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的影響比家人更大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有人認為青少年的成長,朋友的影響比家人更大。你同意嗎?為什麼?👀
當你回想自己不開心的時候,你更多的是會想到和朋友一起的回憶還是家人的悉心照顧?在青少年成長的過程裡,朋友的影響是否比家人更大?在我而言,是。
青少年在成長過程中較相信朋友的陪伴和幫助。因為朋友的年齡相仿,有更多共同語言,而父母來自不同的年代,一般比較有代溝。當和父母的意見不一時,十分容易產生逆反心理。但是,朋友則不同了,他們的年紀相近,朋友間想法自然也差不多,也更容易真實的表達自己的想法,這影響可能遠比父母的嘮叨更大。
不止如此,朋友間或者父母與青少年的相處時間也很不一樣。學生大多數時間在學校學習,與朋友相處的時間則每天至少有七小時之多,當中以上學佔時間最多。
可見青少年大部份的時間均和朋友作伴,自然會在長期相處之下,各方面影響會更大。
你贊同朋友對青少年的影響比父母大嗎?歡迎給我留言~💜
avatar-img
0會員
1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在創作的路上真的很多人問我說 到底要怎麼做出符合自己期待 但又可以表現得很有美感的作品?🥹 這個問題真的應該是每個創作者都一直在學習的課題吧!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對友誼有不同的理解,從簡單的互動開始,尋求共同興趣與情感支持來建立穩固的人際關係。從低年級的基本社交技巧,到中年級的信任建立,最後到高年級的深層情感交流,父母在每個階段支持孩子有不同的策略,同時注意現實與網路交友的平衡,並關注孩子的情感需求。
Thumbnail
我遇過很多孩子,只要提到父母,就「氣噗噗」! 孩子不同,家庭不同,究其原因?則竟相同! 「我爸(我媽)真的太囉嗦、太煩了!」 那些爸媽也會來向我數落孩子, 我也會盡力兩邊溝通。 因為我知道,即使是高中生了,但親子關係的和諧度,對孩子的學習狀態、身心狀態,仍然有很巨大的影響! 遇到
這篇文章探討了友情的真諦,反思了個人在成長過程中對朋友的不同看法和感受。從對友情的渴望到逐漸理解友情的價值,文章通過個人故事傳達了真正的友情並不是數量的堆疊,而是質量的沉澱。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開始明白先照顧好自己,才能吸引到真正的朋友。這是一篇關於自我成長與人際關係領悟的深刻反思。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父母與青春期孩子之間溝通的重要性,並從心理學與行為學的角度分析青少年情緒波動的原因。文章強調通過認真辯論與開放的交流,父母能更有效地陪伴孩子成長,幫助他們建立自信和思考能力。揭示了青少年的獨特需求,以及父母應保持的支持性角色,讓孩子在安全的環境中探索自我,最終促進健康的親子關係。
Thumbnail
在了解孩子各個年齡會出現的與朋友玩遊戲的方式後,我們大概可以推測,孩子在該階段交朋友的狀況,是不是真的需要家長開始介入,所謂的介入,絕對不是直接幫孩子找朋友!擁有朋友這件事不會是一個階段性,而是一個連續的、長期的過程,因此孩子需要得到的,是如何與他人當朋友、用什麼技巧、如何持續擁有正向的朋友關係。
Thumbnail
隨著孩子逐漸長大,我們開始帶著孩子去公園、與其他朋友的孩子一起出去玩,這時候我們會開始觀察孩子與其他同儕的互動,是活潑社牛、冷靜穩定、還是更愛自己操作等等,最讓人擔憂的,是看到孩子永遠都自己一個人,無法跟大家一起玩。 在開始探討交朋友一起玩的技巧前,我們需要先知道:"玩,是有年齡發展的!",也就是
我覺得親子之間的相處,很容易讓人有上下級的分別,也許父母或長輩沒有這麼想,但是他們的教育跟他們的經驗感受,造就他們習慣這樣對晚輩或下一代。 我覺得兩邊都沒有錯,是習慣跟環境的不同,造成了真的有代溝,只是很不喜歡某些長輩不經意出口的話,讓人有種在造成世代對立的感覺。 每次都說現在的年輕人怎樣怎樣,
Thumbnail
「依附」關係, 是青少年成長發展過程的一種重要關係, 研究顯示,與他人依附關係良好的孩子,在各方面的發育都會有較佳的狀態,包含「學業」這塊。 青少年"與朋友的互動",可以透露其依附關係的發展狀況。 如果一個孩子,在學校,"看起來沒有朋友(會一起聊個天的同學)",那這是一件要注意的事情!
Thumbnail
隨著孩子愈來愈大,父母與孩子的相處時間愈來愈少、細碎。這篇文章探討瞭如何在日常相處時間裡,建立父母與孩子之間的信任關係。
Thumbnail
以前會為了朋友不跟自己好而難過,長大了會覺得本來都到大學了,都有了自己的生活圈,別說他人,我自己都不一定能把大學朋友放很重,這件事就順其自然的下去了。 當然好不好很看緣分。許多人說大學朋友都是看表面,這或許是其中某些人,不代表就不能交到真誠和善的朋友。 自己是什麼樣的人,就會交到什麼樣的朋友。
Thumbnail
在創作的路上真的很多人問我說 到底要怎麼做出符合自己期待 但又可以表現得很有美感的作品?🥹 這個問題真的應該是每個創作者都一直在學習的課題吧!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對友誼有不同的理解,從簡單的互動開始,尋求共同興趣與情感支持來建立穩固的人際關係。從低年級的基本社交技巧,到中年級的信任建立,最後到高年級的深層情感交流,父母在每個階段支持孩子有不同的策略,同時注意現實與網路交友的平衡,並關注孩子的情感需求。
Thumbnail
我遇過很多孩子,只要提到父母,就「氣噗噗」! 孩子不同,家庭不同,究其原因?則竟相同! 「我爸(我媽)真的太囉嗦、太煩了!」 那些爸媽也會來向我數落孩子, 我也會盡力兩邊溝通。 因為我知道,即使是高中生了,但親子關係的和諧度,對孩子的學習狀態、身心狀態,仍然有很巨大的影響! 遇到
這篇文章探討了友情的真諦,反思了個人在成長過程中對朋友的不同看法和感受。從對友情的渴望到逐漸理解友情的價值,文章通過個人故事傳達了真正的友情並不是數量的堆疊,而是質量的沉澱。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開始明白先照顧好自己,才能吸引到真正的朋友。這是一篇關於自我成長與人際關係領悟的深刻反思。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父母與青春期孩子之間溝通的重要性,並從心理學與行為學的角度分析青少年情緒波動的原因。文章強調通過認真辯論與開放的交流,父母能更有效地陪伴孩子成長,幫助他們建立自信和思考能力。揭示了青少年的獨特需求,以及父母應保持的支持性角色,讓孩子在安全的環境中探索自我,最終促進健康的親子關係。
Thumbnail
在了解孩子各個年齡會出現的與朋友玩遊戲的方式後,我們大概可以推測,孩子在該階段交朋友的狀況,是不是真的需要家長開始介入,所謂的介入,絕對不是直接幫孩子找朋友!擁有朋友這件事不會是一個階段性,而是一個連續的、長期的過程,因此孩子需要得到的,是如何與他人當朋友、用什麼技巧、如何持續擁有正向的朋友關係。
Thumbnail
隨著孩子逐漸長大,我們開始帶著孩子去公園、與其他朋友的孩子一起出去玩,這時候我們會開始觀察孩子與其他同儕的互動,是活潑社牛、冷靜穩定、還是更愛自己操作等等,最讓人擔憂的,是看到孩子永遠都自己一個人,無法跟大家一起玩。 在開始探討交朋友一起玩的技巧前,我們需要先知道:"玩,是有年齡發展的!",也就是
我覺得親子之間的相處,很容易讓人有上下級的分別,也許父母或長輩沒有這麼想,但是他們的教育跟他們的經驗感受,造就他們習慣這樣對晚輩或下一代。 我覺得兩邊都沒有錯,是習慣跟環境的不同,造成了真的有代溝,只是很不喜歡某些長輩不經意出口的話,讓人有種在造成世代對立的感覺。 每次都說現在的年輕人怎樣怎樣,
Thumbnail
「依附」關係, 是青少年成長發展過程的一種重要關係, 研究顯示,與他人依附關係良好的孩子,在各方面的發育都會有較佳的狀態,包含「學業」這塊。 青少年"與朋友的互動",可以透露其依附關係的發展狀況。 如果一個孩子,在學校,"看起來沒有朋友(會一起聊個天的同學)",那這是一件要注意的事情!
Thumbnail
隨著孩子愈來愈大,父母與孩子的相處時間愈來愈少、細碎。這篇文章探討瞭如何在日常相處時間裡,建立父母與孩子之間的信任關係。
Thumbnail
以前會為了朋友不跟自己好而難過,長大了會覺得本來都到大學了,都有了自己的生活圈,別說他人,我自己都不一定能把大學朋友放很重,這件事就順其自然的下去了。 當然好不好很看緣分。許多人說大學朋友都是看表面,這或許是其中某些人,不代表就不能交到真誠和善的朋友。 自己是什麼樣的人,就會交到什麼樣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