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續上篇從Jean Piaget的兒童認知發展模式來理解一般人普遍認同的觀念:
大人幫小孩選書時,要分齡,才能選書
諸如
- 小孩已經國小了,應該閱讀文字量較大的書,看繪本太幼稚了
- 這本書文字太多了,小孩還沒上國小,選文字少、圖多的繪本比較好
- 跟小孩可以談性、談性別議題嗎?太難了,小孩才4歲不懂啦!
- 小孩還沒滿1歲,視覺還沒發展完全,一定只能看黑白的書
- 1~2歲看簡單的圖畫書,命名(這是杯子、這是小豬、這是⋯⋯)就很好了,不要選太過複雜的
可是
你認為兒童是什麼?
你相信孩子只是一塊白板嗎?
是不是偶爾總有幾個瞬間
孩子迸出厲害的字、句
令人驚訝:孩子,你哪裡學來的啊?我沒教過你啊
其實
對於「兒童」(這個概念)
我們大人時常不假思索認為:小孩的理解能力有限、注意力時間較短暫
小孩是天真丶善良的,不能接觸複雜議題,生死、邪惡丶性議題
小孩一定都是想像力豐富的
小孩像動物般的原始性格,不受控丶容易情緒暴發⋯⋯
當大人在「認為」孩子是⋯⋯的時候
無形中也把既定的意識型態帶入
像是戴著一副有色的鏡片去觀看「孩子」是怎樣的
這樣想當然爾,認為本應如此
以為「這就是事實」的這類觀點
是Louis Pierre Althusser(阿圖塞)所說的意識形態(ideology)
平時不太能經常意識到它,但卻根深蒂固
Perry Nodelman甚至說意識形態是一種政治議題
關係於人們如何取得丶維繫權力,進而凌駕於對方之上
當支持某特定概念,自然會犧牲其他族群的權益
大人總是用自己的想法
套在孩子身上
所以不假思索的幫孩子篩選書,選學校、選老師⋯⋯
意識型態再加上自我應驗的想法
「相信,就變成是真的」
如果相信兒童只能照著一個固定的發展模式
那就會認為選書一定要考量孩子的所有能力
不是嗎?
你認為兒童是什麼呢?
沒有正解
答案只能交由每位認真與孩子相處的大人們
自己來回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