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聲什麼事

發聲什麼事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偶然間在Podcast聽到了「聲音教練」小芬老師介紹了對於不同人聲音的差異,光是自我介紹,講出自己的名字,就可以聽出每個人對於自己的感受。這真是個好有趣的領域,透過觀察自己的聲音,更了解自己,肯定自己也找出想改善的部分,讓溝通更順暢。

我一直都還蠻喜歡自己的聲音,不過書裡提到了許多聲音藥單,有些我也覺得很符合自己的狀況,也提醒自己隨時運用在生活中。


發聲某些部位原因造成聲音含糊、小聲或是講話太快

  • 聲音含糊

通常是因為嘴唇很懶,不願意多動,而造成了講話聲音含糊。書裡提及了一個例子,小時候認為自己畫畫很棒,但常常不受到老師的肯定,覺得自己的努力沒有被看見,久而久之講話就越來越含糊。

每個人都希望自己的努力能夠受到別人的肯定,要是意識到自己也有講話含糊的狀況,就可以問問自己,是不是曾經在過往的某些經驗中不受重視呢?要是真的沒有其他人肯定,自己也能先當那個肯定、接納自己的人,從嘴唇不願意多動的狀況中釋放出來。

  • 想扯喉嚨但聲音出不來

下巴的鬆緊度也會影響發聲的情況,有時下巴太緊會造成聲音出不來而太小聲。這裡的例子是一位獨自在德國撫養三位小孩的媽媽,平常教育小孩,只想到能用越來越大聲的方式來溝通,但其實好好看看自己的狀況,其實是因為異地生活壓力,而造成將壓力、怨懟加諸在孩子身上。經過其他方面調解之後他發現,對孩子只要輕聲地講話,孩子還更願意聽呢!

這裡提到的例子實在是深入我心,就像是我日常生活中的狀況一樣。情緒上來時總會發現自己對孩子講話越來越大聲,但孩子並不能接受這樣的溝通方式。

這題我也要好好問問自己,是不是有其他壓力,常常造成對孩子用大聲的方式講話?

  • 講話太快

一連串講話太快,沒有停頓,像是憋氣講完一長串句子。

這樣的狀況常常是因為生活步調緊張,要提醒自己先好好地呼吸,慢下來好好關心自己。


講故事說得生動、演講內容讓人能夠吸收

  • 當個聲音畫家,將故事說得生動

利用一些做法讓故事說得生動,像是分句、找出動詞、加入情緒和故事細節等等。這對於常常需要講故事給孩子聽的我,覺得很實用。

  • 說話或演講時,適時加入「頓」

以罵人為例,若是連珠炮講了一長串,聽的人常常也收不到講話的人想表達的,要是中間適時地停頓一下,讓聽者可以有時間消化,也更能理解,你為什麼而生氣。

演講中的沈默是種藝術,一樣是讓聽者有時間消化一下內容,感受講者的情緒表達,這樣比起一長串的內容,更能讓人吸收。

回家作業一:檢視自己在工作場合的講話方式

  • 想一想最近在工作上,有什麼樣的情境讓自己覺得不舒服呢?可能是同樣的人、情境、話題或是環境,之前是不是也一樣造成不舒服的狀況?
  • 遇到這樣的狀況,自己的回應方式是什麼?是不是能先準備幾種不同的應對方式,下次再遇到可以試試看,不同的反應方式跟對方之間的互動是不是也有所不同呢?

回家作業二:認識自己的聲音

  • 觀察自己講話時,腦中的想法跟講話的內容速度有一致嗎?另外觀察看看呼吸速度是否也受到影響?
  • 錄下自己的聲音,聽聽看喜歡的部分有哪些,而覺得想再加強的部分是那些?像是音色、語調表情、說話速度、話題內容等等。

講話是我們每天都會做的事,從中也能表達出每個人不同的特質,好好觀察自己的聲音,找出想改進的部分,我相信多多練習,能夠透過聲音,更能好好的表達自已。

avatar-img
Eileen Lee的沙龍
4會員
30內容數
Eileen的閱讀隨筆(閱讀。生活。寫作。親子。) 10+的工程師生涯、2個男孩的媽。 喜愛的旅遊方式是隨意散步、騎腳踏車時觀察城市與路人。熱愛閱讀與思考,一直都很老派只愛紙本書,包包裡總要放本書隨時都可以看。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Eileen Lee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先寫下不完美的初稿吧!」 書裡的字句提醒我,已好一陣子沒有整理文章,因著想要寫出更"好"的文章,反而一篇一篇的拖延。躺在筆記本裡的完美字句,不如就現在的狀態能寫下的內容先發表吧。這是在「脆弱的力量」裡讓我又再次地聯想到上一本看的「跨能致勝」、以及好幾年前看過的「成長心態」,都有著同一個概念:
從《抉擇》看回了《意義的呼喚》,兩個在人生的不同階段時落入集中營的俘虜,卻都在離開集中營後再次重生。透過自傳式的經歷書寫,不論是像小說般《抉擇》、還是片段式的自我介紹《意義的呼喚》,除了心理學家的身分,也都還展現對生命的熱愛在專業之外的領域:芭蕾舞、攀岩。 Edith於青春少女時期在集中營中面對門格
同樣是出自於UCLA的精神醫學臨床教授Daniel Siegel的系列書籍,上一篇「不是孩子不乖 是父母不懂」,當中較多關於父母自身的覺察,而這次的兩本書籍則是從腦發展講起,條列了幫助孩子發展的原則,當中輔佐了許多教養情境的漫畫,讓人更容易了解實際上面臨教養難題的時候,父母能夠怎麼做。 這兩本也有中
「先寫下不完美的初稿吧!」 書裡的字句提醒我,已好一陣子沒有整理文章,因著想要寫出更"好"的文章,反而一篇一篇的拖延。躺在筆記本裡的完美字句,不如就現在的狀態能寫下的內容先發表吧。這是在「脆弱的力量」裡讓我又再次地聯想到上一本看的「跨能致勝」、以及好幾年前看過的「成長心態」,都有著同一個概念:
從《抉擇》看回了《意義的呼喚》,兩個在人生的不同階段時落入集中營的俘虜,卻都在離開集中營後再次重生。透過自傳式的經歷書寫,不論是像小說般《抉擇》、還是片段式的自我介紹《意義的呼喚》,除了心理學家的身分,也都還展現對生命的熱愛在專業之外的領域:芭蕾舞、攀岩。 Edith於青春少女時期在集中營中面對門格
同樣是出自於UCLA的精神醫學臨床教授Daniel Siegel的系列書籍,上一篇「不是孩子不乖 是父母不懂」,當中較多關於父母自身的覺察,而這次的兩本書籍則是從腦發展講起,條列了幫助孩子發展的原則,當中輔佐了許多教養情境的漫畫,讓人更容易了解實際上面臨教養難題的時候,父母能夠怎麼做。 這兩本也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