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繪本 | 給大小朋友的「兒童浮世繪」

更新 發佈閱讀 7 分鐘

【舊文搬家:撰於2021年2月17日探路客 】

身為異鄉遊子的我,一直都跟國內的好朋友們保持聯繫。甚至有好幾次,好友們怕我在這裡可憐地用全麥麵包以及馬鈴薯充飢,還會時不時寄一些臺灣零食給我。我心中一直都充滿感激。當時,大家畢業後都一個個踏上職場當老師去了,而只有我還在遙遠的國度以學生身份每天啃食著書本過日子。雖說大家自從適婚年齡後因結婚生子聯絡慢慢地減少,但我相信友情始終沒變的!

一般來說,和國內朋友們大家都是寫寫訊息而已,不過年農曆前意外地有機會和其中一位好友視訊。

我記得幾年前有次回臺灣時,我們一行人都會約聚餐。那次聚餐後,等大家都離開後,她悄悄告訴我,她懷孕了。而有如昨日才剛聽到的『我懷孕了』已經是好幾年前的事了。因為後來回臺,我很多時間都是留給家人,和她碰面也不巧沒見過她的兒子,我和她的寶貝兒子第一次見面居然是透過視訊。朋友的兒子不怕生,在鏡頭的另一邊時不時向阿姨展示他用有聲書自學的英文成果,這可愛的樣子在我腦海中始終揮之不去。

據說今年孩子的媽終於可以稍微享受久違的悠閒時光了,因為在過不久孩子就要上幼稚園。因此,我年前也買了兩本書準備送給他,所以也就有今天的這篇文章。

raw-image

我買的這兩本童書叫做『Wimmelbuch』,中文好像翻譯成『兒童浮世繪』。“wimmeln” 作為動詞,在德語的意思是『使充滿』、『使擠滿(人物、動物)』或是『使密集』的意思,通常這個字會用還形容比如密集移動中的人或是昆蟲等等(可以想像一下螞蟻軍團正在移動中的畫面)。而“Buch”一字當然就是指書啦。這種兒童繪本主要是設計給18個月以上的孩子們作為閱讀的,當然這也包括給各個不同年齡層的孩子們。我相信在臺灣也有許多類似的童書書籍,比較眾所皆知的像是『一起來尋找』、『找找看』、『找威力』系列書籍。而這些也都有會設計成電腦或是手機遊戲。

這種兒童繪本非常有趣,通常每一本兒童浮世繪都有一個大主題,好比我買的是『交通工具篇』以及『動物園篇』。一般而言,封面已塞滿大量的插圖,書的封底會有一些說明文字來作為閱讀的輔助。而內頁 “通常” 不具有本文敘述,而是以兩張約A4大小的版面盡量塞滿無數個繪畫插圖,而這些一個個的插圖一般是帶有不同情境的。

raw-image

為什麼在德國很多家庭都會將此兒童浮世繪作為幼教首選?學者們認為,此類兒童浮世繪書籍可以提供給孩子以及家長非常緊密交流的機會,並且可以觸發孩子們敘事能力以及可以激發創意的淺能。因此,就其意義而言,它們也被視為『全年齡的書籍』。

童書大多是富有大量插圖的。而此問題經常被幼兒教育家們討論:到底是『』圖畫?還是『閱讀』圖畫?一般來說,在童書裡的圖畫或是插畫本身的功能是讓讀者(父母或是老師)額外以口述形式加以說明給孩子聽的,又或者讓孩子們自己以豐富地想像力並且透過他們目前有限詞彙、語言、表達方式、說話能力等等能力來詮釋這些圖畫。而讓孩子透過『閱讀』圖畫或是插畫有助於他們的閱讀能力以及藉由這些圖畫來訓練他們的『敘事』能力。而這個理念是來自於一個專有名詞叫做圖像素養又稱圖像識讀能力(Visual Literacy)── 一種能透過閱讀,詮釋以及了解圖像傳遞的訊息。

raw-image

此外,兒童浮世繪主要也是用來促進孩子們的『注意力』以及『感知能力』。通過提高注意力以及對插圖的認知,可以擴大孩子們的詞彙量。 剛開始時,孩子們可以指出單一物件名稱叫做什麼(比如:人、職業、交通工具、植物、動物、顏色、動作 等),等這項能力成熟後,可以讓孩子們以自己的方式講述每個小場景中的故事。接著,透過每則小故事中的細節,可再激發孩子們對於事物和事物之間的連結性,最終達到將其小篇幅的故事連結成一整篇大故事的能力。若小朋友從小就有學習雙語的機會,也可以用此書以相同方式練習並有機會達到一舉兩得的效果。

raw-image

而瑞士視覺藝術家及作者達揚 • 希爾(Darjan Hil)在他的文獻中提及,現今我們所看到西方兒童浮世繪可以追溯到中古世紀的其中一幅油畫 ─ 荷蘭畫家老布勒哲爾 (Pieter Bruegel de Oude )的作品《佛蘭德諺語(Die niederländischen Sprichwörter / Die flämischen Sprichwörter)》。此作品包含了一百個不同的小情境,而每個情境都代表著一句弗蘭的諺語或俚語。而對此,作者提出這幾個觀點分析油畫中各個情境的方法:

  • 風景的採用 (和自然景觀的結合、農民生活寫照)
  • 對於圖畫風格的觀點以及視野(矯飾主義畫風、以鳥瞰方式繪製的)
  • 色彩的使用 (比起當時的畫作,這裡的色調較為鮮豔)
  • 畫作詳細程度 (包含人與物前景後景的分配、細節化的部分極為重要)
  • 情節的複雜性 (以及其關連性)
  • 所採用的影像學(這裡指的是某個物品的象徵性)

雖然這些概念對小朋友的兒童浮世繪太過於深奧了,不過對於家長們陪伴孩子們一同閱讀兒童浮世繪是個很加分的指南。

raw-image

這裡想要補充的一點是,荷蘭畫家老布勒哲爾所畫的《佛蘭德諺語》並非為『兒童』所繪。直到1968年後,生於二戰中的兒童繪本大師阿里 • 米特古奇(Ali Mitgutsch) 因對兒童繪本的貢獻才被視為現代兒童浮世繪的先驅。當時他的兒童浮世繪書籍的概念是將許多日常小場景以雙頁形式合併成一張大圖片,並且不加入任何文本在書籍中。他的前三本書《佩佩的帽子(Pepes Hut, 1959年)》,《烏露北極極光冒險之旅(Ulus abenteuerliche Reise zum Nordlicht , 1960年)》和《尼可找到一個寶物(Nico Finds a Treasure, 1961年)》被提名為德國青年圖書獎。自從第一本兒童圖畫書以來,他出版了七十多本書,其中包括40本教科書。他的作品已被翻譯成十九種語言,並且售出了超過八百萬次。

對於我而言,兒童浮世繪是一本沒有國界的圖畫書,它是孩子與家長互動以及溝通的橋樑之一。不知道朋友的孩子收到這兩本書的反應會是如何呢?至少,買了這兩本書也是給在遠方愛看童書的阿姨一個寫文章的好機會。


raw-image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Avocoriander的沙龍
80會員
35內容數
.
Avocoriander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1/10/07
     或許,很多讀著們從我過去的文章裡,認識了除了格林兄弟以外的德國童話作家或者是童話採集者。而這篇,我想分享一位和格林兄弟同個時期的童話採集者給各位  ── 路德維希 • 貝希斯坦(Ludwig Bechstein)以及兩篇童話故事翻譯分享
Thumbnail
2021/10/07
     或許,很多讀著們從我過去的文章裡,認識了除了格林兄弟以外的德國童話作家或者是童話採集者。而這篇,我想分享一位和格林兄弟同個時期的童話採集者給各位  ── 路德維希 • 貝希斯坦(Ludwig Bechstein)以及兩篇童話故事翻譯分享
Thumbnail
2021/10/07
        大約一兩年前,某次在先生爸媽家的家庭聚會上,看到當時約三歲姪女在翻閱一本附有頗血腥插畫的兒童繪本,心裡大為震驚並同時在想,像這樣的繪本是否適合這年紀的小朋友翻閱。
Thumbnail
2021/10/07
        大約一兩年前,某次在先生爸媽家的家庭聚會上,看到當時約三歲姪女在翻閱一本附有頗血腥插畫的兒童繪本,心裡大為震驚並同時在想,像這樣的繪本是否適合這年紀的小朋友翻閱。
Thumbnail
2021/10/07
     繼上一篇《法國壁爐旁的幻想》【1】,這篇我想直接分享《法國壁爐旁的幻想》其中的一篇童話故事。這個故事其實是我本來在上一篇要分享的,後來放上來後文章變得太攏長,所以在這裡另開一篇給它。由於故事已經翻譯好了,所以給它放在第二集。
Thumbnail
2021/10/07
     繼上一篇《法國壁爐旁的幻想》【1】,這篇我想直接分享《法國壁爐旁的幻想》其中的一篇童話故事。這個故事其實是我本來在上一篇要分享的,後來放上來後文章變得太攏長,所以在這裡另開一篇給它。由於故事已經翻譯好了,所以給它放在第二集。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在小小的租屋房間裡,透過蝦皮購物平臺採購各種黏土、模型、美甲材料等創作素材,打造專屬黏土小宇宙的療癒過程。文中分享多個蝦皮挖寶地圖,並推薦蝦皮分潤計畫。
Thumbnail
在小小的租屋房間裡,透過蝦皮購物平臺採購各種黏土、模型、美甲材料等創作素材,打造專屬黏土小宇宙的療癒過程。文中分享多個蝦皮挖寶地圖,並推薦蝦皮分潤計畫。
Thumbnail
小蝸和小豬因購物習慣不同常起衝突,直到發現蝦皮分潤計畫,讓小豬的購物愛好產生價值,也讓小蝸開始欣賞另一半的興趣。想增加收入或改善伴侶間的購物觀念差異?讓蝦皮分潤計畫成為你們的神隊友吧!
Thumbnail
小蝸和小豬因購物習慣不同常起衝突,直到發現蝦皮分潤計畫,讓小豬的購物愛好產生價值,也讓小蝸開始欣賞另一半的興趣。想增加收入或改善伴侶間的購物觀念差異?讓蝦皮分潤計畫成為你們的神隊友吧!
Thumbnail
讀了那麼多年的繪本、故事書,我一直很推崇孩子閱讀、親子共讀,那種看著孩子期待聽故事的臉、還有把孩子抱在懷裡的溫暖傳遞,實在很想要一本一本的念下去、一個一個故事一直說下去。由於一直都是當個英文老師,在學校很少機會說到中文繪本,但私底下因為畫風、書所傳遞的教育意涵,或者『自己喜歡』的因素,家中也有不少中
Thumbnail
讀了那麼多年的繪本、故事書,我一直很推崇孩子閱讀、親子共讀,那種看著孩子期待聽故事的臉、還有把孩子抱在懷裡的溫暖傳遞,實在很想要一本一本的念下去、一個一個故事一直說下去。由於一直都是當個英文老師,在學校很少機會說到中文繪本,但私底下因為畫風、書所傳遞的教育意涵,或者『自己喜歡』的因素,家中也有不少中
Thumbnail
現在當了別人的老媽子後,又返老還童的開始關注童書,大略地調查一下,深深覺得現在的孩子真是幸福!!!童書的主題內容與設計已經五花八門,翻翻書、立體書、音樂書、點讀書應有盡有...將來會不定時分享我的親子共讀書單,推薦的書就以我女兒的喜好為主(媽媽真的很努力選書,但不是每一本都能獲得她的青睞呀)囉!
Thumbnail
現在當了別人的老媽子後,又返老還童的開始關注童書,大略地調查一下,深深覺得現在的孩子真是幸福!!!童書的主題內容與設計已經五花八門,翻翻書、立體書、音樂書、點讀書應有盡有...將來會不定時分享我的親子共讀書單,推薦的書就以我女兒的喜好為主(媽媽真的很努力選書,但不是每一本都能獲得她的青睞呀)囉!
Thumbnail
生在荷蘭的孩童,無疑是幸福的。無論是否擁有荷蘭國籍,只要孩子在荷蘭出生,家長便可至地方的圖書館,索取一卡專屬新生兒的小小書箱。書箱裡裝著兩本圖書,包含有聲的布書和繪本,用溫暖的故事,歡迎嬰孩的到來。當家長和孩子一起探索故事裡的繽紛與奇幻,即是開啟親子共同閱讀的旅程。
Thumbnail
生在荷蘭的孩童,無疑是幸福的。無論是否擁有荷蘭國籍,只要孩子在荷蘭出生,家長便可至地方的圖書館,索取一卡專屬新生兒的小小書箱。書箱裡裝著兩本圖書,包含有聲的布書和繪本,用溫暖的故事,歡迎嬰孩的到來。當家長和孩子一起探索故事裡的繽紛與奇幻,即是開啟親子共同閱讀的旅程。
Thumbnail
     身為異鄉遊子的我,一直都跟國內的好朋友們保持聯繫。甚至有好幾次,好友們怕我在這裡可憐地用全麥麵包以及馬鈴薯充飢,還會時不時寄一些臺灣零食給我。我心中一直都充滿感激。當時,大家畢業後都一個個踏上職場當老師去了,而只有我還在遙遠的國度以學生身份每
Thumbnail
     身為異鄉遊子的我,一直都跟國內的好朋友們保持聯繫。甚至有好幾次,好友們怕我在這裡可憐地用全麥麵包以及馬鈴薯充飢,還會時不時寄一些臺灣零食給我。我心中一直都充滿感激。當時,大家畢業後都一個個踏上職場當老師去了,而只有我還在遙遠的國度以學生身份每
Thumbnail
接續上篇從Jean Piaget的兒童認知發展模式來理解一般人普遍認同的觀念:大人幫小孩選書時,要分齡,才能選書。但一定要分齡才能選書嗎?這其中其實蘊含了大人對於小孩的既定意識型態,你認為的「小孩」是甚麼呢?
Thumbnail
接續上篇從Jean Piaget的兒童認知發展模式來理解一般人普遍認同的觀念:大人幫小孩選書時,要分齡,才能選書。但一定要分齡才能選書嗎?這其中其實蘊含了大人對於小孩的既定意識型態,你認為的「小孩」是甚麼呢?
Thumbnail
🧠心智發展:語言、閱讀 🗣語言 ✅幾乎可以跟大人對答如流,喜歡問問題如「為什麼……、這是什麼….」等 ✅能區分中英文書/繪本 ✅喜歡仔細描述過去發生的事,如可能當天或昨天發生過的事、幾個月前的事情,甚至是baby時的事情,如「昨天親子館老師跟我說要不要去跳舞?」,又如說「有一個綁頭髮的姊姊,牽我
Thumbnail
🧠心智發展:語言、閱讀 🗣語言 ✅幾乎可以跟大人對答如流,喜歡問問題如「為什麼……、這是什麼….」等 ✅能區分中英文書/繪本 ✅喜歡仔細描述過去發生的事,如可能當天或昨天發生過的事、幾個月前的事情,甚至是baby時的事情,如「昨天親子館老師跟我說要不要去跳舞?」,又如說「有一個綁頭髮的姊姊,牽我
Thumbnail
#繪本演講  #英文繪本  #繪本分享   #原臉書貼文留言處有完整繪本讀本搭配書單:https://www.facebook.com/bellemommy2019/posts/1128551027315403 [親子繪讀齊步走:英文讀本與繪本的搭配] 一直以來我跟小貝爸都很重視英語的學習,也都在
Thumbnail
#繪本演講  #英文繪本  #繪本分享   #原臉書貼文留言處有完整繪本讀本搭配書單:https://www.facebook.com/bellemommy2019/posts/1128551027315403 [親子繪讀齊步走:英文讀本與繪本的搭配] 一直以來我跟小貝爸都很重視英語的學習,也都在
Thumbnail
(一)🗣語言發展:跟大人有越來越多對話。如: ⭕️「拿椅子過來,我要放玩具」、「阿姨,幫我拿杯 子」 ⭕️媽媽說:「吃飯了」,小貝:「我要玩玩具,等一下吃」 ⭕️阿嬤說:「妳喜歡什麼?」,貝兒:「我喜歡畫畫🖍、我喜歡看書」 ⭕️媽媽說:「要回家吃飯了。」,貝兒:「我要在這裡吃飯」
Thumbnail
(一)🗣語言發展:跟大人有越來越多對話。如: ⭕️「拿椅子過來,我要放玩具」、「阿姨,幫我拿杯 子」 ⭕️媽媽說:「吃飯了」,小貝:「我要玩玩具,等一下吃」 ⭕️阿嬤說:「妳喜歡什麼?」,貝兒:「我喜歡畫畫🖍、我喜歡看書」 ⭕️媽媽說:「要回家吃飯了。」,貝兒:「我要在這裡吃飯」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