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家陪陪自己的爸媽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梅花
為了熱鬧團聚,從去年除夕開始,我家跟弟弟家輪流主辦年夜飯,今年除夕夜在弟弟家吃年夜飯圍爐,初三到初五媽媽本來規劃要去寺廟參加法會,等初六再跟弟弟他們北上,兩家庭一起下午茶,但因為疫情之故,所以媽媽去寺廟之行取消了、初六飯店下午茶也取消了,初三弟弟陪弟妹回娘家過年,於是媽媽一個人落單。
今天中午吃飯時,我跟先生、婆婆說: 「今年初三、初四我會回娘家,住我媽媽家兩天,因為我以後老的時候,也希望我的孩子會記得回家陪媽媽。」
媳婦是別人家的女兒,媳婦為夫家生兒育女、照顧長輩,但轉眼間,自己的爸媽也老了、也很孤單。
蜜蜂採蜜
以往的我, 總是以照顧家庭、以工作列在優先,昨晚我試探兒子,除夕夜後要不要住外婆家幾天,我問: 「阿嬤很希望你們寒假去她家住幾天,你們要去嗎? 」兒子回說:「我寒假回我媽媽家,所以妳也可以回妳媽媽家住幾天啊! 」
兒子的婉拒及爽快的回答讓我腦筋清楚了,「有什麼好放不下的呢? 只因孩子在家、婆婆不煮飯,擔心另一半得費心三餐,我就得整個年假留在家中為大家煮三餐嗎? 未來老後的我,在過年時的期盼又是什麼呢?」
老後,我也希望兒女回家探望自己呀! 想通這點原則,其他事都好辦,因為冰箱冷凍庫有滿滿的備糧,若想動手料理就拿出來退冰、烹煮即可,若懶得煮,速食店、便利超商都有開,根本不用擔心老人、青少年或另一半會餓著。
不管長輩過去為人媳婦或兒子是怎麼過節,或現在婆婆、爸媽是如何想,「食古不化」非所宜,所有習慣與習俗都可隨年齡、階段性不同,情境不同而隨時彈性調整。每個人都有自主移動、為自己負責的能力,不用因為孩子有自己的規劃不想回阿嬤家,我們就需要在家為孩子煮三餐,或是因為另外一半不能載回娘家,就此而絆住自己。
梅花有股清香
不委屈是自己爭取而來,更是對人生的領悟。現在的我以身作則,連假抽空回家,探望、陪伴生養自己的媽媽理所當然;現在的我,尊重孩子、另一半的規劃,但是他們也得為自己要留家裡或外買餐點或自行料理三餐,也要負責照顧長輩。當女性改變了,不再只能任勞任怨擔任煮三餐的老媽子角色時,大家的觀點、行動也就順著改變了!
去見我們想見的人,趁他還在,趁我們還有力氣!
梅花綻放的各種姿態
此篇文章會顯示動態置底廣告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72會員
431內容數
有根羽毛喜歡到處旅行,記錄生活、想像、教育、教養....不管是光或陰影都值得擁有翅膀,跟著這羽毛一起去旅行。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怡怡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兒子小時候,總是手上有糖果就要一一發配給對他好的家人,甚至在海邊撿石頭,也不忘一人一顆他精心挑選、不同紋路的石頭;在公園撿地上的樹葉,也要數了又數,確保葉子都能送給每個他認識的人。這就是「情」啊,不分老少~
前段時間,有不少名人分享照顧爸媽很幸福的故事,但我周遭許多朋友交流他們照顧老後的爸媽或公婆,實情卻不是如此,多數人是為兄弟姊妹間如何照顧、分工,傷腦筋不已;也有人照顧到累出病,充滿壓力者亦不在少數。而「爸媽」也有兩類,一類是自己爸媽,另一類是「公婆爸媽」。
我們這時代的女性不懂,小妮婆婆出國為何需要遮掩,不就是想出國看看、體驗不同生活文化嗎? 為何自己想吃番薯,卻說有糖尿病從不吃番薯的公公愛吃? 或直接說「我就是不想自己洗頭,想去讓人洗頭享受一下」,理直氣壯都交給美容院洗頭,或「我就是想買新衣穿」這類說法有困難嗎?
阿芳夫婦去年把婆婆接來北部一起住,平日晚餐由阿芳先生下廚。阿芳婆婆跟親朋好友聊天時,總是稱讚兒子好孝順,提到都是兒子在煮飯、做家事、教孩子功課等等,她從不提媳婦,好似在抱怨阿芳這個媳婦太輕鬆、太好命了。在婆婆眼中,阿芳很「顧人怨」!
掛完電話,我想起了從國中、高中、大學一路都是同校的彗。生在富貴人家的她毫無架子,我櫃子裡的漂亮衣服都是彗換季給的,每次回娘家,我就騎著摩托車去找她聊天;我們還約定,以後老了,要住在一起,換彗當姊姊,因為她喜歡照顧別人,我也總算可以當愛耍賴的妹妹了。
朋友們有關「錢」的分享給了大家很正面的啟發,有人打算開始帶著孩子開始了解錢有「可以幫助別人、做公益」的用途;有人想透過參與公益,了解什麼是幸娟所說的「因伸手幫助別人,而有心靈富足與平安之感受」;人生財富可以不只有「三億」,還可以增長成五十益、六十益、七十益…….,充實自己的心靈財富跟生活意義。
兒子小時候,總是手上有糖果就要一一發配給對他好的家人,甚至在海邊撿石頭,也不忘一人一顆他精心挑選、不同紋路的石頭;在公園撿地上的樹葉,也要數了又數,確保葉子都能送給每個他認識的人。這就是「情」啊,不分老少~
前段時間,有不少名人分享照顧爸媽很幸福的故事,但我周遭許多朋友交流他們照顧老後的爸媽或公婆,實情卻不是如此,多數人是為兄弟姊妹間如何照顧、分工,傷腦筋不已;也有人照顧到累出病,充滿壓力者亦不在少數。而「爸媽」也有兩類,一類是自己爸媽,另一類是「公婆爸媽」。
我們這時代的女性不懂,小妮婆婆出國為何需要遮掩,不就是想出國看看、體驗不同生活文化嗎? 為何自己想吃番薯,卻說有糖尿病從不吃番薯的公公愛吃? 或直接說「我就是不想自己洗頭,想去讓人洗頭享受一下」,理直氣壯都交給美容院洗頭,或「我就是想買新衣穿」這類說法有困難嗎?
阿芳夫婦去年把婆婆接來北部一起住,平日晚餐由阿芳先生下廚。阿芳婆婆跟親朋好友聊天時,總是稱讚兒子好孝順,提到都是兒子在煮飯、做家事、教孩子功課等等,她從不提媳婦,好似在抱怨阿芳這個媳婦太輕鬆、太好命了。在婆婆眼中,阿芳很「顧人怨」!
掛完電話,我想起了從國中、高中、大學一路都是同校的彗。生在富貴人家的她毫無架子,我櫃子裡的漂亮衣服都是彗換季給的,每次回娘家,我就騎著摩托車去找她聊天;我們還約定,以後老了,要住在一起,換彗當姊姊,因為她喜歡照顧別人,我也總算可以當愛耍賴的妹妹了。
朋友們有關「錢」的分享給了大家很正面的啟發,有人打算開始帶著孩子開始了解錢有「可以幫助別人、做公益」的用途;有人想透過參與公益,了解什麼是幸娟所說的「因伸手幫助別人,而有心靈富足與平安之感受」;人生財富可以不只有「三億」,還可以增長成五十益、六十益、七十益…….,充實自己的心靈財富跟生活意義。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在創作的路上真的很多人問我說 到底要怎麼做出符合自己期待 但又可以表現得很有美感的作品?🥹 這個問題真的應該是每個創作者都一直在學習的課題吧!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12月6日(五)這一天的清晨,突然接到弟弟的電話,說要回南部老家走一趟。心中頓時湧起一股熟悉的情感,這樣的行程,曾經無數次伴隨著我的童年與成長。早上完成了瑜伽課,與家人共進午餐,2:30 PM便搭上弟弟的車,開始了這趟回家的旅程。 沿途,我們經過清水休息站,停下來小憩,稍微放鬆一下,去洗了個手,也
Thumbnail
11月29日,踏上回家的旅程。隨著年齡的增長,出國對我來說不再只是探索新天地的冒險,而是帶著一種倒數的心情,期待著回家的那一天。每次踏上返程的航班,我心中總是滿滿的安心感,回到那片熟悉的土地,與親人、朋友的相聚,這種感覺,比起任何風景,都更讓我珍惜。尤其是能夠開著自己的車,駛過熟悉的街道,這一切
Thumbnail
「你好像有個心結還未解開。」藍貝果站在洞口邊,小心翼翼地說。 一陣憤怒在我的胃中翻騰,如太陽燃燒青空一樣。我以為只有她和其他族人不同,我以為只有她不會向我問起。 我感到被背叛。 「你為甚麼要問?」我怒氣沖沖地瞪著她。 藍貝果縮了一下,垂下頭。 「你在傷害自己。」
晚餐等的有些久,好不容易擠上捷運,看到一對老人家:爺爺先讓奶奶坐博愛座,人多就往裡面站在我這一側;到了西門剛好有三個好朋友一起下車,瞬間空出三個位置
竟然有人自願顧孫的 小外孫住新竹,平常都是親家母幫忙照顧,因此內子有意利用暑假讓他回來住幾天,順便安排一些活動,讓他嘗個新,因此和二女商量好,利用內子較有空的7/19-7/27回來宜蘭換換生活方式。一年多前,二女出國旅遊時,特別把小外孫送回來五天,結果回去後,一直粘著媽媽不放—聽說這叫分離恐懼
其實我們家不過節或過生日的,因為我個人非常不喜歡被規定在特定的節日,一定要做特定的事,才叫做「在乎」,才代表「有愛」。 「在乎」和「有愛」這種事,就算你不做特定的事,也不會無故消失的。 不過,就在我高呼以上這種論調之時,今年母親節,我和兒子有以下對話:   兒:「那我母親節回家,你不高興嗎?
Thumbnail
這篇文章描述了作者對母親節的看法,以及對外婆的感謝和祝福。作者讚美了外婆的奉獻精神,並表達了對外婆身體健康的擔憂和希望。文章充滿了對外婆的愛和感激之情。
夫家在三年內,已經送走四個人,第一次因為走的是孫子輩,婆婆為了兒子不得不堅強起來,要當兒子的依靠,不能讓兒子倒下,但這次是她最驕傲的兒子離開,她徹底崩潰了,她開始想要找個理由,將一切合理化,她想到姑姑嫁出去後,每年過年還是回家上香拜祖先,說是想要拜過世的爸爸媽媽,婆婆無法拒絕,所以每年過年都讓姑姑上
Thumbnail
在創作的路上真的很多人問我說 到底要怎麼做出符合自己期待 但又可以表現得很有美感的作品?🥹 這個問題真的應該是每個創作者都一直在學習的課題吧!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12月6日(五)這一天的清晨,突然接到弟弟的電話,說要回南部老家走一趟。心中頓時湧起一股熟悉的情感,這樣的行程,曾經無數次伴隨著我的童年與成長。早上完成了瑜伽課,與家人共進午餐,2:30 PM便搭上弟弟的車,開始了這趟回家的旅程。 沿途,我們經過清水休息站,停下來小憩,稍微放鬆一下,去洗了個手,也
Thumbnail
11月29日,踏上回家的旅程。隨著年齡的增長,出國對我來說不再只是探索新天地的冒險,而是帶著一種倒數的心情,期待著回家的那一天。每次踏上返程的航班,我心中總是滿滿的安心感,回到那片熟悉的土地,與親人、朋友的相聚,這種感覺,比起任何風景,都更讓我珍惜。尤其是能夠開著自己的車,駛過熟悉的街道,這一切
Thumbnail
「你好像有個心結還未解開。」藍貝果站在洞口邊,小心翼翼地說。 一陣憤怒在我的胃中翻騰,如太陽燃燒青空一樣。我以為只有她和其他族人不同,我以為只有她不會向我問起。 我感到被背叛。 「你為甚麼要問?」我怒氣沖沖地瞪著她。 藍貝果縮了一下,垂下頭。 「你在傷害自己。」
晚餐等的有些久,好不容易擠上捷運,看到一對老人家:爺爺先讓奶奶坐博愛座,人多就往裡面站在我這一側;到了西門剛好有三個好朋友一起下車,瞬間空出三個位置
竟然有人自願顧孫的 小外孫住新竹,平常都是親家母幫忙照顧,因此內子有意利用暑假讓他回來住幾天,順便安排一些活動,讓他嘗個新,因此和二女商量好,利用內子較有空的7/19-7/27回來宜蘭換換生活方式。一年多前,二女出國旅遊時,特別把小外孫送回來五天,結果回去後,一直粘著媽媽不放—聽說這叫分離恐懼
其實我們家不過節或過生日的,因為我個人非常不喜歡被規定在特定的節日,一定要做特定的事,才叫做「在乎」,才代表「有愛」。 「在乎」和「有愛」這種事,就算你不做特定的事,也不會無故消失的。 不過,就在我高呼以上這種論調之時,今年母親節,我和兒子有以下對話:   兒:「那我母親節回家,你不高興嗎?
Thumbnail
這篇文章描述了作者對母親節的看法,以及對外婆的感謝和祝福。作者讚美了外婆的奉獻精神,並表達了對外婆身體健康的擔憂和希望。文章充滿了對外婆的愛和感激之情。
夫家在三年內,已經送走四個人,第一次因為走的是孫子輩,婆婆為了兒子不得不堅強起來,要當兒子的依靠,不能讓兒子倒下,但這次是她最驕傲的兒子離開,她徹底崩潰了,她開始想要找個理由,將一切合理化,她想到姑姑嫁出去後,每年過年還是回家上香拜祖先,說是想要拜過世的爸爸媽媽,婆婆無法拒絕,所以每年過年都讓姑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