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 Conze 英譯中文 (6)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六、五百年後又有人證悟成佛

Subhuti asked: Will there be any beings in the future period, in the last time, in the last epoch, in the last 500 years, at the time of the collapse of the good doctrine who, when these words of the Sutra are being taught, will understand their truth?
說完,尊者須菩提在世尊旁邊問道:「雖然,世尊!是否會有眾生,在未來世、末世、末世後的長時間、五百年後、正確的教法崩壞時、教法崩壞後的轉變時,聽聞這有形文字的經典的教導,能夠生起真實的心念,(並證悟佛性的內涵呢)?」
The Lord replied: Do not speak thus, Subhuti! Yes, even then there will be such beings.
世尊回答:「須菩提!不要這麽說:『雖然,世尊!是否會有眾生,在未來世、末世、末世後的長時間、五百年後、正確的教法崩壞時、教法崩壞後的轉變時,聽聞這有形文字的經典教導,能夠生起真實的心念,(並證悟佛性的內涵呢)?』(是的!即便是那樣,也會有能夠生起真實心念、並證悟佛性的眾生的)。
For even at that time, Subhuti, there will be Bodhisattvas who are gifted with good conduct, gifted with virtuous qualities, gifted with wisdom, and who, when these words of the Sutra are being taught, will understand their truth.
同樣地,須菩提!會有未來世的菩薩,在五百年後、正確的教法崩壞時、教法崩壞後的轉變時,具備戒究竟、功德究竟、智慧究竟。
And these Bodhisattvas, Subhuti, will not be such as have honoured only one single Buddha, nor such as have planted their roots of merit under one single Buddha only. On the contrary, Subhuti, those Bodhisattvas who, when these words of the Sutra are being taught, will find even one single thought of serene faith, they will be such as have honoured many hundreds of thousands of Buddhas, such as have planted their roots of merit under many hundreds of thousands of Buddhas.
這些菩薩,須菩提!不只親近供養了一位佛陀,也不只跟隨著一位佛陀種下了善根種子,而是,須菩提!這些菩薩,已經不僅止親近供養了一、百、千位佛陀,也不僅止跟隨著一、百、千位佛陀種下了善根種子;這些菩薩,須菩提!當聽聞這有形文字的經典的教導時,都將能夠生起清淨信念的真實一心,(也就是真實的佛心)。
Known they are, Subhuti, to the Tathagata through his Buddha cognition, seen they are, Subhuti, by the Tathagata with his Buddha-eye, fully known they are, Subhuti, to the Tathagata. And they all, Subhuti, will beget and acquire an immeasurable and incalculable heap of merit.
他們,須菩提!知道了他們的如來佛智,(如來佛智也知道他們);他們,須菩提!見到了他們的如來佛眼,(如來佛眼也見到他們);他們,須菩提!(都生起佛心),將得到無數不可測量的福德積聚 (的回報)。
And why? Because, Subhuti, in these Bodhisattvas (1) no perception of a self takes place, (2) no perception of a being, (3) no perception of a soul, (4) no perception of a person.
為什麼呢?因為,須菩提!這些菩薩的心裡,不懸念駐留著婆羅門吠陀教義所主張的『梵我』的認知,也不懸念駐留著二乘佛法所主張的因緣假合的『眾生』的認知、耆那教所主張的『耆婆』的認知、或犢子部所主張的『補特伽羅』的認知。
Nor do these Bodhisattvas have (5) a perception of a dharma, or (6) a perception of a nodharma. (7) No perception or (8 non-perception takes place in them.
而這些菩薩的心念,也不停留在任何『概念』的認知、或『無概念』的認知;甚而,不停留在任何的『認知』、或『無認知』,(等等的層次。為什麼呢?因為,這些都只是修行的過程中,必須歷經的階段、必須穿越的荊棘叢林)。
And why? If, Subhuti, these Bodhisattvas should have a perception of either a dharma, or a nodharma, they would there by seize on a self, a being, a soul, or a person.
為什麼呢?須菩提!如果這些菩薩還懸念駐留著『概念』的認知,代表在他們的心裡,還緊緊地抓著『梵我』、『眾生』、『耆婆』、或『補特伽羅』的認知,而不肯放捨;如果這些菩薩還懸念駐留著『無概念』的認知,代表在他們的心裡,還緊緊地抓著『梵我』、『眾生』、『耆婆』、或『補特伽羅』的認知,而不肯放捨。
And why? Because a Bodhisattva should not seize on either a dharma or a no-dharma.
這又是為什麼呢?因為,菩薩不應該在心裡緊緊地抓著『概念』、或『無概念』,而不肯放捨。
Therefore this saying has been taught by the Tathagata with a hidden meaning: 'Those who know the discourse on dharma as like unto a raft, should forsake dharmas, still more so nodharmas.'
正因為如此,如來才把這些 (在修行過程中必須歷經的) 概念或認知比喻為竹筏,(當心念向前邁進時),任何的『概念』都應該被棄捨,更何況是『無概念』呢?
(前述,不停留在任何『概念』的認知、或『無概念』的認知;甚而,不停留在任何的『認知』、或『無認知』,等等的層次,所講的是,不但沒有『法執』,連『空執』都沒有。此『空』,乃阿羅漢所證,非指『第一義空』,又因其所證,未能突破心理的囿限,所以稱為『空執』。聲聞乘,證『我空』;緣覺乘,證『法空』;佛,打破『空執』— 即無始無明,證『空空』)。」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11會員
174內容數
禪宗法式,由信心銘開始,始有具體之文字描述。其後石頭參同契、洞山五位、臨濟四料簡等,雖以道家語言外貌,或援引「取坎填離」之理論,然本文指出,其文字背後所欲闡示之內容,實是金剛經三句之變體,與「拈花微笑」之意旨無別。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森愛耦諧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世尊繼續說:「你認為如何呢?須菩提!可以用看到了如來 (表面上) 的美好相貌具足,來說看到了如來嗎?」
雖然,再者,須菩提!菩薩的布施,不應該保有任何事物,也不應該佇足停留在任何地方。
世尊接著說道:「須菩提!開始實行菩薩乘的人,應該生起這樣的心念:
這時,有許多比丘走到世尊那裡,紛紛用額頭頂禮他的雙足,並繞著他向右繞行三圈,然後在一旁坐下。
這是我曾經這麼聽到的:有一天,世尊在舍衛城,漫步在祗多太子和給孤獨長者所贈的花園裡,與大比丘眾,共1250 人一起。
如果,用不同的角度切入,把金剛經當作故事來閱讀⋯
世尊繼續說:「你認為如何呢?須菩提!可以用看到了如來 (表面上) 的美好相貌具足,來說看到了如來嗎?」
雖然,再者,須菩提!菩薩的布施,不應該保有任何事物,也不應該佇足停留在任何地方。
世尊接著說道:「須菩提!開始實行菩薩乘的人,應該生起這樣的心念:
這時,有許多比丘走到世尊那裡,紛紛用額頭頂禮他的雙足,並繞著他向右繞行三圈,然後在一旁坐下。
這是我曾經這麼聽到的:有一天,世尊在舍衛城,漫步在祗多太子和給孤獨長者所贈的花園裡,與大比丘眾,共1250 人一起。
如果,用不同的角度切入,把金剛經當作故事來閱讀⋯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本篇文章深入探討《妙法蓮華經》中的勸持品第十三,透過藥王菩薩和其他菩薩的誓言,呈現其在佛教信仰中的重要性。文中提到,菩薩們誓願在佛陀滅後廣泛宣揚此經,以助眾生克服惡世中的困難與挑戰,並強調堅持忍辱的精神。此經典傳承了菩薩們的信念與力量,對於現代信徒在生活中尋找靈性指南具有重要意義。
Thumbnail
此文章深入探討《妙法蓮華經》中提婆達多品第十二的教義,強調菩薩為了追求無上菩提而不懈努力,並描述提婆達多如何成為能夠引導眾生的高僧。文中提到的深刻道理,讓讀者瞭解大乘佛教的精神,以及修行中的捨得智慧。透過細膩的辭句及寓意,該經文表達了對眾生福祉的期許以及菩薩行的具體實踐。
Thumbnail
※經文: 「須菩提!汝勿謂如來作是念:我當有所說法。莫作是念!何以故?若人言如來有所說法,即為謗佛,不能解我所說故。須菩提!說法者,無法可說,是名說法。」爾時,慧命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頗有眾生,於未來世,聞說是法,生信心不?」佛言:「須菩提!彼非眾生,非不眾生。何以故?須菩提!眾生眾生者,如來說
Thumbnail
※經文: 「須菩提!汝勿謂如來作是念:我當有所說法。莫作是念!何以故?若人言如來有所說法,即為謗佛,不能解我所說故。須菩提!說法者,無法可說,是名說法。」爾時,慧命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頗有眾生,於未來世,聞說是法,生信心不?」佛言:「須菩提!彼非眾生,非不眾生。何以故?須菩提!眾生眾生者,如來說
Thumbnail
※經文: 「須菩提!汝勿謂如來作是念:我當有所說法。莫作是念!何以故?若人言如來有所說法,即為謗佛,不能解我所說故。須菩提!說法者,無法可說,是名說法。」爾時,慧命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頗有眾生,於未來世,聞說是法,生信心不?」佛言:「須菩提!彼非眾生,非不眾生。何以故?須菩提!眾生眾生者,如來說
Thumbnail
※經文: 佛告須菩提:「爾所國土中,所有眾生若干種心,如來悉知。何以故?如來說諸心,皆為非心,是名為心。所以者何?須菩提!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導讀: 【所以者何?須菩提!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為何有過去、現在和未來?凡夫心行之處,住色聲香味觸法
Thumbnail
※經文: 「須菩提!於意云何?須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須陀洹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須陀洹名為入流,而無所入;不入色、聲、香、味、觸、法,是名須陀洹。」 ※導讀:   【須陀洹】:須陀洹是聲聞乘四果中初果之名,譯為「入流」,指斷盡欲界、色界、無色界等三界的見惑,捨凡入聖,初入聖
Thumbnail
我們的一切感覺愛恨情仇都不是真的,我佛曾經入世示現也不是假的。
Thumbnail
《金剛經.正信希有分第六》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頗有眾生,得聞如是言說章句,生實信不?」佛告須菩提:「莫作是說。如來滅後,後五百歲,有持戒修福者,於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為實,當知是人不於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種善根,已於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聞是章句,乃至一念生淨信者。須菩提!如來悉知悉見,是諸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本篇文章深入探討《妙法蓮華經》中的勸持品第十三,透過藥王菩薩和其他菩薩的誓言,呈現其在佛教信仰中的重要性。文中提到,菩薩們誓願在佛陀滅後廣泛宣揚此經,以助眾生克服惡世中的困難與挑戰,並強調堅持忍辱的精神。此經典傳承了菩薩們的信念與力量,對於現代信徒在生活中尋找靈性指南具有重要意義。
Thumbnail
此文章深入探討《妙法蓮華經》中提婆達多品第十二的教義,強調菩薩為了追求無上菩提而不懈努力,並描述提婆達多如何成為能夠引導眾生的高僧。文中提到的深刻道理,讓讀者瞭解大乘佛教的精神,以及修行中的捨得智慧。透過細膩的辭句及寓意,該經文表達了對眾生福祉的期許以及菩薩行的具體實踐。
Thumbnail
※經文: 「須菩提!汝勿謂如來作是念:我當有所說法。莫作是念!何以故?若人言如來有所說法,即為謗佛,不能解我所說故。須菩提!說法者,無法可說,是名說法。」爾時,慧命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頗有眾生,於未來世,聞說是法,生信心不?」佛言:「須菩提!彼非眾生,非不眾生。何以故?須菩提!眾生眾生者,如來說
Thumbnail
※經文: 「須菩提!汝勿謂如來作是念:我當有所說法。莫作是念!何以故?若人言如來有所說法,即為謗佛,不能解我所說故。須菩提!說法者,無法可說,是名說法。」爾時,慧命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頗有眾生,於未來世,聞說是法,生信心不?」佛言:「須菩提!彼非眾生,非不眾生。何以故?須菩提!眾生眾生者,如來說
Thumbnail
※經文: 「須菩提!汝勿謂如來作是念:我當有所說法。莫作是念!何以故?若人言如來有所說法,即為謗佛,不能解我所說故。須菩提!說法者,無法可說,是名說法。」爾時,慧命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頗有眾生,於未來世,聞說是法,生信心不?」佛言:「須菩提!彼非眾生,非不眾生。何以故?須菩提!眾生眾生者,如來說
Thumbnail
※經文: 佛告須菩提:「爾所國土中,所有眾生若干種心,如來悉知。何以故?如來說諸心,皆為非心,是名為心。所以者何?須菩提!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導讀: 【所以者何?須菩提!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為何有過去、現在和未來?凡夫心行之處,住色聲香味觸法
Thumbnail
※經文: 「須菩提!於意云何?須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須陀洹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須陀洹名為入流,而無所入;不入色、聲、香、味、觸、法,是名須陀洹。」 ※導讀:   【須陀洹】:須陀洹是聲聞乘四果中初果之名,譯為「入流」,指斷盡欲界、色界、無色界等三界的見惑,捨凡入聖,初入聖
Thumbnail
我們的一切感覺愛恨情仇都不是真的,我佛曾經入世示現也不是假的。
Thumbnail
《金剛經.正信希有分第六》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頗有眾生,得聞如是言說章句,生實信不?」佛告須菩提:「莫作是說。如來滅後,後五百歲,有持戒修福者,於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為實,當知是人不於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種善根,已於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聞是章句,乃至一念生淨信者。須菩提!如來悉知悉見,是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