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一的兒子高中念男校,上了大學超想交女朋友談戀愛,他問我:「媽,妳大學交的男朋友怎麼認識的?為什麼會分手?」
我大一交的男朋友是校內跨系新生聯誼認識的,不同系卻經常在校門、系上碰到,我同學幫他取了一個綽號「YKK」,用到處都看的到拉鏈品牌作為代號。剛到台北念書水土不服,一直感冒,非常需要有人關照,溫暖的問候及次數過於頻繁的「巧遇」,促使我們很快變成情侶。
巧遇其實是刻意製造的相遇
「後來才知道,那些『巧遇』其實是他刻意等候製造出的見面機會。你如果有心儀的女生,可以常去她會出現的教室、社團這些地方製造見面機會呀!碰到吃飯時間,就自然地問要不要一起去吃飯呀!」我這樣回答兒子,雖然老媽年代的追求方法不知還管不管用。
至於為什麼分手?是因為思想差距太大了。大學時,立法院常有抗爭活動,政治傾軋,討論到時事,當時的男友常說:「台灣就讓它亂好了,反正我姊姊在美國,我們全家移民去美國就好了。」
聽到這樣的話,我內心非常訝異,為什麼身在台灣,卻仿佛置身事外,冷眼看國家政治動亂,隨時準備撤退到美國去?深刻體會到彼此生長環境、意識型態迥然不同。
門當戶對不是沒道理
他生長在台北中上階級外省家庭,父親跟著軍隊徹退來台,學識佳,家境好,姊姊留美;我來自鄉下客家庄,父親務農做工,幾乎目不識丁,兄姊沒讀啥書。
外省家庭父執輩經歷戰亂,逃難來台灣以為只是暫留,未料反攻無望,一留就數十年,中上階級家庭努力把孩子送到美國念書,光宗耀祖,預留後路;反觀已在台灣紮根數代的客家工人家庭,安土重遷,只求溫飽,如果遇上大難,那裡也逃不了吧!
古人說「門當戶對」,其實有其道理。像我們兩人之間,生長背景差異如此大,國家意識相差十萬八千里。國中開始喜愛看中國時報人間副刊的我,透過副刊看到許多白色恐佈年代的故事,對於獨裁統治、黨國一家這種情形,十分反感,聽到男友的一些論調,常常深深不以為然。
當時,不知該如何出口反駁,或者溝通,交往半年左右,發現兩人生活環境、價值觀、思想差異實在太大,應該走不下去,主動提議分手。
我想,當時的他一定不知道為什麼會被分手,因為,年輕的我真不知該如何向他說明:思想無共鳴的戀愛談不下去,不如分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