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成專題後,我發現自己不排斥臨床研究,再加上個人職捱的取捨,我開始準備考研究所,後來推甄落榜後在隔年如願考上了。時間軸拉回現在,正在念著碩士的我失眠到凌晨,於是爬起來寫這篇文章,帶有紀錄與抒發的意味,也想跟即將進入心理所的咪拿桑說些悄悄話。
為了應付研究所的考試,我懂得越來越多「心理學」,從人類的發展、認知知覺、腦結構到心理疾患都有粗淺的掌握,大概來到了可以上普心助教課的程度,脫離新手村的驕傲持續不久,就發現自己沒有因此變得更快樂,除了從青春期就一直存在的腸胃問題,還頻頻出現壓力下的身體反應,每一項都非常折磨,尤其學校離家裡有一定距離,時時得面對獨自生活的壓力與孤寂,每天就在帳單、報告繳交平台、會議室連結、群組的訊息、成堆的衣服間渡過,熬著這樣的壓力繼續念著我喜歡的心理學,下面這邊是當時落榜時寫下的文字:
我好緊張,好想有人陪著儘管我沒有什麼想說的話,胸口重重的,像被揮了一拳又像有異物哽著,有股噁心感,頭脹脹的有些暈眩,甚至打字的同時皮膚持續的起著雞皮疙瘩,眼眶一陣緊縮可是沒有眼淚,我知道這是我想要的東西出現的徵兆,過去付不起的代價現在可以付了,因為我是那麼想要,而可以接受被分類、被評價、被漠視,我可以接受自己拚了命還是失敗的蠢樣以及多年的窮困生活,因為我好渴望被我認可的領域認可。
我當時將這感受解釋成calling(可以被翻成天命嗎),推甄落榜後巨大的難過讓我覺得自己真他媽得考進去,把青春用來學臨床心理不後悔,而且也有把握學的好(事後看真的事太自滿太天真了),所以我在推甄失敗到考試這段期間卯起來唸書,後來報考的學校除了中原都進了面試關,讓我真正從「考試唸書」這個能力焦慮中畢業了,我不是最會念書的,但還能幫自己拿到想要的學習環境。但就如同文章的開頭所述,我沒有因此離幸福更近一點,即便做自己喜歡的事大部分時間依舊是很辛苦的,尤其今天我結束了一段很長的友情,更讓我加倍難熬,深感關係無法掌控或預測的本質,生命裡深根蒂固的基調與課題都不會因為找到自己喜歡的事情而減少,只會來到下一個階段。
抱怨結束,最後附上一點點考上心理所的乾貨。
如果看完前述還是非常想考,那相信你具備了備充足的內在動機,就可以開始務實的衡量如何準備,我分享自己的做法:
1. 首先找出所有的考科與錄取率,掃過近三年考古題
2. 誠實回顧過去考試的經驗,檢視自己學習一門知識的速度並評估自己平時的人際狀況,拿以上兩個問題對比第一點,思考:「就這些科目所涉及的知識範圍與深度來說,我是不是可以透過1-2年的努力進步到可以滿足錄取率?」,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就要小心評估自己的優劣科目,並且找到適合的補習班,這點相信對大學非本科生的人更為重要
3. 心理所常常都包含第二階段的面試(沒有面試的學校更該擔心這間學校篩選學生的制度,考慮一下是否還想要去唸),面試也是另一項能力與運氣的結合,不是這篇文章可以涵蓋的,網路上已經有很多考古題可以準備,但回頭思考自己為什麼想唸然後誠懇說明是我目前觀察到最受用的方式。
誠實豆沙包吃到這邊,希望我的身體可以再撐久一點,讓我再放下一些牽掛、再感受一點幸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