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raw-image

我小時候習慣了獨個兒,獨個兒看電視,獨個兒看書,獨個兒玩積木,獨個兒談天說地。這並不代表我是孤單寂寞的小孩,我仍有許多跟家人相處的時間,只是我不怕一個人,甚至喜歡一個人。


獨是一種沈澱的狀態,獨個兒做任何事都不會變得嘈雜喧囂,有利於思考與回憶。獨是一種不受干擾的狀態,有利於高度集中精神與力量。獨是一種昇華的狀態,只要你願意,你可獨自走得更高更遠,毋須擔心被身邊的事物阻礙。


獨的特性是透過群而彰顯出來的,只有在群體裡,才能參透獨的可貴,因此我不用離開家人,卻能獨自享受自己的空間。這道理可由一種現象來明白:你愈想集中精神,就不要讓自己身處太寧靜的空間,因為外部的聲音會驅使人更集中手上的工作,這或許解釋了很多人在咖啡店裡工作更有效率。


潘霍華在《團契生活》中說過,基督徒在群處時要像獨處,獨處時要像群處,這話一點不差,沒有基督信仰的人同樣需要這麼做。


不喜歡獨的人,大抵都不真正懂過群體生活,他們會利用群體掩飾自己的不安與恐懼,他們愛熱鬧,因為他們無法面對真實的自己,尤其是陰暗的一面。他們甚至喜歡領導群眾,把群眾的支持當作自己的世界,藉此機會奪取利益,因為利益讓他們自以爲有安全感。


叔本華認為個人自身擁有愈豐富,對外在事物的渴求愈低,他更認為人愈愛跟人交往,就愈會變得庸俗。我覺得這話有點偏激,卻不無道理,智者慎獨,才不易被洗腦。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鄭子遴的沙龍
29會員
192內容數
跟喜歡閱讀與寫作的青年人和孩子,以及孩子的家長,分享我對閱讀與寫作的一點看法、經驗與感想,讓大小朋友慢慢喜歡這個讀寫象外的世界。
鄭子遴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4/05
本文探討王小波的雜文集《沉默的大多數》如何在二十多年後仍具有深刻意義,並從中反思中國社會的公共空間、私有化觀念、以及知識分子的角色。文章分析王小波如何批判中國社會的「報喜不報憂」風氣、以及缺乏公共空間的概念,並探討知識分子應如何透過理性思維、批判精神與增廣知識,在話語權不對等的社會中發聲。
Thumbnail
2025/04/05
本文探討王小波的雜文集《沉默的大多數》如何在二十多年後仍具有深刻意義,並從中反思中國社會的公共空間、私有化觀念、以及知識分子的角色。文章分析王小波如何批判中國社會的「報喜不報憂」風氣、以及缺乏公共空間的概念,並探討知識分子應如何透過理性思維、批判精神與增廣知識,在話語權不對等的社會中發聲。
Thumbnail
2025/03/19
愛麗絲·米勒的《幸福童年的祕密》及其兒子馬丁·米勒的《幸福童年的真正祕密》探討了童年創傷如何代代相傳。文章分析了米勒的理論,指出父母的投射、壓抑以及童年創傷如何影響孩子人格發展,並導致成年後的心理問題,如自戀障礙和憂鬱症。文章強調療癒童年創傷的重要性,並呼籲人們反思家庭關係以及個人成長。
Thumbnail
2025/03/19
愛麗絲·米勒的《幸福童年的祕密》及其兒子馬丁·米勒的《幸福童年的真正祕密》探討了童年創傷如何代代相傳。文章分析了米勒的理論,指出父母的投射、壓抑以及童年創傷如何影響孩子人格發展,並導致成年後的心理問題,如自戀障礙和憂鬱症。文章強調療癒童年創傷的重要性,並呼籲人們反思家庭關係以及個人成長。
Thumbnail
2025/03/19
本文探討現代基督徒靈肉二元論的現象,並從麥可·福斯特的《有身體的教會》、韓炳哲的《愛欲之死》等著作中,分析靈肉疏離如何導致社會問題及信仰危機。文章強調重新建立「道成肉身」的架構,在生活中實踐信仰,並以「我與你」的關係取代「我與它」的物化關係,才能真正與上帝建立連結。
Thumbnail
2025/03/19
本文探討現代基督徒靈肉二元論的現象,並從麥可·福斯特的《有身體的教會》、韓炳哲的《愛欲之死》等著作中,分析靈肉疏離如何導致社會問題及信仰危機。文章強調重新建立「道成肉身」的架構,在生活中實踐信仰,並以「我與你」的關係取代「我與它」的物化關係,才能真正與上帝建立連結。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當孤獨被貼上負面標籤,那麼當你一個人的時候,會不會下意識的想跑外面參加聚會呢? 我以前是很喜歡與同學交流,直到學校畢業後明白一件事,學校畢業紀念冊上的簽名再多也都只是虛幻的,也因此開始漸漸收起主動與人交流的習慣。 而獨處時間,就是增加與你自己對話的機會,當你開始與自己對話,你才會明白自己平常有哪些需
Thumbnail
當孤獨被貼上負面標籤,那麼當你一個人的時候,會不會下意識的想跑外面參加聚會呢? 我以前是很喜歡與同學交流,直到學校畢業後明白一件事,學校畢業紀念冊上的簽名再多也都只是虛幻的,也因此開始漸漸收起主動與人交流的習慣。 而獨處時間,就是增加與你自己對話的機會,當你開始與自己對話,你才會明白自己平常有哪些需
Thumbnail
低質量的社交,不如高質量的獨處!與自己獨處,不是為了遠離朋友圈,而是在融入朋友圈的過程中,擁有內在的獨立,從容、自信的強大內心,才能真正自在、自由地享受生活!
Thumbnail
低質量的社交,不如高質量的獨處!與自己獨處,不是為了遠離朋友圈,而是在融入朋友圈的過程中,擁有內在的獨立,從容、自信的強大內心,才能真正自在、自由地享受生活!
Thumbnail
―我們都該遇見獨處也可以很快樂的自己―揮別和家人、朋友相處的時候,人總是有短暫的時間需要和自己相處,而這個時候的你是感到恐慌? 還是寂寞? 感覺一沒有人陪伴,隨之而來的會是寂寞、無聊嗎?
Thumbnail
―我們都該遇見獨處也可以很快樂的自己―揮別和家人、朋友相處的時候,人總是有短暫的時間需要和自己相處,而這個時候的你是感到恐慌? 還是寂寞? 感覺一沒有人陪伴,隨之而來的會是寂寞、無聊嗎?
Thumbnail
很多人總害怕一個人,總是要人陪伴。是的,人是群體的動物,需要與別人交流,但有時候學習一個人獨處,與自己溝通聆聽自己的內心,其實也不是一件壞事。 獨處,也可以很快樂。
Thumbnail
很多人總害怕一個人,總是要人陪伴。是的,人是群體的動物,需要與別人交流,但有時候學習一個人獨處,與自己溝通聆聽自己的內心,其實也不是一件壞事。 獨處,也可以很快樂。
Thumbnail
獨處是一種需要學習的能力,獨處也是我們一定要學會的技能,因為人生難免孤獨,很多人以為自己待在家滑著手機就是學會獨處了,那只是在消磨時間而已,善於獨處的人,會在孤身一人時覺得平靜自在。
Thumbnail
獨處是一種需要學習的能力,獨處也是我們一定要學會的技能,因為人生難免孤獨,很多人以為自己待在家滑著手機就是學會獨處了,那只是在消磨時間而已,善於獨處的人,會在孤身一人時覺得平靜自在。
Thumbnail
叔本華在《從悲劇中開出幸福花朵的人生智慧》 (AhorisLebensweisheit)裡談到關於獨處的問題:大致而言,一個人對與人交往的熱衷程度,與他智力的平庸及思想的貧乏成正比。 在這個世界上, 時而選擇獨處,時而選擇庸俗, 好像也沒有其他選擇了。獨處時,享受孤獨, 不因寂寞而抱怨或覺得可憐
Thumbnail
叔本華在《從悲劇中開出幸福花朵的人生智慧》 (AhorisLebensweisheit)裡談到關於獨處的問題:大致而言,一個人對與人交往的熱衷程度,與他智力的平庸及思想的貧乏成正比。 在這個世界上, 時而選擇獨處,時而選擇庸俗, 好像也沒有其他選擇了。獨處時,享受孤獨, 不因寂寞而抱怨或覺得可憐
Thumbnail
每個人都有內向怕羞的一面,再怎麼不在意別人,只要在人堆裡,就會被旁人的喜怒哀樂牽引,愈敏感,愈疲倦。「好像打完一場仗啊!」混了一整天回家後,我常常攤在沙發上,累得說不出話。我太在意氣氛和諧、又怕惹人生氣,一個人空著不用照應誰,就不累了。 獨處不是文青作態,而是生命之必須。
Thumbnail
每個人都有內向怕羞的一面,再怎麼不在意別人,只要在人堆裡,就會被旁人的喜怒哀樂牽引,愈敏感,愈疲倦。「好像打完一場仗啊!」混了一整天回家後,我常常攤在沙發上,累得說不出話。我太在意氣氛和諧、又怕惹人生氣,一個人空著不用照應誰,就不累了。 獨處不是文青作態,而是生命之必須。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