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下影像故事的橋墩

2018/06/13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 — 攝影操作手冊5

上週末剛結束《報導者》攝影工作坊的第8次上課,為期6個月的第二期課程只剩下2個月;在第8堂課中,有12位學員做了個人題目的第一次發表和討論,另有3位因故未到學員用自錄影片說明,而全部的學員共有23位。
如果我們平常想要學習一件新事物或技能,通常只要有方法、有人帶、肯練習,大概在學習上都能有一定斬獲,但「用影像說故事」可能沒那麼簡單,因為它牽扯著你的「對象」,不管這個「對象」是人是物,或把人當成是物、把物當人,你都無法在這個學習上封閉起來,所以我們必須要以「工作坊」的形式來進行這件事的學習與討論。
《報導者》攝影工作坊不是大學,更不是小學,我們不希望提出一套教材或教學模式,然後有來的人就像喝下符水、有如神助;在這個「實作」過程中,團體的每個人都在重新思考與討論「攝影」這件事,這件事逼不得,也沒必要逼迫,它很實際也很現實,走一步是一步,走一步就是前進一步,沒有跨出去,就是原地停留或相對其他人的退步。
這個學習的最終是回到你個人,你必須做出選擇與決定,我們都太容易放過自己,而草率做出選擇與決定。你是足以成為一個主體而述說什麼的,其他人是讓這件事更加鞏固;我們拓展更大的版圖,我們走向更微弱的缺陷,我們提供更有力的武器,我們給你更多的勳章,但最終,是你,你是否要選擇與做出決定。
霧裡觀岸,東岸的人常常望著河的西岸,想著對岸看起來真是美好,我們是假定有一群想要到影像西岸的人,這個工作坊為這群人打下通往西岸的橋墩,從找題目、想題目、評估題目、進行題目、陳述題目、應用題目等等,我們相信,當這些橋墩都紮實落下,你就能逐步舖設橋面,最後通往那影像的西岸。或許那個西岸並不如想像中美好,但終究自己是走了過去,實際體會了,而這個正是工作坊所要做的。我們是協助你走到那個西岸,而不是告訴你西岸很美的標準答案。

開放・跟大家一起搭橋

如果只是上述的理由,不足以讓《報導者》攝影工作坊舉辦第二期,我們在想,《報導者》以一個非營利媒體的形式出現,是否能夠在影像上跳脫「內容」的單一層面?過去新聞影像產業在台灣是非常封閉的,業內的資訊、知識和潛規則都不是圈外人能夠通曉,一位新進人員必須摸索多時才能慢慢明白。可是當科技解放、媒體寒冬,我們還抱持過去的心態和想法,真的就是日薄西山。我們認為「開放」是燎原的火種,既然我們可以不受「內容」點閱的競爭,那我們應該可以做一些「內容」以外的事,這不代表產製優質「內容」不重要,恰恰我們是在為未為更多的優質「內容」做孕育。
工作坊並非是《報導者》首創,但我們可以為這些影像的追隨者提供出口。在台灣,影像自由工作者通常沒有健康的發表或換利管道,一組辛苦拍攝的影像故事常常無法得到對等的報酬,不論是在金錢或尊重;而現在《報導者》可以扭轉這樣的情況,我們就是以一個找尋夥伴的心態在對待每位來工作坊的成員,我們期待每個人成為《報導者》影像內容的優質產出者,更甚至成為台灣影像內容的優質產出者。我們在創立之初就明確宣告,《報導者》的影像主張版權共享,並希望建立台灣獨立影像工作者制度;我們認為只要有更多人瞭解與投入,就能展現台灣影像原生潛力、強健競爭力。
作為一個非營利媒體,《報導者》與《報導者》影像能夠做得更多,但重要的是有你,有你一起搭橋向前,有你一起改變。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小偉
小偉
來自高雄,在台北生活。用攝影說故事、生活,跟著攝影死去。 Telling story with photography, living and dead.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