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到之處氣氛凝結,只是你的錯覺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交朋友這件事,從小到現在都是我的大罩門,學生時期,因為環境關係,朋友就是由同學組成,大家由於緣分而在同一班、同一社團,甚至搭同一班校車、上同一個補習班⋯⋯等等,友誼彷彿是如水到渠成般的自然形成。但即使是如此,被動的我仍舊交不到什麼朋友。
問自己為什麼會這樣,一直把原因歸咎於生性內向,長大後才發現,其實是太在乎別人的看法,永遠不知道什麼時候該說什麼話最適當,不能承受自己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惹別人不高興,不能接受因為自己對別人造成影響,才會覺得不去觸碰是最安全的方法。小時候,總是好羨慕那些被很多人簇擁的同學,或許是外型好看漂亮、或許是成績優異、或許是有特別的才藝,或者,純粹是熱心助人個性好,無論如何,好人緣一定有些特殊原因。
但是,愈希望自己討人喜歡、愈是患得患失,展現出來的結果就是個性陰晴不定,也就是所謂的「難搞」,由於自知如此,漸漸的害怕團體活動、害怕分組,害怕一群人成群結隊,深怕自己一開口、一回應,就會讓原本美好的氣氛凝結。為了避免造成別人的困擾,索性不參加任何團體活動、也不加入任何小圈圈,人不傷我我不傷人,漸漸的,成為獨行俠的我也就沒有所謂姊妹淘、閨密這樣的角色人物,不需要顧慮他人的反應與感受的學生生活,反而讓我鬆了一口氣。
最近剛好在看《吉本芭娜娜解答交朋友的煩惱》這本書,談到「不想獨自生活」和「想交朋友」是不同的兩件事,如果僅僅是前者,那多去幾次酒吧或固定的場所,自然會遇到「今天不管是誰,只是想和人說說話」的對象,這和學校因為朝夕相處而日漸熟悉的朋友類似,往後會因為離開而斷了關係。但如果結交的是真正的「夥伴」,是無論你在哪,只要想到心靈契合的夥伴在各地努力生活,就不會感到孤單。的確,拜社群軟體之賜,知道夥伴們都過得很好,心裡也有踏實感,相對也會想藉由分享生活點滴告訴大家「我過得很好」。
讀到這些時,我忽然豁然開朗,原來「朋友」是可以被取代的,因為時空、因為環境、因為距離,每個階段都可能有不同的朋友。但「夥伴」則不同,就算經過時間流逝,只要想到對方安好幸福地過生活,也會替他開心,這樣,似乎就不用強求是否有沒有朋友了。
芭娜娜說,如果世界上真有「常在身邊而心靈契合的人」,那只能是你自己;我非常喜歡這段話。「了解自己」是我終生的課題,愈剖析愈了解,那些曾經糾結於心中的疑問即一一被解開。終於知道自己為什麼這麼「難搞」、終於知道自己為什麼這麼「不合群」、終於知道自己為什麼這麼「喜歡羨慕別人」,都源自於和自己的心靈不契合,想成為別人的樣子、想變成人緣好的人、想變成被簇擁的人,但那些都不是我,當自己和自己的心靈愈來愈遠的時候,自然會陷入自我懷疑與控訴的漩渦裡。
漸漸釐清後才發現,只要我和自己心靈契合,那我將會是自己最好的夥伴,那種時不時席捲而來的自我厭惡感,也會隨風一般的輕撫而去,偶爾吹過,弄亂了頭髮,甩一甩、梳一梳,我依然是那個自己的最佳夥伴。
5會員
29內容數
放下過謙,去除羞赧,讓「我好棒」成為理所當然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