釀影評|《倒數時刻》:牢籠或翅膀?他選擇飛翔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raw-image

近年來有許多音樂劇改編的電影,大多無法完全複製劇院魅力,轉換到大銀幕總是雷聲大雨點小,彷彿在不同媒介之間適應困難。終於,《倒數時刻》(tick, tick... BOOM!)讓我們看見一個成功典範。

《倒數時刻》是一部「改編自一齣關於『創作音樂劇』的音樂劇的音樂劇電影」,作為林 - 曼努爾.米蘭達(Lin-Manuel Miranda)的電影導演處女作,由能唱能演的東尼獎得主安德魯.加菲爾德(Andrew Garfield)演繹美國百老匯劇作家強納生.拉森(Jonathan Larson)的半自傳同名音樂劇,宛如復刻那些劇院裡的美好體驗,向熱愛藝術、為藝術而生死的創作者們致上最動人的敬意。

raw-image

強納生是著名音樂劇《吉屋出租》(Rent)的創作者,然而在這些被看見的成功之前,他曾度過一段艱辛的創作生涯。平時在餐廳打工兼職,回家則埋首創作,他耗費五年創作的音樂劇《傲慢》(Superbia)儘管表現精彩,卻因為題材太過前衛,沒有投資者願意製作,直到經紀人建議他「創作那些你真正瞭解的事」,他才把這段經驗重新梳理,改編成音樂劇《倒數時刻》,亦即本片的改編文本,並由強納生本人出演,總算登上外百老匯舞台。誰也沒想到,在他的下部代表作《吉屋出租》於 1996 年首映前夕,強納生戲劇性地因主動脈剝離驟逝。《吉屋出租》在百老匯演出長達十二年,榮獲各大獎項,只是強納生從未有機會親眼見到自己的成就。

這是典型的藝術家受難(struggle)題材,卻總是能讓人共鳴,某些劇情令我聯想起數年前另一部音樂電影《樂來越愛你》(La La Land)──我們終其一生,可能都等不到站在舞台上亮麗登場的時刻,所以只能在漆黑的影院裡,凝視女主角輕輕唱出那首〈Audition〉,並且跟著暗自拭淚。相較之下,《倒數時刻》作為真人真事,更能展現創作者背後的意志和生命力。那是八〇年代末至九〇年代初的紐約,世界正快速變遷,愛滋病毒在美國蔓延,面對人民的恐懼,雷根總統與所謂「道德多數派」(Moral Majority)帶來的應對方式竟是冷漠與標籤化,強納生目睹身旁朋友的死亡,目睹這個不能讓人理解的社會,同時直視自己看似一事無成的音樂劇事業,他有太多想法想表達,並且要用音樂去述說。

raw-image

從開場曲〈30/90〉就揭露的「奔三焦慮」,抬頭望向近日甫逝世的音樂劇巨擘史蒂芬.桑坦(Stephen Sondheim)年紀輕輕就在百老匯推出音樂劇(史蒂芬.桑坦不僅深刻影響強納生,他也是啟發本片導演米蘭達的重要人物)自己卻連一齣劇都還做不成,面臨即將邁入三十歲的現實,依照俗世標準審視,他彷彿一無所有,又不知如何是好。呼應著歌曲最後那句不斷重複的「What can I do?」,在耳邊不斷縈繞的倒數聲(Tick)除了是年齡焦慮,更是夢想與現實矛盾的最後通牒。當你以為過了深淵後就是上坡了,沒想到只是更看不見底的無底洞──朋友離去,愛人不解,似乎也到了某個必須決定方向的交叉路口,該選擇誰,該放棄誰?〈No More〉一曲中對於物質的嚮往或許曾經帶來動搖,但不曾瓦解他對創作的執著。

諷刺的是,悲慘遭遇似乎與藝術相倚而生,藝術充滿寬慰,現實卻如此殘酷,他欠缺的那一首關鍵歌,是人生遍尋不著的定錨,在〈Johnny Can’t Decide〉裡唱出他的游移和不安;後來我們知道強納生撐了下去,那首〈Louder Than Words〉是他之所以不顧一切只為創作的答覆,透過一個個「為什麼」帶出他創作的慾望,看似是疑問,其實答案都在反面──「牢籠或翅膀,你偏好哪一個?問問鳥兒。恐懼或愛,寶貝,別說出答案,行動勝過空談」(Cages or wings. Which do you prefer? Ask the birds. Fear or love, baby? Don't say the answer. Actions speak louder than words.),這是多棒的詞,一切盡在不言中。

正如他在歌曲中不斷捫心自問的那些疑惑──當我們無須努力也能得過且過,為何還要想辦法給出最好的自己?明明知道火爐炙熱難耐,為何我們還是讓火焰在手中穿梭?追求藝術像是玩火,一不小心就會自焚,卻也因為有這樣的藝術家,給予後人明燈般的啟發,才能喚醒一整個世代,才能發起革命,才能走出前人未曾嘗試過的新路。

raw-image

除了改編自音樂劇,這部電影也宛如是獻給音樂劇愛好者的大禮包,資深的百老匯觀眾可能會發現片中充滿許多熟面孔,客串角色主要集中於本片〈Sunday〉一曲的快餐店場景中,該曲改編自史蒂芬.桑坦1984年經典作品《星期天與喬治同遊公園》(Sunday in the Park with George)第一幕的終曲,在本片中以較幽默的手法改詞呈現,店裡客人皆大有來頭,例如著名音樂劇演員 Howard McGillin(在百老匯演出《歌劇魅影》長達十年)、Chuck Cooper(演出《芝加哥(Chicago)》、《The Life》等東尼獎得主)、Joel Grey(演出《酒店(Cabaret)》、《女巫前傳(Wicked)》等奧斯卡得主)與 Phillipa Soo(《漢彌爾頓(Hamilton)》演員)等等,就連導演米蘭達都客串餐廳廚師,驚喜連連,讓人會心一笑。

《倒數時刻》的力量來自角色的絕望,片末的真實影片更是重擊我心,於是觀畢電影後,我不由自主搜尋更多影片,其中發現《倒數時刻》音樂劇當時演出的影像紀實,長度僅有二十多分鐘,卻讓人看得出神。影片中強納生一人分飾多角,他表演自己創作的音樂,音樂裡藏著自己的故事。他隻身一人坐在鋼琴前,彈著唏噓,唱出詰問,時而憤怒,時而溫柔,他的眼神卻總是堅定,甚至有些滑稽幽默,某些片段還能看見背後樂手微笑地看著他。這是個用糖都能寫出歌來的男孩,我相信他絕對有許多困惑,對現實有很多不滿,但那些人生的傷疤,他一一包紮好,變成音符,然後回覆給這個社會。

電影片尾,當激昂樂音驟然停下,生日快樂歌旋律輕柔響起,那是曾令人害怕的三十歲,如今是這一切創作的源頭,電影停留在最後一句對白「許個願」(Make a wish)──我相信,觀眾此時一定都知道他許下了什麼樣的願望。

全文劇照來源:Netflix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釀電影,啜一口電影的美好。
4.8K會員
2.0K內容數
我們知道影癡如你,要的不只是「N 分鐘看完一部電影」。《釀電影》有最精心慢釀的深度電影專題,一解你挑剔的味蕾。
2025/04/20
《猜火車》就像人們站在月台,看一列列火車進站、離站,卻從未真正踏上任何一班。他們只是站在原地,任由一切呼嘯而去。選擇毒品、逃亡、背叛,人生看似掌握在手中,實則不過是在一次次的選擇裡,繼續固守著新的執迷——Choose Life,到底是選擇了生活,還是選擇了體面的虛無?又或者,兩者自始至終是一體兩面?
Thumbnail
2025/04/20
《猜火車》就像人們站在月台,看一列列火車進站、離站,卻從未真正踏上任何一班。他們只是站在原地,任由一切呼嘯而去。選擇毒品、逃亡、背叛,人生看似掌握在手中,實則不過是在一次次的選擇裡,繼續固守著新的執迷——Choose Life,到底是選擇了生活,還是選擇了體面的虛無?又或者,兩者自始至終是一體兩面?
Thumbnail
2025/04/18
瑞典裔導演馬格努斯・馮・霍恩以《帶針的女孩》,藉由「女巫」元素發展出社會寫實的恐怖類型電影,除了成功地以古喻今,以黑暗童話故事讓觀眾反思現今在各國依舊是切割政治族群的墮胎議題,更直指川普 2.0 時代再次串連的父權體制「傳統」下,積極背離厭女社會的「女巫」,實為令父權恐懼,為女性自我賦權的化身。
Thumbnail
2025/04/18
瑞典裔導演馬格努斯・馮・霍恩以《帶針的女孩》,藉由「女巫」元素發展出社會寫實的恐怖類型電影,除了成功地以古喻今,以黑暗童話故事讓觀眾反思現今在各國依舊是切割政治族群的墮胎議題,更直指川普 2.0 時代再次串連的父權體制「傳統」下,積極背離厭女社會的「女巫」,實為令父權恐懼,為女性自我賦權的化身。
Thumbnail
2025/04/17
《錄影帶謀殺案》是一則關於觀看暴力與慾望塑形的寓言。男性在其中成為受難者,凝視的權力回到自身,引發對父權位置的裂解式自覺,而這不只是對色情與影像暴力的控訴,更揭露觀看本身的暴力結構。身體在性別與媒介交織下不再承載慾望,而成為符號暴力的現場;其崩解,是讓男性親歷自我幻象崩潰的女性主義式反擊。
Thumbnail
2025/04/17
《錄影帶謀殺案》是一則關於觀看暴力與慾望塑形的寓言。男性在其中成為受難者,凝視的權力回到自身,引發對父權位置的裂解式自覺,而這不只是對色情與影像暴力的控訴,更揭露觀看本身的暴力結構。身體在性別與媒介交織下不再承載慾望,而成為符號暴力的現場;其崩解,是讓男性親歷自我幻象崩潰的女性主義式反擊。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導演真的很討厭,結尾用如果還在一起的概念來收尾,人生不可能重來,所以才會有遺憾這兩個字,可是
Thumbnail
導演真的很討厭,結尾用如果還在一起的概念來收尾,人生不可能重來,所以才會有遺憾這兩個字,可是
Thumbnail
雖然我現在還不是我想要成為的那種作家,但我已經在成為那種作家的路上了。
Thumbnail
雖然我現在還不是我想要成為的那種作家,但我已經在成為那種作家的路上了。
Thumbnail
由安德魯加菲爾德飾演喬納森拉森,說實在的我一開始不知道喬納森拉森是誰,直到看到宣傳文案中說他是Rent這部音樂劇的作者,以及倒數時刻是他的自傳音樂劇,就完全勾起我的興趣了。
Thumbnail
由安德魯加菲爾德飾演喬納森拉森,說實在的我一開始不知道喬納森拉森是誰,直到看到宣傳文案中說他是Rent這部音樂劇的作者,以及倒數時刻是他的自傳音樂劇,就完全勾起我的興趣了。
Thumbnail
場地:臺灣渥克咖啡劇場 場次:1997 座位:自由入座
Thumbnail
場地:臺灣渥克咖啡劇場 場次:1997 座位:自由入座
Thumbnail
《倒數時刻》音樂劇當時演出的影像紀實,長度僅有二十多分鐘,他隻身一人坐在鋼琴前,彈著唏噓,唱出詰問,時而憤怒,時而溫柔,他的眼神卻總是堅定,甚至有些滑稽幽默。這是個用糖都能寫出歌來的男孩,我相信他絕對有許多困惑,對現實有很多不滿,但那些人生的傷疤,他一一包紮好,變成音符,然後回覆給這個社會。
Thumbnail
《倒數時刻》音樂劇當時演出的影像紀實,長度僅有二十多分鐘,他隻身一人坐在鋼琴前,彈著唏噓,唱出詰問,時而憤怒,時而溫柔,他的眼神卻總是堅定,甚至有些滑稽幽默。這是個用糖都能寫出歌來的男孩,我相信他絕對有許多困惑,對現實有很多不滿,但那些人生的傷疤,他一一包紮好,變成音符,然後回覆給這個社會。
Thumbnail
「比起在舞台上,只能孤伶伶地面對每一場演奏的不可知,我以為,成為幕後被某人完全信任與依賴的對象,或許那才是比較幸福的。」—《尋琴者》
Thumbnail
「比起在舞台上,只能孤伶伶地面對每一場演奏的不可知,我以為,成為幕後被某人完全信任與依賴的對象,或許那才是比較幸福的。」—《尋琴者》
Thumbnail
嗜讀那些會啃咬激盪心靈的書,郭強生《尋琴者》。寫遺憾,寫音樂,寫情感。寫高峰後的失去。 留下的又會是什麼?
Thumbnail
嗜讀那些會啃咬激盪心靈的書,郭強生《尋琴者》。寫遺憾,寫音樂,寫情感。寫高峰後的失去。 留下的又會是什麼?
Thumbnail
多少倚仗著先前對《大佛普拉斯》的偏好,對黃信堯導演呈現的混亂荒謬人生觀,總有某種程度的共鳴。從《大佛普拉斯》的黑白,到《同學麥娜斯》的彩色畫面,人生就從此光鮮亮麗了嗎?才沒這回事。更像是用普世習慣的色彩,直指社會的現實。
Thumbnail
多少倚仗著先前對《大佛普拉斯》的偏好,對黃信堯導演呈現的混亂荒謬人生觀,總有某種程度的共鳴。從《大佛普拉斯》的黑白,到《同學麥娜斯》的彩色畫面,人生就從此光鮮亮麗了嗎?才沒這回事。更像是用普世習慣的色彩,直指社會的現實。
Thumbnail
《火箭人》真的是一部非常奇妙的電影,它帶給我的感受是強烈、充滿熱情,而且讓人感受到一位熱愛音樂的創作者,純真善良的一面;同時也讓我們看到了人情冷暖、心靈的黑洞逐漸吞噬自我而感受到空虛的孤寂;彷彿將一個藝術創作者的內心完全分解,剖析了音樂對於人、藝術對於人、甚至是人的生命旅程中可能都會面對的事物。
Thumbnail
《火箭人》真的是一部非常奇妙的電影,它帶給我的感受是強烈、充滿熱情,而且讓人感受到一位熱愛音樂的創作者,純真善良的一面;同時也讓我們看到了人情冷暖、心靈的黑洞逐漸吞噬自我而感受到空虛的孤寂;彷彿將一個藝術創作者的內心完全分解,剖析了音樂對於人、藝術對於人、甚至是人的生命旅程中可能都會面對的事物。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