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是什麼樣的存在?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在2023年的最後一天,我去了一趟商場經過母嬰店的時候百感交集,那是我內心渴望但又害怕的面向。我想靠近孩子,但又害怕自己與孩子處不來。我渴望有自己的家庭和自己的孩子早日在地球相見,可我現在感受到的全是恐懼、我童年的恐懼,那個我靠近不了自己的恐懼,我知道我不會成為我厭惡形象的媽媽,可也因為這樣我更加害怕,萬一那個”魔咒”不經意地跑出來呢?這一道坎是來自對媽媽的恨,也是解放我自由讓我從心感受到力量的入口。

從家族血脈來看,這也是很多集體意識有的觀念,孩子的存在對媽媽來說便是不幸的開始,是一種綑綁、是一種束縛、是一種無止盡的擔憂。小時候被灌輸的觀念,從有孩子那刻父母就開始擔憂,這並不是偉大的象徵,而是一個人恐懼的投射轉移到孩子身上,還想要孩子為此負責的綁架與孝順名義的裹挾,這些對我來說都不是愛。女人是生產工具的怨氣也轉移到孩子身上,很多人因為自己的不信任、恐懼、擔憂來描述為人父母的身分。而在這份恐懼背後我又去感受,作為一名女性,如果選擇體驗母親這個身分,這意味著什麼呢? 孩子的存在讓你有機會體驗到父母身分,而父母的身分開啟了你去體驗更深層更延展的愛。

身為女人,母愛的滋養是女性的天性。在被剝削、濫用、失衡之前,是這麼美好的,所以藉由媽媽的身分,孩子讓一個女人可以體驗到愛的可能性與多面性,並感受到愛的延展與滋養。這份愛是接收的、是滋養的,是透過女人個體具象化的延展出去的(embodiment) 所以其實滋養別人的同時,也是滋養自己的。而孩子與媽媽是平等的關係,當一位母親沒有失去自我,沒有在犧牲的位置上,而是回歸到愛的力量之中接收愛後再將那份愛回饋出去,那就不是辛苦犧牲的形象,而是幸福滋養與感恩的感受。孩子是禮物、一個偉大的生命、一個守護者、更是他自己:孩子是個獨立個體生命,就像這世界上的每個獨立個體一樣。這時親子之間的連結很純粹,沒有犧牲、控制,沒有道德綁架情緒勒索,只有愛的祝福與支持而已。我們本質就是愛,小時候也是很純粹的狀態 孩子本能的愛著自己的父母,可父母卻不一定是愛著自己的孩子,善待、珍惜孩子這個個體。

很多父母藉著這樣的身分,體驗權威與濫用身分的力量想感受權力,但孩子不是你的出氣包、絆腳石、虐待對象,而是一個啟發你、讓你更認識自己是誰、認識愛的存在。

請為人父母,善待每一個生命,而不是將自己的創痛傳承下去,傷害無辜生命。他們不是造成你痛苦的那個人,別把痛苦轉移投射在孩子身上。

願越來越多人可以感受到安全感,被愛被滋養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心⭒之所向𓇼 ⋆。˚ 𓆝 𓂃 𓈒𓏸‪‪
9會員
59內容數
˚˖𓍢ִ໋🍃˚.⛰️⋆☁️
2024/10/23
本文探討了教育體制中的問題,特別是對心理健康需求的忽視及標籤化的問題。作者回顧了自身的教育經歷,強調了教師的重要性與教育環境對孩子成長的深遠影響。真正的教育應該關注個體的完整性與獨特性,提供真正的支持,而不是依賴於藥物或歧視。最終,呼籲重新審視教育的意義,並鼓勵教師與家長關注每一位孩子的需求與發展。
Thumbnail
2024/10/23
本文探討了教育體制中的問題,特別是對心理健康需求的忽視及標籤化的問題。作者回顧了自身的教育經歷,強調了教師的重要性與教育環境對孩子成長的深遠影響。真正的教育應該關注個體的完整性與獨特性,提供真正的支持,而不是依賴於藥物或歧視。最終,呼籲重新審視教育的意義,並鼓勵教師與家長關注每一位孩子的需求與發展。
Thumbnail
2024/02/18
文章中分享了一段小女孩在玩鞦韆的故事,父親以引導而非命令的方式教導女孩面對同儕需求。同時也提到了父母不願意成長可能導致的傷害,以及在社會中尋求認同感所帶來的影響。最後作者分享了在西方教育環境中體會到的鼓勵獨特與開放性的教育方式。總結,這篇文章呼籲用愛與尊重來引導孩子成長,而不是傳統命令式的教養方式。
Thumbnail
2024/02/18
文章中分享了一段小女孩在玩鞦韆的故事,父親以引導而非命令的方式教導女孩面對同儕需求。同時也提到了父母不願意成長可能導致的傷害,以及在社會中尋求認同感所帶來的影響。最後作者分享了在西方教育環境中體會到的鼓勵獨特與開放性的教育方式。總結,這篇文章呼籲用愛與尊重來引導孩子成長,而不是傳統命令式的教養方式。
Thumbnail
2024/02/04
這篇文章探討了一位媽媽如何在與自己的孩子互動時尊重孩子的意願,並討論了尊重與引導孩子的相關觀念。作者分享了自己的個人思考,認為在教養孩子時應該以尊重與愛的方式引導孩子探索世界,而不是以制止與控制的方式。
Thumbnail
2024/02/04
這篇文章探討了一位媽媽如何在與自己的孩子互動時尊重孩子的意願,並討論了尊重與引導孩子的相關觀念。作者分享了自己的個人思考,認為在教養孩子時應該以尊重與愛的方式引導孩子探索世界,而不是以制止與控制的方式。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可是到了現在,我還是沒有生小孩的勇氣甚或是衝動,我想心理因素應該是害怕改變吧,害怕自己已經過習慣的生活有所改變,擔心經濟因素「因為負擔不起,我想要給小孩、給自己的生活」
Thumbnail
可是到了現在,我還是沒有生小孩的勇氣甚或是衝動,我想心理因素應該是害怕改變吧,害怕自己已經過習慣的生活有所改變,擔心經濟因素「因為負擔不起,我想要給小孩、給自己的生活」
Thumbnail
失望性情感隔離是一種對父母期待一直落空產生的心理防禦機制。作者發現每當必須回娘家的當天自己整個人都會變得很煩躁,一點都不期待與爸媽相聚,對作者來說,這跟孝順無關,單純的只是因為親情關係很淡薄,淡到產生了納悶的情緒。而父母親從小的忽視也讓作者感覺與原生家庭的互動十分尷尬,卻也慶幸仍有能力愛自己的孩子。
Thumbnail
失望性情感隔離是一種對父母期待一直落空產生的心理防禦機制。作者發現每當必須回娘家的當天自己整個人都會變得很煩躁,一點都不期待與爸媽相聚,對作者來說,這跟孝順無關,單純的只是因為親情關係很淡薄,淡到產生了納悶的情緒。而父母親從小的忽視也讓作者感覺與原生家庭的互動十分尷尬,卻也慶幸仍有能力愛自己的孩子。
Thumbnail
看完這篇,或是正在看的時候,我的感覺是,母愛是很可怕的,無處不滲透,上天下地,天羅地網,每個細縫都逃不掉,填滿了所謂的母愛,雖然不至於窒息而死,也是讓人喘不過來。到現在都還活得「好好」的人,是自己掙脫出來的,還是母親張開雙手,開了一條縫,讓孩子的自我得以喘一口氣,長大一點呢?   當孩子的生活技
Thumbnail
看完這篇,或是正在看的時候,我的感覺是,母愛是很可怕的,無處不滲透,上天下地,天羅地網,每個細縫都逃不掉,填滿了所謂的母愛,雖然不至於窒息而死,也是讓人喘不過來。到現在都還活得「好好」的人,是自己掙脫出來的,還是母親張開雙手,開了一條縫,讓孩子的自我得以喘一口氣,長大一點呢?   當孩子的生活技
Thumbnail
母親是世界上第一個和孩子建立連結的人,是神聖不可取代的存在,從生理到心理緊密相連,既甜蜜也痛苦,母親背負許多社會的框架及價值觀,犧牲在所難免,不斷地付出甚至筋疲力盡,過程難熬辛苦卻快樂著,這是大部分母親的常態,但也總有例外,不知道如何愛小孩,對小孩疏於照顧,或是過度的愛變成控制。
Thumbnail
母親是世界上第一個和孩子建立連結的人,是神聖不可取代的存在,從生理到心理緊密相連,既甜蜜也痛苦,母親背負許多社會的框架及價值觀,犧牲在所難免,不斷地付出甚至筋疲力盡,過程難熬辛苦卻快樂著,這是大部分母親的常態,但也總有例外,不知道如何愛小孩,對小孩疏於照顧,或是過度的愛變成控制。
Thumbnail
胡不歸,所為何? 我一遍又一遍的問著自己,前些年還能跟自己說,是為了圓一個夢想,在有自己舞台的地方圓夢,所以讓孩子、家人一等再等,到今年底親愛的老公、孩子,總共就等了我6年了。 6年呀,從一對新婚夫妻,等成了二個孩子的媽媽,可是孩子仍然等不到媽媽的歸來。
Thumbnail
胡不歸,所為何? 我一遍又一遍的問著自己,前些年還能跟自己說,是為了圓一個夢想,在有自己舞台的地方圓夢,所以讓孩子、家人一等再等,到今年底親愛的老公、孩子,總共就等了我6年了。 6年呀,從一對新婚夫妻,等成了二個孩子的媽媽,可是孩子仍然等不到媽媽的歸來。
Thumbnail
經過了十個月,終於我讓孩子可以好好離開我,獨立參加兒童主日。 身為一個媽媽,陪伴小孩是理所當然,因為我們愛孩子,媽媽的愛有時是犧牲的愛,把自己放在很後面,看著孩子逐漸長大,成為一個能好好與我分離的個體時,就要放手,讓他獨自面對現實環境中的一切。
Thumbnail
經過了十個月,終於我讓孩子可以好好離開我,獨立參加兒童主日。 身為一個媽媽,陪伴小孩是理所當然,因為我們愛孩子,媽媽的愛有時是犧牲的愛,把自己放在很後面,看著孩子逐漸長大,成為一個能好好與我分離的個體時,就要放手,讓他獨自面對現實環境中的一切。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