負面情緒是導致身體或精神疾病的主要原因!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raw-image

那些未被表達的情緒永遠不會真正消失,它們只是暫時被埋葬,待有朝一日以更醜惡的形式爆發。——弗洛伊德

通常,我們對外界的不滿會做出兩種反應,一種是憤怒,一種是悲傷。無論是憤怒還是悲傷,它們都只不過是一種負面情緒,僅此而已。

什麼是情緒?情緒就是念頭的產物。那念頭又是什麼?念頭就是我們透過眼、耳、鼻、舌、身、意對外界一切事物產生了認識以後,對外界刺激作出的反應。

這些重復的反應形成並加深著記憶。我們每重復一次同樣的行為,記憶的痕跡就會加深一次,重復得越多,痕跡就越深刻,這些記憶痕跡,就體現在我們的慣性思維和日常的行為模式中。我們的感受、語言、行為等等一切,都圍繞著記憶運行。

就像黑膠唱片的溝槽一樣,只要唱針放在上面,唱片就會自動播放。

我們大都以為念頭是一個一個間斷的東西,但實際上,它就像一條流動的小溪。每一天,都有成千上萬的念頭在我們的腦海中此起彼伏,相續不斷。

2005年,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發表的一篇文章顯示,普通人每天會在腦海裡閃過1.2萬至6萬個念頭,而我們能意識到的念頭,只是其中極少的一部分。在所有這些念頭中,有80%的念頭都是消極的。

如果我們無法深入地觀察這些念頭,就會被記憶所驅使,尤其是那些沒有被意識到的負面情緒。有些人常常會因為一點點小事就大發雷霆,憤怒與仇恨的種子不斷長大,仇恨記憶的溝壑也越來越深,記憶越強,行為就越難改變,這就是業力的束縛和因果循環。

情緒本身並不是問題,不被覺知和被壓抑的情緒才是問題。

如果我們仔細觀察嬰幼兒,就會發現,當我們拿走他手中的玩偶時,他會生氣大哭(情緒來了),接著把玩偶再給他,雖然他的臉上還掛著淚水,但是又會開心的笑起來(情緒走了),照樣拿回玩偶開開心心的繼續玩。之前有生氣嗎?哭了嗎?鬧了嗎?他早忘了,他根本沒給那些情緒在自己身體中停留的機會,他根本沒往心裡去,他只是回應著那些情緒,僅此而已。

這就是活在當下最好的、活生生的例子。我們常說“巨嬰”這個詞,其實,我們絕大多數活得像“巨嬰”的人,反而連嬰兒都不如。因為除了身體上的限制之外,嬰兒比我們活得更像一個真正的生命。

他們始終活在當下,該哭哭,該笑笑,該玩玩,該鬧鬧......一切情緒——好的壞的(喜怒哀樂)全部從他們的身體中毫無摩擦地通過,就像褪去的海浪,這就是生命的真諦。

但我們不同,我們之所以沉悶乏味、毫無生氣、充滿矛盾、陷入悲傷和憤怒,正是因為缺失了讓情緒該來就來、該走就走的能力。

我們不給情緒通過身體的餘地,因此它們便不再像海浪般有來有去,而是持續地累積在一起,從而變成一個我們執著的核心。

一旦我們開始執著,能量便無法通過我們的身體,它會積聚在我們的身體中,成為負擔、成為痛苦、成為身體或精神的疾病......

美國著名的心理咨詢家、醫學博士、著名內科醫生約翰·辛德勒(John A. Schindler)在他的書——《病由心生》中寫道,“76%的疾病都是情緒性疾病”。

不被覺察的情緒通常會透過身體上的病痛向我們發出求救的信號,然而絕大多數時候,因為我們沒有或缺少覺知,所以無法接收到身體向我們發出的信號。

那些累積起來的被壓抑的情緒,逐步讓我們失去理智,讓事情變得失控。即使還沒有達到暴怒的程度,我們的言行舉止中也始終都帶著憤怒的影子,我們始終處於憤怒的狀態之中,伺機而動,總是在等待一個導火索點燃自己的憤怒,即使一點點雞毛蒜皮的事情也會引發我們的暴跳如雷。這樣,我們就能理所當然地對自己和外界說:“我實在忍無可忍......”了。

這一切,我們都可能從未察覺。

當丈夫職場失意,經常被上司數落,不得不忍氣吞聲黑著臉回家時,會將壓抑的憤怒發泄到妻子身上;

當妻子常常不得不對泄憤的丈夫忍氣吞聲時,就將憤怒發泄到孩子身上;

當孩子常常不得不承受無緣無故的憤怒,又不敢做出反抗時,就會將憤怒轉移到物體或比他更渺小的東西之上......

我常常見到三五歲的孩子以暴力的態度對待小動物,或者暴力地撕扯鮮花和樹葉,抽打街邊或公園的樹木,而他們的父母卻對此行為毫無覺知。

我們可能都正處於這個循環鏈中的某一個環節卻不自知。我們沒有意識到一切都只是因為某個壞情緒的延續,我們沒有給它通過自己身體的機會。

久而久之,我們每個人的心中都不知不覺地埋下了憤怒的種子,渾然不覺地滋養它長大。於是,我們造就出了一個憤怒的社會。

悲傷亦是如此。當我們不再讓悲傷通過自己時,它便會安心地住在這個身體里,成為“我”的一部分,最終,它會完全成為“我”。

憤怒或悲傷本身,並沒有問題,從某種程度上來講,它證明我們還活著,還感受著。但問題是,我們不想要這些情緒,這就變成了一個問題。

生命是包容一切的存在,如果我們能透過觀照覺知,生命就是完整的。否則,一個不完整的生命,又怎會有幸福可言呢?

我們總是設法擺脫自己不想要的,我們越是如此,就越是無法擺脫。讓我們一起來玩個游戲:

現在,請大家閉上眼睛,不要去想”檸檬“這個水果;不要去想檸檬鮮亮的檸檬黃色;不要去想用手觸摸檸檬皮的感覺;不要去想檸檬散發的香氣;不要去想檸檬被切開時頓時散發的在空氣中的清新;不要去想舌尖碰觸檸檬汁的酸澀......

好了,現在我們的腦海中印象最深刻的是什麼?當然是檸檬。也許有人會極力把檸檬想象成西瓜或桔子,但我們不得不承認,檸檬的影子還是會不時地跳出來,更加清晰的印在我們的腦海中。

每一次我們腦海中的“不想要”的,其實都是換了一種方式吸引那個“不想要”的東西。這就是我在吸引力法則中提到的,宇宙只會回應我們的念頭,它才不會理你是不是想要與否。但是,如果我們瞭解吸引力法則,掌握了和宇宙頻率相同的思維模式,宇宙自然就會滿足我們的一切願望了。

業力之所以難以打破,是因為我們在累積了生生世世的業力記憶的驅使下,早已形成了屬於自己的慣性思維和行為模式。在還沒有學會自我觀照的情況下,我們又不斷創造著新的業力,所以才倍顯困難。

可是,既然是念頭,它就是一股會來也自然會走的能量,就像海浪捲起的裙邊一樣,總會褪去。

我們需要做的,只是讓自己學會安靜下來,去觀察,像觀察海浪一樣地觀察情緒,漸漸地,頭腦和身體都會處於靜止狀態。

業力既是記憶,也是行為。記憶和行為彼此成就著。只要我們還被記憶支配著,它就必然會驅使我們做出行為。

我們平時所做的大多數活動都是無意識的,如果我們想讓其變得有意識,就需要觀照自己的思想和行為。從無意識的活動到有意識的覺知,這中間有一段空白,而這個空白可以用覺知填滿,方法就是用靜止替代行動。

只有當我們與記憶產生一定距離的時候,我們才能純粹、安靜地坐在那裡,沒有想法、沒有情緒、也沒有行動,只有覺知。

可是,如果我們看似坐在那裡,但頭腦中卻不停地跳出這個想法,冒出那個念頭,那麼行動只是接下來的事情,或遲或早。

我們平時所做的一切,都是因為某個理由。我們想從中得到些什麼,或者想對外界展示些什麼,我們所做的一切不是在為自己做事,而是為了...去做,所以就很難堅持。

只要我們是為了...而做,或做自己認同的事,只要是經過了小我的頭腦的衡量和計算,業力記憶就會加深,它的束縛就會更強;

但是,如果我們以一顆虔誠的奉-愛之心去做,則截然不同。我不需要任何理由去做任何事情,我只是因為需要去做而做,這樣的行為就不會增加業力的記憶,也不會受到業力的束縛。

我們與動物之間的存在之所以不同,是因為動物的存在大多是一種無意識的存在,而我們的存在是一種頭腦的現象。在這個頭腦現象中,99%是無意識的。

正如佛洛依德提出的冰山理論——人的意識組成就像一座冰山,露出水面的只是一小部分(意識),但隱藏在水下的絕大部分卻對其餘部分產生影響(無意識)。

唯一能使得那1%可以增長的方法,就是變得有意識。一旦我們可以變得100%有意識,那麼我們就成了一個觀照者,只有先成為一個觀照者,我們才能有覺知的可能。

在覺知中,觀照者消失了,行為消失了,主體消失了,自我中心的意識消失了,除了覺知,沒有任何東西是存在的。覺知是整體,是無為,是超越頭腦無意識的一種狀態,它是靈性進展的終點。

這個世界上,其實並不存在一個憤怒的人,或一個悲傷的人。因為,“我”就是那個憤怒,就是那個悲傷。反之,“我”也可以成為那個喜悅,和那個愛。

作者:一人一世界

如果你也渴望治愈傷痛、讓心靈得以棲息

讓靈魂獲得自由,那麼你的到來,剛剛好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一人一世界的沙龍
13會員
25內容數
2022/08/19
並非“動手”才是家暴,也許我們都曾經或正處在家暴中卻不自知...
Thumbnail
2022/08/19
並非“動手”才是家暴,也許我們都曾經或正處在家暴中卻不自知...
Thumbnail
2022/08/19
一個人,必須首先意識到自己是一個作為生命的、整體的存在。存在就是一切,就是光,就是滿足,就是喜悅,就是健康,就是金錢,就是財富,它就是一切...
Thumbnail
2022/08/19
一個人,必須首先意識到自己是一個作為生命的、整體的存在。存在就是一切,就是光,就是滿足,就是喜悅,就是健康,就是金錢,就是財富,它就是一切...
Thumbnail
2022/07/09
必須學會看透現象的根源,才能了悟一切存在的本質;才能獲得終極自由、幸福和喜悅...
Thumbnail
2022/07/09
必須學會看透現象的根源,才能了悟一切存在的本質;才能獲得終極自由、幸福和喜悅...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介紹朋友新開的蝦皮選物店『10樓2選物店』,並分享方格子與蝦皮合作的分潤計畫,註冊流程簡單,0成本、無綁約,推薦給想增加收入的讀者。
Thumbnail
介紹朋友新開的蝦皮選物店『10樓2選物店』,並分享方格子與蝦皮合作的分潤計畫,註冊流程簡單,0成本、無綁約,推薦給想增加收入的讀者。
Thumbnail
在現在這樣快速變化且生活緊湊的社會中,每一個人的身上必然會帶有著各式各樣的情緒,有的開心喜悅、有的憤怒嫉妒,而這些情緒在我們生活中一直不停的重複出現著,但你有曾經想過哪些情緒其實是我們天生就擁有的,而哪些情緒是經由後天衍伸出來的呢?
Thumbnail
在現在這樣快速變化且生活緊湊的社會中,每一個人的身上必然會帶有著各式各樣的情緒,有的開心喜悅、有的憤怒嫉妒,而這些情緒在我們生活中一直不停的重複出現著,但你有曾經想過哪些情緒其實是我們天生就擁有的,而哪些情緒是經由後天衍伸出來的呢?
Thumbnail
聽到情緒這兩個字 你~ 第一個想到是什麼? 憤怒 恐懼 悲傷 內疚 羞恥 痛苦 難過 害怕 自貶 是不是?! 哈哈,我不知道~ 但我所認識的人呢,幾乎都是想到這些負能量情緒,但這是非常非常正常!因為這就是「人」,我也會這樣想啊,我也是一想到情緒就想到都是負能量的。 但我沒想到是,情緒也是有正面的
Thumbnail
聽到情緒這兩個字 你~ 第一個想到是什麼? 憤怒 恐懼 悲傷 內疚 羞恥 痛苦 難過 害怕 自貶 是不是?! 哈哈,我不知道~ 但我所認識的人呢,幾乎都是想到這些負能量情緒,但這是非常非常正常!因為這就是「人」,我也會這樣想啊,我也是一想到情緒就想到都是負能量的。 但我沒想到是,情緒也是有正面的
Thumbnail
憤怒在大多數情況下都沒有任何好處,但是在面對衝突、談判時卻異常有利,科學家與社會學家研究過,在談判中如果能夠將情緒應用得當,那麼通常會得到比較好的協商結果,當然前提是不能讓憤怒的情緒失控,進而錯過雙方都能夠獲得利益的局面。
Thumbnail
憤怒在大多數情況下都沒有任何好處,但是在面對衝突、談判時卻異常有利,科學家與社會學家研究過,在談判中如果能夠將情緒應用得當,那麼通常會得到比較好的協商結果,當然前提是不能讓憤怒的情緒失控,進而錯過雙方都能夠獲得利益的局面。
Thumbnail
憤怒或悲傷本身,並沒有問題,從某種程度上來講,它證明我們還活著,還感受著。但問題是,我們不想要這些情緒,這就變成了一個問題...
Thumbnail
憤怒或悲傷本身,並沒有問題,從某種程度上來講,它證明我們還活著,還感受著。但問題是,我們不想要這些情緒,這就變成了一個問題...
Thumbnail
我會痛苦,你也會痛苦,好巧喔,他也會痛苦,好像每個人都會痛苦,怎麼這麼巧? 可不可以解讀,痛苦的情緒機制是內建在人類的腦中,只要去觸發它,就會感覺痛苦。其他如憤怒、愉快、沮喪,其他的情緒,也如出一轍,是一整套內建在腦中的情緒機制,只要你去觸發,情緒就會跑出來,人是〝被〞情緒的。這樣的解讀,合理嗎?
Thumbnail
我會痛苦,你也會痛苦,好巧喔,他也會痛苦,好像每個人都會痛苦,怎麼這麼巧? 可不可以解讀,痛苦的情緒機制是內建在人類的腦中,只要去觸發它,就會感覺痛苦。其他如憤怒、愉快、沮喪,其他的情緒,也如出一轍,是一整套內建在腦中的情緒機制,只要你去觸發,情緒就會跑出來,人是〝被〞情緒的。這樣的解讀,合理嗎?
Thumbnail
一直以來,情緒對我們來說總是一個很深的學習領域,一來,我們不知道什麼是情緒,為何要有情緒?常常有人在苦惱的時候,會說出: “如果不要有這情緒就好了!” 我也是好想不要有情緒喔!不過,今天聽了這場精彩的講座之後,我對情緒就更喜愛了!原來,我們還可以有不同的樣貌去看待他。 以下摘錄課程內容: #情緒
Thumbnail
一直以來,情緒對我們來說總是一個很深的學習領域,一來,我們不知道什麼是情緒,為何要有情緒?常常有人在苦惱的時候,會說出: “如果不要有這情緒就好了!” 我也是好想不要有情緒喔!不過,今天聽了這場精彩的講座之後,我對情緒就更喜愛了!原來,我們還可以有不同的樣貌去看待他。 以下摘錄課程內容: #情緒
Thumbnail
去體認「情緒」是你的一部份,也是你身為有機體、哺乳類動物會有的大腦功能之一。「情緒」不僅是由你的內在系統所產出的,也唯有你可以真正地去處理它、調節它。
Thumbnail
去體認「情緒」是你的一部份,也是你身為有機體、哺乳類動物會有的大腦功能之一。「情緒」不僅是由你的內在系統所產出的,也唯有你可以真正地去處理它、調節它。
Thumbnail
不安感強烈的個體,因童年時期缺乏穩定的愛及溫暖的照顧及陪伴,又可能伴隨大量的生存壓力和不安全感,而必須不斷承受內在極混亂又失序的情緒衝擊和痛苦,這就像內在時常出現海嘯衝擊及強大地震一般,不得安穩平靜,還時常必須因應不定時的侵襲而覺得不安、煩躁及疲憊。只要像幼年經歷的情況,不安定及危險又再度發生...
Thumbnail
不安感強烈的個體,因童年時期缺乏穩定的愛及溫暖的照顧及陪伴,又可能伴隨大量的生存壓力和不安全感,而必須不斷承受內在極混亂又失序的情緒衝擊和痛苦,這就像內在時常出現海嘯衝擊及強大地震一般,不得安穩平靜,還時常必須因應不定時的侵襲而覺得不安、煩躁及疲憊。只要像幼年經歷的情況,不安定及危險又再度發生...
Thumbnail
人類其實像是動物一樣,習慣隱藏脆弱的地方,我們也將內心受傷的部分埋藏,久而久之我們會忘記這件事情,就會養出自己心內的野獸,一個會吞噬我們的野獸。將負面情緒豢養成了一隻無法受控的動物,然後再更害怕負面情緒。
Thumbnail
人類其實像是動物一樣,習慣隱藏脆弱的地方,我們也將內心受傷的部分埋藏,久而久之我們會忘記這件事情,就會養出自己心內的野獸,一個會吞噬我們的野獸。將負面情緒豢養成了一隻無法受控的動物,然後再更害怕負面情緒。
Thumbnail
常有人說,對自己的情緒真的無可奈何,不是只能靠壓抑及隔離的方法逃避,就是,只好任憑情緒呼嘯而來,擾亂自己的身心和日常作息,直到它自行消退。 似乎,情緒是個不速之客,不受人歡迎,卻又不能請它離開。對於情緒究竟為什麼而出現?為何而來?我們總是模糊不明。
Thumbnail
常有人說,對自己的情緒真的無可奈何,不是只能靠壓抑及隔離的方法逃避,就是,只好任憑情緒呼嘯而來,擾亂自己的身心和日常作息,直到它自行消退。 似乎,情緒是個不速之客,不受人歡迎,卻又不能請它離開。對於情緒究竟為什麼而出現?為何而來?我們總是模糊不明。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