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相驗與行政相驗之分流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人死了以後,需要相驗以開立相驗屍體證明書(死亡證明書),相驗是由醫師或檢察官督同法醫師去檢驗屍身、調閱病歷,以確認死亡原因。而相驗又可分為行政相驗及司法相驗兩種。

一、 行政相驗
依照醫療法施行細則第53條規定,醫院、診所對其診治之病人死亡者,應掣給死亡證明書。醫院、診所對於就診會轉診途中死亡者,應參考原診治醫院、診所之病歷記載內容,於檢驗屍體後,掣給死亡證明書。病人非前二項之情形死亡,無法取得死亡證明書者,由所在地衛生所或所在地直轄市或縣(市)主管機關指定之醫療機構檢驗屍體,掣給死亡證明書,因此可見,在當死因為病死時,即應由行政相驗負責開立死亡證明書。

二、 司法相驗
依刑事訴訟法第218條第1項之規定,遇有非病死或可疑為非病死者,該管檢察官應速相驗,此即為司法相驗。相驗之主體為檢察官,實務上乃係由檢察官督同法醫師或檢驗員前往共同相驗。相驗時,檢察官會陪同法醫師或檢驗員一起在相驗室內相驗,檢察官因不具相關專業,不會碰觸屍身,而是會就屍身外觀勘察,並審閱卷證,與法醫師或檢驗員討論,並且於勘察完屍身後,訊問死者家屬、發現人、證人,必要時還要帶同鑑識小組回到死亡現場勘察、採證、測量,以釐清死因。而由上述規定可知,如果有合理懷疑非病死(可疑為非病死),或明確知道死因就不是病死(非病死),此時即為司法相驗之權責。

三、 行政相驗與司法相驗之分流
從上述介紹可以知道,行政相驗及司法相驗之分流處,乃在一開始發現死者時,死者究竟是否為病死?若只要調閱相關病歷即可確定是病死(例如年邁老人有長期慢性病,陳屍家中,屍身無傷且家中無異狀),即應該由行政相驗處理,當發現有跡象懷疑非病死(例如陳屍家中,屍身無傷但房間有遭破壞),或明顯非病死(例如車禍死)才應該進入司法相驗。


然而,過往因為行政相驗時,有極少數的不肖醫生會收錢亂開立死亡證明,把應該司法相驗,甚至涉及刑事犯罪的案件掩蓋掉。檢察官擔心在猝死案件中,可能有涉及刑事案犯的案件漏勾,所以只要是猝死,都會接起來做司法相驗。但是長久以來,卻發現本該行政相驗的案件,全部一股腦的流入司法相驗。現況是,除非在醫院中明顯因病死亡,或者在醫院中因病吊住最後一口氣回家死亡,才會行政相驗。其他的案件,只要不是在醫生面前死亡,全部都變成司法相驗。而這些本該行政相驗的案件,我們也幾乎九成九都是以病死為原因開立相驗屍體證明書。長久以來,衛生單位反而以為檢察官幫忙做的,變成是檢察官應該做的。

四、 近期劍青聲明的原因
過往,檢察官把衛生單位該做的行政相驗也接入司法相驗,我們沒吭過一聲,默默的做了幾十年。但近一個月疫情大爆發,檢察官在進行司法相驗前,面對可疑為新冠肺炎猝死個案極需各地衛生局的協助,卻屢遭衛生局拒絕。檢察官和法醫其實並不具傳染病學的專業,我連防護衣的穿脫都沒學過,也沒人教,甚至地檢署連防護衣和N95口罩都不足。我們面對疑似新冠案件,請求衛生局先行採檢,待確定陰性後再行相驗,但衛生局均以非註記案件(未經確診、隔離或通報等正式註記)而拒絕。因此,檢察官們才發現,自己好心幫忙衛生局做的相驗,好心做到最後被雷親,衛生局不只不感激,甚至反倒認為那些都是檢察官本該做的,而且拒絕協助。檢察官們因為近期猝死個案,經我們法醫自己採檢送驗後,超過5成確診,而這送驗期間風險最高的,即是死者的同住家屬。法醫並無權對死者家屬同時採檢,而死者同住家屬可能遭感染而不自知,在此空窗期間,死者家屬可能四處散播病毒,造成防疫破口,因此極為擔心。檢察官們更擔心,第一線員警與法醫,因為防護不足,而遭感染。因此,我們才會呼籲,該行政相驗之案件,請回歸行政相驗解決,縱使進入司法相驗,也請衛生局先對猝死案件先行PCR採檢確認是否確診。

五、 劍青呼籲的合法基礎
首先,權責相符,該誰做的事,就應該誰做。是病死案件本即該進入行政相驗,只有可疑為非病死或明顯非病死,才是司法相驗,法條規定的非常清楚。而依過往的經驗,猝死案件九成九以上都是病死(在我手上是十成為病死,根本沒發現過非病死),那請問如果沒有其他可疑跡證,例如房間有破壞痕跡、屍身有奇怪的特徵或傷口,怎麼能把猝死案件直接等同「可疑為非病死」?現況這種猝死案件一律司法相驗的作法,顯然不符合法規。其次,專業分工,檢察官在承平時期幫忙接起這種猝死案件也就算了,但在疫情期間,面對傳染病的擴散和防堵,檢警根本無能為力,我們甚至連疫苗都沒得打,防護裝備也不足,根本無力再為衛生單位接下行政相驗的工作。因此,為免疫情破口,也是保護不具傳染病學專業的檢警,我們才會呼籲,應該讓專業回歸專業,權責回歸權責。

六、 今日的最新消息
昨日,邱顯智立委在質詢衛福部石崇良次長時,石崇良次長說:「司法相驗跟行政相驗,他的時間程序上會有很大的不同。所以對於這種猝死,沒有明顯的其他外傷或他傷嫌疑,在醫療法裡面有特別規定,可以由醫師來進行診斷。所以對這一類的話,我們會研議用快篩的方式來取代PCR,這樣就會很快。他一篩完之後,20分鐘就可以知道有沒有反應。有的話,排除掉其他的原因之後,我們就可以以病死的方式來開立診斷書,就可以免除掉司法相驗的比較繁瑣的程序。」
言猶在耳,台北市政府今日卻提案,要求確診個案才進入行政相驗,疑似確診個案均交由司法相驗。

其理由為醫師養成過程及臨床訓練,皆以診治活人為主診治活人為主,法醫學另有專業科目與技能,故一般醫師或未具備法之專業學識與技能。

台北市政府此提案,不只違反法律的明確規定,違背衛福部次長昨日的宣示,更是令人貽笑大方。我就問一句,請問台北市政府,你們行政相驗誰來做?如果你們的醫生都沒有行政相驗的專業能力,請問是誰的錯?所以,台北市政府現在是擺爛耍無賴,反正我就爛這樣?行政相驗是你們台北市政府衛生局指定之醫療機構要負責,你們就必須具備這樣的專業能力,台北市政府居然好意思說出,我們沒有能力行政相驗,病死我們都沒能力認定,所以就「應該」檢察官來做。

柯P,你羞羞臉!!!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陳宗元律師的沙龍
22會員
43內容數
2023/08/20
台灣的人頭文化極度盛行,不知道各位有沒有碰過或看過以下情形,例如:把申辦的帳戶借給親友用?把申辦的門號借給親友用?去幫親友開設的公司擔任名義負責人?幫親友購買的土地擔任借名登記的登記名義人?用自己的證件去幫親友租車?用自己的名義幫親友買車?這些情形在台灣社會其實都十分常見,台灣人習於擔任人頭的心態。
2023/08/20
台灣的人頭文化極度盛行,不知道各位有沒有碰過或看過以下情形,例如:把申辦的帳戶借給親友用?把申辦的門號借給親友用?去幫親友開設的公司擔任名義負責人?幫親友購買的土地擔任借名登記的登記名義人?用自己的證件去幫親友租車?用自己的名義幫親友買車?這些情形在台灣社會其實都十分常見,台灣人習於擔任人頭的心態。
2023/08/20
我們時常在國外的電影看到這樣的狀況:父母離婚後,各自有伴侶,離婚前所生的兒女與其中一方同住,但另一方仍時常會和兒女見面、出遊、照顧;父母雖然離異,仍相處融洽,對另一方的伴侶也保持善意。 但在台灣,或許出於國情、文化的不同,離婚後能保持相敬如賓的態度似乎就不太容
2023/08/20
我們時常在國外的電影看到這樣的狀況:父母離婚後,各自有伴侶,離婚前所生的兒女與其中一方同住,但另一方仍時常會和兒女見面、出遊、照顧;父母雖然離異,仍相處融洽,對另一方的伴侶也保持善意。 但在台灣,或許出於國情、文化的不同,離婚後能保持相敬如賓的態度似乎就不太容
2023/08/20
近年來,我國在菸害防制上愈來愈嚴格,由於許多公共場所均禁菸,所以我們愈來愈少看到他人在外吞雲吐霧的情景。原以為在長期菸害防制政策下,吸菸人口比例會下降,但近幾年忽然興起的電子煙潮流,卻是股不得不重視的趨勢。
2023/08/20
近年來,我國在菸害防制上愈來愈嚴格,由於許多公共場所均禁菸,所以我們愈來愈少看到他人在外吞雲吐霧的情景。原以為在長期菸害防制政策下,吸菸人口比例會下降,但近幾年忽然興起的電子煙潮流,卻是股不得不重視的趨勢。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介紹朋友新開的蝦皮選物店『10樓2選物店』,並分享方格子與蝦皮合作的分潤計畫,註冊流程簡單,0成本、無綁約,推薦給想增加收入的讀者。
Thumbnail
介紹朋友新開的蝦皮選物店『10樓2選物店』,並分享方格子與蝦皮合作的分潤計畫,註冊流程簡單,0成本、無綁約,推薦給想增加收入的讀者。
Thumbnail
本次我們從「公訴」中的「偵查」開始介紹。所謂「公訴」是指當代表國家執行犯罪追訴的檢察官知有犯罪並進行偵查後,認為被告有受有罪判決的高可能性,應向法院提起公訴,於起訴後繫屬於法院進行審判。而除了公訴外,我國刑事訴訟法還有「自訴」的制度,也就是由被害人自己提起刑事訴訟之謂,需特別注意的是提起自訴一
Thumbnail
本次我們從「公訴」中的「偵查」開始介紹。所謂「公訴」是指當代表國家執行犯罪追訴的檢察官知有犯罪並進行偵查後,認為被告有受有罪判決的高可能性,應向法院提起公訴,於起訴後繫屬於法院進行審判。而除了公訴外,我國刑事訴訟法還有「自訴」的制度,也就是由被害人自己提起刑事訴訟之謂,需特別注意的是提起自訴一
Thumbnail
因為我本來以為屍體是醫師開立死亡證明的(確實現在部分自然死是醫師處理的,不過大部分還是遵循生歸醫師,死歸法醫的區分),所以一開始知道檢察官要檢驗屍體的時候,我感到十分驚訝。這其實跟制度的「路徑依賴」有關。
Thumbnail
因為我本來以為屍體是醫師開立死亡證明的(確實現在部分自然死是醫師處理的,不過大部分還是遵循生歸醫師,死歸法醫的區分),所以一開始知道檢察官要檢驗屍體的時候,我感到十分驚訝。這其實跟制度的「路徑依賴」有關。
Thumbnail
刑事案件從告訴狀開始,交由檢察官偵辦,而檢察官接到訴狀之後要展開調查,而檢察官會親自調查嗎?他會交由警察進行實質的調查問訊,交給調查局經由或警察的初步報告,再傳喚告訴人、被告進行偵查庭,從中得到庭上的筆錄自白,或者從告訴人中得到的證據,最終由這些過程中所得到的資訊,作為起訴或不起訴的依據,但是檢察官
Thumbnail
刑事案件從告訴狀開始,交由檢察官偵辦,而檢察官接到訴狀之後要展開調查,而檢察官會親自調查嗎?他會交由警察進行實質的調查問訊,交給調查局經由或警察的初步報告,再傳喚告訴人、被告進行偵查庭,從中得到庭上的筆錄自白,或者從告訴人中得到的證據,最終由這些過程中所得到的資訊,作為起訴或不起訴的依據,但是檢察官
Thumbnail
本話所要介紹的是「勘驗」,相較於「鑑定」是由具專業知識背景的鑑定人所做,勘驗是由法官或檢察官以自己的感官去體驗犯罪事實過程中的人、事、物。雖然兩者的文義上有些許相近,但在實質上的意義相差甚遠,應予以區別。有在法院擔任過法官助理一職的讀者,想必三天兩頭手上就有證據(例如監視錄影檔案、錄音檔案等證
Thumbnail
本話所要介紹的是「勘驗」,相較於「鑑定」是由具專業知識背景的鑑定人所做,勘驗是由法官或檢察官以自己的感官去體驗犯罪事實過程中的人、事、物。雖然兩者的文義上有些許相近,但在實質上的意義相差甚遠,應予以區別。有在法院擔任過法官助理一職的讀者,想必三天兩頭手上就有證據(例如監視錄影檔案、錄音檔案等證
Thumbnail
在上一話我們介紹了證人的部分,而關於證人的定義中,關鍵在於證人在作證時所敘述的過程必須是「親見親聞」,如果不是親眼目賭或親自體驗或參與到事實發生過程的全部或一部分,那就無法成為證人。但其實還是可能有機會會到庭作證,只是不是以證人的身分作證,而是以「鑑定人」的身分到庭作證,其作證的原因並不是對於
Thumbnail
在上一話我們介紹了證人的部分,而關於證人的定義中,關鍵在於證人在作證時所敘述的過程必須是「親見親聞」,如果不是親眼目賭或親自體驗或參與到事實發生過程的全部或一部分,那就無法成為證人。但其實還是可能有機會會到庭作證,只是不是以證人的身分作證,而是以「鑑定人」的身分到庭作證,其作證的原因並不是對於
Thumbnail
在社會發生重大刑事案件時,被告很常以其患有精神上疾病,作為脫罪的理由或藉口,而患有精神上疾病會影響到其對於行為判斷的能力,進而影響其行為時「責任能力」的程度。並不是被告只要說自己患有精神疾病,法院就一定照單全收,對於被告所提出的答辯理由,法院會請具有精神醫學背景之專科醫師作為鑑定人,鑑定被告「行
Thumbnail
在社會發生重大刑事案件時,被告很常以其患有精神上疾病,作為脫罪的理由或藉口,而患有精神上疾病會影響到其對於行為判斷的能力,進而影響其行為時「責任能力」的程度。並不是被告只要說自己患有精神疾病,法院就一定照單全收,對於被告所提出的答辯理由,法院會請具有精神醫學背景之專科醫師作為鑑定人,鑑定被告「行
Thumbnail
「法院」在查明檢察官所起訴的犯罪事實,可以依職權調查證據的權限,縱使當事人(公訴人、自訴人或被告)沒有提出調查證據的聲請,法院仍得調查的意思。會有這樣的主義,就是賦予法院有澄清事實的義務,以達到發現真實的刑事訴訟目的。
Thumbnail
「法院」在查明檢察官所起訴的犯罪事實,可以依職權調查證據的權限,縱使當事人(公訴人、自訴人或被告)沒有提出調查證據的聲請,法院仍得調查的意思。會有這樣的主義,就是賦予法院有澄清事實的義務,以達到發現真實的刑事訴訟目的。
Thumbnail
之前我們有介紹過關於刑事訴訟程序的目的在於「發現真實」、「保障人權」及「維持法和平」,而我們為了達到這些目的,在刑事訴訟法中有許多的規定,確保在程序進行的過程能理想的達到所有目的,但達成目的仍有原則需要遵守,以免為達目的而不擇手段,造成法治更大的傷害,更有可能違反最上位憲法的誡命。以下就開始介
Thumbnail
之前我們有介紹過關於刑事訴訟程序的目的在於「發現真實」、「保障人權」及「維持法和平」,而我們為了達到這些目的,在刑事訴訟法中有許多的規定,確保在程序進行的過程能理想的達到所有目的,但達成目的仍有原則需要遵守,以免為達目的而不擇手段,造成法治更大的傷害,更有可能違反最上位憲法的誡命。以下就開始介
Thumbnail
按實務上醫療糾紛之判決結果,原告勝訴案件似較為少數,關鍵仍在於雙方之資訊及武器不平等,以及醫療鑑定報告可能一翻兩瞪眼,但並非表示醫療人員或醫療院所有刻意隱瞞,才影響原告起訴不易,而應係歸根究柢在醫療過程中,雙方在溝通上可能即有一定落差或誤解,或不能事前了解相關之風險等等,最後病患或家屬不能接受治療不
Thumbnail
按實務上醫療糾紛之判決結果,原告勝訴案件似較為少數,關鍵仍在於雙方之資訊及武器不平等,以及醫療鑑定報告可能一翻兩瞪眼,但並非表示醫療人員或醫療院所有刻意隱瞞,才影響原告起訴不易,而應係歸根究柢在醫療過程中,雙方在溝通上可能即有一定落差或誤解,或不能事前了解相關之風險等等,最後病患或家屬不能接受治療不
Thumbnail
從刑事案件的產生出發,接著以倒敘法的方式先看審判中可能產生的攻防,再回頭看偵查中檢警關係與偵查檢察官的任務、第一線偵查中最常發現的問題,最後探討現行司法實務的困境與司法改革重點 *本文原文於 2017-05-04 刊載於風傳媒:〈 吳忻穎觀點:讓我們從刑事訴訟及證據法則實務來務實的討論司法改革吧!〉
Thumbnail
從刑事案件的產生出發,接著以倒敘法的方式先看審判中可能產生的攻防,再回頭看偵查中檢警關係與偵查檢察官的任務、第一線偵查中最常發現的問題,最後探討現行司法實務的困境與司法改革重點 *本文原文於 2017-05-04 刊載於風傳媒:〈 吳忻穎觀點:讓我們從刑事訴訟及證據法則實務來務實的討論司法改革吧!〉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