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情的綑綁,是牽繫,還是鎖鍊?

2021/11/08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孩子們要走了,
回顧著祈求寬恕的影子,
孩子們要走了。

原諒我的失誤吧!
煩悶了就找孩子出氣。

孩子們要走了,
回顧著祈求寬恕的影子,
孩子們要走了。

小時候在校刊不顯眼的角落看到這首小詩,也許是編輯為了填補空白而植入的幾句重複文字,卻給我帶來某種震撼。那天放學回家後,我看著忙碌的媽媽,單純的心靈忽然無以名之的彎彎繞繞起來。那時候的小孩,因為各種奇怪的理由,通常沒少挨過父母師長的棍子。我想著:媽媽曾經「煩悶了找我出氣」嗎?我長大離家時會回顧卻執拗地不肯停留嗎?如果將來有了小孩,我會成為那「祈求寬恕的影子」嗎?
這樣的千古人生道理當然不是那時年紀能夠想通的,但是,經過歲月粗暴的洗禮,我們終會明白一切原來那麼簡單。孩子要走了,卻也會再回來,而孩子背後那個影子,祈求的是自己的寬恕,因為母親總是傻傻地把自己活成了影子,還是覺得做得不夠好,給得不夠多,還想在孩子離家的時候再多要一點孩子留在身邊的時間。
|有一種責任綑綁,叫「探親」
孩子離家了,有了自己的生活重心,甚至自組了小家庭,可是生長於斯的原生家庭仍是心之所繫,「探親」便有了必要存在的意義。
現在的長輩懂得發早安圖,平時看著煩,一天不發了便嚇得你半死拼命找人,原來是一早打牌去了沒空發!
有的聰明小孩,住得離爸媽近些,白天可寄嬰,晚上下班接小孩順便晚飯打游擊外帶次日便當,省下來的錢剛好可當孝親費,只要雙方樂此不疲,自可皆大歡喜。
住的遠的就辛苦了,如果還是跨國跨洋,那家裡的度假基金就自然而然全部轉成探親費了。
女兒從小就承包探望爺爺奶奶的大使任務,常常是她揹著小背包,胸前貼著「UM(unaccompanied minor 無成人陪伴兒童)」,讓空姐阿姨牽著上飛機,然後美其名為「探親」,其實是歡天喜地的玩上一個暑假,再貼上「UM」讓空姐牽著回到我身邊。
許多年以後,探親對象易位。而且較常飛越太平洋的變成比較閒的那個我。
在洋之彼岸,沒車又遠離生活軌道的我有如流浪星球,每天我陪著女兒走路去搭BART(舊金山地鐵),然後便ㄧ頭鑽進小咖啡館或社區的圖書館。有天早上,我坐在圖書館外的長凳上一邊享受著館外樹林的芬多精,一邊等著開館,忽然注意到正前方一個衣著有點襤褸的中年大叔站在那裡直直盯視著大門動靜,我心裡好笑,他也在等開門呢!便順手拍了一張照片。
晚上,看著我今日拍照成果的女兒問我:「欸!馬麻妳拍個homeless (流浪漢)幹什麼?」我答以:「因為我覺得我好像跟他一樣就是個homeless。」女兒笑著打我一下,說:「馬麻神經病!」
所以我的探親這檔事,有時是不得不已的任務,是「責任綑綁」,不去,自己不安;去了,主客難安。
|有一種情緒勒索,叫「變相撒嬌」或是「天線不同」
從前的華人家庭普遍是「言敬」而不「言愛」。在「孝悌忠信」的教條下,父嚴、母慈、子孝、兄友、弟恭形成一個巨大的束縛將一家人綑綁在一起。明明有滿滿的愛,卻說不出口;明明想要上前給個安慰的擁抱,卻只能在一呎之外用關愛的眼神說:「吃飽了嗎?」中國人,真是壓抑啊!
「四樓的天堂」圖片來源:YouTube
這樣壓抑的愛,得不到預期的反應,就會引發各種形式的情緒勒索,甚至在真實世界上演一哭二鬧三上吊的灑狗血情境劇。
有人抱怨父母好像藏了一本養兒防老帳本,隨時數落著你花了父母多少心血,也許他們只是在「變相撒嬌」,卻讓你原本回家探望的心意變成苦刑;
也有人拼命抗拒著父母強加在自己身上的價值觀念框架,找不到相同的頻道,讓人在「順從親意」與「實現自我」間徬徨失落。
不知不覺傷害了身邊重要的人,這豈是愛的本意?
女兒是個神經很大條的人,天生Robot體質,而我這個三明治人又牢記著不想把跟上一代的體驗搬到下一代重演。從小”love /hate you”掛在嘴邊, “hugging”自然表現,「情緒」在我們家正常宣洩表達,「勒索」似乎不會發生。
|一切都是因為愛
情緒勒索也好,責任綑綁也罷,一切都是因為愛。因為愛,就有了牽絆,像風箏後面的牽繩,你需要放它飛,不管飛得多高多遠,知道後面有個若有若無的牽繫,它就不會迷失方向。
所以女兒有時會躲回娘家,作回女兒賊好好的「勒索」一下父母;兒子也會抽空回家看看,與老父下一盤棋。
這樣的牽絆遷就著也圈縛著,要小心別抓得太緊,把牽繩抓成鎖鍊、把牽繫變成綑綁,把愛變成傷害!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25會員
    93內容數
    幾十年前剛學英文那種背單字、片語的填鴨方法讓我對英文深惡痛絕,但有個老師的出現忽然讓我覺得英文其實也沒有那麼面目可憎。現在我仍是知識浩瀚學海中一名小小的門徒,但我想用自己微薄的能力,儘量用說學逗唱的方式,讓你覺得:學英文,其實也可以很好玩!Cheers!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