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是什麼樣的存在?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在2023年的最後一天,我去了一趟商場經過母嬰店的時候百感交集,那是我內心渴望但又害怕的面向。我想靠近孩子,但又害怕自己與孩子處不來。我渴望有自己的家庭和自己的孩子早日在地球相見,可我現在感受到的全是恐懼、我童年的恐懼,那個我靠近不了自己的恐懼,我知道我不會成為我厭惡形象的媽媽,可也因為這樣我更加害怕,萬一那個”魔咒”不經意地跑出來呢?這一道坎是來自對媽媽的恨,也是解放我自由讓我從心感受到力量的入口。

從家族血脈來看,這也是很多集體意識有的觀念,孩子的存在對媽媽來說便是不幸的開始,是一種綑綁、是一種束縛、是一種無止盡的擔憂。小時候被灌輸的觀念,從有孩子那刻父母就開始擔憂,這並不是偉大的象徵,而是一個人恐懼的投射轉移到孩子身上,還想要孩子為此負責的綁架與孝順名義的裹挾,這些對我來說都不是愛。女人是生產工具的怨氣也轉移到孩子身上,很多人因為自己的不信任、恐懼、擔憂來描述為人父母的身分。而在這份恐懼背後我又去感受,作為一名女性,如果選擇體驗母親這個身分,這意味著什麼呢? 孩子的存在讓你有機會體驗到父母身分,而父母的身分開啟了你去體驗更深層更延展的愛。

身為女人,母愛的滋養是女性的天性。在被剝削、濫用、失衡之前,是這麼美好的,所以藉由媽媽的身分,孩子讓一個女人可以體驗到愛的可能性與多面性,並感受到愛的延展與滋養。這份愛是接收的、是滋養的,是透過女人個體具象化的延展出去的(embodiment) 所以其實滋養別人的同時,也是滋養自己的。而孩子與媽媽是平等的關係,當一位母親沒有失去自我,沒有在犧牲的位置上,而是回歸到愛的力量之中接收愛後再將那份愛回饋出去,那就不是辛苦犧牲的形象,而是幸福滋養與感恩的感受。孩子是禮物、一個偉大的生命、一個守護者、更是他自己:孩子是個獨立個體生命,就像這世界上的每個獨立個體一樣。這時親子之間的連結很純粹,沒有犧牲、控制,沒有道德綁架情緒勒索,只有愛的祝福與支持而已。我們本質就是愛,小時候也是很純粹的狀態 孩子本能的愛著自己的父母,可父母卻不一定是愛著自己的孩子,善待、珍惜孩子這個個體。

很多父母藉著這樣的身分,體驗權威與濫用身分的力量想感受權力,但孩子不是你的出氣包、絆腳石、虐待對象,而是一個啟發你、讓你更認識自己是誰、認識愛的存在。

請為人父母,善待每一個生命,而不是將自己的創痛傳承下去,傷害無辜生命。他們不是造成你痛苦的那個人,別把痛苦轉移投射在孩子身上。

願越來越多人可以感受到安全感,被愛被滋養

˚˖𓍢ִ໋🍃˚.⛰️⋆☁️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我想當我們個體開始重視起自己的聲音與力量時就是改變的開始,團結力量大,最終少不了平等的對話溝通達成平衡點,合作與協作才會有和諧健康的關係或是社會體系、社會環境、並可持續的穩定發展,不管在生活中還是大規模的更廣泛影響眾人的權益都是如此。表達與溝通是集體有空間成長的面向 ,所以,表達從自身開始吧!
不知道大家對於家暴的定義與了解有多少,我曾經以為家暴是電視劇中時常看到的酗酒打人,後來才得知有眾多暴力虐待行為(不限發生在家庭環境之中)比我們想像中的還要普遍,這包含,經濟制裁、言語暴力中的辱罵詆毀、指責、怪罪(推卸責任)、情緒勒索、道德綁架、冷暴力的漠視、忽略、操控、騷擾、威脅
尊重、允許一切的發生,是我今年深刻感受到並在練習實踐的部分 這世上有多少爭吵糾紛來源於不允許、不尊重他人的選擇與差異性。
我發現有時候自己所想、所期望、目標、所求的人事物,並非如我所想所願,而當事與願違時,就會陷入迷茫。這個迷茫是我該怎麼辦?我之後要怎麼辦?我還能怎麼辦? 最絕望的往往是那種,我以為是這樣的,,可其實和我所想的不同。
被討厭的勇氣,意味著你不需要證明自己而取得他人認同,而是你問心無愧 清晰坦誠對自己負責,能對自己感受負責,堅定自己的原則底線。哪怕拒絕對方、對方會惱羞成怒,反咬你一口、情緒勒索、道德綁架。 在與人互動中,我們容易陷入交情、身分等部分,而模糊界線、妥協於他人、積累自己的感受情緒。
我想當我們個體開始重視起自己的聲音與力量時就是改變的開始,團結力量大,最終少不了平等的對話溝通達成平衡點,合作與協作才會有和諧健康的關係或是社會體系、社會環境、並可持續的穩定發展,不管在生活中還是大規模的更廣泛影響眾人的權益都是如此。表達與溝通是集體有空間成長的面向 ,所以,表達從自身開始吧!
不知道大家對於家暴的定義與了解有多少,我曾經以為家暴是電視劇中時常看到的酗酒打人,後來才得知有眾多暴力虐待行為(不限發生在家庭環境之中)比我們想像中的還要普遍,這包含,經濟制裁、言語暴力中的辱罵詆毀、指責、怪罪(推卸責任)、情緒勒索、道德綁架、冷暴力的漠視、忽略、操控、騷擾、威脅
尊重、允許一切的發生,是我今年深刻感受到並在練習實踐的部分 這世上有多少爭吵糾紛來源於不允許、不尊重他人的選擇與差異性。
我發現有時候自己所想、所期望、目標、所求的人事物,並非如我所想所願,而當事與願違時,就會陷入迷茫。這個迷茫是我該怎麼辦?我之後要怎麼辦?我還能怎麼辦? 最絕望的往往是那種,我以為是這樣的,,可其實和我所想的不同。
被討厭的勇氣,意味著你不需要證明自己而取得他人認同,而是你問心無愧 清晰坦誠對自己負責,能對自己感受負責,堅定自己的原則底線。哪怕拒絕對方、對方會惱羞成怒,反咬你一口、情緒勒索、道德綁架。 在與人互動中,我們容易陷入交情、身分等部分,而模糊界線、妥協於他人、積累自己的感受情緒。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這個家庭因爲孩子不上學想嘗試家族治療。這二年來母親陪伴孩子看診晤談,父親哄著孩子服藥。父母帶著厚厚一疊就診資料讓醫師快速掌握孩子這二年病情變化。 醫師與父母對談後發現,孩子因爲情緒困擾反而漸漸獲得生活主導權,在家話語權甚至凌駕父母之上。 子:(對醫生說)如果你再問,我就要離開這裡⋯ 醫:看起來
Thumbnail
在當今社會,父母對孩子的愛與關心往往成為他們生活中的核心。然而,這種愛有時會以不經意間的干涉或過度操心的方式表現出來,導致親子關係變得緊張。父母在孩子成長過程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但當孩子逐漸成為獨立的成人時,過度的干預可能成為他們成長的障礙。本文將探討父母應如何學會在孩子成年後放手,尊重並信任他們的
Thumbnail
當孩子長大開始有自己的想法,父母常會感到焦慮與困惑。然而,這些改變與無法掌控是很正常的,意味著孩子開始學習為自己的言語跟行為負責。理解孩子,讓孩子有機會理解父母,互相理解,相信關係將會有所改變。
Thumbnail
自那以後,我時常去看望老媽媽。每次去,她依然守著那堆兒子的衣物,仿佛時間從未流逝。   有一次,我帶著一些食物去看她。她看到我,眼中閃過一絲驚喜,可隨即又黯淡下去,似乎在想:這不是我的兒子。(此時老媽媽心裡一陣酸澀,她多渴望走進門的是自己朝思暮想的兒子啊,她在心裡默默歎氣,那股失落感如潮水般
在這篇文章中,作者深入探討了成為一位母親所面臨的挑戰,並分享了自己的成長與孩子的教育經驗。透過寫作,作者希望能夠和其他父母分享心得,並一起學習成長。
Thumbnail
  首先,「欠」是一種債務關係,我們與父母的關係是一種債務關係嗎?所謂債務關係是一種契約關係,當債務一還完,債務人與債權人就沒有任何義務與責任,但是我們與父母的關係是建立在這種雙方都同意、協議的契約關係嗎?我能夠選擇我的父母或父母能夠選擇我嗎?契約有明確的履約要件,但親子關係有一套客觀的標準
Thumbnail
夫妻因不合離婚,為了未成年子女親權(坊間有稱監護權)由何人行使,爭得你死我活,更有父母直接一把將孩子帶走不告而別,然後在訴訟期間不斷灌輸孩子對於他方的負面訊息,並要求孩子在法庭上說出傷害他方的話語,以此滿足報復私心。 今天想帶大家讀一篇有溫度的判決,由法官的角度來看離婚訴訟中父母的角色以及任務。
Thumbnail
在2023年的最後一天,我去了一趟商場經過母嬰店的時候百感交集,那是我內心渴望但又害怕的面向。我想靠近孩子,但又害怕自己與孩子處不來。我渴望有自己的家庭和自己的孩子早日在地球相見,可我現在感受到的全是恐懼、我童年的恐懼,那個我靠近不了自己的恐懼...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這個家庭因爲孩子不上學想嘗試家族治療。這二年來母親陪伴孩子看診晤談,父親哄著孩子服藥。父母帶著厚厚一疊就診資料讓醫師快速掌握孩子這二年病情變化。 醫師與父母對談後發現,孩子因爲情緒困擾反而漸漸獲得生活主導權,在家話語權甚至凌駕父母之上。 子:(對醫生說)如果你再問,我就要離開這裡⋯ 醫:看起來
Thumbnail
在當今社會,父母對孩子的愛與關心往往成為他們生活中的核心。然而,這種愛有時會以不經意間的干涉或過度操心的方式表現出來,導致親子關係變得緊張。父母在孩子成長過程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但當孩子逐漸成為獨立的成人時,過度的干預可能成為他們成長的障礙。本文將探討父母應如何學會在孩子成年後放手,尊重並信任他們的
Thumbnail
當孩子長大開始有自己的想法,父母常會感到焦慮與困惑。然而,這些改變與無法掌控是很正常的,意味著孩子開始學習為自己的言語跟行為負責。理解孩子,讓孩子有機會理解父母,互相理解,相信關係將會有所改變。
Thumbnail
自那以後,我時常去看望老媽媽。每次去,她依然守著那堆兒子的衣物,仿佛時間從未流逝。   有一次,我帶著一些食物去看她。她看到我,眼中閃過一絲驚喜,可隨即又黯淡下去,似乎在想:這不是我的兒子。(此時老媽媽心裡一陣酸澀,她多渴望走進門的是自己朝思暮想的兒子啊,她在心裡默默歎氣,那股失落感如潮水般
在這篇文章中,作者深入探討了成為一位母親所面臨的挑戰,並分享了自己的成長與孩子的教育經驗。透過寫作,作者希望能夠和其他父母分享心得,並一起學習成長。
Thumbnail
  首先,「欠」是一種債務關係,我們與父母的關係是一種債務關係嗎?所謂債務關係是一種契約關係,當債務一還完,債務人與債權人就沒有任何義務與責任,但是我們與父母的關係是建立在這種雙方都同意、協議的契約關係嗎?我能夠選擇我的父母或父母能夠選擇我嗎?契約有明確的履約要件,但親子關係有一套客觀的標準
Thumbnail
夫妻因不合離婚,為了未成年子女親權(坊間有稱監護權)由何人行使,爭得你死我活,更有父母直接一把將孩子帶走不告而別,然後在訴訟期間不斷灌輸孩子對於他方的負面訊息,並要求孩子在法庭上說出傷害他方的話語,以此滿足報復私心。 今天想帶大家讀一篇有溫度的判決,由法官的角度來看離婚訴訟中父母的角色以及任務。
Thumbnail
在2023年的最後一天,我去了一趟商場經過母嬰店的時候百感交集,那是我內心渴望但又害怕的面向。我想靠近孩子,但又害怕自己與孩子處不來。我渴望有自己的家庭和自己的孩子早日在地球相見,可我現在感受到的全是恐懼、我童年的恐懼,那個我靠近不了自己的恐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