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停止聲援沒有悔意的加害者,那不是一種善良

前圖紙-avatar-img
發佈於公民社會 個房間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請停止聲援沒有悔意的加害者,那不是一種善良〉2024-04-05


  一般來說,我們會希望一個好的社會能夠給犯錯的人改過自新重新做人的機會。直到這一刻,我也依然相信社會需要有這樣的包容性,因此我認同《少事法》中讓青少年有機會塗銷前科紀錄。


  但即便是《少事法》中的塗銷,那也不是真正將記錄刪除,而是讓那個紀錄封存起來,不讓這個孩子未來找工作或做其他事情時,受到該紀錄的影響。如果未來他有再犯,相關的紀錄仍然會被調閱出來,並不是一筆勾銷。發生過的事情就是發生過了、傷害造成了就是造成了,所謂的「重新開始」,是社會的包容與愛,不是理所當然。


  而在另一種情況。不僅僅是說犯罪者不是不經世事的未成年人,甚至是轉過身來以成年人身分傷害未成年者,那他首先已經不值得我們的同情和體諒。其次,社會要給予一個人重新做人的機會,首先要求的是那個人自己願意重新做人、願意以行動證明其誠心改變。而不是嘴上說願意改、回頭繼續當他的加害者。



  相信大家都還記得幾個月前「超哥」打完人之後對媒體說了什麼:「打人就是不對;時間如果再倒回一次的話,我還是會揍他」。黃子佼雖然沒有這麼說,但實際上卻是,他自殘、道歉之後,仍然繼續在非法偷拍網站購買那些犯罪影像。並且,又在消息被公開之後,一邊道歉,一邊透過律師向媒體揚言提告,可笑地澄清「法院認定明顯未成年的影響只有七部」,並帶有貶抑地指稱批評黃子佼的人是「衛道人士」,彷彿「只有七部」是多麼了不起而聖潔的行為。


  那些律師比多數人都會讀書,但也許並不擁有一般人的品德和判斷能力。我很願意在這裡告訴那些聰明的律師,這不是什麼適合玩數學遊戲或文字遊戲的事情。那是「受害者明顯是未成年的不法偷拍性愛影片」。任何人都應該要有能力可以知道,不管他硬碟裡有幾部,都不會改變那是犯罪行為。



  令人痛心的,黃子佼的伴侶孟耿如再次站到前線去選擇和這名犯罪者站在一起。並繼續用那些蒼白的公關語言試圖去打模糊仗、大事化小。然而那樣的話術就和復興商工的聲明一樣無力。就像沒有一個懂美術的繪畫者會「誤用AI製圖」去參加一個規章清楚寫明不得用AI的比賽,黃子佼也從來就不是「誤下載或誤購買了來源不明的影像」。因為根本就沒有合法的未成年性影像、也沒有合法的偷拍。


  我不確定為什麼這個社會會荒謬到需要人們反覆去說這些基本到不能再基本的事情。這不是什麼複雜的哲學理論、不是什麼左派右派之爭。我們談論的議題已經退後到就僅僅是不要犯罪、不要傷害未成年人、不要犯罪了還硬凹、不要聲援加害者,卻還有人不能同意?


  不要犯罪,不要認同犯罪行為。這沒有那麼困難,對吧?



  如果過去,你曾經懷疑過為什麼女性主義者和倡議團體需要不停地呼喊、需要經常告訴大家要注意父權結構造成的壓迫問題,我相信這個事件以及仍然存在的諸多對黃子佼說出「加油」的人能讓我們更加知道--問題顯然還沒有改善,這個社會仍在繼續用力地傷害人,尤其傷害女性。


  同時,我們也看到,(即便加害者的性別比例仍舊懸殊,凶險程度也有所不同)所謂的父權結構加害者並不只會有男性,無條件支持男性加害者的女性,也在這些情況裡成為繼續傷害其他女性的幫兇。



  這是一件重要的事情。如果你曾經、或至今仍然在觀看類似的影片、甚至資助這樣的犯罪行為,希望你即刻停止。「性慾」本身並不是邪惡的,但這個世界上有合法抒發情慾的管道,請去做正確的、合法合理的事。如果做不到,最起碼閉上嘴,不要去聲援犯罪者。


  如果你看到你身邊的人對黃子佼或其他類似的犯罪者進行聲援,或者他本人就是這類偷拍、流出、兒童性剝削論壇或社團的成員。請告訴他們這樣做是不對的,如果他們無法被改變,遠離這樣的人,不要讓自己有一天不得不成為和加害者站在一起的另一個「孟耿如」。



延伸閱讀:

〈不要資助犯罪集團。當一個善良的正常人。〉

〈不都是「性醜聞」嗎?沒有人教過的議題,我可以怎麼做?〉

〈性慾與無辜:加害者的自我理解神話〉

〈性試探的機會與「不恰當言行的自由」〉

〈不是無心之過,也不只是公關問題〉

avatar-img
88會員
769內容數
一個寫作實踐,關於我看到和思考中的事情。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前圖紙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4月1日過去,愚人節玩笑作為笑話的脈絡會隨著時間被遺忘,但由於它已經是一個高流量與高觸及的文章,它在未來還是可能被看到。假如有某個不夠專業的媒體從業者直接把它抄成新聞,它就是一個貨真價實的、散布出去的假消息。
  商品販售的基本結構是消費者花錢購買商品。隨著社會的發展與資本主義的進化,消費者購買的商品從實體物擴展到了服務或體驗。但從某一個時期開始,尤其在新興科技,我們注意到,一些地方開始提供起了免費的服務。   但另一方面,人們也知道這裡存在蹊蹺。「免費的最貴」,他們肯定會用其他方法讓我們付錢。
  接續著聊一下關於溝通和公共討論,但這次談的是一種、或者說一些反例。
  馬斯克在內的一些專家或意見領袖曾在一份公開信上表達了對於AI高速發展的擔憂。他們認為這種AI研發競賽應該要被暫緩,並呼籲我們應該先設立足夠的監管與安全機制,讓我們對這種發展可能帶來的巨大風險可以有能力抵禦。
〈如何說服/或如何不去說服〉
  4月1日過去,愚人節玩笑作為笑話的脈絡會隨著時間被遺忘,但由於它已經是一個高流量與高觸及的文章,它在未來還是可能被看到。假如有某個不夠專業的媒體從業者直接把它抄成新聞,它就是一個貨真價實的、散布出去的假消息。
  商品販售的基本結構是消費者花錢購買商品。隨著社會的發展與資本主義的進化,消費者購買的商品從實體物擴展到了服務或體驗。但從某一個時期開始,尤其在新興科技,我們注意到,一些地方開始提供起了免費的服務。   但另一方面,人們也知道這裡存在蹊蹺。「免費的最貴」,他們肯定會用其他方法讓我們付錢。
  接續著聊一下關於溝通和公共討論,但這次談的是一種、或者說一些反例。
  馬斯克在內的一些專家或意見領袖曾在一份公開信上表達了對於AI高速發展的擔憂。他們認為這種AI研發競賽應該要被暫緩,並呼籲我們應該先設立足夠的監管與安全機制,讓我們對這種發展可能帶來的巨大風險可以有能力抵禦。
〈如何說服/或如何不去說服〉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當我們願意伸手幫助別人的那一刻,心裡那道無法結痂的陳年傷口就會開始漸漸乾爽。童年受到的傷害,長大後就用各種方式假裝它已經不存在,如果是家暴陰影,便會佯裝堅強,以強勢個性偽裝自己,讓人畏懼以達到保護自己的目的。如果是言語霸凌,就會養成不輕易認錯以及得理不饒人的習氣,讓自己不再輕易受到口語上的威脅和傷害
Thumbnail
在現今社會,許多家長在孩子犯錯後,為了怕孩子被貼標籤,往往選擇護短,甚至對受害人/檢舉人找碴。殊不知,犯錯是讓孩子學會負責的機會,若父母保護過當,會讓孩子形成用護短和找碴來面對錯誤的腦迴路。 這樣的態度不僅會對孩子不利,當孩子將這樣的教養方式複製到下一代,就會形成代際循環。
Thumbnail
青少年犯案,這是有些遙遠的事情,這本書透過少年法庭法官的眼睛,帶我們認識青少年案子中的種種面向。除了故事以外,本篇聚焦於我對於非行青少年更進一步的思考。
Thumbnail
要性侵加害者道歉 受害者希望性侵加害者可以向他/她道歉,是一個有點天真善良的要求。如果加害者道歉的話,他/她就是承認他/她的犯罪事實。性侵是一種公訴罪,不是受害者可以和加害者私下了結的事。所以,除非加害者已經準備好接受他/她本來就應該接受的懲罰(白話文:除非他已經準備坐牢、進牢裡接受其它受刑人的懲
Thumbnail
時機,就不講究自己還能失去什麼,而是得失已不再重要的底氣。
Thumbnail
此篇文章探討青少年接觸詐騙的現象與原因,並提出了協助涉罪青少年的方法,以及家長應對犯罪議題的建議。家長應以孩子的眼光看待孩子,尊重他們的成長過程和感受,並建立良好的溝通管道,協助孩子重新評估行為的價值判斷。
近期因重大兒童虐待案件,引起全國人民震驚與憤怒,除了查明真相追究責任外,更應重新檢視過程中究竟哪些環節有不足或是需要改進之處,避免未來發生類似案件,當遇有明顯兒保案件得以盡早介入處理。以下為個人淺見:
Thumbnail
當別人的言行讓我們陷入黑暗,即使對方道歉,我們不一定需要立刻原諒。不原諒並不代表心胸狹窄,有時候先放過自己,適當隔絕、丟棄不舒適的傷害,也是很重要的。
Thumbnail
在一次的輔導研習中,我向講師(精神科醫師)提出了一個問題: 「 我們應該在孩子犯錯之後,給他什麼處罰才不會傷害到孩子、又能達到處罰的目的? 」
Thumbnail
每每提到校園霸凌, 社會大眾多願意正義挺身, 以實際行動去撻伐可惡的施暴者。 無論於法律之內甚或是法律之外, 盡力去想辦法遏止類似惡行再次發生。 我常暗自在想: 這是從人類有學校以來, 都不曾消失,也不可能消失的議題! 因為, 要解決的問題不是只有施暴孩子品行, 還有他背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當我們願意伸手幫助別人的那一刻,心裡那道無法結痂的陳年傷口就會開始漸漸乾爽。童年受到的傷害,長大後就用各種方式假裝它已經不存在,如果是家暴陰影,便會佯裝堅強,以強勢個性偽裝自己,讓人畏懼以達到保護自己的目的。如果是言語霸凌,就會養成不輕易認錯以及得理不饒人的習氣,讓自己不再輕易受到口語上的威脅和傷害
Thumbnail
在現今社會,許多家長在孩子犯錯後,為了怕孩子被貼標籤,往往選擇護短,甚至對受害人/檢舉人找碴。殊不知,犯錯是讓孩子學會負責的機會,若父母保護過當,會讓孩子形成用護短和找碴來面對錯誤的腦迴路。 這樣的態度不僅會對孩子不利,當孩子將這樣的教養方式複製到下一代,就會形成代際循環。
Thumbnail
青少年犯案,這是有些遙遠的事情,這本書透過少年法庭法官的眼睛,帶我們認識青少年案子中的種種面向。除了故事以外,本篇聚焦於我對於非行青少年更進一步的思考。
Thumbnail
要性侵加害者道歉 受害者希望性侵加害者可以向他/她道歉,是一個有點天真善良的要求。如果加害者道歉的話,他/她就是承認他/她的犯罪事實。性侵是一種公訴罪,不是受害者可以和加害者私下了結的事。所以,除非加害者已經準備好接受他/她本來就應該接受的懲罰(白話文:除非他已經準備坐牢、進牢裡接受其它受刑人的懲
Thumbnail
時機,就不講究自己還能失去什麼,而是得失已不再重要的底氣。
Thumbnail
此篇文章探討青少年接觸詐騙的現象與原因,並提出了協助涉罪青少年的方法,以及家長應對犯罪議題的建議。家長應以孩子的眼光看待孩子,尊重他們的成長過程和感受,並建立良好的溝通管道,協助孩子重新評估行為的價值判斷。
近期因重大兒童虐待案件,引起全國人民震驚與憤怒,除了查明真相追究責任外,更應重新檢視過程中究竟哪些環節有不足或是需要改進之處,避免未來發生類似案件,當遇有明顯兒保案件得以盡早介入處理。以下為個人淺見:
Thumbnail
當別人的言行讓我們陷入黑暗,即使對方道歉,我們不一定需要立刻原諒。不原諒並不代表心胸狹窄,有時候先放過自己,適當隔絕、丟棄不舒適的傷害,也是很重要的。
Thumbnail
在一次的輔導研習中,我向講師(精神科醫師)提出了一個問題: 「 我們應該在孩子犯錯之後,給他什麼處罰才不會傷害到孩子、又能達到處罰的目的? 」
Thumbnail
每每提到校園霸凌, 社會大眾多願意正義挺身, 以實際行動去撻伐可惡的施暴者。 無論於法律之內甚或是法律之外, 盡力去想辦法遏止類似惡行再次發生。 我常暗自在想: 這是從人類有學校以來, 都不曾消失,也不可能消失的議題! 因為, 要解決的問題不是只有施暴孩子品行, 還有他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