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立採訪|如果不上學、不考試,孩子就會「壞掉」嗎?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作者(葉瑞秋)按:隨著唐鳳的出名讓「自學」的討論度增加了不少,但仍舊不少台灣人聞所未聞這個行之二十年的自學選擇。這兩個月因正進行端傳媒的台灣自學相關報導,所以採訪了自學生、自學家長、實驗教育的推廣者等等來聊了聊台灣的自學發展和自學生的學習歷程,前前後後採訪了近十個人,錄音多達十幾個小時,逐字稿近兩三萬多字,其中實驗教育的前輩對於教育的理念、對於孩子的接納以及自學生的自學心得,都值得人們關注和思考,遂決定將其中幾篇的逐字稿整理成訪談文章發布。採訪對象以《實驗教育三法》裡「非學校型態」的個人、團體自學為主。

林睿育,臺灣瑟谷教育推廣協會發起人,曾參與創辦跑蛙自學團,曾任臺北市影視音實驗教育機構(TMS)主任, 中華民國自主學習促進會理事,實驗教育學生家長(兩個兒子)
此篇採訪為下部分,以林睿育作為兩個參與實驗教育兒子的家長,談談為什麼讓小孩參與體制外教育以及心路歷程。

體制就是一個保護傘,只要進去這個體制裡面,這些老師是被體制保護的。
為什麼會選擇讓孩子參與體制外教育?
我有兩個兒子,上小學之前有商量要不要找森林小學,但後來先生還是覺得我們也是這樣長大的(讀體制學校)為什麼他們不可以?
後來我們搬到花園新城,就讀這裡的體制小學。哥哥到中年級弟弟到一年級的時候遇到情況不理想的老師,(嚴重到)家長聯合起來跟學校抗議說這個老師不行,不要讓我的小孩被這個老師教到,可是體制就是一個保護傘,只要進去這個體制裡面,這些老師是被體制保護的,所以校長是無能為力,那個時候想要幫小孩找出路,看看能不能進種籽小學,弟弟很幸運進去了,但高年級名額很少(哥哥就沒進);弟弟進去種籽之後我發現這兩個狀態差太多了,家長進去也覺得非常療癒,平常坐在校園,從老師和學生怎麼講話就受到很多啟發跟接收到教育能量。
哥哥升國中的時候,我們參加社區有個很早期的自學團體成立(赤皮仔)。
弟弟上國中的時候我就跟幾個理念相近的家長辦了自學團體(跑蛙)。
他覺得自己想做的事和想學的事都不是一定要在大學才有的,而且他都有在做了,所以去讀大學除了為了那張學歷對他來說還有什麼意義呢?
你的小孩自學了之後呢?
大學不一定要考嘛,高中的話如果要回高中才需要考,繼續自學就不用。
我們家兩個小孩目前都不想上大學,哥哥高二申請個人自學,實驗教育個人自學久了自然都會發展出自己的方向,比如哥哥是烹飪、藝術、音樂這方面的,就比較沒有在讀英文數學,但是國文作文有在自己讀,但不是讀課本,是讀自己有興趣的書,英文有去上有興趣的課程,也不是學校的課和進度,我們討論過後,他覺得自己想做的事和想學的事都不是一定要在大學才有的,而且他都有在做了,所以去讀大學除了為了那張學歷對他來說還有什麼意義呢?他就打消了這個念頭,他最後連高中的自學都沒有完成,他現在是高三的自學中輟生哈哈,他仔細想過之後就覺得他現在人生過得很好啊,他也不需要那個學歷,他到底為什麼要申請一直做成果報告什麼的,就沒有動力做這件事,我覺得也ok,等到有需要的時候他再自己去處理就好了。
我們有時候煩惱這些小孩都在某種保護傘下,那他們有辦法找到工作嗎?事實上他們會比一般小孩更早接觸到工作場域和就業機會。
大兒子(19歲)開始工作了嗎?在做什麼樣的工作?
對他有在接案子,他在教小孩烹飪,在高中自學過程中有去一個蠻有名的餐廳工作,他非常有興趣,學了不少,在專業領域知道別人怎麼做事情,回來就自己研究,後來有教小學生的實驗教育團體烹飪課,是之前自學團體老師找他合作的,他也有在玩音樂,在做錄音收音的工作,我們瑟谷的podcast就是他幫忙錄音的。
我們有時候煩惱這些小孩都在某種保護傘下,那他們有辦法找到工作嗎?事實上他們會比一般小孩更早接觸到工作場域和就業機會。
為什麼要限制使用網路,不讓他用就是阻絕他接近世界。
如果現在一個學生如果想自學,會面臨什麼困難?
最大的困難是家長認不認同,很多孩子自己想自學但是家長不認同,但是18歲之前一定要家長同意,很大的世代差異,就像用手機一樣,現在的小孩一出生就在3C時代,但家長不是這樣長大的,家長就會把自己的經驗套在小孩身上,我小時候也是這樣長大的為什麼你不可以?但是世代變化太大了不應該這樣類比。
自學這件事在網路時代真的是太方便了,以前去上台大國外的課都是不可能,現在網路一開都有,所以為什麼要限制使用網路,不讓他用就是阻絕他接近世界。
來自台灣瑟谷教育推廣協會粉專
愛小孩滿足小孩他真正的需求而不是滿足你自己的投射,滿足你自己的投射就叫寵小孩。
有些父母認為給孩子「自由」就是寵小孩,是「放任」小孩,如何定義「自由」與「放任」的邊界?怎麼樣是寵小孩,怎麼樣是愛小孩?
可能有點類似愛小孩和寵小孩的差異,比如怎麼界定愛小孩和寵小孩,有人提出還不錯的概念是愛小孩滿足小孩他真正的需求而不是滿足你自己的投射,滿足你自己的投射就叫寵小孩。
在瑟谷裡我們好像給他們很多自由,也給了他很多的責任,他如果超越那個界線他就要上「法庭」,他要為自己做選擇,要不然他就沒事做很無聊,或者他會做他會後悔的事情,這其實滿嚴厲的, 自由和責任是很重要的平衡,但是這個自由是真正的選擇,而不是好像讓他有選擇但其實沒有,那他就不應該去面對那個責任,就像我們告訴小孩說讀書是學生的本分,國英數自社沒學好是你的責任,聽起來很有道理,但實際上小孩從沒自己選擇自己去哪個學校學哪個科目,這些都是我們為他們安排好的,這是社會讓他們做的,他從來都沒有自己選擇那他為什麼要付這個責任呢?他不知道他自己在哪裡,他的選擇是什麼,他就很難本能理解他到底在幹嘛,他要面對的責任是什麼,這是很微妙的事情。
喜歡我的文章歡迎用一杯☕️的價錢贊助我的創作~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數年間採訪的選輯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蓋瑞・紐曼是全球專輯最暢銷音樂人之一。〈Are 'Friends' Electric?〉、〈Cars〉等名曲奠定他身為電子流行樂教父的地位,然而當患有亞斯伯格症的事實被揭露,他卻不被當時社會大眾理解,媒體甚至標籤他為怪胎。在歷經沮喪、焦慮、瀕臨破產的危機後,他舉家從英國搬遷到洛杉磯,試圖展開新生活。
以前沒有接觸過獨立小製作的紀錄片,所以看到各式各樣的題材、「草根」的拍攝(單人拍攝、導演、剪片),或者較為新生代的、打破框架的結合一些比較意識流、藝術的手法剪輯的紀錄片,比如任航的《我有一個憂鬱的,小問題》覺得很驚艷。 總而言之這兩個月我看了好幾部過於優秀的紀錄片,不得不寫出來推薦給大家
自由和責任是很重要的平衡,但是這個自由是真正的選擇,而不是好像讓他有選擇但其實沒有,那他就不應該去面對那個責任,就像我們告訴小孩說讀書是學生的本分,國英數自社沒學好是你的責任,聽起來很有道理,但實際上小孩從沒自己選擇自己去哪個學校學哪個科目,這些都是我們為他們安排好的,這是社會讓他們做的。
她說:獨特有什麼不好?為什麼要為別人委屈自己? 其實離得越近越是迷惘,我一直猶豫這是否是我想要的生活,但猶豫的同時我在前進,但我想說的是 ,時間一定會把我們生命中的碎屑帶走 、漂遠, 而把真正重要的事物和感情替我們留下和保存。
在片中,Ally在迅速成名之後有一段迷失自我,陶醉在名氣中的時候,她被打造成她的唱片公司要求的紅髮性感形象,而Jack在旁提醒說:「在這個行業,你必須成為你自己,表達你自己想表達的東西,而不是成為別人期待你的樣子,否則你只能紅一時卻不能紅一輩子」
說到底,我認為應試教育傷害最大的便是對生活的熱情,熱情一被拿走,就要花很大的精力找回來,有的人甚至因為喜歡安全的生活而選擇再也不找。 熱情這種東西只有人類在做自己喜歡做的/覺得有意義的事情眼睛裡才會閃現的光,而這樣的光當然在沒有任何意義的應試教育制度裡被成績和高等函數所泯滅掉,被一輩子都用不上的複雜
蓋瑞・紐曼是全球專輯最暢銷音樂人之一。〈Are 'Friends' Electric?〉、〈Cars〉等名曲奠定他身為電子流行樂教父的地位,然而當患有亞斯伯格症的事實被揭露,他卻不被當時社會大眾理解,媒體甚至標籤他為怪胎。在歷經沮喪、焦慮、瀕臨破產的危機後,他舉家從英國搬遷到洛杉磯,試圖展開新生活。
以前沒有接觸過獨立小製作的紀錄片,所以看到各式各樣的題材、「草根」的拍攝(單人拍攝、導演、剪片),或者較為新生代的、打破框架的結合一些比較意識流、藝術的手法剪輯的紀錄片,比如任航的《我有一個憂鬱的,小問題》覺得很驚艷。 總而言之這兩個月我看了好幾部過於優秀的紀錄片,不得不寫出來推薦給大家
自由和責任是很重要的平衡,但是這個自由是真正的選擇,而不是好像讓他有選擇但其實沒有,那他就不應該去面對那個責任,就像我們告訴小孩說讀書是學生的本分,國英數自社沒學好是你的責任,聽起來很有道理,但實際上小孩從沒自己選擇自己去哪個學校學哪個科目,這些都是我們為他們安排好的,這是社會讓他們做的。
她說:獨特有什麼不好?為什麼要為別人委屈自己? 其實離得越近越是迷惘,我一直猶豫這是否是我想要的生活,但猶豫的同時我在前進,但我想說的是 ,時間一定會把我們生命中的碎屑帶走 、漂遠, 而把真正重要的事物和感情替我們留下和保存。
在片中,Ally在迅速成名之後有一段迷失自我,陶醉在名氣中的時候,她被打造成她的唱片公司要求的紅髮性感形象,而Jack在旁提醒說:「在這個行業,你必須成為你自己,表達你自己想表達的東西,而不是成為別人期待你的樣子,否則你只能紅一時卻不能紅一輩子」
說到底,我認為應試教育傷害最大的便是對生活的熱情,熱情一被拿走,就要花很大的精力找回來,有的人甚至因為喜歡安全的生活而選擇再也不找。 熱情這種東西只有人類在做自己喜歡做的/覺得有意義的事情眼睛裡才會閃現的光,而這樣的光當然在沒有任何意義的應試教育制度裡被成績和高等函數所泯滅掉,被一輩子都用不上的複雜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乍看{ 孩子你可以不上幼稚園》,真以為台灣的教育問題已經延伸至幼稚園,讓家長寧可將孩子留在家中自行教育。仔細翻閱內文,才知道這是一群家長所提供給孩子的另類選擇,這個另類選擇不僅兼顧孩子的學齡前發展,最重要的是藉由社區家長的力量,讓孩子在一個教學有品質、童年有玩伴的幼兒教室中學習成長。   
Thumbnail
乍看{ 孩子你可以不上幼稚園》,真以為台灣的教育問題已經延伸至幼稚園,讓家長寧可將孩子留在家中自行教育。仔細翻閱內文,才知道這是一群家長所提供給孩子的另類選擇,這個另類選擇不僅兼顧孩子的學齡前發展,最重要的是藉由社區家長的力量,讓孩子在一個教學有品質、童年有玩伴的幼兒教室中學習成長。   
Thumbnail
你想申請自學卻無從下手嗎?沒關係由我這個在家自學生手把手教你(聽起來好像推銷喔XD),棕枝想申請自學我們需要來了解自學是什麼?又有何區別。
Thumbnail
或許不論成人或小孩,生命的成長都是依循相似的模式:遇到問題 → 尋找解方/評估資源 → 做出決策 → 付諸行動。很多事情只能在短時間內思考、決定後就採取行動。這就是人生,這就是成長。就和旅行一樣,沒有課綱可參考,沒有教案可以寫,遇到挑戰只能直接面對。就這樣一步步從做中學,從錯中學。
父母有父母的辛苦,但假如你小時候也沒有辦法每科一百、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那麼就算你有錢,你也沒有資格要求你的小孩達成你設立的目標,因為那滿足的是父母,而不是身為獨立個體的孩子想要的。 就算你的孩提時代真的非常優秀,你也不該奢求你的孩子複製你的道路,家長跟教育者只是孩子人生路上的啟蒙者與引導者,不該
Thumbnail
前陣子聽了台大教授葉丙成在Podcast上,談到現在的教育制度已經遠遠跟不上世界變化的速度,其中的關鍵除了老師以外,更重要的是家長們 身為一個父親,對於葉教授所說的「轉換父母對教育的KPI」深有同感,很多爸媽總覺得人生的決勝點在孩子的18歲,只要讓孩子考上一間好的大學,當父母的KPI就達成了
Thumbnail
以Tony老師分享的家教案例為引,我分享了自己的體會和想法。當面對孩子消極的學習態度,Tony老師如何通過引導的方式,激發孩子們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而孩子們在地震中的驚悸與喜悅帶給我什麼樣的喜悅與擔憂。
Thumbnail
這篇文章討論了家長在面對青少年孩子遲遲不願意上學時的困惑與壓力,並提出瞭解決問題的策略。作者透過對家長與青少年間關係的分析,提出了照顧自己與明確界線的重要性,並強調父母親需要先照顧好自己的情緒才能更好地照顧孩子。
Thumbnail
關於「LBB 嚕嗶啵」… 我們堅信每一個人都是獨特的。 帶著赤誠的熱情奔向世界、以細碎的文字紀錄所見所想,想將我們眼中的一切與眾分享。 邀請大家與我們一同貼近世界,用各自的方式體會每一個相似與相反。
Thumbnail
在現在的社會裡,大人講的話,一定就是安全的路嗎? 讀完那篇文章,真的心有戚戚焉,雖說現在很多家長比起從前,教育心態已經開放了不少,但又有多少家長,可以真的放手到支持孩子追求自己心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乍看{ 孩子你可以不上幼稚園》,真以為台灣的教育問題已經延伸至幼稚園,讓家長寧可將孩子留在家中自行教育。仔細翻閱內文,才知道這是一群家長所提供給孩子的另類選擇,這個另類選擇不僅兼顧孩子的學齡前發展,最重要的是藉由社區家長的力量,讓孩子在一個教學有品質、童年有玩伴的幼兒教室中學習成長。   
Thumbnail
乍看{ 孩子你可以不上幼稚園》,真以為台灣的教育問題已經延伸至幼稚園,讓家長寧可將孩子留在家中自行教育。仔細翻閱內文,才知道這是一群家長所提供給孩子的另類選擇,這個另類選擇不僅兼顧孩子的學齡前發展,最重要的是藉由社區家長的力量,讓孩子在一個教學有品質、童年有玩伴的幼兒教室中學習成長。   
Thumbnail
你想申請自學卻無從下手嗎?沒關係由我這個在家自學生手把手教你(聽起來好像推銷喔XD),棕枝想申請自學我們需要來了解自學是什麼?又有何區別。
Thumbnail
或許不論成人或小孩,生命的成長都是依循相似的模式:遇到問題 → 尋找解方/評估資源 → 做出決策 → 付諸行動。很多事情只能在短時間內思考、決定後就採取行動。這就是人生,這就是成長。就和旅行一樣,沒有課綱可參考,沒有教案可以寫,遇到挑戰只能直接面對。就這樣一步步從做中學,從錯中學。
父母有父母的辛苦,但假如你小時候也沒有辦法每科一百、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那麼就算你有錢,你也沒有資格要求你的小孩達成你設立的目標,因為那滿足的是父母,而不是身為獨立個體的孩子想要的。 就算你的孩提時代真的非常優秀,你也不該奢求你的孩子複製你的道路,家長跟教育者只是孩子人生路上的啟蒙者與引導者,不該
Thumbnail
前陣子聽了台大教授葉丙成在Podcast上,談到現在的教育制度已經遠遠跟不上世界變化的速度,其中的關鍵除了老師以外,更重要的是家長們 身為一個父親,對於葉教授所說的「轉換父母對教育的KPI」深有同感,很多爸媽總覺得人生的決勝點在孩子的18歲,只要讓孩子考上一間好的大學,當父母的KPI就達成了
Thumbnail
以Tony老師分享的家教案例為引,我分享了自己的體會和想法。當面對孩子消極的學習態度,Tony老師如何通過引導的方式,激發孩子們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而孩子們在地震中的驚悸與喜悅帶給我什麼樣的喜悅與擔憂。
Thumbnail
這篇文章討論了家長在面對青少年孩子遲遲不願意上學時的困惑與壓力,並提出瞭解決問題的策略。作者透過對家長與青少年間關係的分析,提出了照顧自己與明確界線的重要性,並強調父母親需要先照顧好自己的情緒才能更好地照顧孩子。
Thumbnail
關於「LBB 嚕嗶啵」… 我們堅信每一個人都是獨特的。 帶著赤誠的熱情奔向世界、以細碎的文字紀錄所見所想,想將我們眼中的一切與眾分享。 邀請大家與我們一同貼近世界,用各自的方式體會每一個相似與相反。
Thumbnail
在現在的社會裡,大人講的話,一定就是安全的路嗎? 讀完那篇文章,真的心有戚戚焉,雖說現在很多家長比起從前,教育心態已經開放了不少,但又有多少家長,可以真的放手到支持孩子追求自己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