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的獲利公式》
今天要講的這本書,其實之前出版社就有介紹我看了。結果我居然婉拒出版社,然後自己跑去買XD。
不為什麼,因為我對這本書的內容並不是那麼完全支持。所以我想在沒有利益衝突的狀態下,寫出我對這本書的感想。
影響投資成功的因素
不管是指數化投資人或是主動投資人,肯定都知道【分散投資】的說法。
但大多數人對於分散投資的認知,都是以分散投資不同類別的股票或ETF為主。也就是降低各種因素所導致整體投資組合的報酬高低落差。
但這是第一本我看到針對【時間】這個因素來作分散投資的思考。
我的認知是,分散投資各類資產,是垂直軸(廣度)的追求。但分散投資時間,這就是水平軸的思考。
或許我可以用上面這張圖來跟大家說明,雖然你的投資組合夠分散,但是如果投資時間不夠長,也還是不具備保證獲利。這是我們一直以來知道的【長期投資】的重要性。
但是如果到了資產累積的末段時期,出現了巨大的資產損失呢?或者說,雖然理論上推算到退休時可以累積出一大筆財富,但你會不會擔心其實跟現實有一大段差距呢?
報酬順序的風險
這本書裡講到一個觀念我覺得很好,「在傳統的資產配置模式下,年紀越大,資產曝險程度越高」。
不好理解嗎?我現實一點解釋。
假設你在年輕的時候每個月只能存到5千台幣買0050。假設年化報酬率9%,那在你投資第十一年出現股市腰斬的現象,你只會出現帳面折損17.2%的負報酬。也就是帳面價值比投入成本少了11萬。
但要是你在投資第四十年的時候遇上股市腰斬,雖然帳面上是正報酬,但那可是超過千萬的帳面損失。就算你在退休的時候已經把股票類資產的比重壓低至50%,但也是超過五百萬的資產減損。對你的退休提領計畫將有莫大的危害。
退休準備不足的風險
另外一個風險是,沒有將足夠的資產曝險在報酬率較高的投資工具上,例如股市。這種風險會導致退休金儲備不足。
有兩種可能會發生這樣的問題:
第一,認知信心問題。因為害怕股市的波動,所以只敢將存款投入到低波動,但報酬也相對低的投資工具,如定存或美國短期公債。
第二,年輕時期收入不佳,導致能做投資的存款不足。
這兩種可能都會使得你在退休階段的開銷捉襟見肘,無法順利達到退休提領的目標。
這本書提供的解決方案
這本書是怎麼思考解決上面所提到的【報酬順序風險】及【退休儲備不足的風險】呢?
作者要我們去預估,從現在到未來的幾十年內,我們所能存下的資金有多少。然後用這個數字去規劃投資組合的資產比例。
舉例來說,假設我平均一年可以存下30萬台幣,那麼從25歲經過40年到65歲退休時,應該可以存下1200萬。所以我在規劃投資計劃時,就會以第一年就開始具備1200萬的狀態去做。
假設股債比例各半,那麼也就是以600萬的數字在股市作長達40年的曝險及報酬累積。
透過歷史的經驗我們可以知道,只要累積夠久的時間,有足夠的複利效果。我們的投資組合不會有負報酬的現象產生。所以本書倡導,應該要在初期就盡可能的把"未來的"存款做長時間的曝險。
但很現實的是,這樣的思考並不切實際。因為每個人年輕的時候(扣除有富老爸跟中樂透),哪來的600萬可以放在股市中做長期曝險,賺取高報酬。
所以本書作者提出一個與坊間財務規劃主流相異的方式,【槓桿投資】。
透過買進槓桿型的投資工具,加速完成全人生儲蓄曝險的投資計劃。
這裡書中作者舉了一個現實的例子,【貸款買房】。
我們大部分人,都是透過先跟銀行借錢買房,然後再透過分期繳還的方式將貸款及利息還清。因為這種方式,大部分的人都可以累積出一大筆財富,雖然是存放在房屋這項工具上。
而且透過每一期的繳還貸款,無形中也慢慢的將資產去槓桿。
具體怎麼做?
本書作者建議以兩倍的槓桿去累積股票類資產。也就是以200%的資金去投資股市。
表面上看來這是一個很驚人的比例,但事實上以60萬(年均存30萬)來跟1200萬相比,也不過是5%的比例而已。所以就算遇上股市腰斬,相對來說你的資產減損也很低。但要是股市上漲,就可以因為運用槓桿,而使你的年度報酬更接近以600萬作為基準的報酬。
然後根據同樣的生命目標規劃,在每一個階段開始調降股市類別資產的比重。一路從200%下降到75%,或者根據你個人的薩穆森比例進行資產比例上的調整。最終到退休提領階段,你的投資組合將完全沒有槓桿工具的成分存在。
使用這種做法的好處是,因為你已經提早讓全生命週期的存款曝險並獲取足夠的報酬,這樣就算在你退休階段就遇上市場崩跌,前面幾十年的累積也會讓你得到比傳統配置方式更高的資產總值。更能完成你的退休提領目標。
然後也因為透過槓桿的方式去加速投入市場的資金,所以也不至於在市場高報酬時期因為投入資金不足而錯失加速累積報酬。這樣就不用擔心在未來退休時會因儲備不足,導致自己生活窘迫。
但真的這麼好?
好,上面講完好處,再來我想講講我覺得有問題的地方。
首先是投資工具的選擇。
如果是如書中建議透過美國的市場去選取槓桿投資工具,那我相信這不是太大難事。
但對於台灣投資人來說,很多槓桿工具礙於法規是無法投資的。也就是說,你必須要透過海外券商買這些槓桿工具。但這就有很多的現實問題會發生,如果出問題,你就必須要自己面對。這不會是一件簡單的事,很多時候你就只好吃虧認賠。
況且,這書中的假設是,透過追蹤美國股市的工具進行。那如果以分散資產的角度來看,這樣做其實就沒有達到符合資產配置的原則【廣泛分散】。
那有沒有追蹤全球的槓桿工具呢?我不知道,可能有,但這本書沒有提到。所以我們也無從得知有沒有這樣的工具,然後追蹤誤差有多少。雖然書中提到針對不同市場也可適用槓桿投資的方式,但看來在使用工具上會是一個很不簡單的課題。
再來書中有提到使用借貸的方式進行。我知道台灣的投資人可能就會思考透過房貸的方式快速取得一大筆資金進行投資。
但這有兩個隱憂,第一是當你透過房貸取得大筆資金後,相對的你也必需長期穩定繳還貸款的本金跟利息。萬一遇上股市狀況不好,然後又因為景氣不佳失去工作。這時候你不是選擇忍痛買出帳面價值大幅減損的投資部位,不然就是很有可能失去你安身的住所。
第二是,現在房貸的利率很低,但萬一未來利率反轉向上,高額貸款所增加的利息就會讓你每個月的還款壓力大幅增加。這樣無形中也是增加你在投資決策上的壓力。而壓力,極容易導致一般人做錯投資決策。
再來是心理層面問題
大多數人在資金少的時候,面對帳面資產大比例減損,忍受力都會比較高。就算做錯決定,對於後續的傷害也相對較低。
但在拉高了2倍槓桿以後,投資人所要承擔的損失也會是2倍。一個投資人要操控超過自己可承擔能力範圍的金錢時,就很容易因為害怕失去,而做出錯誤的決定。
同樣的,如果在市場情緒一面看好的時候,投資人因為駕馭金錢能力不足,當看到做了槓桿投資而得到高於市場報酬時,也很容易因為貪婪而加大槓桿倍數。
這兩種心理偏誤在遇到市場反轉向上或向下時,投資人的情緒波動就很容易改變原本的投資決策,導致投資計劃功虧一簣。
還有一個很大的關鍵,成本
如果讀者朋友有興趣去看這本書,你會發現,在這書中所提的方式,都會付出比傳統指數化投資更高的費用成本。如果根據書中的蒙地卡羅模擬結果,再加上費用,我會懷疑有沒有需要使用這些投資工具。因為報酬是不定的,但費用是肯定的。費用的高低就決定了未來報酬的高低。
另外,透過書中的方式,投資人勢必要耗費更多的心力在投資組合的平衡跟槓桿的比例調整。我想這樣似乎又偏離我們推薦投資人使用指數化投資的本意。如果要耗費更多心力去規劃投資組合,但報酬率卻不見得可以提高很多,這樣好像沒有太大意義。
結論
其實當我看完這本書以後,我確實有思考可以怎麼克服【時間】這個因子。也確實有些想法覺得可以試試看,當然我也發現我已經在做某些事情。
這本書裡面很多推論是有很紮實的立論依據,也確實可以避免投資時間分散不足所造成的風險。
如果就如書中所提,未來能有一檔基金或ETF可以幫投資人完成這樣的【生命週期投資法】,費用又不高,就會是投資人另外一種選擇。
也就是說,這種方式在目前來說,還是比較適合有較多資源的機構法人來進行會更有效率。
但我會覺得一般投資人應該要先做好正常版的指數化投資後,行有餘力再來思考怎麼在不擇時選股的前提下,提高投資報酬率。
就像約翰.柏格說過的:「一套好投資計畫的最大敵人,就是幻想擁有完美的投資計畫」。
如果是為了追求高報酬率而刻意調整投資組合,或是透過高槓桿來達成。這其實也違背了本書作者的本意。
我想在最後,提醒台灣的投資朋友,不要誤會使用槓桿工具就是為了在股市上漲週期拉高報酬。相對的,在股市下跌的過程,你的資產波動程度也會是成倍數增加的。
更不要幻想可以透過某些方式避開下跌,參與上漲。唯有留在市場,完整參與,才能得到最完整的市場報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