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統之前的文章對於日本的社會現象一直有很大的興趣,如果將時間線拉長來看,1990 年的經濟泡沫對於日本來說,絕對是致命的重傷。從《我適合當人嗎?》到《中年打工族》,提到日本日益嚴峻的社會問題,都跟經濟重創擺脫不了關係。
《80/50》這本書針對繭居的問題,提出比以往挖掘地更深入的問題,以及恢復的例子。由於這本書比《中年打工族》提出更多的數據及統計資料作為題材,對於單純想了解狀況的一般民眾來說,內容可能較生硬難解。我可以說這本書的受眾主要是社工、繭居及繭居的家人,和相關政府政策制定者。
首先這本書前半部,作者希望可以重新定義大眾對於繭居族的刻板印象。
繭居是一種「狀態」,進入繭居狀態的人,家中是主要的生活範圍,因此不會參與任何與社會有關的活動,任何人都可能經歷這種狀態。
「繭居」就我來看,作者是希望大眾可以了解,它就跟憂鬱症一樣,是文明病的一種,任何人於某個狀況不好的時期,都有可能產生繭居的狀態。
本書再縮小討論範圍,1990 年代「求職冰河期」的人已經年屆 50 歲,2019 年 3 月,日本內閣府公布日本 40 歲到 60 歲處於繭居狀態的人口高達 61.3 萬人,再加上 40 歲前繭居統計人次,日本已經有百萬人次有繭居之狀況。除了探討繭居成因有「生物學」、「心理」、「社會」之外,日本的刻板印象,也導致日本繭居族男性的比例遠高於女性。而且往往因為繭居的時間過長,加上長期累積的心理壓力,有些繭居族甚至會對照顧的家人暴力相向。這些種種的原因都在告訴任何要處理這樣社會問題的組織或團體,不能依照一個簡單的 SOP 就想解決所有「80/50」的繭居問題。
父母究竟要當多久呢?在日本的傳統觀念下,子女不管幾歲,父母都需要負起照顧的責任,導致部分家長是以年金或存款扶養無業的子女。另外,考量到長照服務所需的費用,便遲遲無法申請;也有部分家長擔心自己死後子女生活無以為繼,想要留下更多遺產,甚至因此避免使用長照服務。家醜不可外揚的社會風氣下,也讓這些繭居家庭錯過了最佳的黃金治療時間,往往等到父母已無金額供小孩花用,小孩也已過了社會所能接納的工作年齡,如此的惡性循環,讓日本的勞動缺口日益擴大。
那是不是繭居的狀態無法被改變呢??作者提出了三步驟:
- 應當建議父母先改變對待兒子的態度
- 「個人輔導」
- 找到家以外可以安心停留的場所
這裡有一個部分統統覺得作者寫得很好,就是「同理心的建立」。我們無時無刻都建議別人「你應該怎麼做」,或是「我覺得你應該怎麼做」。給予繭居支援的「個人」建議,而不是從繭居人自身的長才去挖掘,進而制定出最適合此個案的方法,這樣的做法往往會讓繭居人認為自己的過去人生都被否定。日本在很多方面的狀態其實都很值得台灣引以為鑑,並提早提出在地化調整的方法,希望為台灣能在遇到這樣類似的問題時,已經有詳盡的解決方針了!
Podcast先來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