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防衛:壓抑、投射、成癮……我們用傷人傷己的方式保護自己嗎?》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raw-image

《心理防衛:壓抑、投射、成癮……我們用傷人傷己的方式保護自己嗎?》

📖書籍內容簡介:(節錄自博客來網路書店)

吃不停,不是放鬆;買不停,不是犒賞。

這是心理防衛機制「壓抑」(情緒)+「合理化」(心態)+「成癮」(行為)。

心理防衛看似保護自己,

但,其實是傷人傷己的惡性循環。

  ◎特別企劃:15種常見的心理防衛機制解析。

台灣第一本以最生活化的日常例子,剖析心理防衛+成癮的專書。

  「心理防衛」是內在運作,「成癮」是外在行為;兩者常相伴相生,讓彼此狀況更為惡化。

  心理防衛機制由佛洛伊德所提出,而培芸心理師認為心理防衛機制是:不成熟的生存策略,也就是:用錯誤的方式保護自己。

  常見的有轉移、壓抑、合理化、投射、抵消、退化……以及暴食、瘋狂購物、破壞力強大的酒精和無法秒離開臉書等社交媒體的各式「成癮」。

  這世上,從沒有一個人的人生是毫無問題,沒有一絲一毫創傷。

raw-image

📝最近閱讀的心理學書籍,都被我歸類在工具書類了,它們很適合單章節閱讀,不需要一次整本重頭開始看,我自己實際上這樣閱讀後,發現這類書籍在人生各個階段,都有可能需要再次翻閱、理解,而且帶來的領悟也會很不相同。

raw-image

我相信每個人都有或多或少的心理防衛,對於生活與人生,影響的程度並不是我們自己都能夠覺察發現的。藉由生活、生命中發生的、相遇的人與事,才能有認出這些防衛機制的機會。

raw-image

而這本書淺顯易懂的介紹了這些心理防衛機制,讓我們得以參考並理解原來情緒感覺的由來、行為舉止的選擇,是從何而來、因何而起,我們可以藉由觀察自己,來改變不甚愉快的感受。

raw-image

這本書我整本看完後,標註了喜歡的文句,記錄如下,分享給大家。

🔖書摘:

心理防衛是「內在運作」,成癮是「外顯行為」,它們可以說是一體兩面,很常見的情形就是相伴相隨。

人會升起防衛機制,就是有不愉快的痛苦情緒「在先」。而情緒(不論正負)就是能量,需要出口,需要處理,需要轉化。

我們終其一生都在學;學著走向自己的內心,學著認識自己。

克里希那穆提(J. Krishnamurti)最著名的經典名言,正是「真理是無路之境」。意思是,所有人想要尋求生命的解答,並非去加入組織,更不是去尋求外面的大師,而是要走往自己的內心。

每一個事件的翻面,都不只是背面,而是有認識自己的線索,有成長的機會藏在裡面。

壓抑是所有心理防衛機制的「基礎」。

自我認同與肯定,是完整自己的最好方式。

英國作家隆納爾德·弗列塞(Ronald Fraser)《玻璃下的鳥》:「反對是在替被反對者加持。」

好的提問勝過直接給建議。

覺知就僅僅是「知道」什麼情緒正在升起,什麼事情正在發生,不涉及對錯、好壞與是非。

過度使用心理防衛,是一場內耗的戰爭。

內心力量與身體能量互為表裡,不是此消彼長,而是一起強,或者一起弱。

raw-image

📔心理防衛:壓抑、投射、成癮……我們用傷人傷己的方式保護自己嗎?

✍️作者:洪培芸

📚出版社:寶瓶文化

出版日期:2022/04/07

☘️閱讀記錄📖、喜歡的書籍📚、偶爾出現生活吃喝☕️、人生感受也有一些🗓。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人生雖然有點難,我靠哲學搞定它 Kant tu ne sais plus quoi faire il reste la philo》 📖書籍簡介: 從日常生活情境出發,請12位哲學家陪我們微笑度過難關!   一本進入哲學世界的最佳入門書!    人生難題百百種,如何找到最好的解決方法?
《給習慣逃避的你:心理諮商師告訴你,每個逃避行為的背後,都有需要被關心的理由》 📖 書籍簡介: 逃避,其實是一種心理防衛機制,能夠保護我們暫時不受傷害,所以在碰到問題時,每個人都會依照成長過程中學到的經驗,自然地產生不同程度的逃避行為。   然而,當逃避變成習慣,不只原本的問題沒有真的解決,
《你不必對抗全世界,為自己撐把保護傘就好:34個保護自己的心理法則,培養內在韌性,破除糾結小劇場 나를 지키는 매일 심리학:무자비한 세상에서 단단한 방패막이 되는 34가지 심리 법칙》 📖書籍簡介:   書中收錄眾多生活常見的煩惱情境,作者一一提點出問題核心,援引心理學作為解方,以對話、語
《寫吧!為了抵達自己:放下自卑與恐懼,重新認識自己的寫作練習》 📖書籍內容簡介: 只要真誠地為自己而寫,人生就會改變!   寫作自帶魔法,   會讓人自然而然走進自己的內心,   幫助人們走出各自的低潮與轉折,   走出一條屬於自己的道路。   只要一支筆、一張紙,隨時隨地都可以開始!   57堂
《共感人完全自救手冊:避免感官超載,學會自我修護,全心擁抱「感同身受」的獨特能力The Empath’s Survival Guide: Life Strategies for Sensitive People》 📖書籍介紹: 協助你找出自己屬於哪一種共感人,以及你的共感強度。   協助你補充重要
《擁抱高敏感的自己 消除生活中的緊張不安,與纖細感性和平共處 繊細な人が快適に暮らすための習慣 医者が教えるHSP対策》 📖書籍介紹: 感受力高,偶爾甚至覺得活得很辛苦的人,   被稱為「高敏感族,HSP(Highly Sensitive Person)」。   高敏感不是一種疾病,沒有醫學療法可
《人生雖然有點難,我靠哲學搞定它 Kant tu ne sais plus quoi faire il reste la philo》 📖書籍簡介: 從日常生活情境出發,請12位哲學家陪我們微笑度過難關!   一本進入哲學世界的最佳入門書!    人生難題百百種,如何找到最好的解決方法?
《給習慣逃避的你:心理諮商師告訴你,每個逃避行為的背後,都有需要被關心的理由》 📖 書籍簡介: 逃避,其實是一種心理防衛機制,能夠保護我們暫時不受傷害,所以在碰到問題時,每個人都會依照成長過程中學到的經驗,自然地產生不同程度的逃避行為。   然而,當逃避變成習慣,不只原本的問題沒有真的解決,
《你不必對抗全世界,為自己撐把保護傘就好:34個保護自己的心理法則,培養內在韌性,破除糾結小劇場 나를 지키는 매일 심리학:무자비한 세상에서 단단한 방패막이 되는 34가지 심리 법칙》 📖書籍簡介:   書中收錄眾多生活常見的煩惱情境,作者一一提點出問題核心,援引心理學作為解方,以對話、語
《寫吧!為了抵達自己:放下自卑與恐懼,重新認識自己的寫作練習》 📖書籍內容簡介: 只要真誠地為自己而寫,人生就會改變!   寫作自帶魔法,   會讓人自然而然走進自己的內心,   幫助人們走出各自的低潮與轉折,   走出一條屬於自己的道路。   只要一支筆、一張紙,隨時隨地都可以開始!   57堂
《共感人完全自救手冊:避免感官超載,學會自我修護,全心擁抱「感同身受」的獨特能力The Empath’s Survival Guide: Life Strategies for Sensitive People》 📖書籍介紹: 協助你找出自己屬於哪一種共感人,以及你的共感強度。   協助你補充重要
《擁抱高敏感的自己 消除生活中的緊張不安,與纖細感性和平共處 繊細な人が快適に暮らすための習慣 医者が教えるHSP対策》 📖書籍介紹: 感受力高,偶爾甚至覺得活得很辛苦的人,   被稱為「高敏感族,HSP(Highly Sensitive Person)」。   高敏感不是一種疾病,沒有醫學療法可
本篇參與的主題活動
如果問我為何會喜歡《零度分離》,我的答案會是,因為這部小說不是那種,讀者想要一邊閱讀,一邊喬當偵探,想要揣測作者的下一步到底要布什麼局,就真能成功預期得到下一頁的內容會有什麼,的那種奇妙故事。換句話說,《零度分離》的故事,就是許多人期待在電影中看到的「神展開與奇連結」。
本文主題聚焦於憂鬱症患者的悲傷以及處理悲傷及負面情緒的方法。藉著對《憂鬱症自救手冊》關於悲傷的討論,作者也分享自身對悲傷與淚水的經驗,流淚是接納脆弱,釋放情緒不壓抑它的好方式。心理諮商中,個案談及某件經驗時的流淚是值得被重視的,這代表談話內容有觸及到個案內心深層的一面,值得諮商者與個案一起深入探究。
總之呢! 閱讀的張力不會太搖擺,需要時間醞釀像泡茶那樣。 而這趟閱讀是跳耀式且未完成,但明顯的從書本外觀看來,已有了翻閱的溫度與形狀,是一本可以隨手翻來的讀物,真切地療心,很溫暖一如那望去黃澄澄的書封,褪去後書皮有一花瓶豎立;書底有一貓點綴,不曉得是不是虎吉。
「人就是在這樣的年紀結婚,在這樣的年紀生下第一個小孩,在這樣的年紀選擇職業。總有一天,我們會知道、會懂得很多事,可是已經太遲了,因為整個人生已經在我們一無所知的年紀成了定局。」──米拉妲。
分享對閱讀的看法時,經常會提到一點:同一本書,每個人讀到的東西都不一樣。所以,聽一個人介紹書,只能幫助我們認識說書的人,卻不能幫助我們認識自己。
英文書名《The Geography of Genius》,可以理解成「天才地理學」,不過這本書涵蓋的層面很廣,更像是側寫什麼樣的社會風氣、文化、環境可以孕育天才。因為天才的誕生除了其個人天賦以外,外在環境的影響同等重要!
如果問我為何會喜歡《零度分離》,我的答案會是,因為這部小說不是那種,讀者想要一邊閱讀,一邊喬當偵探,想要揣測作者的下一步到底要布什麼局,就真能成功預期得到下一頁的內容會有什麼,的那種奇妙故事。換句話說,《零度分離》的故事,就是許多人期待在電影中看到的「神展開與奇連結」。
本文主題聚焦於憂鬱症患者的悲傷以及處理悲傷及負面情緒的方法。藉著對《憂鬱症自救手冊》關於悲傷的討論,作者也分享自身對悲傷與淚水的經驗,流淚是接納脆弱,釋放情緒不壓抑它的好方式。心理諮商中,個案談及某件經驗時的流淚是值得被重視的,這代表談話內容有觸及到個案內心深層的一面,值得諮商者與個案一起深入探究。
總之呢! 閱讀的張力不會太搖擺,需要時間醞釀像泡茶那樣。 而這趟閱讀是跳耀式且未完成,但明顯的從書本外觀看來,已有了翻閱的溫度與形狀,是一本可以隨手翻來的讀物,真切地療心,很溫暖一如那望去黃澄澄的書封,褪去後書皮有一花瓶豎立;書底有一貓點綴,不曉得是不是虎吉。
「人就是在這樣的年紀結婚,在這樣的年紀生下第一個小孩,在這樣的年紀選擇職業。總有一天,我們會知道、會懂得很多事,可是已經太遲了,因為整個人生已經在我們一無所知的年紀成了定局。」──米拉妲。
分享對閱讀的看法時,經常會提到一點:同一本書,每個人讀到的東西都不一樣。所以,聽一個人介紹書,只能幫助我們認識說書的人,卻不能幫助我們認識自己。
英文書名《The Geography of Genius》,可以理解成「天才地理學」,不過這本書涵蓋的層面很廣,更像是側寫什麼樣的社會風氣、文化、環境可以孕育天才。因為天才的誕生除了其個人天賦以外,外在環境的影響同等重要!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在創作的路上真的很多人問我說 到底要怎麼做出符合自己期待 但又可以表現得很有美感的作品?🥹 這個問題真的應該是每個創作者都一直在學習的課題吧!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這篇文章討論了羞辱創傷的定義與影響,探究了面對情緒和壓抑情緒的不同,並分享了兩個實用的技巧來應對羞辱。提出解釋權和自我意識的重要性,不要讓他人的言語和行為決定自己的情緒和價值。
Thumbnail
《心理摩擦力》這本書探討了人們為何在看似即使在有明顯好處的情況下,仍抗拒改變,並歸納總結出人們常陷入直覺思考錯誤的2種吸引力(推進型與避險型)和4種心理摩擦力(慣性、惰性、情感阻力,和反彈),以及如何應對和克服它們。
內耗,是一個現代詞語,指一個人反覆陷在內心的漩渦裡。內耗型的人,有大部分也是高敏感型人,他們的情緒較為敏感,對事情和情緒的解讀稍微更多一點。內耗的人,很容易被環境事情和負面情緒影響,內心的小劇場豐富,會對過去的事情反覆糾結,也會預設未來,反覆演習。
Thumbnail
在憂鬱狀態下,自我價值感會直線下降,低到塵埃,無用感油然而,所以我一定要界定自己的最低限度,就是無論如何都不能做的事,對我來說,就是自傷。可能有些人不懂,為什麼會有人自殘?其實就像運動時大腦會分泌腦內啡讓心情愉悅,相同的,自傷行為所產生的痛覺,可以舒緩情緒的壓力,也是大腦處理痛苦訊息的一種舒緩方法。
Thumbnail
有效到讓人中毒的最強心理學: 提防惡用上癮、小心中毒的45個心理學絕技 很明顯的這是個技能書,當個飯後茶餘的小品看還真的不錯。
Thumbnail
情緒勒索這個詞,從2017年開始在台灣火紅之後似乎就一直沒有停下過,我第一本說書就是在探討情緒勒索的主題,欸...等等...真的別回去看了...我不是做效果,拜託黑歷史就別回頭了。通常面對情緒勒索,大部分的書籍都是建議撕票或者溝通,但多數環境其實是不允許我們這麼做的,畢竟還是有人情壓力債對吧。
生而為人,有恐懼和焦慮是正常的。 因為,我們的色身太脆弱,慾望和妄想卻太多。 因為,我們有杏仁核和邊緣系統。 因為,為了求生,我們需要靠恐懼和焦慮,來解決問題,來突破現實上的困境。 然而,邪魔眾生卻在我們的靈識參數動了手腳,讓我們的恐懼和煩惱,也變成是一種癮頭,一種迴路,讓我們習慣性地在
Thumbnail
為了讓自己在感受上不再難過,人為此發展出各式各樣的防衛機制,其中包括"假裝不在乎"。本文將討論假裝不在乎的這種防衛機制帶來的影響,並提供療癒的方法。
Thumbnail
最近這幾天,我一直在研究如何自我療癒身心的狀況。看了幾本書,也聽了幾個心理師的演說,還有心理諮商師的書,以及身心靈方面的書。當然,裡頭也有些特別怪力亂神,或是涉及前世的,這我就比較不走這塊。 今天我發現這些療癒方法,其實可以歸納出一套有系統的自我療癒技術。
Thumbnail
在創作的路上真的很多人問我說 到底要怎麼做出符合自己期待 但又可以表現得很有美感的作品?🥹 這個問題真的應該是每個創作者都一直在學習的課題吧!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這篇文章討論了羞辱創傷的定義與影響,探究了面對情緒和壓抑情緒的不同,並分享了兩個實用的技巧來應對羞辱。提出解釋權和自我意識的重要性,不要讓他人的言語和行為決定自己的情緒和價值。
Thumbnail
《心理摩擦力》這本書探討了人們為何在看似即使在有明顯好處的情況下,仍抗拒改變,並歸納總結出人們常陷入直覺思考錯誤的2種吸引力(推進型與避險型)和4種心理摩擦力(慣性、惰性、情感阻力,和反彈),以及如何應對和克服它們。
內耗,是一個現代詞語,指一個人反覆陷在內心的漩渦裡。內耗型的人,有大部分也是高敏感型人,他們的情緒較為敏感,對事情和情緒的解讀稍微更多一點。內耗的人,很容易被環境事情和負面情緒影響,內心的小劇場豐富,會對過去的事情反覆糾結,也會預設未來,反覆演習。
Thumbnail
在憂鬱狀態下,自我價值感會直線下降,低到塵埃,無用感油然而,所以我一定要界定自己的最低限度,就是無論如何都不能做的事,對我來說,就是自傷。可能有些人不懂,為什麼會有人自殘?其實就像運動時大腦會分泌腦內啡讓心情愉悅,相同的,自傷行為所產生的痛覺,可以舒緩情緒的壓力,也是大腦處理痛苦訊息的一種舒緩方法。
Thumbnail
有效到讓人中毒的最強心理學: 提防惡用上癮、小心中毒的45個心理學絕技 很明顯的這是個技能書,當個飯後茶餘的小品看還真的不錯。
Thumbnail
情緒勒索這個詞,從2017年開始在台灣火紅之後似乎就一直沒有停下過,我第一本說書就是在探討情緒勒索的主題,欸...等等...真的別回去看了...我不是做效果,拜託黑歷史就別回頭了。通常面對情緒勒索,大部分的書籍都是建議撕票或者溝通,但多數環境其實是不允許我們這麼做的,畢竟還是有人情壓力債對吧。
生而為人,有恐懼和焦慮是正常的。 因為,我們的色身太脆弱,慾望和妄想卻太多。 因為,我們有杏仁核和邊緣系統。 因為,為了求生,我們需要靠恐懼和焦慮,來解決問題,來突破現實上的困境。 然而,邪魔眾生卻在我們的靈識參數動了手腳,讓我們的恐懼和煩惱,也變成是一種癮頭,一種迴路,讓我們習慣性地在
Thumbnail
為了讓自己在感受上不再難過,人為此發展出各式各樣的防衛機制,其中包括"假裝不在乎"。本文將討論假裝不在乎的這種防衛機制帶來的影響,並提供療癒的方法。
Thumbnail
最近這幾天,我一直在研究如何自我療癒身心的狀況。看了幾本書,也聽了幾個心理師的演說,還有心理諮商師的書,以及身心靈方面的書。當然,裡頭也有些特別怪力亂神,或是涉及前世的,這我就比較不走這塊。 今天我發現這些療癒方法,其實可以歸納出一套有系統的自我療癒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