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pstone Course EP2:挑戰激發的是潛能還是焦慮?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今天想要談談我做研究的真正動機、壓力還有再也受不了之下的改變。
這是大約我12、13歲左右會看的「勵志書」
  在我尚未學習探索、發展自己想法的能力時,身邊的大人隱約傳達「好還要更好」「待在更好的人身邊才會一直進步」的想法,我吸收後甚至找到了這類書籍來強化這樣的「勵志」觀念,再來接替了書籍和大人的角色,當起了自己的嚴師,替自己尋覓來許多挑戰:考資優班、高中就想寫小論文(幸好老師勸退我了,不然一定是學術垃圾),一直到半年前我進入實驗室,在半是情勢所逼之下修了Capstone Course做了專題,還暗自竊喜著在教授的眼光下、實驗室的壓力下自己總算不得不進步了。
我一直有「更高強度的刺激伴隨突破性成長」的信念。
  最後一根稻草是我主動和教授提及要把會議的間隔從兩周改成十天,好逼迫自己加速進度,但結果只是激起驚滔駭浪般的焦慮,我開始失眠、拉肚子、噁心、心悸,給自己找千萬個理由來逃避實驗中待解決的問題,回想過去,我時常花費大把的心力來應付焦慮,最後以不怎麼樣的表現「撐過」挑戰,付出了健康做為代價還折損了自我認同,檢討著自己為什麼不夠努力(其實很努力,只是努力在面對焦慮)。
  但到底「好」是什麼?「進步」又要去哪裡?「潛能」這種東西我真的有嗎?我忽略這些問題好久,因為在前述的信念底下我感受到的只有任務很難(因為挑戰難的等於會進步,所以我不會也不敢去接觸簡單的事物)跟恐懼(萬一沒有「潛能」跑出來那豈不證明我的駑鈍嗎?) ,無法分神照顧自己的感受也覺察不了心之所向。
  說完心情,講講理論   
  臨床上對心理疾患(Psychological Disorder)的其中一個定義為Personal Distress,也就是一個人行為造成自己莫大痛苦,比如說無法集中注意力而總是忽略掉重要的事,當事人因此痛苦,放在我身上則是一直尋覓超越自己能力的事物,結果頻頻引出焦慮(註一)
  社會心理學的研究說明旁人的眼光只有在任務簡單的情況下才會產生加分的作用,讓當事者基於證明自己的心態下表現得比平常好;如果要執行的任務本身很困難,那旁觀者只會造成反效果,使得表現更差,因此我預期在教授的眼光下激發「潛能」那很有可能會搞砸,專題無疑是個艱難的任務(註二)。
  剛剛把勵志書清出來丟掉,我好想睡長長的、不被焦慮打擾的覺,雖然表現上我已經停滯太久,但現在是連內部狀態都得一起停一停,晚安。
  (註一)Kring, A.M. & Johnson, S.L. (2017). Abnormal Psychology (14th Ed.). John Wiley & Sons, Inc.
  (註二)有空時再補上文獻出處,書目前不在手邊。
  
avatar-img
6會員
5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安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解釋什麼是capstone course,還有說說文獻回顧上我踩過的一堆坑。
解釋什麼是capstone course,還有說說文獻回顧上我踩過的一堆坑。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1. 杞人憂天:過度擔憂未來事件的發生 - 許多研究生在面對繁多的課題、實驗和論文時,常常會感到焦慮,尤其是對於未來無法掌控的事情。例如,擔心研究進展不順利、畢業延遲或是職業發展受到阻礙。這種焦慮往往源於過度的預測和假設,結果是讓自己陷入無謂的壓力之中。事實上,很多擔心的事情並不會發生,而過
本文探討定型心態導致的負面情緒以及重構應對方式,並提供了一些個人案例來說明。
Thumbnail
2023年的10月透過朋友的推薦和網路資訊,於是打開了這本我觀望已久的哲學心理書。初品此書當下的心境是對於人際、社會、自我感到無力和絕望,不再相信人與人之間有純粹的信任,也不再相信社會是單純的,更不再相信自己有勇氣和能力可以面對困境,但當我翻開第一個章節,簡單明瞭的一句話:生命中所遇到的困境都和人際
Thumbnail
這篇文章討論了焦慮與焦慮感的來源,讓我們透過作者的學術背景介紹和自我介紹作為引入。作者描述了在面試時的焦慮感和個人遭遇,並詳細介紹了自己的學術和專業背景,以及未來的研究範圍和期望。文章內容豐富,既包含了個人情感的抒發,又具有學術性質,是一篇結合了個人生活背景和專業知識的文章。
Thumbnail
成長型思維闡述了大腦運作時,用「最糟的角度」來思考事情的後果。躁鬱症患者基於過去失敗的經驗與大腦的功能缺陷,對糟糕的狀況和感覺更加根深蒂固。將挑戰拆成小任務可以增加自信心,透過成長型思維策略幫助患者更聚焦、更專注在進步的動力。
Thumbnail
在讀過原子習慣後,我很相信微小的努力會在好幾年後帶來回報,所以一直持續進行著我認為對於人生來說不會錯的事,例如看書、健身或者是學習。 但最近讀書讀到一個概念是「我是基於恐懼還是熱愛去學習?」,為此我認真思考了目前我認真去學習事物的動機有哪些。
考在職專班是自己的人生規劃之一,只是不知道這一天會這麼快到來,不曉得自己的衝動是好還是不好。 現在的我,很喜歡研究所科系,但心裡面總是會擔心,不知道會不會失敗、英文作文好難,所以有時候都會逃避讀書,但深深了解只有去克服困難,才能更進一步。 從現在開始,給自己的短期目標就是:考到在職專班研究所,降
一切的跌跌撞撞不會是永恆,看到自己的努力與進步,練習用較為輕鬆的心態應對壓力與緊湊,是給自己的小挑戰,祝福我在接下來的人生旅程中得到滿滿的收穫。
Thumbnail
當我們探討“煩惱事的內容成就未來的你”這一理念時,其實是在深入理解如何通過挑戰和困難來塑造個人的成長和成功。 這個過程涉及幾個關鍵方面: 煩惱事作為成長的催化劑:煩惱事往往讓人感到不適,但它們也是自我發現和成長的重要機會。在面對挑戰時,我們被迫離開舒適區,這有助於發展新技能和新見解。 反思和自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1. 杞人憂天:過度擔憂未來事件的發生 - 許多研究生在面對繁多的課題、實驗和論文時,常常會感到焦慮,尤其是對於未來無法掌控的事情。例如,擔心研究進展不順利、畢業延遲或是職業發展受到阻礙。這種焦慮往往源於過度的預測和假設,結果是讓自己陷入無謂的壓力之中。事實上,很多擔心的事情並不會發生,而過
本文探討定型心態導致的負面情緒以及重構應對方式,並提供了一些個人案例來說明。
Thumbnail
2023年的10月透過朋友的推薦和網路資訊,於是打開了這本我觀望已久的哲學心理書。初品此書當下的心境是對於人際、社會、自我感到無力和絕望,不再相信人與人之間有純粹的信任,也不再相信社會是單純的,更不再相信自己有勇氣和能力可以面對困境,但當我翻開第一個章節,簡單明瞭的一句話:生命中所遇到的困境都和人際
Thumbnail
這篇文章討論了焦慮與焦慮感的來源,讓我們透過作者的學術背景介紹和自我介紹作為引入。作者描述了在面試時的焦慮感和個人遭遇,並詳細介紹了自己的學術和專業背景,以及未來的研究範圍和期望。文章內容豐富,既包含了個人情感的抒發,又具有學術性質,是一篇結合了個人生活背景和專業知識的文章。
Thumbnail
成長型思維闡述了大腦運作時,用「最糟的角度」來思考事情的後果。躁鬱症患者基於過去失敗的經驗與大腦的功能缺陷,對糟糕的狀況和感覺更加根深蒂固。將挑戰拆成小任務可以增加自信心,透過成長型思維策略幫助患者更聚焦、更專注在進步的動力。
Thumbnail
在讀過原子習慣後,我很相信微小的努力會在好幾年後帶來回報,所以一直持續進行著我認為對於人生來說不會錯的事,例如看書、健身或者是學習。 但最近讀書讀到一個概念是「我是基於恐懼還是熱愛去學習?」,為此我認真思考了目前我認真去學習事物的動機有哪些。
考在職專班是自己的人生規劃之一,只是不知道這一天會這麼快到來,不曉得自己的衝動是好還是不好。 現在的我,很喜歡研究所科系,但心裡面總是會擔心,不知道會不會失敗、英文作文好難,所以有時候都會逃避讀書,但深深了解只有去克服困難,才能更進一步。 從現在開始,給自己的短期目標就是:考到在職專班研究所,降
一切的跌跌撞撞不會是永恆,看到自己的努力與進步,練習用較為輕鬆的心態應對壓力與緊湊,是給自己的小挑戰,祝福我在接下來的人生旅程中得到滿滿的收穫。
Thumbnail
當我們探討“煩惱事的內容成就未來的你”這一理念時,其實是在深入理解如何通過挑戰和困難來塑造個人的成長和成功。 這個過程涉及幾個關鍵方面: 煩惱事作為成長的催化劑:煩惱事往往讓人感到不適,但它們也是自我發現和成長的重要機會。在面對挑戰時,我們被迫離開舒適區,這有助於發展新技能和新見解。 反思和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