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轉型正義】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近年在台灣社會輿論,大家都對於轉型正義議論紛紛,一派人支持轉型正義以達至社會公義,同時有不少政黨及其支持者評批為政治選舉手段,到底轉型正義為何物?
在探討其利與弊之先,必先了解何謂轉型正義。轉型正義為一個文明社會的發展過程,旨在檢討過去社會上是否長時間出現一些不公平,不公義之事,例如打壓人權自由,並且希望在轉型正義中,還過去受害者及其家人一個公道,以致教育社會,防止未來社會再次犯錯。例如在單一事情或案件中,審視相關人員或活動是否合理,定是受政治迫害或等等社會不公,對於判決進行重新判決,重新彰顯公義,並且有求相關機構,人員或政府,賠償,道歉或設紀念日,撫平傷痛又或者審視相關體制,是否出現權力過大,無法制衡,予以改善,務求未來社會不會再現。
故此,無可否認,轉型正義是任何一個民主國家發展中必要一步,同時也為十分困難的一步,其困難以下簡單論述:
首先,難以拿捏正義界線。的確,相關人員或團體在過去受到打壓,或受到嚴重迫害,但是隨著時間的發展,昔日被打壓之團體,可能在社會中掌握權力,在轉型正義中,不乏帶有復仇之心,其審判令人懷疑為「報復行為」,因為就事情上,觀點與角度存在差異,如何拿捏其審判標準,為一大重要考量,倘若無法判決合理,只會再一次造成傷害及不公,埋下復仇之心,形成惡性循環,對於一個文明社會發展百害而無一利。
再者,難以完全撫平傷痛。再過去不少人員可能擔任施暴者一角色,對於自身罪行往往隱瞞,導致現在社會無法得知歷史真相,故此不少國家(如南非),採取特赦之舉,以換取施暴者之口供,作歷史紀錄,顯然可以有效傳承歷史於普羅大眾,但是,就受害人而言,無法落實其審判,受害者之公義是否又成功得以彰顯?並非批判「特赦」之舉為錯誤,而是在公義,社會安定,歷史紀錄中三者如何取得平衡,保障大家。
話雖如此,是否代表不應進行轉型正義?不,轉型正義是任何一個國家,民族走得更前的必經之步伐。綜觀歷史,由德國二戰屠殺猶太人,再到南非長達四十年種族歧視,兩者皆有轉型正義,前面者德國進行審判,向相關猶太受害者道歉賠償,而後者南非選擇大赦,務求取得社會安定。所以轉型正義,更需要考量的是,在受害者公義與社會和平上如何平衡。令人類文明發展更進一步。
路雖遠,但並不代表我們應該原地踏步,更不是向後走,不然民主自由一步一步地消失。
告別仇恨的最佳方式是寬恕。《曼德拉自傳》
追蹤了解更多歷史✍🏻✨
共同紀錄下歷史
向下一代傳承歷史意義。❤️✨
ig @lessonfromhistory
初次使用 希望大家多多包容!感謝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這是我第一本和轉型正義相關的書籍,我還在努力多了解這樣的議題。會開始想了解這樣的議題一方面是我想更了解台灣,因為我漸漸了解到,許多社會上的分歧、解方,其實也和轉型正義息息相關,當然也包含我們國家現在面臨的一些困境。
一、前言 台灣轉型正義的實行自1996李登輝上任開始零星對過去威權時期的國家暴力之修正,如特赦美麗島事件涉案人員,對二二八事件道歉等。而以國家高度推動轉型正義的時間點,則自2017《促進轉型正義條例》以來。
Thumbnail
性別爭議的風波是一個從不公平走向公平的契機, 無論是對身處性別爭議的當事人,或是在賽場上與當事人競賽的參賽者。
Thumbnail
  相反的,他們所捍衛的那些言論,卻是長年以來都被大眾所允許的歧視與冒犯言論。極端來說,這些歧視與冒犯言論的發言者的確也應該享有言論自由。但問題是,這些貶抑與傷害特定群體的言論,往往會創造或加強一些不友善的環境,並讓一部分的群體因此失去言論自由、甚至人身自由與安全都可能受到影響。
  好日子不是自然而然存在的,那些看起來最最基本的權利,有時會需要我們一次又一次地重新爭取。為了讓這些仗勢作惡的人明白人民不是只有在投票的時候才有力量,我們需要再一次做好準備,準備在必要的時候回到街上。
Thumbnail
為什麼我支持私刑正義,你正義不還給我們一公道當然才會出現私刑正義猖狂的現象 (壞人都不會死,死都是好人在死)司法公平不會有私刑正義,司法不公私刑正義就會出現
Thumbnail
修復式正義的應用在性侵害案件中引發了相當多的討論,本文探討了該理論在司法程序上的適用性以及被害人的需求與意願。除了介紹相關的學術研究外,本文也分析了被害人對於修復式正義的看法,以及加害人是否悔改和道歉信的作用。
  以成年人身分傷害未成年者,首先已經不值得我們的同情和體諒。其次,社會要給予一個人重新做人的機會,首先要求的是那個人自己願意重新做人、願意以行動證明其誠心改變。而不是嘴上說願意改、回頭繼續當他的加害者。
Thumbnail
時機,就不講究自己還能失去什麼,而是得失已不再重要的底氣。
廢死聯盟立意良善,那是一個美好的大同世界,所有犯錯的人都有贖罪反省、成長和被了解的機會。但是政府要進行這樣美好世界的推廣,但配套措施卻做得令人無感。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這是我第一本和轉型正義相關的書籍,我還在努力多了解這樣的議題。會開始想了解這樣的議題一方面是我想更了解台灣,因為我漸漸了解到,許多社會上的分歧、解方,其實也和轉型正義息息相關,當然也包含我們國家現在面臨的一些困境。
一、前言 台灣轉型正義的實行自1996李登輝上任開始零星對過去威權時期的國家暴力之修正,如特赦美麗島事件涉案人員,對二二八事件道歉等。而以國家高度推動轉型正義的時間點,則自2017《促進轉型正義條例》以來。
Thumbnail
性別爭議的風波是一個從不公平走向公平的契機, 無論是對身處性別爭議的當事人,或是在賽場上與當事人競賽的參賽者。
Thumbnail
  相反的,他們所捍衛的那些言論,卻是長年以來都被大眾所允許的歧視與冒犯言論。極端來說,這些歧視與冒犯言論的發言者的確也應該享有言論自由。但問題是,這些貶抑與傷害特定群體的言論,往往會創造或加強一些不友善的環境,並讓一部分的群體因此失去言論自由、甚至人身自由與安全都可能受到影響。
  好日子不是自然而然存在的,那些看起來最最基本的權利,有時會需要我們一次又一次地重新爭取。為了讓這些仗勢作惡的人明白人民不是只有在投票的時候才有力量,我們需要再一次做好準備,準備在必要的時候回到街上。
Thumbnail
為什麼我支持私刑正義,你正義不還給我們一公道當然才會出現私刑正義猖狂的現象 (壞人都不會死,死都是好人在死)司法公平不會有私刑正義,司法不公私刑正義就會出現
Thumbnail
修復式正義的應用在性侵害案件中引發了相當多的討論,本文探討了該理論在司法程序上的適用性以及被害人的需求與意願。除了介紹相關的學術研究外,本文也分析了被害人對於修復式正義的看法,以及加害人是否悔改和道歉信的作用。
  以成年人身分傷害未成年者,首先已經不值得我們的同情和體諒。其次,社會要給予一個人重新做人的機會,首先要求的是那個人自己願意重新做人、願意以行動證明其誠心改變。而不是嘴上說願意改、回頭繼續當他的加害者。
Thumbnail
時機,就不講究自己還能失去什麼,而是得失已不再重要的底氣。
廢死聯盟立意良善,那是一個美好的大同世界,所有犯錯的人都有贖罪反省、成長和被了解的機會。但是政府要進行這樣美好世界的推廣,但配套措施卻做得令人無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