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全的企業應兼顧的三個面向 - 商業模式/產業優勢/管理表現

2023/04/27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走在坊間書店的商管書區,會看到分享如何管理及領導的書、一些在講商業模式的書,也會有許多專門講產業優勢、或是市場機會的書。不過很少看到將這三者合在一起說明,或是分享當這三者缺一角時會發生什麼事。
有些二代回家後會先被要求到基層學產業知識,為的就是讓二代了解產業關鍵技術。不過我也看過有些二代將其他產業的商業模式帶回家裡成功轉型的案例。
或許因為自己的經驗與家中的產業完全沒有關聯,所以我常將:「不用懂技術,也要能管理」的這個概念掛在嘴邊。某種程度上緩解自己的接班焦慮,也給自己打打氣。但這讓我過度聚焦在管理議題,而忽視產業優勢以及商業模式的重要性。
實際上也是如此,當碰到技術問題時還是會力不從心,同時在討論開拓新的市場機會時,也沒那麼大的把握。
最近剛好在跟父輩討論下半年的工作規劃,也讓我重新思考這些事情。

三個面向的各自功能

1.商業模式
商業模式健全與否決定一間企業是否能夠持續穩定的輸出(產品/服務)與輸入(收入),同時能快速辨識影響收入的關鍵因素是哪些。
一間企業創造什麼價值、透過什麼管道傳遞價值、什麼方式獲取收入,這個方式是否能夠持續循環,最常見的工具是「商業模式九宮格」。同樣的產業有可能有不同的商業模式,單以部落格創作者來說,同樣是透過文字傳遞價值,但獲取收入的方式可能有置入廣告、業配、訂閱、贊助。其中訂閱制可能是對創作者來說最穩定的現金流,而一次性贊助可能是最不穩定。置入廣告的表現取決流量大小,而業配可能能創造單次最大的收入。
對於企業經營而言也是,設備製造業的傳統商業模式可能是銷售單機以及可預期的後續維修保固費用;有些設備製造商則隨著近年熱門的數位轉型趨勢,推出SaaS服務,跳脫相對傳統的設備買賣關係。
延伸閱讀: 圖解商業模式2.0:剖析100個反向思考的成功企業架構
2.產業內優勢
產業優勢則決定企業在所處行業中是否具有競爭優勢,是否會輕易被競爭者取代。我們有時候會聽到某某公司技術領先同行10年,就是在描述其在產業中的競爭優勢。決定產業優勢的因素很多,隨著產業不同也會有所不同。常見的可能有:
  • 技術能力領先:擁有先進技術和創新能力通常具有較強的競爭優勢。例如,特斯拉在電動車和自動駕駛技術方面的領先地位。
  • 用戶數領先:在平台型企業和網絡效應行業中,用戶基數和活躍度可能是關鍵的競爭優勢。如,Facebook、Netflix。
  • 技術門檻高:某些行業需要高度專業知識和技能,這些行業的企業可能具有競爭優勢,因為新進入者難以迅速達到相同的技術水平。例如,台積電。
  • 特許行業許可證:在受到政府管制的行業中,擁有特許經營許可證可能是一個重要的競爭優勢。例如,中油、台電。
  • 成本優勢:具有低成本結構的企業,能以更具競爭力的價格提供產品或服務。
3.管理表現
管理表現為企業建立穩定運行的後盾。管理表現涉及企業的多個方面,不僅包括人才、組織、制度、流程、標準化和知識管理等要素,還包括經常被忽略但同樣重要的財務表現。
好的財務表現代表企業具有健全的資金流、盈利能力和資產利用效率,而且從財報中才能看出上述的商業模式與產業優勢是不是真的有為公司帶進營收。
這些項目我們其他文章也提到不少,未來應該也有很多機會,這邊就不多談。不過簡單來說,好的管理表現要能夠協助經營者專注地把精力放在價值創造上。

三個面向缺一不可

這三件事情各有各的重要性,接班二代如果在於投入於某個面向,都有可能導致其他面向過於薄弱,從而影響經營。
1.差勁的管理表現帶領團隊走向困境
即便擁有強大的產業優勢,一家企業若管理不善,也可能面臨效率低下、人才流失、決策失誤、財務風險和法律風險等問題。
這種情況很常發生在「技術起家」的創業家,因為技術成功取得產業優勢也讓公司成長到一定規模,但往往要在往上突破就會遇到瓶頸。這也是為什麼很多二代接班,在沒有相關技術背景的條件下,會選擇從管理面下手。
2.不合宜的商業模式削弱產業優勢與管理的價值
商業模式有時候是會隨著時代或科技進步而產生新的商模。像是支付方法的普及,過去軟體服務從買斷制轉變成訂閱制,消費者原本需要一次花費幾萬元,變成每月只需幾百元,沒有跟上的軟體業者就會變得相對難銷售;叫車平台的普及,沒有跟上的傳統計程車就會變得難以生存。
即便維持一樣的產業優勢與管理,光是未跟上的商業模式就可能導致業務無法適應市場需求(訂閱制、叫車/外送服務等)。更嚴重的,可能因為商業模式而直接影響行業中的競爭地位,進一步破壞原本看似可行的商業模式。
好的商業模式會放大企業原本的優勢,同樣都是床墊,棉豆腐透過D2C及免費試躺100天的「在家體驗」就成功打破傳統床墊市場的銷售模式。同樣的,不合宜的商業模式就直接限制企業原本的優勢,造成好的產品與服務無法有效銷售。
另一方面,企業很愛掛在嘴邊的「轉型」,轉變的其實就是商業模式。設備製造業近年一直在提的「數位轉型」,講的從來都不是將內部流程數位化,而是透過數位工具發展出新的商業模式,只是很多人都沒搞清楚。
3.缺乏產業優勢限制了管理與商業模式的優勢
這種也許是最容易產生企業「良好營運」假象的情況。突破既往的商業模式有機會在市場上走出一種新的氣象,不過許多時候,商業模式可能只是讓相同的產品有了新穎的銷售方式,產品或服務本身卻沒有顯著的競爭力。
當競爭對手快速採用相同的商業模式之後,企業就很有可能失去了競爭優勢。在競爭者快速進入試場後,缺乏產業優勢的企業就會直接面臨競品壓力、削價競爭等挑戰。
更大的風險是,如果新的商業模式帶動整個產業內過去的銷售速度,就會加速消費者期待更好、更新的產品,如果企業本身欠缺持續研發的產品開發能力,也會加速企業淡出市場的速度。

案例 - TESLA

  • 產業優勢:包括高資本的自有廠房,不需仰賴車廠代工;龐大的使用者讓Tesla擁有比競爭者更大量的實際用路資料作為自駕車訓練依據。此外,Tesla對電池技術的投資和創新也使其在電動車領域擁有技術優勢。
  • 商業模式:採用D2C的模式減少中間成本、軟硬體結合,除了硬體銷售之外,也能從軟體收費、充電樁收費、保險業務。相對於傳統車廠,Tesla的商業模式能創造更多元的收入來源。另外還包括尚未引進台灣的家用能源業務。
  • 管理表現:優秀的成本控管,讓Tesla維持相對低廉的造車成本,讓Tesla在必要時可以透過降價取得價格優勢;相對同業更短的庫存周轉週期,讓Tesla的每一輛車輛都能快速變現。Tesla在全球範圍內的業務擴張也同樣顯示出其強大的綜合管理能力。

結語

過去我在文章的分享中大多提及管理層面的問題,我想除了每天都會碰到管理問題之外,更多是因為產業差異的關係讓我相信做好管理就能做好接班。不過這卻讓我過去四年的時間可能過度聚焦管理議題,而疏忽了同等重要的商業模式的創新以及產業優勢的強化與鞏固。
然而,無論是要打造或是維持一間企業的強勢競爭力與健全的營運體質,這三個層面都缺一不可。
面對未來的機會也是一樣,我們常說「機會是留給準備好的人」,我認為就是這三件事。我因為管理制度不夠良好所以錯失好的人才、無法保存珍貴經驗;因為產業優勢沒有不斷精進,碰上新的市場機會沒有辦法立即切入;因為商業模式沒有與時俱進,無法開拓新通路的商機與客源。
這三件事沒有做好,不僅是企業體質會越發疲軟,即便機會擺在眼前也只能任其溜走。

文末想丟個延伸思考的問題給大家,你或妳認為-
「傳統中小企業在商模、產業優勢、管理中的哪個層面最容易遇到挑戰?」,要做好這三件事,似乎需要投入一定的資源與人力,那麼中小企業在有限資源的條件下,最可能遇到哪麼層面的挑戰呢?
無論是對於本文的【打造健全企業】議題深有同感,或持有不同意見,或覺得接班好鬧,都歡迎分享你/妳的意見與看法唷。

【接班G.G了】~其中GG代表著Generation Gap,是二代接班躲也躲不了的代溝課題,舉凡觀念、趨勢、管理、人才、制度等方方面面在日常工作上的隔代差異,都是我希望在專題中能記錄及討論分享的面向。
如果你/妳也正在接班這條船上還沒跳船,歡迎你/妳一起加入這場長期抗戰。一起把Generation Gap玩成一場Good Game,把接班G.G了做到接班G.G樂!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19會員
36內容數
G.G.=Generation Gap =代溝。還有比接班更容易出現代溝議題嗎?舉凡觀念、趨勢、管理、人才、政策、制度等方方面面在日常工作上的隔代差異,新一代承擔上一代的成功或失敗、老屁股的明爭暗鬥,會碰撞出什麼樣的火花、爭執、委屈?又有什麼樣的契機、轉折與喜悅?為什麼要接班?成功,對於接班來說,又是什麼呢?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