。
Thumbnail
「妳不知道自己書寫的文章,實際上在散播什麼樣的東西。」擁抱了冷酷的棕眸注視自己時,我無法忽視陌生少年的證言。若然少年所言屬實,那我所書寫的小說到底在傳遞出什麼樣的東西來?駐足於此聆聽狂言,顯然是為了找到答案。
Thumbnail
「妳不知道自己書寫的文章,實際上在散播什麼樣的東西。」擁抱了冷酷的棕眸注視自己時,我無法忽視陌生少年的證言。若然少年所言屬實,那我所書寫的小說到底在傳遞出什麼樣的東西來?駐足於此聆聽狂言,顯然是為了找到答案。
Thumbnail
閱讀和文字是一把雙刃劍,作者把他的溫暖或諷刺分散給所有人,讓讀者自行吸收裡面的能量;讀者做為反饋,也將溫暖或諷刺回贈給作者。在這個亂世裡,閱讀帶給人們治癒和傷害他人的力量,也帶給我一位患有心理疾病的,我最喜歡的作者。
Thumbnail
閱讀和文字是一把雙刃劍,作者把他的溫暖或諷刺分散給所有人,讓讀者自行吸收裡面的能量;讀者做為反饋,也將溫暖或諷刺回贈給作者。在這個亂世裡,閱讀帶給人們治癒和傷害他人的力量,也帶給我一位患有心理疾病的,我最喜歡的作者。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