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戰爭歷程看孩子的心理創傷(一)支援前線

2022/03/11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記得小時候印象深刻的團康遊戲之一,是小學時每排同學,用最快速度把所需物品傳到第一位同學桌上,比方說:五支鉛筆、七個橡皮擦、三個便當盒、兩隻右腳鞋。常常越玩越激烈,最後連襪子都丟到前排去,全班亢奮到鐘響了也捨不得下課......
烏俄戰爭爆發以來,除了支持國有各自的金援、武援與聲援,民間自發性的協助也沒有停過。大量難民湧向烏克蘭與波蘭邊界,因此波蘭首當其衝,接納了許多受戰火下的受害者。由於十八歲至六十歲的青壯男丁被徵召留守戰場,能夠跨越邊境的多為老弱婦孺。
起先募集的物資大約有兩個去向:
送往烏克蘭當地,如醫療補給品(紗布、繃帶、消炎藥物等)、軍事防備用品(頭盔、防護背心等)。
送到波蘭邊界,如可長期保存與方便食用的食材(罐頭、)、嬰兒用品(如尿布、濕紙巾)、女性衛生用品。
隨著烏克蘭難民在三月開始抵達我目前所居地比利時,志工與物資也開始從各處匯集。目前一大早五六點開始,每天有數百上千的難民攜老扶幼,排隊等候行政單位的身份審核,以便獲得當地的緊急援助,與各項生活相關的安置(如住宿、醫療)與適應協助(如語言、心理支持)。
同時,未隸屬於組織的志工自發行動,也透過臉書社團相互彙整與修正徵求物資與協助方式。志工們發現許多難民抵達是低溫的凌晨,緊急逃離戰火中的家園過程中只能輕裝,身上可能僅帶個背包或小型行李箱,身上的衣物都不夠,也只能靠路邊小瞇一下,整天等待過程中無法離開排隊隊伍,孩子們跟大人都感到疲累與煩躁。
從一開始看社團版上喊著:缺熱水、缺熱食、缺水果、缺玩具、缺毯子、缺椅子......,一週過後,志工反應食物已無虞(有時過多),也規劃了讓孩子可以找到玩具和活動的遊戲小角落,物資的提供也更能依照年齡與個別狀況,顧及更細緻的需求,像是吃副食的嬰幼兒可能沒有合適的食物選擇,年紀大一些的孩子可能對大家捐贈的布偶娃娃興趣缺缺。
每天關注著需求清單,翻找家中是否有符合需求的囤積物資。如果是花錢購買物資的大量的捐贈,小家庭與個人目前較沒有這個能力,也緩不濟急,不符合經濟效益,逐漸也有志工去尋求企業與餐飲業者的大量捐贈,可以看到某些物資的需求逐漸飽和。
但眾人微小之力,集結在一起也會很強大。找到家中有許久用不上的免洗餐盤與杯子,還有習慣本地氣候後而顯多餘毯子、旅行尺寸的洗髮精與沐浴乳,和不適齡的書籍玩具等,加入集體捐贈,交由善心又有行動力的朋友帶往難民等候註冊的區域。
不需多餘的言語,藝術創作本身即是療癒。
在遊戲角,粉筆、畫筆與畫紙都是孩子們喜愛的物品,可以在地上用粉筆隨地彩繪,也可以待在家人身邊安靜地拿畫筆著色,或在空白頁面讓想像力馳騁。這樣的藝術創作本身即是療癒,如果我沒有家庭的牽絆,或許還可以撥出更多時間到現場去帶孩子們做表達性藝術療育活動。但無論做什麼都好,此刻最重要的,是孩子知道自己在安全的地方,不用擔心自己與家人生存受到威脅。
或許你小時候也玩過「支援前線」,可這次不是遊戲。
需要各種民生與戰時物資,
需要更好的疏散、安置與支援策略,
需要更好的語言資訊連結,與資源上的整合,
也將需要更完整的創傷復原心理支持系統。
下課鐘不知何時才響。
7會員
20內容數
在關係中找平衡——分享親子關係經營心法,讓孩子好、自己也好。 爸媽角色是種甜蜜的負荷,也是重新滋養內在小孩的契機, 擁抱每個純真的當下,跟著孩子的童年步伐,一起快樂長大。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