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澄與空海,兩大高僧的相遇
最澄和空海一開始的身分地位截然不同,機緣巧合的是兩人乘坐不同船隻,同一時期抵達唐土求佛法。38歲的最澄已是天皇欽點高僧,比他小7歲的空海,只是個默默無名的僧人。
為什麼後來願意不計身分,放低身段去求教?
最澄奉法華經為圭臬,唯願眾生都能被救贖,天台宗對比密宗稱為「顯宗」力求簡而易懂。最澄身負天皇囑託重任,網羅各家佛經一年歸國,而後比叡山「四宗兼學」佛教經典龐大齊全。
對比空海花三年精專密宗、神秘難解,最澄來不及學全的弱項,積極想彌補自身不足。他在神護寺接受灌頂,形式上成為空海弟子,寺內至今珍藏「灌頂歴名」名簿就開頭是最澄的名字。
兩人結交時多有書信交流,最澄尊稱空海「大阿闍梨」對年紀小的人保持禮數周到,當時他相信兩人能聯手開創新的佛門天地。
一本經書而開始疏離
最澄熱忱地向空海求教出借經典,直到出借「釈理趣経(しゃくりしゅきょう」遭受冷淡回絕,空海表示「密宗無法言傳,需要靠直接傳授感悟。」
由於比叡山要務分身乏術,最澄只能派弟子泰範去身邊學習。
弟子出走導致決裂
他懇請泰範回來,因為他是指定接班人。
結果等到的是什麼呢?
「恕我想跟在空海身邊學習。」一封代筆的回信。
空海代筆替泰範回信拒絕,無疑是極度羞辱絕望的一擊,導致兩人走上決裂。
最澄性情溫和從不責備弟子,對於悉心栽培的泰範背叛,再多難以置信憤怒,信中也只是含淚表明自己已老去,懇請他回山繼承天台宗。
求學僧侶都很會看風向,最澄天台宗的時代過去了,現在得到天皇支持的是真言密宗,後來收的學生也一一找藉口下山,要不就是被法相宗挖角,只能說泰範和空海一樣都是特別看準大局潮流,他也特別會選隊,拋下師父,改投空海,後來順勢成為十大弟子之一。
十六年為開設戒壇而孤身奮戰
最澄在與摯友決裂、弟子背叛的絕望中,孤身竭盡全力與奈良南都法相宗的舊勢力周旋,為獨立戒壇,請奏陳述改革的戒律制度,始終等不到嵯峨天皇的回覆。
上書懇請開設獨立戒壇後沒有否決,並非全然無無望,但一日又一日,一年又一年消磨意志,好在有弟子光定奔走,爭取朝中藤原的支持。
晚年最澄心裡黯然,始終等不到一個確信的答覆,五十六歲拖著病體,喟嘆回首畢生心力交瘁。叮囑弟子不用供養抄經,切記宣揚為師志向就好。
逆勢而為的人是真的不識時務嗎?
最澄一心完成的,還有先皇桓武天皇的囑託,那個和自己一樣厭惡奈良佛教腐敗,遷都後支持自己,下旨隨遣唐使遠赴唐朝學習佛法,只為讓天台宗成為新的鎮國宗教。
我想最澄縱使滿腔求知熱血,從開始就不該放下身段,只要夠強氣,畢竟以他的地位,就算是不完整的密宗,在手上也是好牌。
他天真以為能超越世俗地位私利,朋友能不吝嗇出借密教典解、弟子願意替他分憂,篤信他們與自己理念相同,只為成就佛法渡化萬民的大願。
但在精明的人眼裡,卻過於理想很可笑。對朋友推心置腹,以為彼此都只為大局天下,不拘形式而願意放下身段。最終被對方處處去提防,「天台宗遠不及真言宗優秀」空海最後的信中甚至輕蔑嘲諷。
當然,永井路子在「雲と風と」提及,就算是空海粉絲,提到這件事也只能含糊其詞,畢竟不借書就算了,弟子霸佔還幫忙代筆,也太過分了吧?
當然,客觀分析空海,確實有無法認可最澄的地方,天台宗及真言宗本質不同,不可能兼學。
兩人無可避免步上決裂。
久格清音的雅正字帖
最澄就算是貪嗔痴放不下執念的凡人,也是凡中聖徒。世間推崇天才至今,造神無數,將他的名字與空海並列時,也如在影子裡。
傳教大師性情篤實的去求教,一心澄澈生出偏執,千年後烙印清晰的苦惱不甘,更近似平凡人。卻也是這分偏執,成就天台宗戒壇院。
若說空海的書法。是有意識地成就藝術、灑脫揮毫,最澄的落筆便是凝神專注,力求淺顯傳達內容,一字字的用心勾勒。
空海「風信帖」氣韻萬千,最澄「久隔帖」端莊無礙。
久隔帖格式洗鍊精簡,那是他唯一留存的親筆書信,順著字跡猶見那時最澄流淌微笑,翻閱與空海摯友研討法佛時的書簡。抬眼窗外秋意見濃,前往學習密宗的泰範,不知近來可好?
他挽袖提筆,落墨寫下對遠方的問候。
「久格清音,甚是想念。」
漢文(白文)
久隔清音、馳恋無極。伝承安和、且慰下情。大阿闍梨所示五八詩序中、有一百廿礼仏幷方円図幷図幷注義等名。今、奉和詩、未知其礼仏図者。伏乞令聞阿闍梨。其所撰図義並其大意等告施。其和詩者忽難作、著筆之難改後代。惟示其委曲、必造和詩、奉上座下。勤附貞聡仏子奉状。和南。
弘仁四年十一月廿五日小法弟最澄状上 高尾範阿闍梨所法前
此頃、得法法華凡本一巻。為令覧阿闍梨、以来月九、十日許参上。若有和上暇、必将参上。若無暇更待後暇。惟示指南。委曲尋申上。謹空
感想
有人分析最澄真摯書信,是因為對弟子抱有愛情,但我覺得他本身溫厚內斂,只習慣在信中用詞熱切。古人寫詩詞歌賦都是這樣的吧!李杜孟浩然都是愛情了,這不管怎樣都組成的CP。
客觀分析,空海認為最澄不動密宗,最後甚至對他有些輕蔑,覺得所學太多而淺,以為深奧的密宗,靠一本經書就能懂。
雖然我認為要是真的游刃有餘,那大方借出去讀懂與否看造化,只能說空海還是很提防最澄。
最澄在神護寺接受灌頂後、名義上是空海弟子,自己抽不出身來,只派弟子前來學習,結果弟子也不用回去了。泰範本身就跟當時的人們一樣,對密宗充滿好奇,不惜另投師們。
雖然我覺得回信還故意讓空海代筆,再怎麼說做的的確太超過了,很會搞事的弟子。
無論如何,兩大頂尖高僧,本就從佛法根本解讀就有差異,後來的經書、弟子則是決定性的裂痕,必然走向決裂。
參考資料:
「高僧伝3 最澄 天に応える」平川 彰
「雲と風と」 永井路子
Wikipedia 最澄
*寺院神社莊嚴之地,務必遵守參拜禮儀,嚴禁喧嘩及飲食,卡位以及拉扯摘取花木*
*照片文章皆是筆者攝影、翻譯撰寫及統整所學,如要轉載請註明出處及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