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樣對一個議題下結論,真的是有些困難
正是要對自己的言論負責,才會這樣去考量:是不是要減少結論的概率。
我指的是,現在隨便一個社群新聞、網路發燒影片等,觀眾的留言機制設定很自由,可以想說什麼就說什麼;但當然也不乏那些,嫌文章太長、影片看不仔細的人隨意潑糞。
偶爾會有點看不懂什麼情形:無知人的面子有很值錢嗎。
所以也可以說,大概就是不要太常發表自己的意見;不過我想任何決定都是雙面刃,只能盡量讓自己在表現出某個舉動的時候,「盡量正確」就好,反正常常有人說得出心聲嘛。
即使沒有,別人的智商也不是我的責任。
...
我曾經被人講一下可以多看點書,當時只想請他安靜。
什麼意思,我沒有要把你的生活當作標竿欸。
深埋很久的觀念,對大學期間的財富自由我還是比較保守的態度,會知道自己當前的學術智識不如那些學霸,名次也是 75% 後,但用不著「叫我多看書」,我不需要過得這麼累也能很自在。
我本人的書櫃很穩定的每年都會固定塞進 8 本書,誠品會員督促消費的結果。
不過同樣的話,倒是有對家裡說過,沒錯我就是個雙標仔,因為我不希望他們在抱怨生活的同時,對資訊的進帳都是仰賴政論、抖音,全然展現出對自己的人生「一點也不積極也不行動」的態度,還影響到我,才會這麼說。
社會早就祭出懲罰了,何止沒錢,根本是要他們窮到骨子裡。
讀書只是一種精進的形式
起初我的意思是想表達:落入自己不喜歡的情境,需要找方法抽離。
不過我認為現代人真的很難改變的原因,就來自義務教育,因為當人們習慣做任何事都要「考試」的時候,我們就會去追求很即效性的東西:要趕快看到分數、趕快能訂正,畢業就是要有工作。
很多人不是真心要改造他們的生活環境,那客服式敷衍過去就好。
早幾年的新聞在講說 M 型化是真的,那些對自己生活一直都有正向微幅改變的人,我們只是遲早見證他們的顯達;相反那些上了年紀,活的差的也真的是各個在比爛。
好就好在,作為大眾的鏡子,這些人十分稱職。
...
餘下的空間你可以透過方格子既有功能,與我的內容互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