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經第12章】欲之本性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經文:
王弼本: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
帛書(校):
五色使人目盲,馳騁田獵使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使人之行仿,五味使人之口爽,五音使人之耳聾。是以聖人之治也,為腹而不為目。故去彼而取此。
楚簡: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
盲、聾、爽,都有敗壞的意思,王弼注:爽,差失也;河上公注:爽,亡也。
五色、五音、五味皆屬外在刺激,使人產生快感,但快感停留時間短,沒多久就會消散,而人會記住這種短暫的愉悅,然後不斷地尋求刺激,產生慾望,因而進入刺激、歡愉、消解的迴圈之中。
久而久之,感官便失去原性,失去敏銳,無法順其性而感知,僅能受外物牽引。
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
畋,音田,畋獵:狩獵。行:操行或行為,妨:損害。
放縱奔放的狩獵,會使人心發狂,猶如沉浸在攻擊、擊毀的興奮狀態,人心進入狂亂,沒有理智,沒有情感,身體與意志不知被何物驅使。
難得之貨之所以難得,在於看了就想佔為己有,無論如何都想得到,強烈的慾望已經佔據本心,使人失去心智,心亂則使操行與行為都有所損害。
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
腹與目,都是指人透過「六識」與外物連結之後的感受、感覺。
腹,指身,自身純然、實質的感受,就像身體主動告知訊息一樣,它覺得受損,就會讓你感覺你需要休息,它覺得舒適,你便覺得清新喜悅;目,屬於泛稱,泛指外界給予的刺激,所產生的短暫感受,像是看到海市蜃樓一般,覺得美好,但感覺一過,又覺得空虛,空虛又想填補,不斷循環,往往這種循環來自於無意識,想改也不容易,因此,王弼注:為腹者以物養己,為目者以物役己。物本身是中性,個人接觸後,各有不一樣的影響,為腹者能轉化,為目者反受控制,所以要去「為目」取「為腹」。
欲之本性
為腹,是出於自身真實、實在的感受,譬如身體缺乏能量便需進食補充所需,缺乏、補充是身體的自然反應,也實在地獲得並轉換;為目,則屬虛幻,看起來好像是自己的需求,其實,在意識,甚至在無意識之中早已被設定。你會因為得償而歡愉,歡愉的感覺像似真的,因為當下確實感到開心,所以不疑有他,但這有可能是被設定的,為何別人得到一樣的東西卻有不一樣的感覺,唯獨自己感到開心?為何你會有這樣的需求,別人卻沒有?
所謂「被設定」,可能從未出生就開始被影響著,有自己的累世、週遭人事物的磁場、集體意識、大環境磁場等,不限時間與空間,我們都身在其中,我們的意識不斷地被影響,導致需求顯現於「目」,顯現於表面,而非實質的身體所需。
產生欲望的本性,實際上可能已受到許多牽絆,所以難以分辨「欲」是從「腹」還是從「目」,僅能透過淨化,慢慢地找回身體的感覺。
avatar-img
72會員
47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Peace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有之以為利」,事物呈現它的形象,便於人對它產生解釋,讓人易於賦予其意義與用途;「無之以為用」,事物未顯現的面貌,容易被忽視,以為「沒有」,所以誤認為無用,其實「沒有」之處,才有妙用。
在六識打開之時,「神」常一去不復返,透過六識,我們時常在各個地方「留神」,產生在意,時間一過形成記憶,有些記憶會記得,有些會卡在意識深處,無法察覺。
在天之道中,事的功成有其定數,自身盡了力,功成的效果會回饋,這之間有適當的「度」,拿取過多、驕傲自大都是超出了「度」,唯有體悟到「適度」,才是真正的身退。
人看水,水處於低下,而水本身卻無此心,只有順應,上天給它什麼任務它便執行,因為無心,所以海納,能納則廣,加上以柔為本、韌為質及衍生的特性,因此幾近於「道」。
天地之所以能長久,是因其不為己而生,所以能長生。 聖人以外在事物為優先,把自己放在最後,反而先收到正向回饋;將自己置之度外,反而成就其身。
「谷」形成空間上的「虛」,虛能納,納則聚,聚精而凝「神」,這是自然生成的精氣,似乎是造就萬物的能量來源。
「有之以為利」,事物呈現它的形象,便於人對它產生解釋,讓人易於賦予其意義與用途;「無之以為用」,事物未顯現的面貌,容易被忽視,以為「沒有」,所以誤認為無用,其實「沒有」之處,才有妙用。
在六識打開之時,「神」常一去不復返,透過六識,我們時常在各個地方「留神」,產生在意,時間一過形成記憶,有些記憶會記得,有些會卡在意識深處,無法察覺。
在天之道中,事的功成有其定數,自身盡了力,功成的效果會回饋,這之間有適當的「度」,拿取過多、驕傲自大都是超出了「度」,唯有體悟到「適度」,才是真正的身退。
人看水,水處於低下,而水本身卻無此心,只有順應,上天給它什麼任務它便執行,因為無心,所以海納,能納則廣,加上以柔為本、韌為質及衍生的特性,因此幾近於「道」。
天地之所以能長久,是因其不為己而生,所以能長生。 聖人以外在事物為優先,把自己放在最後,反而先收到正向回饋;將自己置之度外,反而成就其身。
「谷」形成空間上的「虛」,虛能納,納則聚,聚精而凝「神」,這是自然生成的精氣,似乎是造就萬物的能量來源。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貪求五欲就好像舔刀口上的蜜,雖然只有一點點甜味,卻不知不覺地傷了舌頭,「如蜜塗刀,舐者貪甜,不知傷舌」。 另外又說,我們貪求五欲,求不到很痛苦;得到的時候,卻又很恐懼、苦惱隨時都可能再失去;失去的時候又很懊惱。甚至有的人為了貪欲而失去了寶貴的性命,就好像飛蛾撲火一樣。
Thumbnail
人的生存動力出於本能,而人的煩惱亦來自本能,這個本能主要有兩個部分:「性」與「自我認同」。人追逐這兩者,又同時為兩者所傷。
Thumbnail
這段文字表達了人們一旦沉迷於外在的五色、五音、五味之中,就容易受到傷害。文章就貪嗔痴的外境之相進行了分析,告誡人們要適度追求物慾享受,保持安定身心過著樸實自然的生活。文章強調了控制慾望對於人們的重要性。
Thumbnail
※經文: 佛告須菩提:「爾所國土中,所有眾生若干種心,如來悉知。何以故?如來說諸心,皆為非心,是名為心。所以者何?須菩提!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導讀: 【爾所國土中,所有眾生若干種心,如來悉知】:《六祖壇經.疑問品第三》云:「自性迷即是眾生,自性覺即是佛。」如來有肉眼
  其實每一個人都知道,當一個人想要並最終觸碰另一個人的身體時,不是生殖器在控制肌肉,而是大腦。也許你的大腦和平常處在不太一樣的精神狀態,但那還是你,而且你是知道的。沒有人天生是生殖器和激素的奴隸,在你人生的絕大多數時候,你也不會真心想要向外界宣稱你是這樣的奴隸。
Thumbnail
人的感官常受到外在影響,無意識下就失去正確的判斷、盲目跟從,致使心迷失、行為陷入錯亂,而其根本在道德經十二章裡告訴我們,是因為心未回歸道心,真正由心來主宰,而道心的展現是慈悲、柔和、清淨的……。若能將心境顧好的人,同時會看清五官、感知和行為是否會處在雜染之中,恐會深陷其中,深感此為危險之處,而遠避之
Thumbnail
在道德經裡,學習融於道中,成為道的一份子,這個感覺就像是第十一章虛中所提,如輻、轂相合成為車輪,為車所用。諸多的小元素組成為具有其他更具意義功能性的較大單元,而無論是小元素或是較大單元,或是組成更大的單元時,都是符合道性中的無-”無我、無私”,也才能相互的”融合、融入”。而要如何能做到如此,
Thumbnail
 (5) お問い合わせ先  人は意識を持っていますが、意識は覚醒状態と非冷静さに分かれており、要するに、いわゆる無意識が無意識です。   潜在意識は無意識で、間違った動きだと知りながら、気づかないうちにやってしまい、やってしまって後悔することが多いです。  欲望があるのは当たり前ですが、欲望が多
Thumbnail
非關宗教,純粹欣賞「貪嗔癡慢疑」的字義,簡單詮釋了其內涵,分享這份美好~ 貪——貪愛五欲 對順的境界起貪愛,非得到不可,否則,心不甘、情不願,意指是對於喜好的過分偏執。 《大乘義章》卷五說:「於外五欲染愛名貪。」 嗔——嗔恚無忍 對逆的境界生嗔恨,沒稱心如意就發脾氣,不理智、意氣用
Thumbnail
慾望使你的心混亂、焦躁、看不清自己。你活在表象,活在別人的眼中。你喪失了追求有價值的目標的心態,取而代之的是垂手可得的俗物。
貪求五欲就好像舔刀口上的蜜,雖然只有一點點甜味,卻不知不覺地傷了舌頭,「如蜜塗刀,舐者貪甜,不知傷舌」。 另外又說,我們貪求五欲,求不到很痛苦;得到的時候,卻又很恐懼、苦惱隨時都可能再失去;失去的時候又很懊惱。甚至有的人為了貪欲而失去了寶貴的性命,就好像飛蛾撲火一樣。
Thumbnail
人的生存動力出於本能,而人的煩惱亦來自本能,這個本能主要有兩個部分:「性」與「自我認同」。人追逐這兩者,又同時為兩者所傷。
Thumbnail
這段文字表達了人們一旦沉迷於外在的五色、五音、五味之中,就容易受到傷害。文章就貪嗔痴的外境之相進行了分析,告誡人們要適度追求物慾享受,保持安定身心過著樸實自然的生活。文章強調了控制慾望對於人們的重要性。
Thumbnail
※經文: 佛告須菩提:「爾所國土中,所有眾生若干種心,如來悉知。何以故?如來說諸心,皆為非心,是名為心。所以者何?須菩提!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導讀: 【爾所國土中,所有眾生若干種心,如來悉知】:《六祖壇經.疑問品第三》云:「自性迷即是眾生,自性覺即是佛。」如來有肉眼
  其實每一個人都知道,當一個人想要並最終觸碰另一個人的身體時,不是生殖器在控制肌肉,而是大腦。也許你的大腦和平常處在不太一樣的精神狀態,但那還是你,而且你是知道的。沒有人天生是生殖器和激素的奴隸,在你人生的絕大多數時候,你也不會真心想要向外界宣稱你是這樣的奴隸。
Thumbnail
人的感官常受到外在影響,無意識下就失去正確的判斷、盲目跟從,致使心迷失、行為陷入錯亂,而其根本在道德經十二章裡告訴我們,是因為心未回歸道心,真正由心來主宰,而道心的展現是慈悲、柔和、清淨的……。若能將心境顧好的人,同時會看清五官、感知和行為是否會處在雜染之中,恐會深陷其中,深感此為危險之處,而遠避之
Thumbnail
在道德經裡,學習融於道中,成為道的一份子,這個感覺就像是第十一章虛中所提,如輻、轂相合成為車輪,為車所用。諸多的小元素組成為具有其他更具意義功能性的較大單元,而無論是小元素或是較大單元,或是組成更大的單元時,都是符合道性中的無-”無我、無私”,也才能相互的”融合、融入”。而要如何能做到如此,
Thumbnail
 (5) お問い合わせ先  人は意識を持っていますが、意識は覚醒状態と非冷静さに分かれており、要するに、いわゆる無意識が無意識です。   潜在意識は無意識で、間違った動きだと知りながら、気づかないうちにやってしまい、やってしまって後悔することが多いです。  欲望があるのは当たり前ですが、欲望が多
Thumbnail
非關宗教,純粹欣賞「貪嗔癡慢疑」的字義,簡單詮釋了其內涵,分享這份美好~ 貪——貪愛五欲 對順的境界起貪愛,非得到不可,否則,心不甘、情不願,意指是對於喜好的過分偏執。 《大乘義章》卷五說:「於外五欲染愛名貪。」 嗔——嗔恚無忍 對逆的境界生嗔恨,沒稱心如意就發脾氣,不理智、意氣用
Thumbnail
慾望使你的心混亂、焦躁、看不清自己。你活在表象,活在別人的眼中。你喪失了追求有價值的目標的心態,取而代之的是垂手可得的俗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