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魄的影星
今天看到新聞,提到尼古拉斯凱吉雖然賺了大筆大筆的鈔票,但因為不擅於理財,所以近60歲的他,目前的財務狀況一團糟,網路上新聞盛傳2009年已欠國稅局630萬美元(約新台幣1.7億),且他很喜歡買各種稀有的奢侈品,有次豪砸30萬美金(約新台幣837萬)買6700萬年前的恐龍頭骨,結果竟是贓物,還買過一棟價值345萬美元(約新台幣9635萬)的鬼屋與金字塔型古老墓碑。
假如這些是真的,那也是一團混亂的人生,台灣也有很多當年的明星,曾經也是很淒慘,甚至於自殺而亡,汪建民、馬國畢、馬妞,甚至於以鐵獅玉玲瓏名震演藝界的澎恰恰也是欠了一屁股債,老年還要靠許多人給個機會才有翻轉的機會。
有些人是因為夢想,有些人是轉投資,也有些是因為被騙、吸毒、賭博等因素,如果金錢不好好梳理,可能就會面臨到悽慘的命運。
我相信不僅僅是影星,即便是平常人也是如此,曾經是學校的風雲人物,畢了業也可能找不到工作,以前成績排最後的同學,可能搖身一變成為大企業老闆。
尤其是曾經在頂峰的人生,隨便拍個戲都是上億收入,當總經理年收入三百萬,大腦就會有一個警覺,擔心明天不再如此,擔憂會讓自己大腦開始模擬出可能的風險情境,今年演唱會收入一千萬,但明年演唱會不會無人聽,想到都讓自己心頭難過。
曾經的萬人迷,當一走下舞台,少了眾星拱月時,就產生了莫名的憂鬱。
該怎麼解決這個恐懼、憂鬱呢?
可以學一下基努李維,自己認為賺了這麼多錢,已經可以過好幾輩子的人生,生活過得很簡單,搭捷運、公園休息,與流浪漢聊天,並且多幫助別人,真懷疑是不是顏回轉世,之所謂「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
假設你的生活一直都是很簡單,剛剛好又多一點即可的人生,滿足於一碗滷肉飯,甚至於白稀飯撒點醬瓜罐頭的醬汁就很開心,應該很難有讓你難過的未來,反而因為今天拿到一個別人送的鳳梨酥,或者是領到一個中秋節都不想吃的月餅,就會感覺到真是充滿了幸福,這是因為落差感。
榮獲2015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安格斯‧迪頓,研究發現年收入7.5萬美元(約新台幣224萬)能獲得最大的快樂。而且賺得多不一定會比較快樂,但賺得少確實會影響情緒。
此外,他的研究還有幸福感,以我個人的理解,就是本文所提到的落差感;舉個例子來說,如果小毛收入高達240萬元,算是高收入群,可以降低自己因經濟困境導致壓力的機會,可是上個月賺20萬元,這個月只賺15萬元,一樣是很高薪,但變差了,就會讓自己不開心。
跳脫出錢也是一樣,雖然收入很高,但餐餐都吃很簡單,平淡中沒啥刺激,有一天突然加了一罐可樂,就會覺得好爽,也是落差感的效果。
現代的窮人過得比古代的有錢人還幸福,即使躺在路邊,可能都比1,000年前的蠻荒帝國還要好,可是現代的窮人卻過得不是很快樂,因為旁邊的人都比他有錢。
工作薪資比較也是一樣,從A公司25,000元的薪資,換到B公司的30,000元,還有三節與豐富的年終,回頭一看舊公司的A公司同事還在苦哈哈,就感覺到自己賺得真好;可是沒幾個月就不開心了,因為無意間發現自己附近的同事薪資更高,即便大家工作、年資都差不多,這就讓自己不開心了。
反之,邊際效用遞減原則也可以適用於大腦的運作,喝第一杯可樂,很爽,第二杯,爽,第三杯,不爽,第四杯,有點難過,第五杯,可不可以不要喝了!
同樣可以讓人味覺感覺爽的東西,隨著反覆刺激的過程,就少了快樂的效果,這也是大家花了幾千元享用美食,卻沒有很快樂的道理,因為太常享用美食了。
結論
了解大腦的運作就可以讓自己找回快樂,善用落差感,讓自己生活簡單一點,小小的快樂就能讓自己開心;不要讓自己成為溫室中的公主,枕頭下的一粒小石子就會讓自己睡不著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