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錮之禍:黃巾起義】

【黨錮之禍:黃巾起義】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廣義的三國時代,是從黃巾之亂揭開序幕的。
西元184年,即漢靈帝中平元年,鉅鹿人張角「突然」掀起了這個有組織,規模遍布十三分之八東漢領土的史上第一「宗教」革命。

有時候我們會說是農民起義。
不過黃巾之亂在歷史上的意義,更著重於宗教面。
不是宗教信仰,是宗教組織。

陳勝吳廣,赤眉綠林。
在黃巾出現之前,以平民身分掀起革命的事件已經出現了,這只是其一。

東漢是一個以「儒」為教的國家。
儒家的禮法跟價值觀,凌駕於這個國家的法律之上。

即使在黃巾之亂發起的近一百年前,這個國家的控制力已經大幅減弱,卻仍能憑著儒家思想,維持著統治。

其實,雖然東漢選出了很多亂七八糟的皇帝,但他們確實已經近百年都不是「皇帝的嫡長子」在繼承了。
這非但沒有成為動亂的來源,反而讓東漢在混亂中繼續生存著。

賢者居之,這是符合孔夫子概念的。
至於選出來到底賢不賢?畢竟孔先師沒有發明選舉罷免制度呢。

為了更精粹的維持儒教統治力,東漢甚至管制廢除了儒之陰陽。
用另一個方式說,就是去掉了儒道合一的部分。

這是我自己過去四十年來都不明白的一件事。
東漢所廢止的部分,正是黃天教義。

黃巾之亂的起點,就是一個被禁絕的教派。

事情有沒有一點合理起來的感覺了?
天災,外患,民變,外戚,宦官……

一百年來,這些事情在東漢朝沒有少過。

為何在西元184年,爆發了革命?
而這場革命的組織,又恰好是宗教團體?

在資訊不發達的西元二世紀,一個宗教再怎麼天時地利人和,也不可能在短短一兩年間發展為全國組織性的團體。

事實就是,黃天系統在東漢的「檯面下」,早已醞釀了多年。
或者,我們說「道教」系統更容易明白一些。

但其實大家也都知道,黃天不拜三清。
現今的道教源自五斗米教,是黃天八州所未及的蜀漢之地所使用的系統。

有些老師會合在一起說,更證實了這套系統是遍及東漢國內的。

黃天系統跟五斗米系統的差別,就在於紮根者是儒家還是道家。
照《後漢書》的脈絡,黃天系統始於漢順帝時的琅邪人干吉(亦作于吉)。

干吉自稱於陽曲泉水得神書,後弟子整理成篇,共一百七十卷,名為《太平清領道》。

此書一度上呈朝廷,朝廷不採,禁之。
但當時上書的平原人襄楷,卻在被稱為「黨錮之禍」的社會運動中,在鉅鹿隔壁的隔壁,蔚然成宗。

當「正」儒家士人在那邊搞三君八俊的社會運動時,陰陽儒也以更「迷信」的方式,吸收了自己的信徒。

題外話,後來佛教也採取了「方便法門」,擴大了在中國的影響力。

陰陽儒在東漢初以前,其核心法門為「符命」。
那是指上天給的啟示、命令。

而《太平清領道》發展出來的方便法門,則是把符籙化成符水,飲用治病。

東漢的社會運動風潮,不只讓知識份子明白結黨力量大,可動搖朝政。
也讓弱勢的學派知道,結黨不一定要靠艱澀難懂的哲學理論。

知識份子的黨派,向朝廷傾洩之後遭到打壓,是為「黨錮之禍」。
民間百姓的黨派呢?

平原襄楷在第一次黨錮後,也向朝廷上書。

其實,漢桓帝是一個對於信仰比較開放的皇帝。
基本上他就是第一個信仰佛教的中國皇帝。

同時他也開放對於老子的祭祀。

這個人的任內,結黨運動會發展到無法抑制,繼而與朝廷發生激烈衝突,實在是半點不意外。

襄楷也是希望,能夠趁著這股風潮,讓陰陽儒學再次合法化,再次偉大。
到底是個儒學。

襄楷站在了士人這邊,跟宦官對立。
他認為天的啟示,就是宦官會為國家百姓帶來災厄。

當然不能說他錯,只是教主你實在太不會看風向。
陰陽儒的復辟,只能跟著第二次黨錮之禍一起倒下。

襄楷沒有因此遭禍,但得到了士人的敬重。
就他自己的歷史評價來說,那也是好的。

但試想,你們一群人搞社會運動,最後大家一無所得。
只有教主跑去另一個黨派領九萬,底下龐大的力量,還會像之前那樣義無反顧的跟著他嗎?

用大腸……常識想也知道不會。

而陰陽儒教派的力量,也因此更加平民,並且流動……
直到大賢良師張角的出現。

身為一個「出師未捷身先死」的民亂領袖,一般有個出身(叛亂)地名加人名就很了不起了。
更不要提什麼六歲讀書十歲打老虎的經歷。

張角的名頭,倒是比別人要多些。
自稱黃天。
自稱大賢良師。
稱天公將軍。

即使黃巾亂起八個月後,張角就病死了,人們仍然對他充滿了幻想……
當然啦,前面就說過,黃巾黨不是砰一聲突然冒出來的。

東漢沒有蠢到西元184年才知道張角跟他的黃巾快樂夥伴。

《典略》:「光和中,東方有張角。」
光和是漢靈帝的第三個年號,在中平前。

而《後漢書》四世太尉第三世楊賜傳,也有張角起事前的記錄。
「張角等遭赦不悔,而稍益滋蔓。」

我只節這句就好,它特別有意思的地方在於,張角犯過法。
而這句前面,關於張角行事的描述是:「黃巾帥張角等執左道,稱大賢,以誑燿百姓,天下繈負歸之。」

合起來的意思是,張角犯的,應該就是黨人之法。
被褫奪公權過。

黃巾起事後的隔月,漢靈帝紀也寫了:「壬子,大赦天下黨人,還諸徙者,唯張角不赦。」
這時候不是「大赦天下」,而是「大赦天下黨人」。

很顯然,張角是黨人。


張角的太平道組織那麼大都不算黨人,那還真沒人夠格當黨人了。
甚至你從皇甫嵩的調查報告都可以看出,早在184年黃巾起義前,三十六方共數十萬人的黃巾組織,早已經成形。

當時楊賜跟幾個官員注意到張角的組織,也是有想方法對應的。
楊賜認為,雖然黃巾很囂張,但如果就這麼派兵征討,不但煩擾百姓,更有可能刺激黃巾黨造反。

不如讓刺史太守對自己的領地戶口加強管制,把流民送回故鄉,讓黃巾成員不能隨意遷徙。
這樣一來,他們黨派的力量就會稍弱。

再趁機除去渠帥,破壞他們的指揮系統。

這計好不好我無法評論,但大致可以看出,楊賜對於黃巾黨的看法。
黃巾一開始並不是有土有財者喜好的教派。

他們是以遭災禍為名,在廣大的中國以流民的姿態移動。
各地渠帥,在當地的名聲肯定也不算太好。

所以只要截斷了「真」太平道信徒的移動,就能各個擊破。

但事實肯定跟官方認知有落差。
漢靈帝沒有採用楊賜等人的建議,但太平道也不如想像中那麼脆弱。

根據起事後的報告來看,許多原本不是太平道信徒的人,也都很快加入了黃巾黨起事。

從黃巾的攻略方式而言,我們也不難明白,張角是個讀書人。
一開始,那真的是太平道。

他們攻打州郡官府,封國王侯。
同時避開鄉里名士。

這時候的太平道眾,肯定不以燒殺擄掠平民為先……阿不然是鬼會加入他們逆?

種種行為都表現出,大約張角仍在世的時候,這是一場戰爭,不是暴動。
張角給太平道眾的,是一個翻轉人生的希望。

簡單說,這不是東漢初年,赤眉綠林那種為了搶一口飯吃,因為惡政不知道手該放在哪裡的革命。
而是西漢初年,為了搶奪地方政權,進而取得天下的戰爭。

再說得明白一些,赤眉軍一開始並沒有想過,誰要取王莽而代之。

但項梁一加入秦末戰爭,眼睛看的就是天下。
張角看的也是天下。

可張角沒有血統,沒有正朔。
僅僅是靠著「蒼天已死,黃天當立」。

怕大家忘記,黃天指的是張角自己,不是太平道的至高神--至少東漢朝廷是這樣解讀的。
從武王伐紂開始的天命說,在陰陽儒學的傳承下,被張角翻出了一個新高度。

黨人改變朝政的力量,大家都看見了。
而以天命結黨的新機制,大家也都看見了。

我們都知道,黃巾之亂讓東漢加強了地方兵力,為之後的群雄割據建立了基礎。

但卻比較少人會去說,從梁冀開始,一直到黨錮之禍,為東漢建立了新的價值觀。
一個關於「力量」來源的概念。

這個概念,被張角實踐了。

天子的神奇力量,再也不是秘密。
不管他背後的天,是指上蒼,還是指百姓。

張角掀開的,不是東漢滅亡的序幕。
而是一場長達四百年,人人有資格成為天子的「又一次」戰國時代。

只要你懂得,結黨的秘密。

avatar-img
阿前的沙龍
278會員
926內容數
一個業餘歷史讀者。讀各種史書並且寫下心得。 大目標是遍讀二十四史,不過最近正在被其他古書內容吸引。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阿前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太平經》。 基本上就是大賢良師張角,組織黃巾起義所依恃的《太平清領道》。 對,這是一本真實存在的書,到今天仍然留有不少篇幅。讓我們一起來看張角的使用的理論吧。
東漢來到末年,最為人熟知的宦官,莫非十常侍。 宦官跟所有的人一樣,不是去了勢大家就會「我們都是好朋友,讓我們來牽著手」。 東漢皇宮裡的宦官,那也是一個各據山頭。 與士人集團,其實長期以來也是亦敵亦友。 要說到十常侍集團的誕生,就不能不從東漢最後一個「實權皇帝」,奇葩漢靈帝身上切入了……
東漢靈帝,建寧二年十月,第二次黨錮之禍爆發。 距離大將軍竇武圖謀叛變被誅,隔了十三個月。 為什麼叫做「黨錮之禍」? 「錮」還有一個意思,其實就是類似現代的「褫奪公權」。 最主要是廢止這些人「為公務員之資格」、「公職候選人之資格」。 黨錮之禍跟一般的政治動亂屠殺,最大的差別就在於此。
《太平經》。 基本上就是大賢良師張角,組織黃巾起義所依恃的《太平清領道》。 對,這是一本真實存在的書,到今天仍然留有不少篇幅。讓我們一起來看張角的使用的理論吧。
東漢來到末年,最為人熟知的宦官,莫非十常侍。 宦官跟所有的人一樣,不是去了勢大家就會「我們都是好朋友,讓我們來牽著手」。 東漢皇宮裡的宦官,那也是一個各據山頭。 與士人集團,其實長期以來也是亦敵亦友。 要說到十常侍集團的誕生,就不能不從東漢最後一個「實權皇帝」,奇葩漢靈帝身上切入了……
東漢靈帝,建寧二年十月,第二次黨錮之禍爆發。 距離大將軍竇武圖謀叛變被誅,隔了十三個月。 為什麼叫做「黨錮之禍」? 「錮」還有一個意思,其實就是類似現代的「褫奪公權」。 最主要是廢止這些人「為公務員之資格」、「公職候選人之資格」。 黨錮之禍跟一般的政治動亂屠殺,最大的差別就在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