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拒絕「後」的勇氣(二)

2023/02/04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前情請見被拒絕「後」的勇氣(一)
大三的時候,我抱持著「有試有機會的心情」,再嘗試了一次。一方面是因為快畢業了有時間壓力,另一方面是因為A系有不少課程跟心理系重疊可以相互抵免,這次我申請了雙主修心理系。
不知道是因為上次申請轉系的烏龍太令承辦的助教深刻還是怎麼了,助教記得我。講歪了。這次我再三檢查備審資料,順利的通過書審進到面試環節,這相當令人興奮,因為面試只有二取一,50%的機會讓我在面試前就好像已經錄取了。
然後呢?再度落榜。
看著面試結果的當下,我腦中一片空白,空虛、懷疑、失望、怨恨的心情混雜在一起,就像汗臭味跟香水味夾雜一樣想讓人逃離,但是我的五味雜陳卻無路可逃。簡單來說就是一種天要亡我的絕望感。
不過回想起來沒上也很合理,因為我連想修心理系的哪些課、喜歡的心理書的作者是誰都答不出來,很難說服對方。
所以那時我還像一道沒有備齊料的料理,不到位。
幻想泡泡破了以後才開始
這次的失敗推動我去從門外認識這一行在做什麼。首先,我打給系主任詢問我這次面試做得好與不好的地方、我適不適合。接著,我去接受諮商、諮詢、求見崇敬的醫師,我走的每一步都是為了更靠近對心理系幻想以外的真實。
在搞清楚心理系在學什麼、未來可以做什麼工作後,在大三下那年,我決定報考心理研究所。
後面的結果非常順風順水,順到有種人生開外掛的感覺。我報考了五間研究所,每一間筆試都通過,甚至有教授在面試的時後直接暗示會錄取我。
考上研究所後,我在比研究所同學早一年的修業時間內畢業並考到執照,同時修完教程、拿到教師證。這段故事也很精彩,之後有機會再多分享吧。
適合與否不如從願意在這個領域堅持多久來評估
在這個過程中,我最常出現質疑的聲音就是:這麼做真的對嗎?我真的適合學這個嗎?這是沒有標準答案的大哉問,只有從真的去嘗試了才能慢慢感受,儘管是進到研究所,這個答案也不斷的變動。而我想一個人適不適合做什麼,與其從天分、資質、考進的科系來評估,不如從他能或是願意在這個領域堅持多久。
「在你的時區裡,一切都會準時」
對於大三那年的我,沒有申請上雙主修不免產生「來不及了」、「都快畢業了,這次沒上就沒有機會了」的想法。因為當時的我目標放在這所學校的這一個心理系,也因為這是我比較熟悉的,所以看不見池塘外的海洋有多大,也深深被畢業後就要找工作的觀念限制住。
然而,對於我的人生而言,當時的我才20歲,我的籌碼是相對多的。對於大學階段的我,錯過了轉系、沒有錄取雙主修的機會,相較於心理本科系的同學、有順利轉系雙主修上的同學來說,的確是慢了、晚了。但對我的人生來說,並沒有遲了,在研究所的生涯中,一般人會覺得我走得比同學快,然而對我而言卻是剛剛好。
被拒絕後去想想這個經驗為你指引了什麼方向
如果你現在也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不知道要怎麼選擇,不用急,就試試看吧,只要有行動,哪怕是像我當初轉系一樣搞不清楚狀況,都可以累積經驗值。
雖然許多人對失敗的印象不好,我倒覺得失敗是很可貴的,在成為心理師以前,每一次的失敗都一再的為我指引方向。
在這條路上所有沒成功的經驗對我來說都是一種被拒絕,不過到頭來,因為這麼多的被拒絕、挫折與失敗,我才更下定決心自己對於從事心理工作的熱愛。這或許就像是好不容易才能得到的東西會更讓人珍惜吧。
我們都需要多一點勇氣,在被拒絕後多停頓、沉澱一下。越挫越勇,祝福你。
下班後的碎碎念
下班後的碎碎念
哪怕是吃一晚不起眼的陽春麵、等一個80秒的紅綠燈,這些日常的小碎片都讓生活值得稱之為生活。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