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在還沒有搬家前,我的臥室就是書房。
我與我哥有一間屬於我們的房間,一起睡一張上下舖的雙層床。因為我年紀較小,為了安全起見於是我睡在下層,免去每次的爬樓梯。有時候覺得上層好像比較好玩,有一種居高臨下的感覺,因此還是常常爬到上層去;不過下層也有優點,最主要的就是上、下床鋪都很方便,而且有屋頂,好像住在小木屋裡的感覺。
雙層床貼著房間內側的牆壁擺放,而靠窗的一側則擺著兩張淺咖啡色的原木書桌。書桌以相當厚實的木材製成,表面上有著木頭略為突起的紋路,用手輕輕撫摸有種木頭刮搔著的奇妙觸感。整張書桌相當沉重,東西掉到書桌後面的縫隙時,要稍微搬動一下都很困難;但相對地也讓人很有安全感,彷彿可以承受一切的重擔,也可以保護我們不受外來的侵害似。
書房與臥室在一起的好處,就是當念書或寫作業累了的時候,馬上就可以跑到床上休息;在床上時若想到什麼有趣的事,也可以馬上來到書桌旁,像是想翻翻書,或是畫下剛剛心中浮現的城市地圖等等。雙層床、書桌還有房間外面的陽台,構成一個屬於我與我哥的小空間,小時候幾乎所有的活動,都能在這個空間裡滿足。我常想如果也可以在這裡吃飯就太棒了,但在母親基本家教的要求下,這個願望一直沒有能夠實現。
書桌上鋪著一層塑膠軟墊,防止刮傷底下的木頭表面,軟墊下會放著學期的行事曆還有每週的課表。桌面上用書架撐起一排的書,主要是學校的課本,還有幾本我常會拿起來翻閱的書,像是《21世紀世界地圖館》、《小牛頓》、《巧克力冒險工廠》等等。下方有四個抽屜,正前方的放一些常會用到的小東西,零錢、筆記本或是文具;其他三個在右手邊,我的珍貴收藏都在裡面,像是職棒球員卡、貼紙簿、恐龍圖卡、超大隻的鉛筆、父親去美國買回來的大張美鈔紀念品、我的護照、地球儀削鉛筆機、益智玩具……好多好多的東西。每過一陣子,我都會把每樣東西一一拿出來把玩一番,往往一個下午過去而渾然不覺。
有時假日下午,只要寫完作業,父親會帶我們倆到公園去打棒球,我的作業比較少通常較早寫完,就會一會兒跑到陽台上看天色還亮不亮,一會兒跑回書桌,看哥哥有沒有認真地寫作業,擔心天色太晚便沒有辦法出門了。最怕的是書法作業,因為書法用具準備起來費事、寫起來又慢。看著哥哥一筆一劃慢慢地下筆,真想把筆拿過來幫他寫!至今回想起來,彷彿仍然能感受到當時的焦急與期待。
忘了什麼時候開始,書房裡多了一個新成員:一台電腦與電腦桌。自從電腦進駐以來,我和哥哥的心思便完全被這個新奇的東西給吸引了。第一次接觸電腦,還一邊翻找著說明書,一邊在DOS系統中嘗試輸入各種指令。只要指令成功運作,我們就開心得像是在電動遊戲中擊敗了魔王;如果指令沒辦法運作,我們也不氣餒,頂多再試試其他指令,或是換一種拼寫方法。那時電腦遊戲使用的還是大張的磁碟片,安裝速度非常的慢,容量比較大的遊戲有時還有七、八片的磁碟片,得等一張磁碟片安裝完,再換上下一張。雖然安裝一個遊戲可能得等上半小時或一小時,但我們仍一點都不覺得浪費時間,好像在等待過程中的那種期待感,也是遊戲的一部分似的。
現在回想起來,有趣的不是遊戲,而是我與哥哥兩人可以一起做著什麼事情的成就感吧。在那樣單純而懷有微小夢想的年紀,只要有一點點的滿足就夠了,只要遊戲能破關、功課能寫完、假日可以去打棒球、可以吃麥當勞的早餐就夠了。
後來,我們搬到新家,新家空間較大,因此我們便有了獨立的書房。同樣的兩張木頭書桌,不同的是臥室改到樓下的另一個房間了。不知是因為環境改變、注意力被其他更有趣的事物吸引,或是我漸漸長大心境也有所改變,對書房的依戀也慢慢地消去了,書房變成一個單純寫功課的地方。
而到大學離家後,書桌上更是經常蒙上一層灰塵,底下的功課表早已變色發黃。從大學開始,當兵到現在遠赴外地工作,留在家裡的時間越來越少了。從外地返家時,有時我會仔細擦拭桌面,摸摸木質的紋路、拉開抽屜看看。木頭的質地依然溫潤,而抽屜裡的那些寶物也都仍靜靜地躺著,彷彿時間在抽屜裡面不曾流動,一直維持著離家前的樣貌,並等待著我每一次重新打開抽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