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童年的傷口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想謝謝自己的勇敢,作為這篇文章的起點。因為,整理自己童年的經歷、接觸自己童年的傷口,對每個人來說,都很不容易,這需要很大的勇氣。當你閱讀這篇文章時,如果與你有所連結,也邀請你拍拍自己,擁抱很不容易的自己,辛苦了。

想起一位老師曾經告訴我們,
「這個世界沒有完美的父母,也沒有完美的童年。」
「這個世界沒有壞小孩,只有受傷的小孩。」

是的,不完美才是現實生活的畫面。或多或少,我們的童年都曾經受過傷。受傷的來源,可以分成以下四種:

  1. 身體上的創傷」:那些疼痛和顫抖的感受。例如,不小心惹怒大人,不小心犯錯,就會被鞭打或懲罰。
  2. 情感上的創傷」:那些失落和孤單的感受。例如,無論你哭多大聲、哭了多久,都沒有人回應和安撫。
  3. 貧困的創傷」:那些焦慮和無助的感受。例如,父母為錢的問題,吵得很激烈,你卻什麼也做不了。
  4. 關係上的創傷」:那些害怕被遺棄的感受。例如,父母說,不聽話就別住這裡,早知道不要生你出來。

為了繼續生存下去,我們學會討好,努力去符合大人的期待,成為大人要的乖孩子。怕自己是虧欠,怕自己是麻煩。即便有很多否定的聲音,即便有很多羞辱、歧視、貶義、謾罵、怒吼的對待,也要自己忍耐和壓抑,哭一會兒就沒事。久而久之,跟自己的關係斷裂、失去連結。

在學習自我成長的過程,若想有所突破,老師鼓勵我們嘗試回看過去,碰觸童年傷口,以便鬆動和轉化童年時期建構的固著信念,跟內在小孩有一個療癒和好的關係。但是,童年傷口深埋於潛意識,很多童年記憶都記不起來了,要如何對童年傷口進行探索呢?我們可以嘗試從人際互動中的投射、移情、情緒地雷,來探索童年傷口。

投射,童年傷口的線索

我們對別人的觀感(觀點與感受),是一種投射,從中可以找到童年傷口的線索。

比如說,我對「依賴」會有負面的觀感。生活中發現別人怎麼那麼依賴,心裡會有討厭的感覺;發現自己怎麼那麼依賴,心裡也會有不安的感覺。

深入回顧,我理解到,小時候曾經被大人批評很依賴,語氣是對我充滿厭惡和嘲笑的。當時我的內心有很多不安和憤憤不平,覺得不被理解,因此受傷了。然後,將小時候大人對我的厭惡、不允許依賴,投射到長大後的人際關係裡。

另一方面,跟權威人士的互動,也能幫助我們覺察自己的投射和童年傷口。

比如說,面對主管,我會特別小心翼翼,不允許自己有機會犯錯。當主管對我有意見時,很容易就引發我焦慮和恐懼的情緒,把自己解讀成「又做錯事了、很沒有用」。有時候也會啟動防衛機制,為自己辯解。

深入回顧,我理解到,小時候大人都不允許我犯錯的。鞭打和怒吼,留下深刻的焦慮和恐懼記憶,很怕自己又再犯錯,讓他們不滿意。當時我的內心有很多委屈,沒有安全感,因此受傷了。然後,將小時候大人的對待,投射到長大後遇到的權威人士,認為他們也會這樣對我。

移情,童年創傷的轉移

覺察自己對權威人士的移情,裡頭可能也有童年傷口。

比如說,每次完成工作坊的課程之後,我會特別喜歡跟老師分享我的學習心得。當收到老師的回復和肯定時,就會覺得很感動;可是老師沒有任何的回應,就會覺得失落,懷疑自己不夠好。

這份失落和懷疑,其實來自童年,當我考到好成績,好希望大人看見與肯定時,卻得到冷漠對待,甚至懷疑我是不是偷看別人的答案。不被肯定和回應,是童年的傷口。長大後的我,就把自己的期待和渴望,不自覺移情到老師,來填補這個傷口。

另外,也可以覺察與伴侶、同儕之間的互動,來辨識出移情和童年傷口。

比如說,那些被我的內在小孩認定為「大哥哥」的人,會很容易被我吸引,不自覺做出很多討愛的動作。

其實是因為童年時期,總是感覺自己只能一個人。姐姐和妹妹關係很好,我是唯一的兒子,就特別孤單,時常會想,如果我有一個哥哥就好了。孤寂感,是童年的傷口。長大後的我,就把想要有一個哥哥的期待,移情到別人,來彌補童年的缺憾。

情緒地雷,心理層面的原傷

當我們對自己有所覺察,會發現到,我們總是在類似的情境裡,觸發情緒地雷。這跟心理層面的童年傷口有關,有以下五種:

  1. 排拒之傷
  2. 遺棄之傷
  3. 背叛之傷
  4. 不公平之傷
  5. 羞辱之傷

小時候,我很瘦的身型,覺得讓父母失望,不被他們接納,為什麼還要存在。我想,我是有排拒之傷的。我很難融入群體裡,習慣用沉默來保護自己。雖然很想努力表現,證明自己的存在價值,可是內心總是會有一個聲音對自己說「我不重要,沒有人會接受我的」。

也因為很瘦,常被同學嘲笑,常被老師和親戚評論和比較。我想,我是有羞辱之傷的。一直很自卑,沒有信心。內心的羞愧感,常把別人無心的一句話,解讀成「我又被嘲笑了,我又被評論了,我真的很不正常、很有問題」。

跟自己的內在小孩和好

探索童年傷口,不是為了怪罪自己,也不是為了怪罪父母或某些人,成為受害者。

探索童年傷口,是為了理解自己曾經面對的情感失落、情緒壓迫、存在議題等等,知道自己太受傷了。對於一個孩子來說,那些經歷和遭遇,真的太可怕了,也太殘酷了,心疼自己的不容易。

小時候,沒有人知道如何跟我們的心靠近,也沒有人理解我們的情感需求。如今,我們可以學習照顧自己的傷口,學習辨識出自己的情感需求。

當意識到童年的情境又來了,能夠即刻接住自己,與自己連結,關心自己怎麼了,也向自己保證不離不棄。情感細膩的內在小孩,特別容易引發罪惡感,需要我們用大人的力量給予支持,對內在小孩說,「你盡力了,我知道這不是你的錯」。

我們已經長大且有力量了。

成為自己的內在父母

成長,是一條迴旋路。當我們以為自己學了很多、有所領悟時,生命又會給我們一些苦難情境,將我們重新帶回原點,來考驗我們是否真的長大了,是否真的與童年受傷的自己和解了?

面對權威人士(主管、老師、長輩),你是否又無意識地努力討好,把自己的力量交出去,讓這些人來決定你是否夠好,有沒有存在價值?

面對別人厭惡的眼神、失望的口吻、不悅的反應,你是否又不自覺,把自己退回當初那個無助小孩的位置,害怕被責怪、被嫌棄、被丟掉?

成長,是可以意識到,我們已經長大且有力量了。

這份力量,足夠承擔自己的生命存在,足夠幫助自己看到各種可能性,並且為自己做出選擇。

這份力量,也足夠讓我們有能力辨識出,我們年邁的父母,以及那些被我們無意識投射和移情的人,他們其實不是童年時期我們所面對的那些大人,他們沒有那麼強大的力量來決定我們的存在價值。

有些人用一生治癒童年;有些人用童年療癒一生。

有些人,選擇無意識地活著。用小時候的眼光看自己、看這世界,認為自己這一生只能是這樣了。這個選擇的代價,是需要不斷重演和經歷過往的模式。用一生,不斷向外投射和移情,來彌補童年的缺憾,來治癒童年的傷口。

有些人,選擇有意識地活著。用成人的眼光來理解和承認童年的傷痛,用照單全收的胸襟,接納一切的發生。這個選擇的代價,是發現生命的苦難就是要這樣發生的。如果沒有這些苦難,就不會有今天的我,就無法品嚐生命意義帶來的平安和喜悅。童年的傷口,療癒了一生,來得及在這輩子結束之前,活出完整合一的自己。


avatar-img
10.6K會員
236內容數
這裡是旅人小萌的寫作園地。讀者可以透過閱讀生命成長的故事與反思,探索內心的深層感受,體驗心理與靈性層面的覺察與突破。此沙龍為那些渴望勇敢面對自我、追求內在平衡的讀者而設,邀請你在季節的流轉中,與真實的自己相遇,共同成長。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旅人小萌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小時候,你很少機會被讚美。當大人說你很乖、很聽話時,你心里特別開心,彷彿這是你唯一的優點了。一直以來,你為這句讚美,順從他們的要求,努力做到他們要的樣子。可是,當他們失望時,你就責怪自己怎麼無法讓他們滿意?你害怕那個不乖、不聽話的你,再也沒有值得被欣賞的地方了,變成一個糟糕、沒有存在價值的人。
本週我學習覺察自我與金錢的關係。在覺察過程中,認識自己的本我(慾望)和超我(道德規條),也探索自己的生命風格,找到自己的力量。 探索本我和超我,如何認識金錢 在我的記憶裡,與金錢第一次接觸,可能是小時候過新年,拿到紅包的時候。然後看到開始上學的姐姐,可以拿到零用錢。而我,還沒到讀書的年齡,所以沒有零
我總是習慣性去討好,努力追求別人對我的肯定和重視。在覺察自己的過程,我發現自己其實一直都渴望安全感。對安全感有過於美好的想像,讓我以為安全感就在外面,來自權威大人,來自自己的擁有,或者來自他人的感受和想法。可是,這些安全感似乎容易被動搖。當接收到負評或質疑,當別人有情緒、不回應,甚至選擇離開時,我的
小時候,你很少機會被讚美。當大人說你很乖、很聽話時,你心里特別開心,彷彿這是你唯一的優點了。一直以來,你為這句讚美,順從他們的要求,努力做到他們要的樣子。可是,當他們失望時,你就責怪自己怎麼無法讓他們滿意?你害怕那個不乖、不聽話的你,再也沒有值得被欣賞的地方了,變成一個糟糕、沒有存在價值的人。
本週我學習覺察自我與金錢的關係。在覺察過程中,認識自己的本我(慾望)和超我(道德規條),也探索自己的生命風格,找到自己的力量。 探索本我和超我,如何認識金錢 在我的記憶裡,與金錢第一次接觸,可能是小時候過新年,拿到紅包的時候。然後看到開始上學的姐姐,可以拿到零用錢。而我,還沒到讀書的年齡,所以沒有零
我總是習慣性去討好,努力追求別人對我的肯定和重視。在覺察自己的過程,我發現自己其實一直都渴望安全感。對安全感有過於美好的想像,讓我以為安全感就在外面,來自權威大人,來自自己的擁有,或者來自他人的感受和想法。可是,這些安全感似乎容易被動搖。當接收到負評或質疑,當別人有情緒、不回應,甚至選擇離開時,我的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在創作的路上真的很多人問我說 到底要怎麼做出符合自己期待 但又可以表現得很有美感的作品?🥹 這個問題真的應該是每個創作者都一直在學習的課題吧!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父母的不易從來是他們自己的選擇,而非你出世的過失。
Thumbnail
我們的心會受傷,會試到傷透心為止,絕望之後便不敢再伸出去了 受傷的心第一類來自童年,被父母或照顧者「情感疏忽照顧」,他們不理你,忽視冷漠不回應,你會以為自己不好或做不好,責怪自己。此匱乏並將延伸到成人的不安全依附關係 受傷的心第二類是「關係裡的互動」,是真心換絕情
很常聽到內在小孩這個專有名稱,一直覺得是心理學的一個字眼,自己的童年生活,也沒有太多的起伏,最多就是唸倒了好幾家幼兒園,療癒內在小孩跟我應該是沒有任何關係吧! 因緣際會下,報名了Ruowen Huang愛自己線上的課程,這才了解原來每一個人都有一個內在小孩啊,版主要大家回想一下,小時候有哪一件事是
Thumbnail
然後你會慢慢的發現,每個人都有創傷性的童年。 因為每個人都不完美,父母也都是在生命的累積中學習,所以也不可能有所謂完美和諧的家庭社會。 於是我們成長過程中對於這社會的衝撞、自我探索與自我價值認定變得很重要。 你所謂的認知,源自於你有限的環境,那如何超越? 就是「大量閱讀」,那是最不費力氣與最
Thumbnail
【我跟你的痛】 今天實人老師們開會,討論關於班上有位孩子比較不理會人的問題,許多夥伴都有遭遇類似的問題,因為並非單一事件,我初步推測可能是一個較大的影響因素,例如:基因、成長環境。   亮師分享到,這個孩子的原生家庭是很大的影響因素,冷漠的夫妻關係、在三角關係中當傳話筒的孩子、沒有共識的親子關
Thumbnail
      你有這種想法嗎?現在發生不好的事,是過去發生不好的經驗,一直在心裡揮之不去,最後影響到現在的生活。人的天性讓我們容易聚焦在負面的情緒上面,因為我們對於自己所沒有或損失的東西,產生匱乏的心理,過度聚焦在負面的想法上,卻忽略了每件事都有負面跟正面等許多角度。
Thumbnail
你的孩子今天真正想告訴你什麼? 在繁忙的生活節奏中,孩子遭受欺負的跡象往往被忽視,從突然對學校失去興趣到不明原因的物品損壞,孩子這些微妙的變化可能是求助的隱秘訊號。 本文提供幾個不易被察覺的跡象,幫助父母識破孩子心中隱形的傷痛。閱讀全文,讓我們一同為孩子撐起一片更陽光的天空。 識破隱形的傷
Thumbnail
《幸福童年的真正秘密》一書探討了童年創傷與戰爭創傷對成年後行為的影響,即使身為專家,但若無自我覺察,同樣遭遇親子衝突。文章總結了愛莉絲的童年背景和馬丁對母親的觀察,父母在面對自己的議題,特別是童年創傷時,對於建立良好親子關係的重要性。最後,強調了面對真實自我,對父母如何處理親子關係有著積極的影響。
Thumbnail
覺得這本書對負面情緒的解釋有點過於狹隘,好像所有的憂鬱都是童年不好的經驗所導致,而且一切都是父母的錯。但現實中會影響情緒的因素太多,我並不認為都像書中的諮商過程那樣,只要請每一個個案(真的是每一個)好好回想童年時的創傷,並感受自己的「核心情緒」,就可以豁然開朗。
Thumbnail
現在回想起童年,有些記憶好像變得模糊, 我不太清楚確切發生的事情,但至今想起, 過去好像一點一點在影響著我現在的生活。 當我說出:「我只是想要你給我一點稱讚與鼓勵。」好像有點羞恥感。 好像長大以後,所有東西都要自給自足,因為曾經被拒絕就害怕開口, 就再也不向他人告知自己內心真心
Thumbnail
在創作的路上真的很多人問我說 到底要怎麼做出符合自己期待 但又可以表現得很有美感的作品?🥹 這個問題真的應該是每個創作者都一直在學習的課題吧!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父母的不易從來是他們自己的選擇,而非你出世的過失。
Thumbnail
我們的心會受傷,會試到傷透心為止,絕望之後便不敢再伸出去了 受傷的心第一類來自童年,被父母或照顧者「情感疏忽照顧」,他們不理你,忽視冷漠不回應,你會以為自己不好或做不好,責怪自己。此匱乏並將延伸到成人的不安全依附關係 受傷的心第二類是「關係裡的互動」,是真心換絕情
很常聽到內在小孩這個專有名稱,一直覺得是心理學的一個字眼,自己的童年生活,也沒有太多的起伏,最多就是唸倒了好幾家幼兒園,療癒內在小孩跟我應該是沒有任何關係吧! 因緣際會下,報名了Ruowen Huang愛自己線上的課程,這才了解原來每一個人都有一個內在小孩啊,版主要大家回想一下,小時候有哪一件事是
Thumbnail
然後你會慢慢的發現,每個人都有創傷性的童年。 因為每個人都不完美,父母也都是在生命的累積中學習,所以也不可能有所謂完美和諧的家庭社會。 於是我們成長過程中對於這社會的衝撞、自我探索與自我價值認定變得很重要。 你所謂的認知,源自於你有限的環境,那如何超越? 就是「大量閱讀」,那是最不費力氣與最
Thumbnail
【我跟你的痛】 今天實人老師們開會,討論關於班上有位孩子比較不理會人的問題,許多夥伴都有遭遇類似的問題,因為並非單一事件,我初步推測可能是一個較大的影響因素,例如:基因、成長環境。   亮師分享到,這個孩子的原生家庭是很大的影響因素,冷漠的夫妻關係、在三角關係中當傳話筒的孩子、沒有共識的親子關
Thumbnail
      你有這種想法嗎?現在發生不好的事,是過去發生不好的經驗,一直在心裡揮之不去,最後影響到現在的生活。人的天性讓我們容易聚焦在負面的情緒上面,因為我們對於自己所沒有或損失的東西,產生匱乏的心理,過度聚焦在負面的想法上,卻忽略了每件事都有負面跟正面等許多角度。
Thumbnail
你的孩子今天真正想告訴你什麼? 在繁忙的生活節奏中,孩子遭受欺負的跡象往往被忽視,從突然對學校失去興趣到不明原因的物品損壞,孩子這些微妙的變化可能是求助的隱秘訊號。 本文提供幾個不易被察覺的跡象,幫助父母識破孩子心中隱形的傷痛。閱讀全文,讓我們一同為孩子撐起一片更陽光的天空。 識破隱形的傷
Thumbnail
《幸福童年的真正秘密》一書探討了童年創傷與戰爭創傷對成年後行為的影響,即使身為專家,但若無自我覺察,同樣遭遇親子衝突。文章總結了愛莉絲的童年背景和馬丁對母親的觀察,父母在面對自己的議題,特別是童年創傷時,對於建立良好親子關係的重要性。最後,強調了面對真實自我,對父母如何處理親子關係有著積極的影響。
Thumbnail
覺得這本書對負面情緒的解釋有點過於狹隘,好像所有的憂鬱都是童年不好的經驗所導致,而且一切都是父母的錯。但現實中會影響情緒的因素太多,我並不認為都像書中的諮商過程那樣,只要請每一個個案(真的是每一個)好好回想童年時的創傷,並感受自己的「核心情緒」,就可以豁然開朗。
Thumbnail
現在回想起童年,有些記憶好像變得模糊, 我不太清楚確切發生的事情,但至今想起, 過去好像一點一點在影響著我現在的生活。 當我說出:「我只是想要你給我一點稱讚與鼓勵。」好像有點羞恥感。 好像長大以後,所有東西都要自給自足,因為曾經被拒絕就害怕開口, 就再也不向他人告知自己內心真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