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獨與寂寞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在《阿拉斯加之死》書中的一句話 「如果認為快樂的生活主要來自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那就錯了,上帝把快樂放在經歷的任何事物中,人們要做的只是改變對事物的看法。」
孤獨是一種狀態,一種超越環境人群外物超脫的心靈狀態,而寂寞是一種感覺,寂寞讓人感到憂傷失落。孤獨時不一定寂寞,寂寞時也不一定孤獨,孤獨讓我們與最初最原始的自己對話,真實的感受屬於自己的每一刻每一秒,去思考人生的意義,此時並不寂寞,唯獨在自我混沌的時刻才會深陷於寂寞。
總有一群人會獨自的,在一個寧靜的夜晚、在一個人的深夜公車上、又或者是在只有一盞燈亮著的辦公室,度過一段凝結沉靜的時光,此時的我們沒有任何羈絆沒有任何束縛,可以裸身般的透視著自己不想被別人所看到的一面,真正透徹的面對真實的自己,對這一天、這一個月、這一年、還是這一生所做的任何事一一檢視,有時檢討自我的過程相當殘忍,但也因為這些殘忍的傷疤,使我們記住不要在這傷疤上繼續撒鹽。
孤獨是一種生活方式,但孤獨是要學習的,當我們懂得如何享受孤獨時光時,表示我們已經開始展開自己與內心的對話,我相信人除了需要強健的體魄之外,還需要健全完整的心靈,古人云:「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表示著在我們完成人生志業前,除了身體和生理上的鍛鍊之外,必須空乏其身使我們感受到心靈的孤獨,並從孤獨中成長。
孤獨就好比是深山裡的巨大千年神木孤傲於一方,雖然孤單但並不寂寞,因為一年中的四季變化讓它不斷蛻變成長,春天的初芽盛放,到了冬天落葉凋零,樹葉就有如人生中所遇到的種種疑惑,經過一番又一番的凋零沉澱後慢慢茁壯成長,在人生的一場大雨之中,不要等待雨過天晴,而是要在雨中翩翩起舞。
松樹總是筆直的挺著,彷彿在側耳傾聽什麼。 冷杉總是堅毅的挺著,彷彿在等待什麼。 這些樹木心不慌也不亂,總是在寂靜中等待著,忍耐著。 我們也該學習松樹和冷杉的態度。-《漂泊者及其影子》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15會員
38內容數
於野外中,發掘深森不息的能量。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深森 的其他內容
每個人都是獨特的,每個人都需要一套屬於個人的哲學並利用生命力的蓬勃來面對戰勝這充滿悲劇性質的人生
就有如跳水般,選擇從懸崖跳下去的那一剎那需要多大的勇氣,在空中飛騰的一瞬間已不可挽回,直到入水後再也沒有辦不到的事。
或許當我們拋下一切束縛,全心全意一頭的栽進去讓你快樂的事物才是人生最重要的事情。
盲目的合群就是是對人生妥協的開始,人生的腳本有很多種,但絕對不會只有資本主義版本唯一的一種。
第四步 回到以往 當我們開始懂得拒絕和開始忍受這些不方便時,才會慢慢發現許多沉積已久繁瑣的問題一一的被解開來,換一個念頭將我們從泥淖般的生活中脫離,讓行為回到以往並讓精神超越過去,才能感受自然帶給我們的美好清爽的時刻。
第三步 感受 太陽東升西落是不變的道理,但唯有我們將眼睛張開才能感受它的刺眼,出了家門才能感受它的溫熱。用自己的雙眼去認識事物之美,當下的每個瞬間都可能是美的一部分。 用自己的雙眼去認識事物之美,當下的每個瞬間都可能是美的一部分。
每個人都是獨特的,每個人都需要一套屬於個人的哲學並利用生命力的蓬勃來面對戰勝這充滿悲劇性質的人生
就有如跳水般,選擇從懸崖跳下去的那一剎那需要多大的勇氣,在空中飛騰的一瞬間已不可挽回,直到入水後再也沒有辦不到的事。
或許當我們拋下一切束縛,全心全意一頭的栽進去讓你快樂的事物才是人生最重要的事情。
盲目的合群就是是對人生妥協的開始,人生的腳本有很多種,但絕對不會只有資本主義版本唯一的一種。
第四步 回到以往 當我們開始懂得拒絕和開始忍受這些不方便時,才會慢慢發現許多沉積已久繁瑣的問題一一的被解開來,換一個念頭將我們從泥淖般的生活中脫離,讓行為回到以往並讓精神超越過去,才能感受自然帶給我們的美好清爽的時刻。
第三步 感受 太陽東升西落是不變的道理,但唯有我們將眼睛張開才能感受它的刺眼,出了家門才能感受它的溫熱。用自己的雙眼去認識事物之美,當下的每個瞬間都可能是美的一部分。 用自己的雙眼去認識事物之美,當下的每個瞬間都可能是美的一部分。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孤獨常常被視為一種消極的狀態,令人感到孤立無援。然而,孤獨也能夠成為個人成長的契機。這段獨處的時光,可以成為自我反省、自我探索和自我提升的寶貴機會。本文將探討孤獨的本質、孤獨如何影響個人成長,以及如何利用孤獨來塑造更加成熟的自我。
Thumbnail
那條拼盡全力奔跑的道路,有沒有走錯,有沒有走歪,或是到底是為了什麼而奔跑,何時能給自己一個機會好好的問自己。……獨處時問問,找找最接近的答案是什麼。
Thumbnail
孤獨不一定是負面的,它可以是一種自我反省和成長的機會。梭羅在《湖濱散記》中強調,通過孤獨,人們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自己,並找到內心的平靜和力量。你嘗試將孤獨視為一種自我成長的機會,而不是完全負面的情感體驗。通過閱讀、寫作或其他個人活動,或有助於你在孤獨中找到自己的內心世界,並從中獲得力量。
Thumbnail
這篇文章描述了在清晨享受孤獨時光的美好。從放空耳朵到享受大自然的擁抱,作者分享了獨處時帶給他的內在安靜和力量。鼓勵讀者們刻意追尋這種孤獨的安靜力,並在其中重新認識自己。
Thumbnail
《洛麗塔》的作者納博科夫曾說過,空閒時間是讓我們做壞事的惡魔時間。 《中庸》一書也說:「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君子就算只有自己一個人的時候,也得有度守禮....最好是。 我們一個人的時候,其實根本很少。因為,我們大多害怕孤獨。不希望一個人。但是,孤獨跟寂寞是不一樣的。獨處跟孤
Thumbnail
獨處時,面對自己的心,會不會感到孤寂呢?
Thumbnail
這個世界上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故事和經歷,也都會有孤獨的感覺,但是透過孤獨,我們才能更深刻地體驗自己的情感世界,也能找到自己的定位和方向。當我們學會單獨面對自己的內心時,我們也會更懂得珍惜身邊的人和事物,讓自己的生命更豐富多彩。
Thumbnail
偶然聽到了一句頗有感覺的一句話,"別人覺得我過得很孤單,但我覺得很舒服。" 在忙碌的現代社會中,大多數人似乎都習慣把社交互動,與生活的充實程度與人際關係的豐富程度畫上等號 然而,有些人卻有著與眾不同的感受,這些人可能是深思熟慮的靈魂,喜歡將自己的時間花費在獨處中,他們對於大部份人認為是社交的
Thumbnail
在本篇文章中,作者分享了自己對孤獨的感悟,從恐懼孤獨到學會獨立。文章提出兩種方式來感受生命的完滿:對生命的愛和對彼此的愛。最後,提供了冥想練習,幫助讀者探索自己對孤獨的感受,並鼓勵他們勇敢地獨立或與他人同行,以克服對孤獨的恐懼。
Thumbnail
孤獨是修行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透過獨處,可以專注觀照身心,反省自己,達到心靈平靜的境界。本文介紹了許多佛經中有關孤獨修行的內容,希望讀者能從中獲得身心靈上的安寧。佛經中經常強調欲求智慧,必須獨處靜坐思維。如《雜阿含經》:聞法己,我當獨靜處,專心思惟。
Thumbnail
孤獨常常被視為一種消極的狀態,令人感到孤立無援。然而,孤獨也能夠成為個人成長的契機。這段獨處的時光,可以成為自我反省、自我探索和自我提升的寶貴機會。本文將探討孤獨的本質、孤獨如何影響個人成長,以及如何利用孤獨來塑造更加成熟的自我。
Thumbnail
那條拼盡全力奔跑的道路,有沒有走錯,有沒有走歪,或是到底是為了什麼而奔跑,何時能給自己一個機會好好的問自己。……獨處時問問,找找最接近的答案是什麼。
Thumbnail
孤獨不一定是負面的,它可以是一種自我反省和成長的機會。梭羅在《湖濱散記》中強調,通過孤獨,人們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自己,並找到內心的平靜和力量。你嘗試將孤獨視為一種自我成長的機會,而不是完全負面的情感體驗。通過閱讀、寫作或其他個人活動,或有助於你在孤獨中找到自己的內心世界,並從中獲得力量。
Thumbnail
這篇文章描述了在清晨享受孤獨時光的美好。從放空耳朵到享受大自然的擁抱,作者分享了獨處時帶給他的內在安靜和力量。鼓勵讀者們刻意追尋這種孤獨的安靜力,並在其中重新認識自己。
Thumbnail
《洛麗塔》的作者納博科夫曾說過,空閒時間是讓我們做壞事的惡魔時間。 《中庸》一書也說:「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君子就算只有自己一個人的時候,也得有度守禮....最好是。 我們一個人的時候,其實根本很少。因為,我們大多害怕孤獨。不希望一個人。但是,孤獨跟寂寞是不一樣的。獨處跟孤
Thumbnail
獨處時,面對自己的心,會不會感到孤寂呢?
Thumbnail
這個世界上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故事和經歷,也都會有孤獨的感覺,但是透過孤獨,我們才能更深刻地體驗自己的情感世界,也能找到自己的定位和方向。當我們學會單獨面對自己的內心時,我們也會更懂得珍惜身邊的人和事物,讓自己的生命更豐富多彩。
Thumbnail
偶然聽到了一句頗有感覺的一句話,"別人覺得我過得很孤單,但我覺得很舒服。" 在忙碌的現代社會中,大多數人似乎都習慣把社交互動,與生活的充實程度與人際關係的豐富程度畫上等號 然而,有些人卻有著與眾不同的感受,這些人可能是深思熟慮的靈魂,喜歡將自己的時間花費在獨處中,他們對於大部份人認為是社交的
Thumbnail
在本篇文章中,作者分享了自己對孤獨的感悟,從恐懼孤獨到學會獨立。文章提出兩種方式來感受生命的完滿:對生命的愛和對彼此的愛。最後,提供了冥想練習,幫助讀者探索自己對孤獨的感受,並鼓勵他們勇敢地獨立或與他人同行,以克服對孤獨的恐懼。
Thumbnail
孤獨是修行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透過獨處,可以專注觀照身心,反省自己,達到心靈平靜的境界。本文介紹了許多佛經中有關孤獨修行的內容,希望讀者能從中獲得身心靈上的安寧。佛經中經常強調欲求智慧,必須獨處靜坐思維。如《雜阿含經》:聞法己,我當獨靜處,專心思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