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會後悔你沒買那個東西嗎?
嘗試極簡生活之後,很容易面臨的掙扎是:我到底要不要購買這個東西?
以我個人來說,我是屬於花心思比花錢感到更痛苦的人。(舉例:不喜歡花太多心思比價)
面對一個新產品,新玩意,我依然面臨誘惑。
此時必須直面的第一個問題就是:
這個東西我沒有嗎?
這個東西我真的需要嗎?
這個東西值得這個價錢嗎?
這個東西我真的會喜歡嗎?
這個東西我使用的頻率會是如何?什麼情境下我會使用它?
由於這些都是想像的問題,正確答案絕對不在你的預設答案裡,真實的答案往往要經過使用後的考驗。常常,用法不如你原先所想,頻率不如你原先所想,一切都不如你原先所設想的。
即便反覆經過練習,除非你已設下一些原則,並且每次購買前都拿起這些原則過過一遍,否則面對尚未擁有的物品,是否需要擁有它?這個問題,對我來說依然還是有許多不確定性。
反過來說,如果一樣東西完完全全100%如你所需(如你所想),當它擺在你的面前,你會知道的。
我們通常面對的問題都是:這東西大概有80%機率跟我想像得差不多,但是剩餘20%我只能用猜的。
這才是真正困難的地方,更何況,物品本來就是拿來使用的。用了才知道,這件事是絕對不可能強辯的。(這裡的使用,指的不單單只是實用價值與功能性,還包括使用感受與體驗。)
當你尚未體驗過,你如何真正得知?
就跟佛教思想的體悟一樣呢,用說的是不行的。你尚未體驗以前,就是停留在尚未體驗以前的狀態。
「你會後悔你沒買那個東西嗎?」
這是我今天突然浮現的一句話。自己覺得也挺有意思的。
如果你根本不曾體驗,你如何後悔?
如果你會後悔,那後悔從何而來?
後悔發生在你看到他人擁有使用物品以後的狀態,然後你拿你的狀態去和他比較。
如果不和他人比較,你便無從和自己比較起,因為你根本不知道擁有它之後的體驗是什麼。(然而還是可以跟自己比較的,跟「想像中已經擁有該物品的那個你」比較)
原來,這種快樂是比較而來的,
這種痛苦也是比較而來的。
理論上,你不太可能平白無故在某一天突然想到那天你沒買的那樣東西,然後想著:啊,我好後悔啊。因為你的生活與往常並沒有不一樣。
你並不會真正體驗到擁有那樣東西之後的感受。
(除非那樣東西是你確實需要的東西,然後你硬忍著不買,這不是此篇討論的主題。如何辨別「需要」與「想要」,這可以開另一篇討論。)
比較有可能發生的事,是直到你開始拿自己與他人(或是想像中已經擁有該物品的另一個時空的你)比較。有那樣東西的人比較開心。
如果只是隨想無傷大雅,但如果過度糾結,那還不如當初把錢花下去,至少你會知道你對那樣物品的評價是什麼,它值不值得?好不好用?適不適合自己?是否該轉賣或送人或繼續留在身邊使用?
甚至,你也可能產生後悔的情緒,後悔買了它,或是——後悔沒有早點買下它。
你說人是不是好笑呢?
#損失趨避 #心理學 #佛教體驗 #後悔 #大腦 #購物 #極簡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