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3生活記錄:讓說話有感情,表達不緊張!

2023/05/24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我的粉絲專頁https://reurl.cc/kqgLdb 歡迎按讚加入追蹤
033生活記錄:讓說話有感情,表達不緊張!
延續昨天分享的《有溫度的溝通課》,羅鈞鴻老師在書中寫了很多技巧,閱讀完畢後不整理下來,有一點可惜。尤其是對我這種,對於「說話」需要多多練習的人,這類的重點更加需要。
另外,有鑒於現在的學生,無論是課堂報告,或是升學考試,會有越來越多上台發表的機會。我看到有些學生在報告的過程,因為緊張,所以不斷地看著小抄,或是盯著投影片,或是講話的時候一直有語助詞,眼神飄來飄去。但是我自己對於「說話」也不是專門科,只好趕快找書中資料,給學生一點建議。
因此,我決定將書中一些重點摘錄,整理成筆記,分享給大家,也很推薦大家去看這本書。另外,我也很推薦林依柔老師的《表達力決定你是誰》,老師分享的小技巧,未來有機會我也會做成筆記。因為對我來說,仔細吸收一本書的精華,並且善加利用,才是閱讀的重要目的啊!
我還記得我當初在考教師甄試時,試教這關我吃足了苦頭,除了沒有教書的實戰經驗,另一項致命缺點,就是我發出來的聲音,我怎麼聽都不滿意。我知道有些人會自己試教錄影,然後去做檢討改進,但我真的無法克服自己去面對。
直到最後緊要關頭,我請當老師的姑姑幫我看試教,她一語道出我的聲音毛病,不單是太小聲沒力氣,還有冗詞贅字,沒有抑揚頓挫等等,總總的缺點讓我潸然淚下,心裡想著如果不加以解決,即使我準備的試教內容再好,也肯定無法吸引評審老師給予高分。
幸好經過短期的密集訓練,順利通過考試。但這也讓我意識到,講話這件事,只要刻意練習,還是有機會去改變,讓自己的表現更好。尤其是教職的工作,站上台與學生互動是基本工作,教學是雙方互動的過程,除了傳遞教學內容,肢體表現和語言傳達,往往也會連帶影響學生的學習。

一、2種態度讓說話更能傳達感情

像我剛剛提到的缺點,聲音沒有抑揚頓挫,平淡沒有情緒,讓人感覺沒有感情。與其去加強技巧,不如先去「釐清自己」,通常會這樣,除了不習慣,還有一個原因是因為「害怕」,先找到讓心裡卡住的癥結點,才好對症下藥。
在書中老師分享2個態度,讓我們在說話時更能夠傳達感情。

(1)積極

說話態度的「積極」,說話時將意念延伸到目標對象,而不是只有發出聲音。

(2)明確

「明確」知道自己想要表達什麼,這樣聲音就會有強調,也可以幫助聲音傳達情感。
有積極的態度,知道自己想要表達什麼,其實不用特別想去做表情,或是加強技巧,因為身體會自然而然地表現出來。想清楚重點,說話就會精簡,說話帶著情感自然能引導讀者產生你期待的想法。
就像老師書中寫的:「要讓一句話有表情,與其去想『如何』讓聲音做出表情,不如去想『為何』要說這句話,聲音自然就有變化。」

二、用動作強化表達意圖

除此之外,搭配「肢體動作」,讓聲音聽起來「有被送出去」的效果,透過自然的手勢和動作賦予聲音力道,會讓人感覺更有精神,也感覺態度更積極,這也代表說話者的「表達意圖」,比聲音平穩沒肢體動作者強烈。
這在公眾表達尤其需要,因為面對上百人的場合,位置和空間的距離更大,如何用聲音拉近與讀者的距離,常常是講師一大考驗。在開場時的互動,往往就定調了接下來的關係,沒有絕對正確的方式,但是使用「加速度」力道,將話語送到觀眾身上的意念,都是成功開場的共同點。(書中舉了憲哥的開場方式,可以參考!)

三、針對害怕原因克服焦慮

為什麼會焦慮?往往是因為害怕,因此針對三種害怕原因,提供一些方式:

(1)害怕未知,就必須為自己建立「安全感」。

我們在台上的所有緊張,幾乎都是跟害怕未知有關。像是不知道觀眾會有什麼反應、會不會不友善、不知道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事……,但這一些有時候都是自己嚇自己。要對抗未知,就要讓自己在適當範圍內可預期、可掌控。像是提早抵達,藉此熟悉場地、摸索設備功能,對現場有更多的掌控,就能幫助自己遠離緊張,全心投入演說當中。

(2)害怕不被認可,就必須建立自己的「意義感」。

害怕自己不被認可,就是怕別人挑毛病,延伸出來的外部行為就是「完美主義」,因此總覺得要準備好才願意分享。這就造成我們對自己的批判,往往比別人更嚴苛,而且,也不會有「準備好」的那一天。因此,我們應該學習「對自己更加客觀」,建立自我認同,認定自己是「要為大家帶來好消息」,有這份意義感,就能聚焦在這個意義,擺脫恐懼。

(3)害怕衝突,就尋找彼此之間的「共識感」。

擔心與他人起衝突,是因為我們不相信別人有足夠彈性,去接納自己看法。而這樣的信念,也可能來自我們對於不同意見,也缺乏包容的能力。但是包容不是妥協,真正的包容,是我可以保留意見,也可以從對方意見中找到共同之處,或是向對方看待事物的不同角度來學習,找出第三種選項。當我們擁有此能力,我們也就學會與他人協調的能力,協調出共識,自然就減少衝突。

四、放慢速度,停頓留白

在學會如何改善焦慮之前,先養成「停頓、留白」的習慣。老師說:「開口說話,是為了與他人連結;停頓,則是為了和自己連結。」焦慮會影響表達的品質,慢下來,整理心中想法,讓品質可以最佳化。
會緊張,代表我們重視這件事,但心中想著「不要緊張」,只會讓自己更緊張。因此,老師建議,緊張不需要克服,而是應該把專注力放在真正重要的事物上。只要我們心中想著,說話是為了什麼?你要給聽眾傳遞什麼好消息呢?先允許自己內在混亂,然後整理內在,讓自己成為自己的重要支持者,當我們成為一個內在和諧自由的人,就能與他人順暢交流。

五、放鬆練習與開場方式

老師提供三個練習,幫助上台者放鬆。

(1)在環境中,找回安全感:熟悉環境、調整姿勢、製造儀式感。

(2)與自己溝通,找到目標感:專注在正面意義,然後去除干擾。

(3)與聽眾溝通共識,獲得認同感:眼神交流、話語邀請,聚焦注意力。

至於開場白,老師認為,比起假裝勇敢,或者把觀眾當西瓜,不如「主動向觀眾表白」,反而會是一種更柔性,也相對安全的做法。
老師提供兩種方式:

(1)第一種:認同感受、正面效益、邀請參與

很常出現在觀眾比較冷淡時,因為參加者並非自願,所以先用「認同感受」,讓參與者感覺講者和他們站同一陣線。再來說明這堂課程會有的預期效果,用好處交換的方式吸引參與者。最後要「邀請」的方式,希望改變參與者的消極態度,通常都會提高聆聽的意願。

(2)第二種:先談共識、表達困境、具體請求

通常出現在講師很緊張的狀況,先真誠地揭露自己的能力,但是也表達自己的態度,以及重視和用心的程度,藉此獲得觀眾的肯定與支持。先談共識,向大家說明這次的演講是為了什麼原因。再來表達自己的困境,適當地示弱,拉近彼此,也表現對這件事的重視。最後用一點簡單的方式,讓觀眾給予你協助,因為簡單易行,觀眾自然願意協助你,也會讓演講更順利進行。
以上內容是摘錄自《有溫度的溝通課》,本書的閱讀心得連結在此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徐曉梅
徐曉梅
現職國中國文老師。期許自己用寫作記錄生活,用寫作反省生活,用寫作創造生活。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