負面情緒是導致身體或精神疾病的主要原因!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那些未被表達的情緒永遠不會真正消失,它們只是暫時被埋葬,待有朝一日以更醜惡的形式爆發。——弗洛伊德
通常,我們對外界的不滿會做出兩種反應,一種是憤怒,一種是悲傷。無論是憤怒還是悲傷,它們都只不過是一種負面情緒,僅此而已。
什麼是情緒?情緒就是念頭的產物。那念頭又是什麼?念頭就是我們透過眼、耳、鼻、舌、身、意對外界一切事物產生了認識以後,對外界刺激作出的反應。
這些重復的反應形成並加深著記憶。我們每重復一次同樣的行為,記憶的痕跡就會加深一次,重復得越多,痕跡就越深刻,這些記憶痕跡,就體現在我們的慣性思維和日常的行為模式中。我們的感受、語言、行為等等一切,都圍繞著記憶運行。
就像黑膠唱片的溝槽一樣,只要唱針放在上面,唱片就會自動播放。
我們大都以為念頭是一個一個間斷的東西,但實際上,它就像一條流動的小溪。每一天,都有成千上萬的念頭在我們的腦海中此起彼伏,相續不斷。
2005年,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發表的一篇文章顯示,普通人每天會在腦海裡閃過1.2萬至6萬個念頭,而我們能意識到的念頭,只是其中極少的一部分。在所有這些念頭中,有80%的念頭都是消極的。
如果我們無法深入地觀察這些念頭,就會被記憶所驅使,尤其是那些沒有被意識到的負面情緒。有些人常常會因為一點點小事就大發雷霆,憤怒與仇恨的種子不斷長大,仇恨記憶的溝壑也越來越深,記憶越強,行為就越難改變,這就是業力的束縛和因果循環。
情緒本身並不是問題,不被覺知和被壓抑的情緒才是問題。
如果我們仔細觀察嬰幼兒,就會發現,當我們拿走他手中的玩偶時,他會生氣大哭(情緒來了),接著把玩偶再給他,雖然他的臉上還掛著淚水,但是又會開心的笑起來(情緒走了),照樣拿回玩偶開開心心的繼續玩。之前有生氣嗎?哭了嗎?鬧了嗎?他早忘了,他根本沒給那些情緒在自己身體中停留的機會,他根本沒往心裡去,他只是回應著那些情緒,僅此而已。
這就是活在當下最好的、活生生的例子。我們常說“巨嬰”這個詞,其實,我們絕大多數活得像“巨嬰”的人,反而連嬰兒都不如。因為除了身體上的限制之外,嬰兒比我們活得更像一個真正的生命。
他們始終活在當下,該哭哭,該笑笑,該玩玩,該鬧鬧......一切情緒——好的壞的(喜怒哀樂)全部從他們的身體中毫無摩擦地通過,就像褪去的海浪,這就是生命的真諦。
但我們不同,我們之所以沉悶乏味、毫無生氣、充滿矛盾、陷入悲傷和憤怒,正是因為缺失了讓情緒該來就來、該走就走的能力。
我們不給情緒通過身體的餘地,因此它們便不再像海浪般有來有去,而是持續地累積在一起,從而變成一個我們執著的核心。
一旦我們開始執著,能量便無法通過我們的身體,它會積聚在我們的身體中,成為負擔、成為痛苦、成為身體或精神的疾病......
美國著名的心理咨詢家、醫學博士、著名內科醫生約翰·辛德勒(John A. Schindler)在他的書——《病由心生》中寫道,“76%的疾病都是情緒性疾病”。
不被覺察的情緒通常會透過身體上的病痛向我們發出求救的信號,然而絕大多數時候,因為我們沒有或缺少覺知,所以無法接收到身體向我們發出的信號。
那些累積起來的被壓抑的情緒,逐步讓我們失去理智,讓事情變得失控。即使還沒有達到暴怒的程度,我們的言行舉止中也始終都帶著憤怒的影子,我們始終處於憤怒的狀態之中,伺機而動,總是在等待一個導火索點燃自己的憤怒,即使一點點雞毛蒜皮的事情也會引發我們的暴跳如雷。這樣,我們就能理所當然地對自己和外界說:“我實在忍無可忍......”了。
這一切,我們都可能從未察覺。
當丈夫職場失意,經常被上司數落,不得不忍氣吞聲黑著臉回家時,會將壓抑的憤怒發泄到妻子身上;
當妻子常常不得不對泄憤的丈夫忍氣吞聲時,就將憤怒發泄到孩子身上;
當孩子常常不得不承受無緣無故的憤怒,又不敢做出反抗時,就會將憤怒轉移到物體或比他更渺小的東西之上......
我常常見到三五歲的孩子以暴力的態度對待小動物,或者暴力地撕扯鮮花和樹葉,抽打街邊或公園的樹木,而他們的父母卻對此行為毫無覺知。
我們可能都正處於這個循環鏈中的某一個環節卻不自知。我們沒有意識到一切都只是因為某個壞情緒的延續,我們沒有給它通過自己身體的機會。
久而久之,我們每個人的心中都不知不覺地埋下了憤怒的種子,渾然不覺地滋養它長大。於是,我們造就出了一個憤怒的社會。
悲傷亦是如此。當我們不再讓悲傷通過自己時,它便會安心地住在這個身體里,成為“我”的一部分,最終,它會完全成為“我”。
憤怒或悲傷本身,並沒有問題,從某種程度上來講,它證明我們還活著,還感受著。但問題是,我們不想要這些情緒,這就變成了一個問題。
生命是包容一切的存在,如果我們能透過觀照覺知,生命就是完整的。否則,一個不完整的生命,又怎會有幸福可言呢?
我們總是設法擺脫自己不想要的,我們越是如此,就越是無法擺脫。讓我們一起來玩個游戲:
現在,請大家閉上眼睛,不要去想”檸檬“這個水果;不要去想檸檬鮮亮的檸檬黃色;不要去想用手觸摸檸檬皮的感覺;不要去想檸檬散發的香氣;不要去想檸檬被切開時頓時散發的在空氣中的清新;不要去想舌尖碰觸檸檬汁的酸澀......
好了,現在我們的腦海中印象最深刻的是什麼?當然是檸檬。也許有人會極力把檸檬想象成西瓜或桔子,但我們不得不承認,檸檬的影子還是會不時地跳出來,更加清晰的印在我們的腦海中。
每一次我們腦海中的“不想要”的,其實都是換了一種方式吸引那個“不想要”的東西。這就是我在吸引力法則中提到的,宇宙只會回應我們的念頭,它才不會理你是不是想要與否。但是,如果我們瞭解吸引力法則,掌握了和宇宙頻率相同的思維模式,宇宙自然就會滿足我們的一切願望了。
業力之所以難以打破,是因為我們在累積了生生世世的業力記憶的驅使下,早已形成了屬於自己的慣性思維和行為模式。在還沒有學會自我觀照的情況下,我們又不斷創造著新的業力,所以才倍顯困難。
可是,既然是念頭,它就是一股會來也自然會走的能量,就像海浪捲起的裙邊一樣,總會褪去。
我們需要做的,只是讓自己學會安靜下來,去觀察,像觀察海浪一樣地觀察情緒,漸漸地,頭腦和身體都會處於靜止狀態。
業力既是記憶,也是行為。記憶和行為彼此成就著。只要我們還被記憶支配著,它就必然會驅使我們做出行為。
我們平時所做的大多數活動都是無意識的,如果我們想讓其變得有意識,就需要觀照自己的思想和行為。從無意識的活動到有意識的覺知,這中間有一段空白,而這個空白可以用覺知填滿,方法就是用靜止替代行動。
只有當我們與記憶產生一定距離的時候,我們才能純粹、安靜地坐在那裡,沒有想法、沒有情緒、也沒有行動,只有覺知。
可是,如果我們看似坐在那裡,但頭腦中卻不停地跳出這個想法,冒出那個念頭,那麼行動只是接下來的事情,或遲或早。
我們平時所做的一切,都是因為某個理由。我們想從中得到些什麼,或者想對外界展示些什麼,我們所做的一切不是在為自己做事,而是為了...去做,所以就很難堅持。
只要我們是為了...而做,或做自己認同的事,只要是經過了小我的頭腦的衡量和計算,業力記憶就會加深,它的束縛就會更強;
但是,如果我們以一顆虔誠的奉-愛之心去做,則截然不同。我不需要任何理由去做任何事情,我只是因為需要去做而做,這樣的行為就不會增加業力的記憶,也不會受到業力的束縛。
我們與動物之間的存在之所以不同,是因為動物的存在大多是一種無意識的存在,而我們的存在是一種頭腦的現象。在這個頭腦現象中,99%是無意識的。
正如佛洛依德提出的冰山理論——人的意識組成就像一座冰山,露出水面的只是一小部分(意識),但隱藏在水下的絕大部分卻對其餘部分產生影響(無意識)。
唯一能使得那1%可以增長的方法,就是變得有意識。一旦我們可以變得100%有意識,那麼我們就成了一個觀照者,只有先成為一個觀照者,我們才能有覺知的可能。
在覺知中,觀照者消失了,行為消失了,主體消失了,自我中心的意識消失了,除了覺知,沒有任何東西是存在的。覺知是整體,是無為,是超越頭腦無意識的一種狀態,它是靈性進展的終點。
這個世界上,其實並不存在一個憤怒的人,或一個悲傷的人。因為,“我”就是那個憤怒,就是那個悲傷。反之,“我”也可以成為那個喜悅,和那個愛。
作者:一人一世界
如果你也渴望治愈傷痛、讓心靈得以棲息
讓靈魂獲得自由,那麼你的到來,剛剛好
即將進入廣告,捲動後可繼續閱讀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心理學有一個詞叫「rumination」(縈思),在這裡指人類像反芻食物一樣,不斷地在腦中重播負面事件,沉溺於負面情緒之中。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縈思的傾向,尤其是負面事件剛發生的時候。但這樣的人並不一定是心理韌性不夠強。我認為的其中一個可能是,我們只是太過認真看待世界,輕易就將自己毫無保留交付出去。
Thumbnail
隨著年紀增長,也許是社會期望又或者生理變化,我們開始擁有更多情緒。本文探討情緒的出現、認知以及處理方式,並提供正念呼吸作為一個具體的情緒清理行動。
Thumbnail
何謂情緒? 情緒英文是emotion,代表流動在我們身體的能量。 當我們受到刺激,引發出內心感受、身體反應、想法與行動,就是情緒。 例如某人踏進後巷時,遇到一隻看來很兇惡的狗(刺激),覺得十分害怕,擔心自己被咬傷(內心感受和想法),不禁心跳加速和顫抖(身體反應),最終決定急步繞路離開(行動)。 情
情緒是我們內心的反應,理解並接納這些情緒,才能更好地應對生活中的各種挑戰。相反,如果我們拒絕接收這些情緒,它們就會反覆出現,提醒我們看見並理解它們的重要性。 所謂「負面」情緒,其實是洞察心靈的珍貴鑰匙。不要給那些不舒服的感覺貼上負面的標籤,而是將它們視為無形心靈的訊息。每一個情緒,無論好壞,都是在
人的情緒大略可分成喜怒哀懼憫。基本上,我的想法是人的一切行事動力,都是為解決自己的情緒反應而來,而人為了應付情緒產生的反應,表現出來的,就是我們的外在行為,一連串的行為累積,就是我們的人格表現。 情緒,而非理性,是帶動我們一切行為的動力,理性只是要滿足或解決情緒反應的必需工具。
人的情緒就像一汪湖水 外界的影響如同投入潮水的石子 即使是微小也能激起層層漣漪 這些漣漪就是我們內心的各種情感 悲傷 不安 憤怒 焦躁 以及喜悅 情緒沒有絕對的好壞之分 但它們確實影響我們的身心健康 良好的情緒能滋養我們的內心 而負面情緒 如果長時間累積 或頻繁出現 可能是我們的心
Thumbnail
聽到「情緒化」一詞,相信多數人都會認為是偏向負面的形容詞,而我們不僅對於情緒化的人避而遠之,也極力克制自己成為一個情緒化的人,深怕因為這項特質而影響人際關係,進而讓自己陷入孤立的狀態。 然而,對於養育小孩的父母而言,肯定都經歷過孩子情緒激烈起伏的時期,也深深為此感到惱怒及煩心不已,但《情緒
Thumbnail
這篇文章旨在探討人們如何面對自己的情緒,並從中學習和成長。深入探討了恐懼、憤怒、生命力量的某種紊亂失調以及人類心臟的相關議題。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心理學有一個詞叫「rumination」(縈思),在這裡指人類像反芻食物一樣,不斷地在腦中重播負面事件,沉溺於負面情緒之中。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縈思的傾向,尤其是負面事件剛發生的時候。但這樣的人並不一定是心理韌性不夠強。我認為的其中一個可能是,我們只是太過認真看待世界,輕易就將自己毫無保留交付出去。
Thumbnail
隨著年紀增長,也許是社會期望又或者生理變化,我們開始擁有更多情緒。本文探討情緒的出現、認知以及處理方式,並提供正念呼吸作為一個具體的情緒清理行動。
Thumbnail
何謂情緒? 情緒英文是emotion,代表流動在我們身體的能量。 當我們受到刺激,引發出內心感受、身體反應、想法與行動,就是情緒。 例如某人踏進後巷時,遇到一隻看來很兇惡的狗(刺激),覺得十分害怕,擔心自己被咬傷(內心感受和想法),不禁心跳加速和顫抖(身體反應),最終決定急步繞路離開(行動)。 情
情緒是我們內心的反應,理解並接納這些情緒,才能更好地應對生活中的各種挑戰。相反,如果我們拒絕接收這些情緒,它們就會反覆出現,提醒我們看見並理解它們的重要性。 所謂「負面」情緒,其實是洞察心靈的珍貴鑰匙。不要給那些不舒服的感覺貼上負面的標籤,而是將它們視為無形心靈的訊息。每一個情緒,無論好壞,都是在
人的情緒大略可分成喜怒哀懼憫。基本上,我的想法是人的一切行事動力,都是為解決自己的情緒反應而來,而人為了應付情緒產生的反應,表現出來的,就是我們的外在行為,一連串的行為累積,就是我們的人格表現。 情緒,而非理性,是帶動我們一切行為的動力,理性只是要滿足或解決情緒反應的必需工具。
人的情緒就像一汪湖水 外界的影響如同投入潮水的石子 即使是微小也能激起層層漣漪 這些漣漪就是我們內心的各種情感 悲傷 不安 憤怒 焦躁 以及喜悅 情緒沒有絕對的好壞之分 但它們確實影響我們的身心健康 良好的情緒能滋養我們的內心 而負面情緒 如果長時間累積 或頻繁出現 可能是我們的心
Thumbnail
聽到「情緒化」一詞,相信多數人都會認為是偏向負面的形容詞,而我們不僅對於情緒化的人避而遠之,也極力克制自己成為一個情緒化的人,深怕因為這項特質而影響人際關係,進而讓自己陷入孤立的狀態。 然而,對於養育小孩的父母而言,肯定都經歷過孩子情緒激烈起伏的時期,也深深為此感到惱怒及煩心不已,但《情緒
Thumbnail
這篇文章旨在探討人們如何面對自己的情緒,並從中學習和成長。深入探討了恐懼、憤怒、生命力量的某種紊亂失調以及人類心臟的相關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