練習斷捨離的我嚴格管控物品的數量。大多數情況下,數量愈少就愈容易管理,藉由不斷減少物品來獲得空間與時間的餘裕。
數十年來,我只擁有一套寢具,一周換洗一次,盡量在早上起床洗好,傍晚再用除濕機或烘被機烘乾,晚上就可以再用。
如果乾不了,一個晚上沒用被單或床包也沒什麼關係。
生活型態改變
養了狗狗雞蛋,換洗頻率變高了,3-5天就會換洗。
有次她在床上伸懶腰時爪子勾破了床包,恰巧我一直想換成低飽和度顏色,買了宜得利的灰色床包。
我沒有馬上丟掉舊床包,發現有兩件可以替換很方便,拆下之後就可以馬上鋪上乾淨的,狗毛也不會掉在沒鋪床包的床墊上。
於是用針線把舊床包縫好續用,但每次看到縫補的痕跡,就會覺得矮由(心中不舒坦)的感受。
為什麼買?
今年冬天,我在思索許久之後入手了無印良品的法蘭絨床包。
為什麼練習極簡生活的我會決定多一套床單與床包呢?
比起棉質床包,法蘭絨蓄熱快很溫暖,也不會有冰冷的觸感,睡眠品質提升許多。
因為如此,過了一兩周後我也下定決心買了法蘭絨床單。
伴侶說書人試睡過我的床,回饋說暖得很快,即使是粗線條的她也有感。
隨著物品愈來愈少,使用的頻率愈來愈高,我也愈清楚使用的「感受」。
我有兩雙羊毛襪、兩雙棉襪,但我幾乎只會換穿羊毛襪,它吸濕排汗的效果很好,不會讓腳冰冰,流腳汗也不易發臭。
棉襪穿幾小時就會有微微的溼氣,有點小困擾,心情不美麗,沒有怦然心動的感覺。
於是兩雙羊毛襪都穿到腳跟磨到薄透快破,兩雙棉襪還是幾近全新。
我很清楚未來只會選買羊毛襪。
冬天要續用棉質床包也沒有不可以,但每晚睡前摸到冰涼涼的被子,就覺得不舒服,有點困擾。
生活的愉悅
以前的我因為節省,總會說服自己繼續使用不順手、不舒服、不美觀的物品,甚至連用不上都捨不得丟。
然而,隨著練習少物生活,每件物品對我來說都是必要的存在且高頻率使用,我希望可以漸漸減少「不舒服的困擾感」,讓身心處在舒服的狀態,就像是關閉一些在電腦背景運轉的APP,釋放出RAM或CPU的空間。
山下英子在《斷捨離》寫道:
「斷捨離的目標不只是減少,更是追求『生活的愉悅』。是為了讓生活變得更好,而精簡化、最佳化的發想。
為了讓生活過得愉悅,要選擇什麼、丟掉什麼?」
斷捨離與節省是不相同的,有時會誤解簡單生活就是什麼都不買。
像是山下英子的衣服數量雖少,但因為頻繁穿用,她認為衣物的「氣」與「新鮮度」也會降低,需要定期更換。
對我來說,這是很特別的概念,原來衣物也需要新陳代謝。
之前幫爸媽整理衣櫃,他們滿滿數十年前的衣物因為沒壞沒破捨不得丟,卻也從來不想拿起來穿,是不是那些衣服不再適合現在的他們呢?
新鮮度跑掉的衣物,穿起來也不再令人開心。
有意識的選擇使用的物品。
覺察使用中的心情與狀態。
期許生活中時時感受到舒適與喜悅。
如果喜歡我的文章,請訂閱、贊助,給我一個愛心❤️ 在下方LikeCoin讚賞鍵按五下,感謝您的閱讀與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