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髮沐浴二合一】|在巴黎的那場誤會

更新 發佈閱讀 5 分鐘

想到自己在巴黎有很多回憶,並不單純的只是因為我從小對巴黎的遐想或在那裡談了場戀愛,也並非僅是如海明威所述:「巴黎,是一席流動的宴席」。而是那段期間是我人生中少有體會貧窮的日子,和原先的生活有極大的差異才特別突顯,留下許多難忘的回憶。

成長在台北的小康家庭,居住在學區最好的住宅區。國小開始,每剛開學就聽同學們炫耀著到東京、巴黎、佛羅里達的迪士尼樂園玩,寒暑假沒有出國旅遊就是送去各種才藝班,我最討厭每學期的才藝表演,並沒有與人較勁的興趣;課業不好的同學會在某個學期結束後送到美國或加拿大讀書;四年級社會課,老師甚至公開調查每個人父母的月收入、每人家裡有幾台車、幾棟房⋯⋯然後告訴我們,這些數據是如何高於社會平均值。

當時只有十歲的我嗅出了學校老師或多或少的仇富心態,只是那時還沒聽過「仇富」這個詞。

從現在的眼光來看,同學們間早就習慣了炫富而且是極其簡單粗暴的。但當我們都是來自相似的背景,這些討論對彼此而言是常態,或許也不存在著比較的心態,大概就只有我感到不自在吧?我從小就有種觀念,屬於我父母的資產和我是沒關係的。(但畢竟是小康家庭,中產階級的人大概知道不能公開

一直到國中畢業,脫離學區到城中讀書,認識來自台北縣市、基隆、桃園的同學,才理解到我的消費習慣和大多數人是不同的。我善於觀察別人的生活方式,也很快學會了中午在學校買一份五十元的午餐、早起到電影院看便宜的早場電影、搭破爛的262上學(在此之前我沒搭過公車)⋯⋯在大學期間我也做過了幾個打工,到電台做監聽工作、還到免稅店賣珠寶,我一直自認是很能吃苦的人。

到巴黎時既然已經大學畢業,不好跟父母要什麼資源(雖然開口要求他們會幫助我),是我人生中首次體會窮苦經驗的期間。

但貧窮對於當時的我而言只出現在書本和電影中,甚至意味著戲劇性而有添加了幾分浪漫。

一開始住在外省,上學要搭公車、火車(RER)、地鐵轉兩次才會到。後來又搬去了一個破爛的18區巴黎公寓,住在中間層不帶衛浴的小房間,從小有潔癖的我竟要和人共用浴室,房間的隔音效果極差,有人走動、沖馬桶都會驚動到我,半夜還會被鄰居的床上運動吵醒。

那公寓說有多惡劣噁心就有多惡劣噁心,經常會聞到別人傳來的煙味甚至是大麻味(確實已經能辨認),吵架、聊天或是擺放碗盤的聲音我都聽得到。剛開始我還自認為完成了兒時的夢想「和瑪麗居禮一樣住在破爛公寓求學問」也像電影中潦倒的藝術家,但浪漫是很短暫的。

raw-image

但很快的,只感到人生的絕望,住在公寓的那些人大多是勞動階級並不是懶散,似乎對人生絕望也不再追求,只是牢牢地活著。我想盡快忘記那種感受——視覺上、聽覺上、觸覺上的記憶幾乎都消失了——剩下嗅覺上的記憶,至今還記得。當時自認出了公寓噴多少miss dior都無法掩蓋著混雜著鄰居們的煙味、料理味和房間本身散發出的惡臭,好像已黏在我身上。

在地鐵上,總覺得自己的貧窮超越了其他眾多人的體味和廉價香水味。那是一種自己的想像,但確實是很不好的經驗。

還有一個屬於巴黎的獨特回憶「洗髮精沐浴乳雙效合一」,在Franprix或monoprix買的自有品牌,已不記得外觀,卻依舊能憑空想起(聞到)那個塑膠味極重的瓶子和濃厚的化學香精⋯⋯小時候媽媽很堅決不買任何超市自有品牌的商品,從臉、身體、手、腳都有不同的保養品,總說女孩要過著細緻。

而我為了省一點錢竟然買了一瓶20元左右的雙效合一。除了貧窮外大概很少女生會願意用這種產品,表明著生活中的邋遢不修邊幅⋯⋯去了正宗巴黎人的前任家,他的洗漱用品跟保養品可是擺滿了浴室櫃子。

幾年後,在歐洲平價旅館也在走廊間聞到那類似的味道,讓我聯想到窮困。

2019年的電影《出走巴黎》(Synonymes男主角說,在巴黎可以極盡可能以最低花費生存,城市中也存在著很矛盾的現象。我記得他也在廉價超市買了罐頭煮湯喝,三餐好像不會花超過2歐,我也曾經在家樂福買了一條長棍麵包1歐元吃了一週的早餐。

最近在整理舊文章又剛好在看《那不勒斯四部曲》,對貧窮又有了新的理解,其中有很大的原因是身不由己。在1950年代那不勒斯(拿波里)的小鎮,大多數的人小學畢業就無法再讀書了,主角的好友是全鎮最聰明的孩子,全科都很優秀,卻因家庭因素無法再升學,老師很殘忍(現實)的要主角轉告她:「任何人或他們的孩子想當平民,那他們並沒有資格取得一切他們想要的。」

然後我又想起我有個義大利朋友在26歲時開了一間科技公司,他是從米蘭理工大學輟學的,那時他聲稱義大利的教育過於理論而不適合他,有次他問我:「難道你不想成為優秀的人嗎?」我記得他也說到「平民」這個詞。

〔如果喜歡我的文章請幫我按下方的Like coin,支持我繼續創作!〕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Chin的沙龍
203會員
232內容數
反意識形態的寫作者
Chin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4/07/15
1917年,俄羅斯十月革命時(其實是新曆的11月)無產階級成功,猶太人離開了,有部分逃往中國,本來也只是借居,移民對他們而言都是迫於無奈。 同一年,卓别林拍了一部短片叫做《移民》(The Immigrant)——那是六月的片,早了十月革命半年——歐洲的移民和難民搭船到了紐約,看到自由女神像,卻
Thumbnail
2024/07/15
1917年,俄羅斯十月革命時(其實是新曆的11月)無產階級成功,猶太人離開了,有部分逃往中國,本來也只是借居,移民對他們而言都是迫於無奈。 同一年,卓别林拍了一部短片叫做《移民》(The Immigrant)——那是六月的片,早了十月革命半年——歐洲的移民和難民搭船到了紐約,看到自由女神像,卻
Thumbnail
2023/05/23
莫泊桑寫過一篇短篇提到一個荒謬的諾曼第人,再來我就只能想到安妮艾諾自述的族人,說著方言、不修邊幅、生活不太富裕,盡可能的勞動又經常是酒鬼,我理解中的諾曼人是偏紅頭髮、淺色眼睛,兩頰總是紅紅的,皮膚白皙,特別明顯的雀斑,就像安德烈一樣。
Thumbnail
2023/05/23
莫泊桑寫過一篇短篇提到一個荒謬的諾曼第人,再來我就只能想到安妮艾諾自述的族人,說著方言、不修邊幅、生活不太富裕,盡可能的勞動又經常是酒鬼,我理解中的諾曼人是偏紅頭髮、淺色眼睛,兩頰總是紅紅的,皮膚白皙,特別明顯的雀斑,就像安德烈一樣。
Thumbnail
2023/02/21
靈感來自於我看到阿爾及利亞籍的記者、作家Kamel Daoud提到他在巴黎最先注意到的是年輕情侶在地鐵出口處擁吻的畫面而非任何一座橋或是建築物。
Thumbnail
2023/02/21
靈感來自於我看到阿爾及利亞籍的記者、作家Kamel Daoud提到他在巴黎最先注意到的是年輕情侶在地鐵出口處擁吻的畫面而非任何一座橋或是建築物。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蝦皮分潤計畫讓我在分享旅遊文章時,也能透過推薦好物累積被動收入,貼補旅行基金。這篇文章,除了介紹計畫的操作亮點與心得,也分享我最常應用的案例:「旅行必備小物 TOP5」,包含行李鎖、免洗內衣褲、分裝瓶、折疊衣架與真空壓縮袋,幫助出國打包更輕鬆。想同時記錄旅行、分享好物又創造額外收入的你,千萬別錯過!
Thumbnail
蝦皮分潤計畫讓我在分享旅遊文章時,也能透過推薦好物累積被動收入,貼補旅行基金。這篇文章,除了介紹計畫的操作亮點與心得,也分享我最常應用的案例:「旅行必備小物 TOP5」,包含行李鎖、免洗內衣褲、分裝瓶、折疊衣架與真空壓縮袋,幫助出國打包更輕鬆。想同時記錄旅行、分享好物又創造額外收入的你,千萬別錯過!
Thumbnail
想增加被動收入?加入蝦皮分潤計畫是輕鬆上手的好方法!本文提供完整教學,包含申請流程、賺取分潤技巧,以及實際使用心得分享,助你輕鬆獲得額外收入。
Thumbnail
想增加被動收入?加入蝦皮分潤計畫是輕鬆上手的好方法!本文提供完整教學,包含申請流程、賺取分潤技巧,以及實際使用心得分享,助你輕鬆獲得額外收入。
Thumbnail
林鴻麟著 2011 遠足文化出版 對巴黎一直有保持關注, 可能法式好像等於時尚, 又或是想在奶油白和墨黑之中, 找到珠雞的歡快,在迎接作者 的那一片無聊至極的灰白冬日。 這本可說是可以上前二的好看, 好看好讀在一個午晚一個半晨, 為了感受心臟跳動而自願受苦, 在身體每個細胞都盡全力求生 以後,靈魂終
Thumbnail
林鴻麟著 2011 遠足文化出版 對巴黎一直有保持關注, 可能法式好像等於時尚, 又或是想在奶油白和墨黑之中, 找到珠雞的歡快,在迎接作者 的那一片無聊至極的灰白冬日。 這本可說是可以上前二的好看, 好看好讀在一個午晚一個半晨, 為了感受心臟跳動而自願受苦, 在身體每個細胞都盡全力求生 以後,靈魂終
Thumbnail
浪漫的氣息、髒亂的街頭,熱情的人們,不分時候的喧騰,以及不論空間與時間都長遠的地鐵。 這不光是巴黎既定的印象,也是持續留存心中的記憶。 關於遊玩的、吃喝的,甚至豪爽購買的,記憶都非常淡了,那些刻在左胸口的,都帶著溫暖寥落的味道,才是別樣的經歷。
Thumbnail
浪漫的氣息、髒亂的街頭,熱情的人們,不分時候的喧騰,以及不論空間與時間都長遠的地鐵。 這不光是巴黎既定的印象,也是持續留存心中的記憶。 關於遊玩的、吃喝的,甚至豪爽購買的,記憶都非常淡了,那些刻在左胸口的,都帶著溫暖寥落的味道,才是別樣的經歷。
Thumbnail
國中畢業後到台北的城中讀書。我喜歡這樣說是仿佛這是一段很遠的距離,其實也只是搭車三十分鐘的車程,若睡過頭搭計程車請司機飆車也大概只要十五分鐘,松山的到城中在物理上是很短的距離,卻完全是不同的生活情景。 那樣的分別對我來說是比從外省和巴黎市的差距更大。我曾在一篇關於台北的散文中說到,在從小長大的那棟公
Thumbnail
國中畢業後到台北的城中讀書。我喜歡這樣說是仿佛這是一段很遠的距離,其實也只是搭車三十分鐘的車程,若睡過頭搭計程車請司機飆車也大概只要十五分鐘,松山的到城中在物理上是很短的距離,卻完全是不同的生活情景。 那樣的分別對我來說是比從外省和巴黎市的差距更大。我曾在一篇關於台北的散文中說到,在從小長大的那棟公
Thumbnail
無論如何都會懷念巴黎的吧。領著一杯咖啡,在煙霧與政治話題繚繞的小宇宙底寫作;看著塞納河的水,讓靈魂呆滯;每天提著沈甸甸的三本字典,到學校圖書館力抗法文、西文和義文;躺在木板床上,一邊吊腳一邊跟YAYA聊著永遠聊不完的天;切肉、切菜、切水果;跟三、五好友,躺在凡仙公園的草地上,交換各國的政治現狀。
Thumbnail
無論如何都會懷念巴黎的吧。領著一杯咖啡,在煙霧與政治話題繚繞的小宇宙底寫作;看著塞納河的水,讓靈魂呆滯;每天提著沈甸甸的三本字典,到學校圖書館力抗法文、西文和義文;躺在木板床上,一邊吊腳一邊跟YAYA聊著永遠聊不完的天;切肉、切菜、切水果;跟三、五好友,躺在凡仙公園的草地上,交換各國的政治現狀。
Thumbnail
我不是個巴黎通,一開始這系列是想寫我看到的巴黎和曾經以為的巴黎——多半是媒體上所看到的差距。海明威離開巴黎之後曾表示後悔自己在「還在巴黎的時候就寫巴黎」,很多事情是離開後才看清楚的,我的想法也大概是如此,那時還不理解自己的故鄉與生活真實面,很難寫出真正的觀察。
Thumbnail
我不是個巴黎通,一開始這系列是想寫我看到的巴黎和曾經以為的巴黎——多半是媒體上所看到的差距。海明威離開巴黎之後曾表示後悔自己在「還在巴黎的時候就寫巴黎」,很多事情是離開後才看清楚的,我的想法也大概是如此,那時還不理解自己的故鄉與生活真實面,很難寫出真正的觀察。
Thumbnail
想到自己在巴黎有很多回憶,並不單純的只是因為我從小對巴黎的遐想或在那裡談了場戀愛,也並非僅是如海明威所述:「巴黎,是一席流動的宴席」。而是那段期間是我人生中少有體會貧窮的日子,和原先的生活有極大的差異才特別突顯,留下許多難忘的回憶。
Thumbnail
想到自己在巴黎有很多回憶,並不單純的只是因為我從小對巴黎的遐想或在那裡談了場戀愛,也並非僅是如海明威所述:「巴黎,是一席流動的宴席」。而是那段期間是我人生中少有體會貧窮的日子,和原先的生活有極大的差異才特別突顯,留下許多難忘的回憶。
Thumbnail
我媽在我小時候做了一個夢,那時我甚至還沒有讀小學,卻夢見二十多歲的我躺在巴黎地鐵站裡像個流浪漢。曾經以為這是個預知夢,但我現在已超過三十歲,還好好地住在一間房子中。 巴黎人買不起,那是誰在交易呢?朋友淡淡的說:「美國的有錢人,或者這幾年的亞洲人。」 大概多數的台北市民都會有此無奈。
Thumbnail
我媽在我小時候做了一個夢,那時我甚至還沒有讀小學,卻夢見二十多歲的我躺在巴黎地鐵站裡像個流浪漢。曾經以為這是個預知夢,但我現在已超過三十歲,還好好地住在一間房子中。 巴黎人買不起,那是誰在交易呢?朋友淡淡的說:「美國的有錢人,或者這幾年的亞洲人。」 大概多數的台北市民都會有此無奈。
Thumbnail
我從小的興趣就莫名其妙的限制在法國。讀法國文學、看法國電影;喜歡法國大革命像盧梭、孟德斯鳩這些古老的學說;羨慕到巴黎讀書、發展的「偉人」,如瑪利居禮、蕭邦、卡繆等等⋯⋯但其實我並不是有意識到自己喜歡的東西都侷限在「法國」或是「巴黎」。 有好幾次,在路上被其他國家的觀光客問路,有時候甚至是法國人。
Thumbnail
我從小的興趣就莫名其妙的限制在法國。讀法國文學、看法國電影;喜歡法國大革命像盧梭、孟德斯鳩這些古老的學說;羨慕到巴黎讀書、發展的「偉人」,如瑪利居禮、蕭邦、卡繆等等⋯⋯但其實我並不是有意識到自己喜歡的東西都侷限在「法國」或是「巴黎」。 有好幾次,在路上被其他國家的觀光客問路,有時候甚至是法國人。
Thumbnail
從當初十六歲的少男少女的求學過程,一直到出社會進入職場生活,這群菁英子女們的年紀,也從二字頭即將要踏上三十歲的另一個階段…
Thumbnail
從當初十六歲的少男少女的求學過程,一直到出社會進入職場生活,這群菁英子女們的年紀,也從二字頭即將要踏上三十歲的另一個階段…
Thumbnail
「我在巴黎」最早的夢,不是我的,是媽媽的。 那年我才八歲,媽媽夢見看起來像20~30歲的我成為一名流浪漢,在巴黎的某個地鐵站。她說在夢裡看到我蹲在那裡,自然就知道那是我,她走過去喊了我的名字,我只是緩緩地抬起頭看著她,沒有說話。
Thumbnail
「我在巴黎」最早的夢,不是我的,是媽媽的。 那年我才八歲,媽媽夢見看起來像20~30歲的我成為一名流浪漢,在巴黎的某個地鐵站。她說在夢裡看到我蹲在那裡,自然就知道那是我,她走過去喊了我的名字,我只是緩緩地抬起頭看著她,沒有說話。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