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群快樂的小魚,住在大海的小角落裡,他們幾乎都是紅色的,只有一條魚例外,他全身黑乎乎的,游得比所有魚都要快,他的名字叫「小游」。某天,一條兇猛、飢餓的鮪魚衝出來,把所有的小紅魚吞了,只有小游成功逃走。兄弟姊妹被吃掉後,幸運活下來的小游很難過,他孤零零躲在深海底,還好大海裡各種稀奇古怪的生物吸引了他的注意,把他從傷心中拯救出來,他漸漸地開心起來了。有一天,小游發現了一群跟他兄弟姊妹一樣的小紅魚,他好高興,但是這群小紅魚不敢離開岩石到處玩,於是小游想到了一個好辦法!他訓練大家緊密地游在一起,游得像隻大魚一樣,然後他們就能在大白天裡游來游去了!再也沒有大魚敢威脅他們了!真好!
《小黑魚》。本書結合多種創作手法,畫面非常很特別,樸實的文字帶領讀者跟著小黑魚一同悠游,進入絢爛多彩的海底世界。
咪咪很喜歡李歐.李奧尼的故事,先前看的幾乎都是以剪貼和拼貼為主要技法的作品,這次的《小黑魚》不只用剪貼,還混合了水彩拓印、暈染、蓋印、剪貼多種手法,來表現海洋生物不同的樣貌和質地。看著這本書,感覺李歐.李奧尼是個富有玩心的人,用不同的技法和媒材來揣摩海洋的樣子,一邊想著故事,然後一邊動手試做,慢慢嘗試直到畫面完成,光用想的都覺得很有趣,看到作品的那一刻,應該會很有成就感吧!
魚兒魚兒水中游總能吸引小孩注意,我家好好當然也不例外,每次經過魚缸或是庭園造景的水池,他都要湊上去跟魚打招呼,所以這本《小黑魚》好好也很喜歡,除了本來就喜歡魚之外,「小小魚」的設定也讓孩子有很強的代入感,小游東看西看、什麼都覺得很新鮮好玩,一如幼兒總對世界萬物充滿好奇。咪咪最喜歡小游只有傷心一下下,很快就被廣大而美麗的海底世界給治癒的過程,輕描淡寫地告訴讀者「悲傷的時候看看外面的精彩,然後往前走吧!」
咪咪想知道好好會怎麼處理自己難過的情緒,也想知道好好看完《小黑魚》之後會不會有新的想法,所以簡單設計一些問題來跟好好討論。
「好好,你知道小游前面為什麼會傷心難過嗎?」
「你往前翻就知道了呀!那隻又大又兇的鮪魚把小游的兄弟姊妹都吃掉了。」「答對了!那你呢?你什麼時候會傷心難過?你傷心的時候會做什麼事讓自己不傷心?」
「我小時候比較會傷心,傷心的時候我會哭,現在比較不會了。對了,我還會去跟老師說……媽馬,同學打我我會難過,像小優有三個好朋友,他都會叫他的好朋友一起來打我。」
「是喔,那你怎麼辦?」
「他來打我我就跟老師說,換他的好朋友來打我,我也會去跟老師說……可是有時候老師沒聽到。」
「那老師沒聽到怎麼辦呢?」
「我就多說幾次。」
「那你會打回去嗎?」
「……我沒有……我還蠻強壯的,不會很痛啦!」
「那你覺得除了跟老師說之外,還有什麼方法讓自己不傷心呢?」
「嗯,我可以跟他說:『嘿,不要再弄我了!再弄我要發火囉!』還有媽馬你剛剛說的很對,我可以打回去。」
「小優跟他的好朋友一起打你的事,你怎麼回來都沒說啊?」
「我現在不就跟你說了嗎?!」
咪咪實在沒想到一段延伸討論,竟然意外發現好好跟同學相處的問題,完全超出媽馬的預期,育兒路上真是處處充滿驚嚇,我還是只能故作冷靜地繼續討論下去。我本來以為他會說被爸媽責罵或處罰的經驗,結果他卻對同學間的互動比較介懷,人際關係真是好難的一門課啊!但是聽到好好用「我還蠻強壯的」來化解被欺負的心情,媽馬還是有點高興的,表示他更有彈性了,已經不是半年前那個固守自我堅持,不容他人越界的小孩了!
前陣子看了賴嘉綾老師介紹李歐.李奧尼作品的影片,談到《小黑魚》裡面的海草是用蛋糕花邊紙拓印的、小紅魚則是用印章蓋出來的,咪咪就一直很想實際動手玩玩這些素材,所以這次就帶著好好一起仿作小黑魚的海底世界,然後再把作品轉製成筆筒,讓小魚們可以在書桌上陪我們久一點。
從左到右:超輕土、半根廚房紙巾紙捲、白紙、剪刀、雙面膠、印泥、蛋糕花邊紙、紙吸管。
先把蛋糕花邊紙剪成適當大小後蓋上印泥,儘速在白紙上拓印出海草;接下來在紙吸管上剪出小魚圖案的斜切面,沾取印泥後快速蓋在白紙上,並用手指稍微按壓小魚的尾巴和魚鰭以加深圖案,亦可用彩色筆塗滿小魚身體,做出不一樣的實心效果;將雙面膠黏貼於紙捲外面,小心將作品貼上紙捲;取適量黏土捏出平底碗型,沿黏土碗內側邊緣塗抹白膠,將紙捲置入黏妥,最後將外部黏土塑形為想要的形狀即完成。
我們做的是海草叢林,但咪咪覺得這個圖案也像海底礁石。
底部的黏土不僅是封底用途,也可以增加重量,才不容易傾倒。使用黑色黏土的話應該可以捏成石頭的樣子喔!
這次小黑魚的筆筒,並沒有帶出什麼主題精神,也只是仿做而已,但是帶著孩子一起跟著大師的腳步,學著利用新的工具和媒材來進行創作的過程真的很快樂,也很有成就感,我相信下一次即使我們用一樣的東西可以玩出更多新的創意。
親子共讀小技巧:親子共讀時要保持彈性
咪咪發現家長身為親子共讀的帶領者,有時要保持彈性,如此便有機會在有限裡創造無限。就像咪咪原本一直覺得親子共讀後的延伸活動應該要有意義、要緊扣著故事精神,這樣才能幫助孩子掌握文本的核心,而這一次的延伸活動只是模仿性質的勞作,我亦曾自問「我到底要帶給孩子什麼?做這些有意義嗎?」
不過在帶領幼兒製作勞作過程裡,我發現對孩子來說,光是用到那些媒材和工具,他們就已覺得相當新奇好玩,如同小黑魚被稀奇的海洋生物療癒了一樣。感動和快樂當然是我們想要的,而創作過程將成為我們的養分,讓我們未來的生活過得很有意思。
所以,咪咪建議家長們可以適度調整共讀的目標和節奏,畢竟親子相伴的美好時光才是我們的初衷,所有的嘗試都可能開出日後的花朵。