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年前在學運升級到最高峰的時候,我還在東京電腦前看著直播激動到差點落淚,柯文哲、林昶佐、洪慈庸還沒組黨,到東京招待華僑辦演講跟餐會的時候我也在場,後來過了幾年,看著這些人的變化,加上自己工作原因,只能說知道越多就越不想聊政治。
我遠離政治話題有幾個關鍵時間點。
(內文很多都是我夢到的,大家不要太認真)
1.真的有人是被操弄
有憑藉自由意識,了解並且行動的人,但同時也有沒那麼了解,以愛國情緒為動機的人。反抗體制、爭取民主、統一、獨立不管什麼立場的人群發動社會行動,都是集體意識的體現,同一場運動裡有我喜歡的人跟意見,就有我不喜歡的人跟意見。
而且我必須補充一點,想要不帶情緒立場暸解一個議題原本就充滿困難,門檻很高,需要具備的前置知識非常多。像當年學運的服貿,不只要了解「海峽兩岸服務貿易協議」內容本身,還要了解台灣的議事規則、簽署的背景、之前承諾過什麼、台灣對中國關係、中國國際影響力、簽署以後在國際上以及國內各產業的影響,一研究下去根本沒完沒了,最後我們如果是看懶人包,那懶人包刪去了什麼?哪個部分是檯面上規定,檯面下約定成俗的?一般人根本不得而知。
(約定成俗:比如說路邊違停是犯法,但是學校放學時間一堆車停在那等小孩,久了大家就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或不戴安全帽是違規,但是鄉下警察只會挑大學生抓,不會抓在地人。這情況也可以套到政、商或任何業界,很多潛規則是網路查不到的,也不會有人無聊上網講,不然大家都難做。這點不只台灣,日本也是如此。)
2.檯面上的情報可信度低
所有會到人民手中的情報,都一定是被“檢查”過的。不只中國、台灣、日本也一樣。先撇除政治,農業、社會跟某些我比較熟悉、工作上會接觸到的議題,沒有一個能把真相完全公佈。如果連我們討論的題材都是被閹割過的,那有什麼好討論的?
我以前在智庫寫文章時,只要是訪問日本單位,公家單位不用講,民間單位更是對放在檯面上的新聞稿很介意,出稿以前都要經過受訪單位審稿,當然很多部分會被刪除。至於網路上很多爆料,或是看似是自爆攻擊的那些呢?只能說人在結構中,就會被結構牽制,沒有一個人或一個單位是完全不受利益、人情、社會關係牽制。
3.不理智的討論
現在檯面上常貼的標籤有「4%」「塔綠班」「韓粉」「柯粉」。大家討論已經不是針對議題,而是先貼對方標籤。開口先貼對方標籤,然後就預設對方立場,之後根本不用期待什麼討論。挺某黨就等於愛國,某個議題跟某黨意見相反就是賣台,這種充滿情緒的對話根本沒什麼意義。
這篇文章的省略版在FB上PO出時,就有人來酸,雖然我可以當作沒看到或把留言刪除,但像這樣帶有情緒或批判,卻完全無助於良性討論的聲音,早就充斥在網路上。我打一篇文章表達論點,對方一句「啊你就4%啊」「這篇完全沒有邏輯」「你塔綠班啊」就足以讓人氣餒,我想好好討論,你反對就寫出針對哪裡反對,但現在網路風向就是多數人隨便噴一句就消失,不要說不理智的討論了,這根本算不上“討論”。
4.自己的情緒
我也會因為被貼上某些標籤而感到憤怒,這就表示已經沒辦法理性判斷跟評論了。不知道真相、沒有理性那我就不會想在公開版面評論任何跟政治有關的事。隨便打文章嘴砲,越高談闊論只會越顯得自己越無知。
最後我覺得商業只要是因為議題或勾上政治立場而獲利,那就有可能因為同樣的原因失利。在台灣如此熱衷政治,任何立場都充斥狂信者的氛圍中,做生意就該謹言慎行。
不期待每個人都能理性面對每個話題,但身在商場就該步步為營。我自己站在知道真相沒辦法加分,反而會受到真相跟消費者兩邊壓力的立場來看,知道有時候那種窩囊氣會真會讓人受不了。
但網路時代,小不忍則亂大謀,所有為了台灣、為了某些議題而努力的人,大家加油。該忍得就忍,有時候還是要看清楚在這亂世中輿論是誰在帶頭,什麼東西一時會過去、什麼東西會留下傷疤。
所有集體意識的衝突中,沒有一個個人是純粹邪惡的,每個人都為自己的正義而戰,大家就放寬心適可而止吧。
結語-那些不能公開講的事
我第一次覺得自己該好好利用方格子隱藏「非付費會員看不到某些內容」的功能。以下講的會帶點情緒跟個人立場,大家斟酌收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