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漫談|解讀豐田三現主義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疫情,限制了國際之間的移動,然而產品一旦發生品質異常,想去現場也去不了,遠水也救不了近火;而豐田式生產管理又強調要親臨現場去解決問題,這...不是矛盾嗎?要如何因應與解決問題呢?


前段時間,公司產品在海外的企業用戶上發生品質異常,由於各國都採取了防疫措施,導致雙方無法當面溝通,即使每天召開線上會議,耗費了大量的人力與時間,也因為無法即時且完整的獲取必要的資訊,來釐清實際發生的現象與問題之所在,更遑論採取短、長期對策來解決我們與客戶所面臨的問題。

「現場主義」是日本企業管理最主要的特色之一,強調製造的原點在於生產現場,而銷售的原點在於賣場與客戶的直接接觸。習於傳統經營環境的管理者深信:數位化的資訊只是冷冰冰的數據,唯有站在第一線面對面的交流,才能為客戶提供最好的商品與服務。

因此問題的解決,也必須要落實豐田式生產管理中的「三現」主義,所謂的「三現」,指的是現場、現物、現實,就是說,當發生問題的時候,不去臆測,而是管理者要快速到「現場」去,親眼確認「現物」,認真探究「現實」,並據此提出和落實符合實際的解決辦法。

raw-image

然而,因為疫情的關係,不但無法到現場看到現物,更不用說是否能夠依此探究現實,總不能隔空抓藥吧!豐田這種管理方式還能適用嗎?

其實,若僅僅是人到了現場,卻無法挖掘出有價值的資訊,仍然是無用的。最常見的例子是,主管派了一位員工到現場看問題,員工回報的內容是「他們製造了1,000件產品,其中三件是有缺陷的不良品」,等於白跑一趟。

換句話說,如果你無法獲取或找到真相,不管你跑了多少地方,就算在現場待了再久也都是徒勞無功。

豐田所謂的「現地現物」,不只是到現場去確認實物(和實務)而已,更要以「現地現物」的心,透過遠端在場的眼,徹底的從收集到的情報內挖掘到真實狀況,再將訊息傳遞出來進行解析,最後找出對策

唯有理解到「三現」主義的本質與核心,再善加利用自身的專業以及知識庫,即使第一時間不在現場,還是能透過在第一線的人員,並運用現在科技(例如視訊、遠端連線等)來獲取到有意義的資訊。

前述品質異常的案件,在工作團隊以設計、製造與品保角度實施需求分析,和客戶共同進行深度溝通,取得更進一步數據與資訊,運用網路遠程指導客戶,如何復原重現問題,最後找到了都令雙方滿意的最佳對策,圓滿解決客戶的問題。

本文亦發表於經濟日報:專欄/經營管理/管理錦囊/解讀豐田三現主義

讚賞公民|策略聯盟】

  • 文章內容,能對您有所啟發、感動或增加附加價值,請拍手、評論+【讚賞公民】!
  • 孤軍奮鬥,倒不如策略聯盟,若我有您想要的,來信結盟吧! 【策略聯盟】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子謙的沙龍
3會員
28內容數
逐水草而出差,哪裡有生產需求,就往哪裡移動,隨性去旅遊,記錄一路上所見所聞所思,感受文化差異帶來的衝突與新發現的喜悅。 現負責海外代工廠專案管理、國際教練聯盟(ICF)實習企業教練,耕耘經濟日報「職感心教練」專欄,閒暇時寫寫書法,傳承裱褙手工藝。
子謙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4/23
🎮 《黑神話:悟空》中的「空氣牆」也出現在職場? 在跨文化溝通中,我們常被一堵看不見的「文化牆」擋住了進展。明明會前談好,正式會議卻風雲變色——這不是變臉,而是文化邏輯的不同。 這篇文章以電玩為引,深入剖析高情境文化與低情境文化的溝通差異,並教你如何提升「讀空氣」的能力,包括:積極聆聽、觀察非
2025/04/23
🎮 《黑神話:悟空》中的「空氣牆」也出現在職場? 在跨文化溝通中,我們常被一堵看不見的「文化牆」擋住了進展。明明會前談好,正式會議卻風雲變色——這不是變臉,而是文化邏輯的不同。 這篇文章以電玩為引,深入剖析高情境文化與低情境文化的溝通差異,並教你如何提升「讀空氣」的能力,包括:積極聆聽、觀察非
2025/04/19
想在職場「彎道超車」?本文從真實案例出發,剖析主管與員工溝通斷層的癥結,並提出兩大關鍵能力:洞察力和理解主管思維邏輯。透過培養洞察力,運用IPO流程思維模式,以及以老闆為師,學習其思維邏輯和行事風格,逐步縮短與主管的距離,最終超越自己,提升職場競爭力。
2025/04/19
想在職場「彎道超車」?本文從真實案例出發,剖析主管與員工溝通斷層的癥結,並提出兩大關鍵能力:洞察力和理解主管思維邏輯。透過培養洞察力,運用IPO流程思維模式,以及以老闆為師,學習其思維邏輯和行事風格,逐步縮短與主管的距離,最終超越自己,提升職場競爭力。
2025/04/18
📌【你可以做得更好?還是他太苛刻?】 與日本客戶合作時,我們以為對方在挑毛病,直到他們主動分享內部資料,才發現—他們其實是期待我們「能做得更好」。那些令人壓力山大的高壓語言,或許不是打壓,而是激發潛能的方式。真正該問的是:你是否願意在被挑戰時,看見自己的成長空間?📍善用提醒,不困於情緒。你,真的
2025/04/18
📌【你可以做得更好?還是他太苛刻?】 與日本客戶合作時,我們以為對方在挑毛病,直到他們主動分享內部資料,才發現—他們其實是期待我們「能做得更好」。那些令人壓力山大的高壓語言,或許不是打壓,而是激發潛能的方式。真正該問的是:你是否願意在被挑戰時,看見自己的成長空間?📍善用提醒,不困於情緒。你,真的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走在坊間書店的商管書區,會看到分享如何管理及領導的書、一些在講商業模式的書,也會有許多專門講產業優勢、或是市場機會的書。不過很少看到將這三者合在一起說明,或是分享當這三者缺一角時會發生什麼事...
Thumbnail
走在坊間書店的商管書區,會看到分享如何管理及領導的書、一些在講商業模式的書,也會有許多專門講產業優勢、或是市場機會的書。不過很少看到將這三者合在一起說明,或是分享當這三者缺一角時會發生什麼事...
Thumbnail
這次分享一個對於工廠營運或生產製造族群在工作上比較用得到的東西,稱為『精實生產』。雖然這是上世紀就有的方法,但我個人認為現今市場上,不管是對於產品或服務,都還是一個很好的觀念和方法。所以這次就以製造工廠為導入對象,說明我認為應該如何成功導入精實生產的看法。
Thumbnail
這次分享一個對於工廠營運或生產製造族群在工作上比較用得到的東西,稱為『精實生產』。雖然這是上世紀就有的方法,但我個人認為現今市場上,不管是對於產品或服務,都還是一個很好的觀念和方法。所以這次就以製造工廠為導入對象,說明我認為應該如何成功導入精實生產的看法。
Thumbnail
精實生產(Lean Production)是1990年間,源自於豐田生產方式 (TPS)的生產哲學,其宗旨想是消除一切浪費(日語:無駄,Muda),精益求精和持續改善。精:精神在於【追求全面品管,止於完善】、實:主旨在於【消除各種浪費,創造真實價值】。
Thumbnail
精實生產(Lean Production)是1990年間,源自於豐田生產方式 (TPS)的生產哲學,其宗旨想是消除一切浪費(日語:無駄,Muda),精益求精和持續改善。精:精神在於【追求全面品管,止於完善】、實:主旨在於【消除各種浪費,創造真實價值】。
Thumbnail
疫情,限制了國際之間的移動,然而產品一旦發生品質異常,想去現場也去不了,遠水也救不了近火;而豐田式生產管理又強調要親臨現場去解決問題,這...不是矛盾嗎?要如何因應與解決問題呢?
Thumbnail
疫情,限制了國際之間的移動,然而產品一旦發生品質異常,想去現場也去不了,遠水也救不了近火;而豐田式生產管理又強調要親臨現場去解決問題,這...不是矛盾嗎?要如何因應與解決問題呢?
Thumbnail
中央與地方從策略到執行、從指導方針、執行細則、一直到個案,應該各有執掌、分工合作,避免疊床架屋,增加衝突與矛盾。如果分工沒有做好,那麼有限的資源和能量,就會浪費在沒有意義的內耗、內鬥上。
Thumbnail
中央與地方從策略到執行、從指導方針、執行細則、一直到個案,應該各有執掌、分工合作,避免疊床架屋,增加衝突與矛盾。如果分工沒有做好,那麼有限的資源和能量,就會浪費在沒有意義的內耗、內鬥上。
Thumbnail
常常有一些粉絲或讀者告訴我,他明明工作看起來一切順利,但卻莫名焦躁,越來越搞不清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是什麼了。後來了解後發現,問題也許是他為了回應他人的期待,把精力都花在別人身上,忘了切換成「自我模式」了。大部分人都習慣了「他人模式」,等到想轉為「自我模式」時,卻想不起來自己到底想做什麼。
Thumbnail
常常有一些粉絲或讀者告訴我,他明明工作看起來一切順利,但卻莫名焦躁,越來越搞不清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是什麼了。後來了解後發現,問題也許是他為了回應他人的期待,把精力都花在別人身上,忘了切換成「自我模式」了。大部分人都習慣了「他人模式」,等到想轉為「自我模式」時,卻想不起來自己到底想做什麼。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