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經第10章】抱一而出

2021/12/22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經文:
王弼本:
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專氣致柔,能嬰兒乎?滌除玄覽,能無疵乎?愛民治國,能無知乎?天門開闔,能無雌乎?明白四達,能無爲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爲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帛書(校):
載營魄抱一,能毋離乎?槫氣致柔,能嬰兒乎?脩除玄監,能毋有疵乎?愛民栝國,能毋以知乎?天門啓闔,能為雌乎?明白四達,能毋以知乎?生之畜之,生而弗有,長而弗宰也,是胃玄德。
楚簡:

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
載,可能為「哉」,屬上章的末字,誤寫於此章;亦可能為發語詞,同「夫」;另可解為承載。
營,有營造、安居、護持之意。魄,應包含魂魄與體魄。一,往內聚為最初、最根本的元神,往外拓則天下萬物屬於一整體,皆是道之所在,此處多指人體神聚一處
古書多是言簡意賅,「魄」可能是泛稱,或許能當成身心靈的統稱,身、心、靈是形而下、形而上、形而外三種層面,生理心理我們能夠體會,而形而外難以捉摸,是最容易被忽略的一塊。
講到魂魄,會讓人聯想到靈魂、三魂七魄,因而偏於玄幻,其實人有靈、魂、魄、神、意、覺,形成意識舞台,所以「意識」有屬於形而外的層面,這與「大腦意識」的「意識」不同,它是一種虛無飄渺又關乎自身的集合。
營魄抱一,是開頭也是核心,使「魄」保持在「一」,凝聚元神,回歸本心。,
能無離乎?其實也是意味著,世間紛雜,人心浮動,抱一實屬不易。且此處講的是以更深層的「意識」為起始,開始一連串的影響,「意識」本就複雜,通常在理智認知之外便已形成,我們無法得知我們的意識是否有被干涉,因此難以分辨迷相與真相,所以要回到「一」,會有相當多的阻礙,會不斷地質疑什麼才是正確的,或甚至不會質疑,隨著外界的牽引而走。
專氣致柔,能嬰兒乎?
專,集中;槫,作摶,聚集,兩者都有凝聚之意。氣,生物氣能。柔,非指軟弱,而是平和、蓄能。
氣,應該也是泛稱,應包含生命信息、精神元氣、氣血經絡、自然能量、物質營養等。
嬰兒的體形不大,卻神意充沛、聲音飽滿厚實,因為他充滿生物氣能,能夠不斷地保持活力。
然而越是成長,生物氣能越是耗損,因為我們為了融入社會,為了滿足慾望,為了達到別人設下的標準,「意識」不斷地受干擾,然後不斷地壓榨自己的身體,讓氣不斷流失,使內元空虛。
專氣致柔,是為將外散的「神」回收,讓身維持安穩,讓心保持平和,如此才能蓄積能量,然後才能實質分享他人。
滌除玄覽,能無疵乎?
「玄覽」可能有兩層意思,一是探知、發覺、發想的觀照,二是心鏡或心境,前者在外,後者佇內,兩者是為一體,相互連動。
當開啟覺知,便會開始接收「訊息」,如:陽光和煦、草木青葱,無意間心曠神怡;又如瑣事煩雜、節奏緊迫,則心浮氣躁。接收到什麼,心就跟著變化
訊息需要過濾,過濾不了會附著在身上,心不夠強大,便會受其牽引,任其控制。卡在身上的「壞訊息」需要淨化,沒有滌除,就會影響「意識」。
譬如,朋友介紹一種賺錢的方式,你無意間被勾起貪欲,看了各種數據、分析了各種情勢,用這些理性分析來合理化你察覺不到的貪欲,結果發現是騙局。你接收賺錢這個訊息,融合各種你需要錢的理由,引發你深層的貪欲,然後被貪欲驅使。而這僅是較為顯相的事件,更多時候事的連結是在無顯相的時候發生。
所以滌除玄覽,一是要清除雜訊,二是要讓心堅強安定
愛民治國,能無知乎?
愛民治國是待人處世的放大版,核心都是由內而發的愛,當內心穩定平和、能量充足飽滿,所給予的愛,才會是純潔無私的。
與仁德仁政不同,仁德仁政強調好的結果,意在規範,仁德是約束自己,仁政是治理人民,需透過「有知」,「有知」是「術」,利用理論、方式去改善顯現在表面上的狀況。
「無知」是拋開那些條條框框,不用規範的心態,而用「無私的愛」去引導,讓事走向它該有的道路上,符合天道,順其自然。
天門開闔,能為雌乎?
「無雌」因語義不通,可能是傳寫之誤。王弼於注,亦解為「為雌」。
天門或可為六識之門,六識為眼耳鼻舌身意,是人身接觸外界的管道。「雄」為陽、剛、動、正電;「雌」為陰、柔、靜、負電。
人體應保持陰陽調和、動靜平衡,人要起身、行動,需要正電讓身體啟動,也需要休息、靜養,補充負電,累積能量。
然而在六識打開之時,「神」常一去不復返,透過六識,我們時常在各個地方「留神」,產生在意,時間一過形成記憶,有些記憶會記得,有些會卡在意識深處,無法察覺。
天門開闔,感知、神識在收與發之時,應保持靜不躁進,保有負電,維持能量,避免「神」在他處,致使身內能量匱乏而影響內心,而保持清靜自然,則是淨化的功夫了。
明白四達,能無爲乎?
明白四達是串連綜上幾點之後的通透,知道了,要如何做才能「無為」?
「有為」是蓄意,做的事會被賦予個人意志,無論事的結果是好是壞,它都已被干涉。「有為」是期望事朝著自己的意向發展。
「無為」是無心,自己身在事中,因為能分清真相,所以知道什麼該做、該怎麼做,順道而行而已。
生之畜之,生而不有,爲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生之畜之,是在無為的狀態下,主動生養、主動處理,主動與無為並不衝突。
因為無為,事物與己身為一體,所以不佔有、不倚恃、不主宰,因而有德。玄德為上善之德。
「玄德」與儒家的「德性」不同,「德性」是由外而內地修正自我,有一定的善的標準;「玄德」是由本心而起,然後融於外物,不強調善,僅遵循於道。
65會員
46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