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知越寬,世界越大,即使你從來不旅遊。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0 分鐘
地圖上的各種註解能幫你了解地圖所展現的地形地貌,但終究不是真實的地理環境,而是繪製地圖的人對這塊地形的解釋,地圖外的地形沒有被記錄,但不代表不存在,地形就在那裏,只是不在地圖上,被記錄的地圖,也不代表完全正確。

嗨,我是兩點一線的拜倫。

有時候我會突然陷入思考人生的漩渦裡,自己的人生是怎麼樣?從以前走到現在,有多少的時間被我浪費掉?有多少機會我有好好把握?對於自己的人生,我的情緒是怎樣?

然後用便宜茶包泡一杯茶,握著茶杯發呆。


raw-image


你覺得你的人生可以怎麼形容?

你覺得你的人生是怎麼樣的?是令人羨慕,還是壓力滿滿?

找十個願意坦白說話的朋友,問問他們覺得你的人生過得怎樣,再加上你自己的認知,對於你的人生就有十一種評價。

如果在不同情緒,比方說愉悅或沮喪的時候,問自己:「我的人生如何?」,你會從自己心裡得到兩種以上版本的評價。

明明是同樣人生,為什麼大家的觀點、甚至連自己的看法會不同呢?

因為人是根據認知在生活的,出生後一直以來的認知、不同情緒的認知、不同時期的認知,這些認知就像我們看人生的濾鏡,讓我們產生不同的詮釋,從這個角度來想,我們的生活真是千變萬化,端看用什麼濾鏡看。

認知與經驗是如何產生的?

認知(或說信念)是如何產生的?

學習和解釋而來的。

因為需求而採取行動,因為行動而產生結果,那麼我們會學到:行動與結果有關聯,認知就產生了

比方說在一個太陽高掛、熱浪滾滾的中午,你走在柏油路邊,覺得口渴,所以你買了杯全糖冰涼的特大杯珍奶,啪的一聲插下吸管,迫不及待喝下一大口珍奶,馬上覺得解渴(實際上當然是不會解渴),而且很快樂。

在這個故事裡,你的認知可能發展成「口渴就要用一大杯珍奶解渴」。

假設你一直抱著這個認知,口渴時第一個選擇不是喝水,而是喝珍奶,半年後你變肥肥的,明明有繫腰帶,但肥肉將腰帶完美遮蓋。

你覺得不太舒服總是病懨懨的,好在你知道有健康問題要馬上尋求專業診斷,假設從診斷中發現,珍奶就是你發胖的原因,那你就學到:珍奶能解自己的渴,也會造成肥胖。

你可能想起看醫生之前,你好幾次跟心儀的對象表達心意,但他們都表示自己喜歡苗條的對象,你才意識到對方可能是說真的。

你可能還會因此認為全世界的人都是外貌協會,而不是因為你看起來沒辦法管理好自己的身體。

你可能因為體認到肥胖與不健康有關聯,從此以後決定控制飲食的生活,認為這樣才是好生活。

你可能因此發現原來口渴最好的選擇是乾淨的水。

認知的頻道越寬,越能夠彈性解釋人生經驗。

人生經驗又是怎麼形成的?

體驗和解釋而來的(是的,都有解釋),是回憶、過往的體驗和思考中產生的東西。

而把注意力放在什麼地方,就會從什麼地方獲得這些材料,往後的行動就會因為從經驗中形成的信念而有所不同。

跟宗教信仰一樣,不論佛、道、諸子百家還是基督信仰,他們就像是指示標誌,告訴世人他們認為人生最終目的要怎麼去。

不要錯把指示牌當終點,不要誤把自己解釋世界的信念當成事實,因為個人的注意力有限,我們還可能很習慣泡在垃圾資訊裡面傻笑,在這樣的環境裡汲取到的信念我想不太適合解釋世界,它們的品質並不好。

這就是從我們的人生經驗裡產生信念的原理,發展方向無窮無盡,而我們發展抱持的信念又會反過來影響我們會有什麼樣的人生經驗,彼此互相影響,缺一不可。

覺得如何,就是如何

覺得被世界虧欠,就會帶著憤恨的情緒活著,覺得活著是福利,就會用感恩的心情活著,認知決定世界的框架,決定生活的風格和色彩

同一件事,在一百個人眼中,就有一百種解釋。

你有你的意見跟態度,他有他的看法跟思路,因為大家都有各自的腦子、獨特的認知,彼此成長體驗不一樣,解釋的方式就不一樣;有人說生活美好,有人說生活難搞,所以有人期待起床迎接明天,有人想著趕快熬過今天。

相信大家都有跟人意見不同的時候,可能還因此吵架,留下不愉快的經驗。然而,除非故意顛倒是非,否則不管是他的、還是你的觀點,對各自來說都是「事實」,是各自基於自身經驗產生的觀點

一個人的經驗事實通常是狹窄的,了解這個道理,就能夠透過別人的觀點,看他走過的路,來增加自己的認知寬度、減少盲點

狹窄的認知,不可能的全知

我們都承認,人不能靠想像就知道真相。

認知如同注意力,都跟手電筒一樣,只有照到的地方亮。你看到的大象,和我看到的大象,絕對不一樣,你認為的快樂,跟我認為的快樂,具體絕對不相像。

有人喜歡吵架,而且非要吵到贏、吵到對方認錯、吵到「自己對」,就是因為沒有(或不願)意識到,大家都是基於各自認知的事實來發表意見,這個認知盲點會造成什麼結果?

這會讓造成心態上「只有我是對的!」,眾人皆醉我獨醒,我的想法最高明。

久了這個人就找不到人吵架了,只剩下他單方面輸出,畢竟沒人願意和狹隘的人待在一起。

既然不再有人願意與自己進行交流,自己也沒有意識到需要「開放」才能和別人交流(閱讀也需要開放的思維),想法的對撞跟新思維刺激也就不容易發生,這個人也就定型不再有改變的可能了。

人因為意見不同而爭執,結果可能關係破裂,可能完好如初,但只有自己知道,自己是因為理解他人觀點而做出調整,還是為了人際關係在行動上妥協,心裡仍然認為對方的看法很笨、很討厭。

其實我們看起來知道的多,只是自以為知道而已。

我的「知道」只是我的解釋,並不是真正的事實,也許還差很遠,既然如此又為什麼一定要別人接受並遵循我的意見呢?

假設「我一點都不客觀」

為了破除堅不可摧的態度,同時理解單向的看法有多脆弱,我們可以跟自己玩個遊戲,這個遊戲叫做:「假設我一點都不客觀。」

遊戲規則很簡單:請假設自己的觀點主觀、片面、漏洞百出,在這個假設上重新觀察自己的想法

你可以自己變換假設條件,例如:假設我的看法是錯的(更換端點)、假設我是既得利益者、假設我是被剝削者、假設我是受害者、假設我是加害者(更換角度)……做身分的假設也很有趣,大家可以玩看看。

玩過一輪後,再就同一件事發表看法,也許我們會有重要發現,比方說我們一直碰到同樣的人生課題,也許因為我們不預設自己是對的,反而假設自己是反派,結果找到一直以來不斷碰到相同課題的原因。

一直以來不順、身處環境不好,我們不要置身事外,好像自己純白無瑕;在同一個系統裡,所有人事物都可能是問題的一部份

想像第三者怎麼看待這件事

想像一個和你認知截然不同的人在旁邊,或你自己變成那個人從相反的角度看同一件事,試試看解釋這件事給原本的自己聽,你會得到以前沒想過的思考方向。

如果這個不同想法的幻想人格不太聰明,可能是因為我們的經歷不足,如果我們從不試圖了解別人的思考核心,注意力都在自己身上,當然沒辦法模擬出高品質的其他人格。

假設意識到這樣的狀況,我們可以選擇:

1.正視自己的偏頗然後做出改善,代謝掉老舊的定見、成見,留下空間拓展認知寬度,讓自己有足夠的能力自我掃雷。

2.忽視它,繼續活在自己的空虛寶座裡面。

地圖不是疆域

有句話說:「地圖不是疆域」,意思是地圖上的各種註解能幫你了解地圖所展現的地形地貌,但終究不是真實的地理環境,而是繪製地圖的人對這塊地形的解釋。

地圖外的地形沒有被記錄不代表不存在,地形就在那裏,只是不在地圖上,被記錄的地圖,也不代表正確。

那麼你會把你手上的地圖當成世界嗎?我想不會,你會把他當成導覽工具,幫你架構對環境的理解,鞏固認知裡的世界。

地圖能不能繼續畫下去?我想是可以的。

不會畫地圖怎麼辦?可以拿別人畫的地圖互相參照、買新的地圖。

當有人告訴你,你手上的地圖畫錯了、畫漏了、比例出問題了,你會怎麼做?憤怒的說你全家都畫錯嗎?還是去考證他的資訊能否提高自己地圖的真實性,從而減少走彎路、遇到危險的機會?

做為人類,我們喜歡省力的東西,喜歡簡化生活中的一切,所以我們很擅長貼標籤、分族類,這有利省腦力的生活,不然每件事都當成新的去了解,會消耗掉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很累。

把曾經有用的經驗變成套路,用同樣的做法解決類似的問題,雖然效果難以保證,但至少日子能繼續演。

這就是為什麼我們越來越沒有耐性跟好奇心,因為過日子不容易,要煩惱的問題太多了,如果能簡單點,自己就少煩點,最後我們忽略個體的獨特,把所有的人都物化,我們忽視事件的立體,把所有問題都看扁。

想要有所不同,就必須要採取不同的行動,消化不同的思考。想要到地圖之外探索未知,就應該實際探索跟消化經驗,而不是用有限的資料來亂猜。

有所行動才能談改變

要更新「地圖」、拓展認知寬度,最有效的方式是實踐,自己畫地圖,你能有最深刻的理解。

最省力的方式是閱讀跟學別人的經驗,借別人的地圖來參考,你會知道我不知道的事,他有屬於他的地圖,我們不妨放下身段去挖挖寶。

最好的方式是勤於實踐、勇於借鑑

想改變,卻又不願意實踐,不妨問問自己:既然如此,何談改變?

如果無法放下身段求教,不妨問問自己:是什麼原因造成腰這麼僵硬?自己是經歷了什麼才會如此僵固?

有需求,就要採取能恰當滿足需求的行動;原本方式行不通,就要換個方式用,摸索有效的方法來替代舊行動,或都保留下來換著用,反正方法即智慧,技多不壓身。

真正要替換掉的,是用「試試看不同行動」的思維,替換掉「只能這樣做」的思維,替換掉萬年不變的舊邏輯。

你能不能想像,當你採取不同行動、裝備不同思考後會產生什麼效果?能不能讓生活軌跡有點不一樣?能不能讓人際關係有點不一樣?

能不能讓自己的世界有點不一樣?


✩我是拜倫,謝謝你讀到這裡!你/妳有在這篇文章產生什麼想法嗎?拜倫期待你/妳的回應與支持,如果拜倫的文章有幫助,請不吝給予拍手留言鼓勵,讓拜倫看到漣漪,更有動力堅持做下去:)

聯絡拜倫

✩用讀的《拜倫思維筆記》在《Matters》《Medium》《Vocus

✩轉發請註明來自《拜倫思考筆記》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拜倫思維筆記的沙龍
19會員
28內容數
2022/02/23
先總結,我覺得這個資訊爆炸時代的人普遍充斥無力感,同時又眼高手低、急於求成,追求表面光鮮又不善於靜下來跟自己對話,慾望快速膨脹,無法滿足慾望的焦慮也跟著瘋狂成長。
Thumbnail
2022/02/23
先總結,我覺得這個資訊爆炸時代的人普遍充斥無力感,同時又眼高手低、急於求成,追求表面光鮮又不善於靜下來跟自己對話,慾望快速膨脹,無法滿足慾望的焦慮也跟著瘋狂成長。
Thumbnail
2022/02/16
異常孤獨同時渴望關係的曠男怨女,如果有機會就會瘋狂地投入關係中,這樣的模式存在大問題的機率相當高,因為急於進入關係,所以很多原本能看見的問題都會被忽略,就算那個問題很嚴重,孤獨的人們卻是什麼都看不見,或不願意看見。
Thumbnail
2022/02/16
異常孤獨同時渴望關係的曠男怨女,如果有機會就會瘋狂地投入關係中,這樣的模式存在大問題的機率相當高,因為急於進入關係,所以很多原本能看見的問題都會被忽略,就算那個問題很嚴重,孤獨的人們卻是什麼都看不見,或不願意看見。
Thumbnail
2022/02/09
失控感越強,越焦慮不安,所以人用一生的時間試圖掌控身處的環境,為的就是心安。
Thumbnail
2022/02/09
失控感越強,越焦慮不安,所以人用一生的時間試圖掌控身處的環境,為的就是心安。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們總會思考人生,無論是自己的夢想、抱負、生活理念、行事原則等等,我們總會在第一次思考後,逐漸地歸納那些零碎的想法,最終為我們的人生制定藍圖,以此想像自己未來的樣貌。   這是我一直以來認為的必然過程,回顧著過往的諸多想法,思考著該如何實踐自己想要的人生,一步又一步踏實地前進,直到我已臨於深淵之
Thumbnail
  我們總會思考人生,無論是自己的夢想、抱負、生活理念、行事原則等等,我們總會在第一次思考後,逐漸地歸納那些零碎的想法,最終為我們的人生制定藍圖,以此想像自己未來的樣貌。   這是我一直以來認為的必然過程,回顧著過往的諸多想法,思考著該如何實踐自己想要的人生,一步又一步踏實地前進,直到我已臨於深淵之
Thumbnail
我一開始沒想過 有那麼多事情違反常理 我會發現是因為 我每次無聊在思考事情邏輯的時候 我發現...我好像 跟其他人想法 不是略有不同 是...不同 所以 我想來一項一項列出來 記錄下來 到底有多少邏輯 跟一般"常理"不同 我自己也很好奇 1. 想提升工作技能 未必代表"只"提升工作能力 我覺得這是一
Thumbnail
我一開始沒想過 有那麼多事情違反常理 我會發現是因為 我每次無聊在思考事情邏輯的時候 我發現...我好像 跟其他人想法 不是略有不同 是...不同 所以 我想來一項一項列出來 記錄下來 到底有多少邏輯 跟一般"常理"不同 我自己也很好奇 1. 想提升工作技能 未必代表"只"提升工作能力 我覺得這是一
Thumbnail
不知道你是否有過這樣的體驗:當每個人都在自己的生命軌跡上打拚時,大家都同樣地努力,可是為什麼別人所走的路就是花香芬芳晴空萬里,你的就是碎石爛泥暴雨陰晴呢?同樣的在路途上大家都不小心碰上了水窪低谷,別人就遇的上好心人來伸出援手,你卻大聲呼喊無人回應手機還沒了訊號呢?
Thumbnail
不知道你是否有過這樣的體驗:當每個人都在自己的生命軌跡上打拚時,大家都同樣地努力,可是為什麼別人所走的路就是花香芬芳晴空萬里,你的就是碎石爛泥暴雨陰晴呢?同樣的在路途上大家都不小心碰上了水窪低谷,別人就遇的上好心人來伸出援手,你卻大聲呼喊無人回應手機還沒了訊號呢?
Thumbnail
人這一生永遠都在為自己的認知買單
Thumbnail
人這一生永遠都在為自己的認知買單
Thumbnail
人生就像坐井觀天,越往上爬,看到的世界越多。
Thumbnail
人生就像坐井觀天,越往上爬,看到的世界越多。
Thumbnail
從小到大,我們每天的每天都在做出不同的選擇,小至出門前決定要穿什麼?早餐吃什麼?如何抵達目的地?收到信要不要馬上回?這些大小不同的選擇,都是我們每天都像是在走不同的遊戲地圖,為自己開啟不同走向的遊戲腳本,進而引導至不同的結果。
Thumbnail
從小到大,我們每天的每天都在做出不同的選擇,小至出門前決定要穿什麼?早餐吃什麼?如何抵達目的地?收到信要不要馬上回?這些大小不同的選擇,都是我們每天都像是在走不同的遊戲地圖,為自己開啟不同走向的遊戲腳本,進而引導至不同的結果。
Thumbnail
地圖上的各種註解能幫你了解地圖所展現的地形地貌,但終究不是真實的地理環境,而是繪製地圖的人對這塊地形的解釋,地圖外的地形沒有被記錄,但不代表不存在,地形就在那裏,只是不在地圖上,被記錄的地圖,也不代表完全正確。
Thumbnail
地圖上的各種註解能幫你了解地圖所展現的地形地貌,但終究不是真實的地理環境,而是繪製地圖的人對這塊地形的解釋,地圖外的地形沒有被記錄,但不代表不存在,地形就在那裏,只是不在地圖上,被記錄的地圖,也不代表完全正確。
Thumbnail
     記得當我剛步入社會時,對一切都充滿迷惘,對周遭更是感到困惑,我疑惑的點則是...我覺得別人好像都很清楚自己要什麼、該做什麼、該何去何從?   我自己則沒有太多這樣的方向感,直到後來我才慢慢意識到一件事情,因為從小我所做的決定,大概有一半不是出於自己的意識而做,換句話說,在亞洲填鴨式體制的教
Thumbnail
     記得當我剛步入社會時,對一切都充滿迷惘,對周遭更是感到困惑,我疑惑的點則是...我覺得別人好像都很清楚自己要什麼、該做什麼、該何去何從?   我自己則沒有太多這樣的方向感,直到後來我才慢慢意識到一件事情,因為從小我所做的決定,大概有一半不是出於自己的意識而做,換句話說,在亞洲填鴨式體制的教
Thumbnail
  你是否有過這樣子?當自己忙活了大半輩子時,突然之間,好像對自己的選擇與人生都產生迷茫。 從你睜開眼的一刻,每日重複著相同的場景與生活節奏,腦海裡裝滿了手邊棘手的工作或應該去完成的責任項目。尤其當你坐下來喘口氣,無論你當下是放空,或者裝著某種苦惱與煩躁情緒。
Thumbnail
  你是否有過這樣子?當自己忙活了大半輩子時,突然之間,好像對自己的選擇與人生都產生迷茫。 從你睜開眼的一刻,每日重複著相同的場景與生活節奏,腦海裡裝滿了手邊棘手的工作或應該去完成的責任項目。尤其當你坐下來喘口氣,無論你當下是放空,或者裝著某種苦惱與煩躁情緒。
Thumbnail
當世界變大了,煩惱就會變小了。 當眼界遼闊了,心中的邊界也就消失了。
Thumbnail
當世界變大了,煩惱就會變小了。 當眼界遼闊了,心中的邊界也就消失了。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