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將個別腦神經元想像成一隻隻的頑皮豹,即使樣貌是一致的,功能卻是多重的。一大堆頑皮豹手牽手連結而為神經元叢,可以生成我們的情緒樣貌與決策模式,應對外在環境。
我們之所以訂下需要刻意練習的計畫,通常是覺察到某件事做不好,認為假如能夠多練習幾次,就會有所成長改善。
然而讓人氣餒的結果通常是,在還沒獲得成就之前,我們就忍不住停止重複練習的步伐,無法持續的主要原因來自於挫敗感。
挫敗感在我們訂定計畫實踐時開始快速累積,遠遠多過於我們所能預期,原本努力的痕跡在各種不順的過程中被消抹殆盡。
通常我們會認定,無論學習什麼,過程會是像爬樓梯一樣緩步爬升,也就是認為學習的樣貌會是線性的,只要行動就勢必照著A→B→C邁進。
然而結果卻更像是非線性的,我們的記憶在B→G→K模式跳接,甚至遺忘大於記憶,卡關大於晉級。
之所以會是如此的樣貌,在此可以先將我們的大腦想像成一個巨大的儲物櫃,大腦中的神經元,則是千萬組從小到大所積累的認知抽屜。
在學習的起初,我們的腦神經元接收到新的資訊後,會對應到我們舊的認知習慣,新舊認知間的落差產生磨擦,腦神經元一遭受衝擊,便在衝擊中迅速調配出新的模組,幫助我們適應當下的狀況。
大腦的神經元不僅從過往的經驗中提取出新的可能,塑造新的突觸連結應對不同的當下;每一次的不熟悉所產生的新刺激,不同的官能體驗,也讓大腦生成新的神經元。
彷彿將我們抽屜裡的資料打散,即時隨著目標的不同,添加更新資料再進行推理分類,歸納出不同的結論。
重複練習某些新的事項,我們被迫淘汰遺忘掉不常使用的記憶殘留 ,更新統整後貼上分類標籤的抽屜形成特定的記憶模組,轉化為長期記憶便於我們快速透過捷思反映。
如此認知更新的過程容易使我們感到疲憊,感到挫敗與沮喪、厭倦感,產生易怒情緒,難免也會有逃避放棄的念頭。
當我們察覺到負面思惟開始襲來,或許也正是需要休息、小睡片刻或外出散心的時機。假如我們能夠體諒正快速「連連看」的神經元,給予一點休息的時間,從新凝聚精神與體力,或許我們會更有餘力堅持下去也說不定。
一定時間內沒能獲得成果,或是對現階段感覺不安都無可厚非。因為我們正接觸正刻意「連結」的是不熟悉的事物,這些「不熟悉的事物」帶給我們很大的不確定感。
「包容」摸索過程中的不確定感或因此犯下的錯誤,或刻意製造不同的嘗試與體驗,這些身體經驗,也會經由腦神經元不斷的模組更新。
就像熔點或沸點,到了某一溫度才會開始融解或沸騰。只要持續進行,這些沒能察覺到的微小進展,累積到一定程度後,一定會有異常幅度的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