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毒」到會毆打伴侶的關係,吸引了許多社會關注。但,為什麼很清楚地出現暴力行為了,關係裡也充滿威脅與操縱,為什麼有些人還是離不開、不放棄?

美國頗有名氣的心理學博士兼大眾心理學作家George Simon,在他講心理操控的名著《披著羊皮的狼》裡有個段落寫「吃角子老虎症候群」(Slot Machine Syndrome),查一下繁體中文網站似乎沒人寫過,那我就整理一下給付費讀者。
在惡性操縱的關係裡,受害者其實隨時都有想要離開的念頭。除了暴力威脅,以及拍照、錄音錄影、寫切結書恐嚇之外,高明的操控者會像賭場裡的吃角子老虎,雖然最後一定是賭場老闆獲利,但還是要偶爾吐一些好處出來,而且要讓受害者存著「我還是有可能中大獎、錢會滾滾而來」的想法。
賭場玩吃角子老虎的心態,就是當你投入越多、已經輸掉一筆錢,就越忍不住想要再拉一次手把,期待翻身的感覺。對比可能中的大獎(他真的從此不再外遇、不再動手、每天乖乖回家),相對投入的成本似乎不大(只是接納他,幫他煮飯、洗衣),而且只要有「投錢」似乎就有希望回收。
當然,善於操縱的人,一定會定時給予些微的好康,比如噓寒問暖、浪漫的性愛、吃飯旅遊、加上一些空頭支票,讓受害者覺得自己好像贏回了某些東西。這會讓受害者覺得自己並不是全然的犧牲,然後「大獎」還是有機會。
然後,當受害者「投資」越多,包括金錢、青春、名聲,就越難離開操縱者。因為,一轉身離開吃角子老虎,心理上就代表所有投入的錢都一去不復返,變成「沉沒成本」。離開操縱者,就好像離開你生命中很重要的一部份,正式承認你一無所獲。
這時,我們常會選擇欺騙自己:「如果再投一個硬幣,再拉一次桿子,說不定我就會中大獎!」來避免必須面對自己成為人生輸家的痛苦現實。
深陷有毒關係泥沼的人,跟深陷賭場走不出來的人,有時有些相似的地方,就是會因為一些小獎勵又興奮起來,然後想起一開始投入時「這個人怎麼這麼好」、「這個人怎麼這麼厲害」的感覺。而善於操縱的人,就是精準設定吃角子老虎掉錢機率與賠率的賭場老闆,不精明的賭徒要從賭場老闆身上賺大錢的機會趨近於零。
玩個兩三次吃角子老虎就趕快離開賭場,才是最明智的選擇。只可惜,多數人看不開,只會在意自己投進去的錢還沒回本,只會想著可能還有機會賺回來,於是就一次又一次地被人操縱,直到最後自己已經沒有利用價值才驚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